第四节 各界帮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1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各界帮扶
分类号: F303.3
页数: 19
页码: 243-2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农村工作志的扶贫开发的各界帮扶,包括县级部门单位帮扶、市级及兄弟市区帮扶、对外帮扶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宁海县 扶贫开发 各界帮扶

内容

一、县级部门单位帮扶
  1987年扶贫攻坚战开始,宁海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贫困乡成为一项制度。7月23日,县委、县政府组织26个县级部门挂钩联系13个贫困乡,并从挂钩单位抽调19名干部带资金、物资、技术到乡挂职,通过内引外联,为贫困乡引进人才、技术、项目和资金。县老区山区经济开发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先后从省、市等地引进10余个项目,使贫困乡中一些薄弱企业开始出现转机。1995年初,结合“路教”,全县选派30名乡、镇干部到贫困地区基础薄弱的大村、难村任职,进行扶贫开发。至此,下派干部到村任职成为一项制度。1996年,全县新增22家骨干企业对贫困地区挂钩帮扶。2000年,县委、县政府加大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按县安排资金与镇、村投入相配套的优惠政策,扶持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实施县、镇两级“五帮一”活动,即县级领导、镇(乡)领导及联村干部、县级机关单位、实力型或潜力型企业以及经济强村联合帮扶一个经济薄弱村。2002年,开展100家骨干企业结对100个经济薄弱村活动,企业出钱、出物、出人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兴办公益事业,帮助解决贫困村劳力就业等。如与茶院乡的小庵村结对的双林集团公司,出资20多万元,并安排了20多个劳力的工作。此外,“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功德工程”、共青团“十村百户”、县妇联“手拉手百村结对帮扶”等活动,都为贫困地区脱贫做出了贡献。1987~2008年,全县有58个部门、197家企业和个人投入扶贫开发帮扶资金达6991余万元。
  2010年,出台《关于开展镇乡街道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意见》(宁政发〔2010〕27号文件),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各经济发达镇、乡(街道)分别结对帮扶欠发达乡、镇,每年落实帮扶资金不少于30万元,实施项目不少于1个,同时,选取2~4家规模以上企业结对帮扶欠发达乡、镇的2~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每年落实帮扶资金不少于10万元;县交通局、县电力局、县电信系统、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文化局、县电视台及县饮水工程等8个单位积极向上级主管单位争取对口基本建设项目扶贫资金累计37143万元,至2015年累计14.4811亿元。
  “十二五”期间,社会群体共筹资1100万元,用于各类扶贫帮困结对助学等。
  二、市级及兄弟市区帮扶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1986年下半年宁波启动全市范围全力扶贫工作。30余年来,许多部门和企业为宁海的扶贫攻坚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2015年,市级部门、兄弟县(市、区)、企业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社会各界的帮扶资金16530万元(不含未经县老区办而直接汇入贫困乡村的帮扶款),有力地支持宁海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有的单位和个人还将大批物资器械和生活用品等无偿援献给贫困地区人民;有的单位领导带队访贫问苦、蹲点帮扶、派干部下乡挂职等,增强了贫困地区人们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力量。
  1986年9月10日,副市长应中甬带领市级机关部门负责人20余人在县委书记徐涨厚的陪同下,到岔路区召开扶贫工作现场办公会议。应中甬提出扶贫要从“输血”到“造血”,优化扶贫优惠政策,领导转变扶贫作风,并要求宁海将宁波市支持的300万斤粮票和棉被在农历年内发放给贫困农户,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市财办张行毅主任表示对5家企业贷款65.2万元,另5家企业待考察论证后再行贷款,扶持王爱乡100对长毛兔,向麻山、白溪乡发放10万元养猪贷款,为岔路区发展小水果发放3万~5万元的4年贴息贷款等,并现场予以落实。
  1988年,市政府组织24个市级部门加入宁海扶贫开发行列。当年,无偿支援宁海贫困地区开发资金119万元和一批物资,发放扶贫贷款2660万元。1996年,扶贫力度加大,市政府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参与贫困地区脱贫会战。是年,到宁海参加扶贫开发帮扶单位有97个,帮扶资金有较大增加。各帮扶单位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宁海贫困及周边欠发达地区,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帮扶开发项目。有的部门派干部下乡挂职,具体负责协调和落实帮扶项目;有的与受扶单位签订协议和责任状,确保帮扶项目如期完成。1997年,宁海贫困地区初步脱贫后,市政府的帮扶力度不减、政策不变。2002年,帮扶范围扩大到欠发达地区的一市、越溪、黄坛3个乡镇中的25个经济薄弱村。市政府组织35个扶贫单位和3个兄弟县(市、区)对宁海105个欠发达地区经济薄弱村进行重点对口帮扶。2005年,市政府继续组织36个市级单位和3个兄弟县(市、区),对宁海欠发达地区的10个乡镇中的45个村进行挂钩帮扶,确定扶贫开发项目79个,规定3年内每村帮扶资金不少于25万元。2008年,市政府再次组织40个市级机关单位帮扶宁海49个欠发达村。至2015年,每年均有数十家市级单位和兄弟市、区重点帮扶欠发达地区。2016年,慈溪市浒山街道、古塘街道、白沙路街道和横河镇分别对口协作帮扶桑洲镇、岔路镇、前童镇和跃龙街道水车片;北仑区戚家山街道、霞浦街道、新碶街道、春晓镇分别对口协作帮扶胡陈乡、茶院乡、深甽镇和黄坛镇双峰片,共提供帮扶资金800万元。
  在对口帮扶中,动人的事迹层出不穷,此处仅举少数几例。
  市物资总公司及其所属企业对口帮扶桑洲镇及平园、上叶等8个村,1988~2000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80余万元对。公司对镇政府及8个村进行帮扶,并派出12名挂职干部担任镇长助理,具体负责协调和落实帮扶工作。
  市港务局帮扶桑洲镇的8个村,累计投入资金150万元,帮扶解决8个村的自来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项目。为了解决该镇剩余劳动力就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装卸公司,以招收桑洲镇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为主,收入返回给镇政府用于扶贫项目。此外,每年组织港务局职工文艺演出队,自行承担费用到桑洲镇开展慰问演出,丰富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
  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结对帮扶茶院乡,坚持因地制宜扶贫,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帮助发展该乡的乡村企业。1992年以来,每年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贷款7000万元以上,累计超过15亿元,使以浙江大梁山啤酒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受惠骨干企业达9家。此外,农业银行宁波分行还直接投入资金40万元建立了优秀教师奖及困难学生补助基金,推进茶院乡的教育事业。
  市市政公用局负责茶院乡的毛屿、杜岙村的扶贫工作,先后投入141万元,帮助2个村新建学校及自来水、道路等六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集体发展项目。其中,帮助毛屿村开发海涂低坝高网海水养殖基地2000亩,毛屿村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5万元;帮助杜岙坑村开辟花卉基地100亩,使杜岙村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市交通委是深甽镇的主要帮扶单位。该镇总面积172.75平方千米,全镇55个村分布在各个山岙、山岗,修建道路是该镇脱贫的关键性措施。市交通委发挥自身行业优势,累计投入725万元资金,帮助该镇实现村村通公路,其中80%的村还建成了柏油路面。
  市土地管理局是双峰乡的主要帮扶单位。1992年以来,共投入90多万元帮助双峰乡造田160亩、开发名茶生产基地400亩,解决了高山蔬菜在宁波的销售网点,增强了山区农民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帮助改善教育设施,使乡中心校建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每年都有许多初中毕业生考入宁海中学、知恩中学等重点中学。
  慈溪市和镇海区等兄弟单位,在宁海脱贫攻坚最关键时刻,也加入脱贫帮扶行列。慈溪市对口帮扶桑洲镇及下属12个村,4年内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大小项目40多个,其中,仅桑洲镇滨溪路项目就投入50多万元。镇海区帮扶一市镇和越溪乡共1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共投入150多万元,帮助一市镇5个村新建对虾塘300余亩,帮助越溪乡5个村发展低坝高网海水养殖基地600亩,使这10个村的集体经济每年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十二五”期间,慈溪市、北仑区各有4个强镇、街道加大帮扶力度,投入2430万元,帮助宁海8个乡、镇开发了36个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宁海欠发达地区村庄面貌和公共服务水平。
  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也十分关心宁海贫困地区经济建设,纷纷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共捐资365万元。其中,赵安中先生捐资187万元,孙建铭、郭燕萍夫妇捐资60万元,叶杰全先生捐资30万元,郭爱君女士捐资15万元,王常来捐资10万元,包从兴捐资10万元,童化仁先生捐资38万元;美籍华 人王万青先生捐资17万元。
  三、对外帮扶
  在接受各界对宁海贫困地区扶持的同时.宁海也接受市里下达的对外结对帮扶任务,每轮为期3年。1995年5月始,先后派5名干部到西藏比如县任职,分别是孙云、童荣法(1995年5月),王乐年(2001年5月),王启钢(2006年8月),吴能利(2010年6月)。1996年始,与市交通局一起派出干部到贵州省晴隆县、贞丰县挂职结对帮扶,2000年始派出6名干部,分别是江永平(2000~2002)、石建军(2003~2005)、丁建标(2006~2007)、王辅橡(2008~2009)、王照栈(2010~2011)、王雷(2014~2016)。2008年8月,向“5·12”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川县派出李恒贤、杨宏才、徐悦成3名干部挂职结对帮扶。2009年,派出叶继松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挂职结对扶贫帮困。西店镇结对帮扶丽水市莲都区黄村乡及云和县大源乡的7个村。
  在这些帮扶对象中,宁海对贵州省晴隆县的对口帮扶工作时间最长,达21年(1996~2017),投入也最多,累计捐资近4000余万元。其中,县政府捐资3100余万元,县教育局支教110万元,先后选派10名教师到晴隆县支教(晴隆县也选派了15位优秀教师到宁海培训),企业捐资近350万元,挂职干部引资近320余万元。这些资金为晴隆县办了许多实事:
  教育。共投入450万元,建成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及图书馆共41幢,建筑面积59286平方米。宁海支助80万元,建筑晴隆二中“宁波教育楼”;宁波如意公司捐资50万元,建造晴隆县白果冲小学“如意教育楼”730平方米,捐资20万元修建大厂镇中学学生食堂。
  卫生。支助110万元,帮助兴建6所卫生院和医院,新建卫生业务用房面积5133平方米,配置部分先进的医疗设备,并选派10名医生到晴隆县支医。
  基础设施。共投入365万元,架设通讯光缆296杆,扩容数字交换机128线,安装光缆环路设备1096门;投入200余万元,修建通村公路20多千米,农田灌溉渠系5.4千米;投入120万元,进行晴隆县草地畜牧业产业园区(沙子镇三合村)长20千米、宽4.5米的油路改造。
  综合开发。投入360万元,发展中药材、茶叶、甘蔗、雷竹、烤烟、早熟蔬菜、宁海白枇杷试种等种植业,以及养鸡、养牛、养羊等畜牧业。帮扶成效最明显的是波尔山羊杂交改良项目(1999~2012),累计投入45万元。2015年,波尔山羊养殖已扩展到该县12镇乡的58个村1万多农户,形成“基地+农户+企业”的产业化新格局,并以此带动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该项目还得到国家、省、州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国务院扶贫办以此项目在晴隆县召开了全国科技扶贫现场会。
  新农村建设。捐赠资金1080万元,在晴隆县的6个村(分属大厂镇、花贡镇、光照镇)进行新农村示范建设和碧痕镇产业园区建设。共完成村寨路面硬化14.4千米,农民住房整治40幢,茅草房、危房改造59幢,改厕(改圈)34户;建成牛、羊舍5000平方米,养羊3000余只,养牛500头;建烤烟房40幢,种植烤烟400亩、早熟蔬菜450亩、甘蔗400亩、茶叶500亩。其中,2013年投入80万元实施沙子镇沙子村新农村民房外立面改造项目,实现了村庄美丽、村容整洁,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评为扶贫亮点工程,并在该村召开了全州扶贫项目建设现场会。
  做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带动工作。2016年,通过实地考察和晴隆县扶贫办推荐,选择了一家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高、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晴隆大发生态养鸡场,作为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示范企业,投资30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近200户。
  助学结对。2006年以来,开展“甬黔携手、万人助学”“甬黔携手、温暖午餐”“甬黔携手、图书传送”等活动,捐资捐物累计金额近350万元,结对助学学生2760名。捐赠图书10.26万册,文具500余箱共87.31万件,书包101只。其中,宁波双林集团资助3个贫困孤儿上学,直至大学毕业;一休集团、一贯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捐赠校服1684套。县4家企业和县总工会结对5位大学生,向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县农办会同县总工会募资22万元作为对口学生温暖午餐费、学校饮水费等。2014年,岔路镇宁波赤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明星等4位宁海企业家随考察团到晴隆县考察,每人出资2万元结对贫困学生40人。2015年2月初,桑洲镇长田山果蔬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恒飞出资2万元结对贫困学生20人。
  培训交流。捐赠资金150余万元,帮助晴隆县进行干部业务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14年,培训干部200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人次。21年来,共接待晴隆县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村组干部来宁海考察30多批,计1400人次。
  救助、救灾。20年中,共支出各类救助救灾资金430余万元。尤其是2008~2010年,晴隆县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雪灾与旱灾,宁海县委、县政府向其资助资金43万元,缓解了晴隆县的一些困难。
  对其他地区的帮扶。2008年,对“5·12”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川县开展“甬川携手、万人助学”活动,募集助学款29万余元,结对帮扶823名青川学生。对新疆和田县通过慰问、捐建项目、援助物资等形式,资助金额达到472万元。2009年,得力集团向和田多所学校捐赠价值20万元的学习用品和教学设备。2011年2月,县政府出资200万元援建和田县核桃博物馆。2002年,县政府出资30万元,帮扶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卫生院重建项目和丽水市遂昌县北界镇木竹开发项目。至2007年,西店镇结对帮扶丽水市莲都区黄村乡、云和县大源乡等7个村脱贫工程,累计提供帮扶资金125万元。
  在对外帮扶工作中,2008年,县老区山区经济开发委员会办公室获“浙江省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宁海县获市政府对口帮扶(支援)先进奖金奖,2011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别获先进奖铜奖。2015年,宁海县老区办荣获“贵州省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是宁波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附:柘坑戴小康村
  1978年,大里公社团结大队(柘坑戴村)共有180户684人290个劳力,农村经济总收入74994元,其中农业44488元,社员实际可分配收入55905元,人均81.73元,处于全县贫困线以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支部带领下,柘坑戴村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按县委提出的向小康发展的标准,积极进行小康村建设。柘坑戴村地处山区,有耕地525亩,山林4027亩(其中,毛竹995亩)。村党支部根据山区地理特点在各级领导和扶贫优惠政策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开展多种经营,开发山区经济,增加村民收入。1994年,全村184户690人362个劳力,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38.83万元,提留3.8万元,村民可分配收入111.39万元,人均1614元,村经济指标和社会环境达标,县委、县政府授予柘坑戴村“小康村”称号。2000年,柘坑戴村实现年产值220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4532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31.2万元,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村党支部带领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干部和村民继续向全面建设小康村前进。首先,加强班子建设,选拔一批热心于山村集体事业、廉洁奉公的致富能人,进入村班子或村后备干部行列,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时张榜公布村务、财务,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三是继续做好开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5万元开发笋竹两用山150亩(集体80亩搞承包)。2001年,以股份制形式成立宁海县跃龙绿化有限公司柘坑花木场,面积50亩。鼓励个人承包荒山开发茶园80亩,加上陆续开发的新茶山150亩及老茶园改造,目前已有茶园600亩(其中,稀有白茶40亩,苦丁茶100亩)。积极支持个人兴办企业,陆续建立茶叶加工厂、团结化工厂、晨敏五金包装厂等,年产值700万元,年上缴税收42万元,并解决了全村72个劳力的就业问题,发放工资55万元,初步形成茶、竹、笋为主导的林业产业和个体工业格局。2002年始,发动村民饲养浙大黄土鸡3万羽,引进饲养长毛种兔100对。四是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县交通局的支持下,投入37万元建造4.5米宽、3千米长的柏油路。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投入3万元将岭腰堂可蓄水15万立方米的危库修复脱险,2000年又投入7万元进行水库标准化建设,确保村庄安全,同时,投入6万元修建2000米水泥渠道,方便农田灌溉。1998年12月,在严光明厂长的支持下,投入7万元建设通村水泥路,每户门前实行“三包”,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全村整体形象。1999年10月,投入2万元整修自来水管道,2002年,投入12万元新建70立方米全砼水池1座及新区管线安装等,解决了村民吃水安全问题。2000年8月始,在县固本强基工作组帮助下制定旧村改造规划,至2001年2月,陆续集资投入60万元,完成5条村道硬化及第一期1.8万平方米的旧村改造任务。3月始,陆续集资120余万元,实施3.5万平方米的旧村拆迁新建计划(含2个自然村拆迁),于2003年12月30日胜利完工,一个社会主义山区新农村初步建成。
  柘坑戴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带领下,经过20余年拼搏,使村级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多次被评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学省级学用示范点、省民主法治村、市妇女之家;1997年、1999~2002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999年,被评为县级治安安全示范村;2000年,被评为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000年,被评为县级绿化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县级先进集体;还获得了“县级卫生村”“县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村”“县级信用村”等称号。2005年1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2006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文明村”称号。
  村支书竺兆英自1996年5月任职以来,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积极发展村级经济,走共同致富之路,将昔日贫穷落后的山村建设成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004年,因成绩显著,竺兆英被评为浙江省为民好书记;2005年,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山旮里的柘坑戴村,从一个贫困村脱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引起省、市领导重视。2001年1月1日,市委组织部部长郁义康考察了柘坑戴村;2002年7月17日,市委副书记郑杰民考察了柘坑戴村;2003年9月23日,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了柘坑戴村;2005年12月1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视察了柘坑戴村。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