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实事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1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实事工程
分类号: F303.3
页数: 16
页码: 227-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贫困(欠发达)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帮扶下,着力开发自然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实施脱贫工程、开展村庄整治、带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7项实事工程。
关键词: 宁海县 扶贫开发 实事工程

内容

宁海贫困(欠发达)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帮扶下,着力开发自然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实施脱贫工程、开展村庄整治、带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7项实事工程。
  一、开发自然资源
  (一)山水资源
  宁海山水资源丰富,全县有162万亩山林,大部分分布在贫困地区。至2015年,市、县共投入资金8192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开发林木27.975万亩①、高山蔬菜0.35万亩、水产养殖2.29万亩,形成笋竹、水果、蔬菜、水产养殖、土鸡、梅花鹿等六大特色种养产业。涌现出农业、林特专业村153个,海产养殖专业村8个,运输专业村3个,加工专业村4个,及一批经济林、家畜、家禽、水产养殖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和1500余户农产品营销户。“十二五”期间,投入补助资金1690万元,扶持特色产业基地扶贫示范村近100个。
  (二)水力资源
  截至2010年,市、县两级投入资金5978万元,帮助贫困地区修建山塘水库、沟渠砩坝等水利工程,提高抗旱能力,缓解吃水难等问题。其中,投入资金765.8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建造16座小水电站,装机2405千瓦,年发电量407万千瓦,年发电收入219万元,每年可为村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63万元。
  (三)旅游资源
  宁海旅游资源丰富,南溪温泉、前童古镇、梁皇山、野鹤湫、茶山、“浙东第一尖”等景区均坐落在贫困地区。1998年,前童镇被评为浙江省级旅游城镇,县政府投入资金修建前童古镇和梁皇山景区,带动“前童三宝”等特色农产品发展。2006年,仅豆类制品的销售额就达1000余万元,2008年吸引游客128万余人次,门票收入628万元。2001年12月,白溪水库建成,浙东大峡谷旅游区亦开始建设。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为景区6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东海云顶景区、水车连福景区、深甽镇龙宫景区、茶院乡许家山石屋群、胡陈乡东山桃园等免票景点也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带动社会消费上千万元。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举办首届“徐霞客开游节”后,欠发达地区旅游事业发展更加迅猛。2008年,欠发达地区吸引游客200万人次,旅游净收入9040万元。“十二五”期间,县政府投入补助资金1400万元,加快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开发登山步道、民俗文化、古村落等生态休闲旅游产品,让更多的农民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受惠。
  2016年,全县吸引游客1180万人次,旅游收入1.30亿元,其中“6+2”区域吸引游客670万人次,旅游收入0.73亿元。
  二、发展集体经济
  (一)经营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
  以“造血”理念做好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扶持项目,帮扶经济薄弱村建市场、建标准厂房等。1997~2000年,桑洲、茶院、前童等乡镇利用部分扶贫资金兴建茶叶、农副产品、日用品等市场,联建街面房用于出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桑洲镇集资200余万元建了14间街面房,租金作为23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前童镇六分村等5个村将围垦的800余亩棉花地改为海产养殖承包出租,每年集体经济可收入40万元。2001年始,市、县共扶持湖头村、兆岸村、铜岭脚村、升龙村、西翁村、溪边村等30个村,计21个项目(10个村联建标准厂房),征地32.6亩,新建标准厂房4600平方米,新建经营性店面房22间(约1200平方米),改扩建菜市场、增加摊位,兴建民工房出租等,仅2002年收取租金109万元,这些资金全部划拨给有关贫困乡镇经济薄弱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使受扶村每年都能达到5万元以上的固定收入。2009年,在欠发达地区的130个行政村中(占市级重点扶持村的61.5%),重新确定100个经济薄弱村,其中,对2008年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79个村实行每个村补足5万元,市、县各拨出补差资金119.36万元。同时,争取市经济开发项目补助金560万元,用于帮扶24个重点经济薄弱村,如投资9600万元在宁东园区征地20亩统一建造3.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用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
  “十二五”期间,政府重点投资1.5亿元建成宁波南部滨海新区扶贫标准厂房,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1270平方米,设计标准化厂房单体合计21幢,总建筑面积65861平方米,于2014年底交付使用。2015年底,厂房出租率达70%,年租金收益600万元,分配给100个村。同时,政府投入补助资金345万元,扶持8个经济薄弱村建成各类交易市场3个、标准厂房2个、民宿民居项目1个,每村年均可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并带动餐饮、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就业增收。此外,还投入3065万元补足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万元的95个重点扶持村的差额部分,确保经济薄弱村的正常运行。
  (二)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前身为20世纪60~70年代的社、队企业,贫困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相差不多。改革开放后,由于地理环境不好、信息滞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逐渐与相对发达地区拉开差距,1990年,茶院乡企业亏损19万元。据县第三工业局(即乡镇企业局)资料显示,1990年,贫困乡镇有企业344家,职工5913人,分别占全县的16.1%、16.6%;工业总产值1.46亿元,占全县的16.5%。1994年,县委、县政府印发宁政〔1994〕19号文件,明确对贫困地区兴建扶贫新村和进城办企业的优惠政策,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贫困地区有51家企业搬到城关,职工2396人,产值达到11亿元。其中,茶院乡在城区的11家企业的产值6亿元,乡财政扭亏为盈,扶贫开发资金得到保障,并转移就业2100人。
  2002年,全县贫困地区工业企业产值60.06亿元,是1983年的985倍,占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5%,比1990年增加8.5个百分点,工业产值占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1983年的24.6%提高到2002年的80.68%。同时,吸收贫困地区劳动力1.53万人,为当地农民增收1.4亿元。2015年,“6+2”区域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86家,年产值513212万元,工人10710人,发放工资48217.6万元,为当地农民人均增收777元。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扶贫开始时,“6+2”区域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一半以上的村不通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视,通讯靠传送,收不到广播,且有24个村不通电。在脱贫攻坚战中,“五通”工程逐步实现。
  (一)电信
  县政府先后投入12240万元用于发展电信项目,程控电话于1995年覆盖全县各镇、乡,全县各村于1997年全部通电话。2002年,全县贫困地区通电话农户达26215户,占贫困地区总农户的44.19%,多数青年农民使用手机,报刊信件每天到村。“十二五”期间,对“6+2”区域累计投入资金2.47亿元,建成无线基站、光网和宽带等项目。此外,宁海县还开展扶贫信息网络应用。县老区办借助宁海县农村信息化工程的扶贫帮困栏目开展信息扶贫,发布各类扶贫开发信息,及时公布相关扶贫政策及扶贫项目,增加工作透明度和群众监督力度。2008年3月,宁波市扶贫信息网建立,宁海在落实县、乡两级信息员的同时,进一步开展信息扶贫,在宁波扶贫信息网上发表各类信息200余篇、理论调研及政策研讨文章多篇。
  (二)电力
  县政府先后投入8765万元用于电力设施建设,1991年完成贫困地区所有村的接电工作,实现村村通电。1995年,对贫困地区的电网进行整修。1997年,开始实施农村电气化建设,投资218.02万元在全县8个贫困乡(镇)、38个村建设农村用电标准村,并于年底通过浙江省计经委的验收。1999年2月,电力部门对农村电网进行“两改一同价”①工作,一期共投入8360万元,其中,4918.52万元用于低压电网改造,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电网的安全用电。“十二五”期间,对“6+2”区域累计投入1.225亿元,完成10千伏电网改造102.62千米,低压线路改造523.6千米,新增223台配变台区,容量达7.1万千伏安。
  (三)广播电视
  先后投入1969万元,于1991年实现村村通有线广播。1999年9月28日,村村通有线电视,电台广播覆盖率达100%。“十二五”期间,县电视台共投入3380万元,基本完成“6+2”区域的网络架构放大和双向网络覆盖到村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有线电视信号的稳定性,实现了光点全覆盖。
  (四)交通
  宁海县先后投入12110万元于2000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总里程达430.6千米,是1984年的4.8倍。其中,混凝土路面9.7千米,沥青路面160.6千米,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达57千米。2001年开始,加大砂石公路改建为油路和混凝土路工作。2008年,公路总里程445.3千米,其中,油路和混凝土路359.5千米,并扩建岔路、前童两个客、货运站。2003年以来,政府加大对资源性机耕路的投入,县政府出台《关于山区资源型机耕路修建项目的实施办法》(宁政办发〔2010〕37号文件),加大投入力度,总投资达881.1万元,修建33条机耕路,计62.8千米,使3.5万亩毛竹(笋)山、0.3万亩茶叶、0.25万亩小水果等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市、县政府还补助453万元,用于8个镇乡中的87个村的道路建设,共24.1万平方米。到2010年,市财政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409万元,建成147条资源性机耕路,计368千米。“十二五”期间,宁海县投资5740万元,争取补助资金2991万元,修建机耕路221条,计413.9千米,其中竹林道119条,计207千米,涉及16个乡、镇(街道)的130多个行政村,使8万亩毛竹、茶叶、小水果等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同时,县交通局向上级争取资金11866万元,在“6+2”地区修建、扩建、提升县、省级公路86.07千米。2016年,修维资源型机耕路共71条124千米,其中新建37条62千米。
  (五)饮水工程
  2000年,贫困地区村村用上卫生水。2007年始,对市级欠发达地区的自来水实行二次改造,市补算标准由每人60元提高到120元,县以1:1进行配套。至2008年,市、县共投入资金1781万元,通过打水井、水库引水、引山泉水、建翻水站水池等工程,使欠发达地区137个村用上自来水。2009年,筹集资金50余万元帮助10个村二次改水,使1万余人受益。“十二五”期间,县水改办累计投入3190万元,先后对“6+2”区域的61个村进行二次改水,使4.48万人受益。
  四、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
  (一)教育事业
  至2015年,全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76.13亿元(其中欠发达地区15.23亿元),建校舍134.14万平方米(其中欠发达地区26.83万平方米),并添置教育器材,彻底改变扶贫初期学校由祠堂改建和危楼较多的情况。1997年,全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从32%提高到94%,青壮年文盲率从20%降到1%以下。2002年始,减免欠发达地区①的义务教育规费3500余万元,贫困地区8个镇、乡、片中有7个被评为教育强镇(乡、片)。2007年始,减免欠发达地区农户子女高中学杂费,实行低收入农户子女大学学费补助政策,标准为大学本科生补助5000元/学年,专科生补助3000元/学年,仅2008年,市、县政府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的补助经费就达252万元。2009年,有1929人次得到资助,其中高中生563人次、专科生249人次、本科生217人次,补助资金达291.09万元。减半收取一市、越溪、力洋西仓片的省级低收入农户子女高中段学杂费,对进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就读生,县教育局每年补助2500元。同时,把市级欠发达地区子女入学援助标准由市级提高到省级。
  2010年,得到资助补助资金的学生共2014人次,计610.53万元,其中,高中生1024人次(计200.43万元),专科生509人次(计174.35万元),本科生481人次(计235.75万元)。市级欠发达乡、镇专科生补助提高到3500元/学年,县级欠发达乡、镇专、本科生补助2500元/学年;市级、县级欠发达镇、乡(片)纳入全县免费义务教育体系;市级经济欠发达乡、镇(片)义务教育段学校就读的当地户籍在校学生享受爱心营养餐,每生1500元/学年。
  2015年,有1457人次贫困学生得到补助资金679.18万元,其中,高中生292人次(计175.53万元),专科生423人次(计144.65万元),本科生742人次(计359万元)。
  (二)医疗卫生事业
  在医疗卫生方面,1985~2015年,“6+2”区域累计投入2.05亿元,医疗用房从1.27万平方米增加到2.34万平方米,医务人员从60名增加到232名,其中中级职称74名。
  2004年开始,对欠发达地区的低保户、低收入户给予大病医保救助和免缴医保费等政策,医保参保率95%以上。2008年,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每人每年减负10元。加强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新建卫生室15家。按照农村环境整治要求,搬迁欠发达村的露天粪缸,对家庭改厕、垃圾堆放场地建设给予支持,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十二五”期间,在城乡居民实行新农合医疗过程中,对被列入欠发达乡、镇、地区实行市财政承担个人医疗支付部分经费的20%;补助新建村卫生室运行经费1万元;国家补助30%的乡镇卫生院购置医疗卫生设备费。
  五、实施脱贫工程
  脱贫工程包括家庭脱贫、安居房、福利园、下山移民、建立移民新村、劳务输出异地脱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
  (一)家庭脱贫
  1996年,全县贫困地区年人均收入600元以下的有1146户。是年,“家庭脱贫”工程首先在双峰乡启动。县、乡共投入54万元对150户典型贫困农户进行扶持,落实开发项目,建立档案,每户2000元,有偿到户。后再投入80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项目,为其提供长毛兔、宁海土鸡、波尔山羊、天台小狗牛、黑猪等良种,帮扶发展养殖业。2001年,贫困地区795户受帮扶特困户的年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宁海麦饼是欠发达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美食。销售宁海麦饼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有关部门积极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宁海麦饼地理标志商标,并于2017年1月19日成立宁海县麦饼行业协会,宁海农民学校编写“宁海麦饼”培训教材。
  (二)安居房
  2003年,宁海县在岔路镇试点安居房工程,市、县补助25万元,帮扶25户因病因灾返贫的无房或危房户住上安全房。2007年,宁海县列入市危房救助改造的有600户,涉及8个乡镇3个片,通过集体联建和农户自修自建、政府补助等办法均已解决。至2010年,政府累计投入危房救助资金2430万元,补助农户自修自建或集体联建安居房,入住农户2475户,涉及16个乡镇(街道)176个行政村,无房户、危房户全部搬进新居。
  (三)福利园(场)
  1997年,对因病因灾造成家庭既无劳动力又无资金的“双无”特困户320户800人,采取创办福利基地筹集资金等办法,着力改善特困户生活。是年,在双峰乡建立50亩苦丁茶基地。其后,市、县先后投入324万元,相继建成胡陈乡葡萄福利园、水车立体农业示范场、茶院白鹅育种福利场、深甽苗圃福利场、桑洲镇福利茶场和前童、岔路长毛兔福利场等8个福利园(场)。这些福利园(场)实行专业承包,上缴资金,建账立户发卡,按月发放给特困户。如胡陈乡葡萄福利园,1999年种植巨峰等优良品种葡萄250亩,于2001年开始投产,从当年9月开始,为23户特困户50人发放每月50元的补助金。
  (四)移民下山
  县委、县政府于1994年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贫困地区农民下山建村和到发达镇、乡兴办工业企业的优惠政策,确定“四自一辅”方针,即自愿下山、自力搬迁、自筹资金、自谋职业和政府辅助实行集体迁移(建立移民新村或小区)和分散插队安置相结合机制。集体迁移按照坚持条件、严格审批、搞好服务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规定、分年实施、分户建造(或统一建造)。积极鼓励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农户投亲靠友,或迁移到较发达的地方插队落户。对下山移民户,政府补助每户1万元搬迁费,2016年提高到1.5万元。
  2003~2010年,全县共4917户14934人下山移民,涉及89个行政村中的116个自然村,拆除旧房7793间(其中,平房4188间,楼房3605间),计298719平方米,平均每户补助1万元搬迁费,市、县按1:1配套,共补助4429万元;退宅还耕面积约650亩。移民安置方式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迁入中心村3954户、镇乡所在地411户、县城285户、外县(市)267户。此外,对新建移民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2007~2009年间,共补助315.5万元,用于19个村的水、电、道路建设,以改善移民后农民的生活环境。“十二五”期间,积极引导山区农民加快向城镇中心村转移,共补助4995万元,移民搬迁4995户8515人,拆除旧房面积19.3万余平方米,涉及8个乡镇19个行政村的22个自然村,其中,整村搬迁6个自然村548户1215人,退宅还耕300余亩。
  从1994年有组织地开展下山移民开始到2016年,市、县政府对贫困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累计投入16875万元(含内聚外迁和地质灾害移民、安置小区、安居工程等款项),有167个自然村共9042户27355位山村农民下山住进了扶贫新村,或自主落户中心村、城镇及落户外地创业地区。2017年,内聚外迁745户1896人,投入1873万元,涉及5个自然村。
  (五)建立移民新村、小区
  1995年始,大佳何镇先后投入356万元建立全县第一个移民新村。该镇对下山移民坚持“四自一辅”方针,镇政府做好服务,实行“三优一同”政策,即优先进企业、优先承包镇办对虾场橘场、优先确定宅基地、与当地村民同等享受所有待遇。同时,按扶贫政策补“三通(电、水、路)一平(平地基)”等基础设施,对地处海拔584米的林家山村95户实行整体搬迁,让85%的劳力承包对虾场橘场和进工厂做工。此外,还带动乔坑、外郑、万家、沈家等125户农民到新村落户。
  随后,贫困地区陆续兴建胡东(胡陈乡)、杜鹃(城关镇)、柘坑戴(深甽镇)、岔路、前童、花地塔(桑洲镇)等6个移民新村和岔路、桑洲、前童3个扶贫小区。2002年初,宁海县制定《2002~2005年异地脱贫规划》,各镇乡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广泛宣传发动,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如岔略镇征地50亩,第一期建房300间,全面启动转移困难群众200户工程。全县相继建立茶院、一市、深甽、越溪、黄坦、梅林、长街等移民新村或小区,许多自然村农户纷纷下山迁入造价低、生活习惯相似、就业门路多的中心村,或投亲靠友迁移到较发达的地方插队落户。“十二五”期间,拆除旧房面积22万余平方米,涉及8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30个自然村,其中,整村搬迁6个自然村,实现退宅复垦面积300亩。抓好安置小区建设,共补助“南统筹”专项资金5153万元,建成跃龙、岔路、越溪3个乡镇移民安置小区,在建黄坛镇移民安置小区1个。
  (六)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是异地脱贫的较佳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宁海贫困地区“五匠”遍布全国各地。1983年,输出劳力2300多人;1992年,增加到18687人;1997年,输出36552人;2000年后,基本稳定在4.1万~4.5万人之间。按人均年净赚3万元计,每年可收入12.3亿~13.5亿元。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宁海县贫困地区已有42%的农户走下山,双峰乡高达51%,主要流向广东、北京、天津、上海等沿海地区及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家具、模具、建筑等三大门类的从业人员占宁海转移劳力人口的72%,胡陈乡农民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立了家具协会分会。2001年7月13日,宁海县家私(家具)协会在天津市北辰区成立了宁海第一个异地党支部;胡陈乡岙里王村外出打工人员在外办了40家企业,不乏年产值上亿元的大企业。
  在外出打工人员中,一部分人已成为中小企业家。党和政府鼓励、动员他们参加家乡脱贫工程,胡陈乡联胜村的胡余纪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人物。胡余纪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办了一个小厂,到20世纪90年代初,厂的年利润达70万~80万元,可家乡联胜村却是全乡最落后的穷村。1996年,经过乡领导的动员,胡余纪放弃自己的厂回村当村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年,胡余纪邀请市人大、市协作办、县人大、县农经委等16位领导到村作扶贫考察,落实脱贫资金,在宁波市结对单位帮扶下,还清了7万余元村级债务。1997年始,胡余纪向各方筹集资金,发动村民投劳出力,开发荒山,推进产业结构改革。村民累计种植水果1620亩(其中,杨梅800亩,白枇杷300亩,水蜜桃200余亩,桃形梨50多亩)、板栗150亩、苗圃120多亩、茶叶100亩、村集体种竹1040株。同时发动村民大搞多种副业,及其他多种经营,如种植草莓、洋芋、毛芋等,经营好的种植户年收入可达7万~10万元。此外,还集资加固麻车岙危库、修建登门桥和梅山通公路大桥、开通210门程控电话等。1997年,县委、县政府授予联胜村“小康村”称号。1998~2002年,联胜村开展环境整治,建造村级公路,硬化村庄道路,修建朱家岙等11个山塘水库及实行下游水环境整治等。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2966元,比1978年增加29倍。
  六、村庄整治
  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更是贫困(欠发达)地区的重中之重。国家对宁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要在贫困(欠发达)地区。按照“建设新型城镇、幸福美丽新家园”要求,至2014年,“6+2”区域对58个村开展整治建设提升,投入资金25500万元,争取补助资金18020万元,拆除危旧房27.94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3.25万平方米,改造保留房外立面34.71万平方米,建设村内道路50.59万平方米,兴建村庄及庭院绿化20.35万平方米,拆除露天粪坑1820座,新建公厕158座,整治河道46.9千米。
  2016~2017年,34个村开展村庄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其中,市级重点扶持区域24个村(补助7200万元),县级重点扶持区域10个村(补助1500万元)。拆除危旧房10.65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4403平方米,改造外立面5.222万平方米,硬化道路30.182万平方米,建设雨水排水设施37.5千米,拆除露天粪坑1512座(其中,2017年拆除998座),绿化村庄及庭院8.187万平方米,整治河道15216米,建立公厕106座,架设部分村内主要道路路灯。通过村庄整治,使得传统建筑更有特色、乡村文化得到更充分体现、田园风光更加浓郁。
  七、低收入农户奔小康
  在贫困(欠发达)地区,党和政府积极带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2007年始,根据省级低收入农户调查,宁海县民政局对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实行全面低保,并对年人均收入在1500~2500元的符合低保户条件的农户实行的低保户标准,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10元。是年,全县欠发达地区被列入市级低收入农户的有5420户。2008年,根据省政府《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浙政发〔2008〕48号文件)精神,宁海有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19069户44757人,其中,欠发达地区10474户27797人,分别占全县的54.9%和62.1%。其中,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绝对贫困户有2410户,人均月收入低于180元的低保户6297户,由县民政局实行全面低保。2013年,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县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全县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调查认定工作的通知》(宁政办发〔2013〕48号),成立宁海县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调查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组织,按照“七步走”①工作要求,于7月10日完成该项工作。按宁波市统一标准,按市级欠发达乡镇农业人口数的10%、跃龙和黄坛8%、其他乡镇5%的比例确定低收入农户。是年,宁海县共有低收入农户16876户36442人,其中,“五保”户517户517人,新增低收入农户(低保户边缘)7248户16158人(原有3279户8120人)。在全县低收入农户中,市级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7673户18827人,县级欠发达地区(一市、越溪、力洋西仓片)1275户2778人。低收入农户致贫主要原因为疾病、残疾、缺乏劳动力、子女上学以及多因叠加所至。2015年,宁海县共有省级低收入农户16550户35840人,其中,“五保”户569户569人,低保户6026户8187人;市级欠发达地区7635户18867人,分别占全县的46.00%和52.7%。2015年,宁海全面消除6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低收入补助标准由2010年的240元/月提高到2015年的540元/月。2017年,省、市开展低收入农户(年人均低于11016元)调查认定工作,按照“调出一批、保留一批、补入一批”的工作要求和“农办牵头、乡镇调查、民政审核、农办录入”的分工,宁海认真落实,全县共有低收入农户11813户17687人。
  为消除低收入农户,宁海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帮扶、项目推动的原则,实行“一户一策一帮扶”办法,主要开展产业开发、培训就业、社会救助覆盖、金融服务支持、区域协作促进、社会援助关爱等帮扶工作。先后建设市级“三带动”扶持项目25个,争取市级扶持资金1229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对有劳动能力但缺少致富门路的“体力型”低收入农户实施生产发展扶持,进行劳动技能、就业等培训,并在生产资料购买上进行经济补助3000~5000元,惠及低收入农户2000余户。联合县妇联等部门,依靠来料加工点经纪人带动就业增收,扶持来料加工点(经纪人、企业)40家,带动500余户低收入农户就业,落实帮扶资金200万元。以土地入股,鼓励劳动就业,对900户“资源型”低收入农户采取将他们闲置的土地统一流转到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组织的办法,建立完善“三带动”帮扶模式,使他们可获得土地入股分红,并可优先到入股的经营组织务工、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涉及经营组织45家,落实带动帮扶资金1000万元。依托科技扶贫,优化产业品质增收,共投入500万元帮扶1200户低收入农户。鼓励1500户低收入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并且县里给予分类指导,投入500万元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对“双无”低收入农户,将年纪较大、劳动能力相对较弱且没有土地可以流转的500余户低收入农户优先安排到当地镇、乡(街道)、村的公益性岗位、乡镇企业新增岗位及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就业。做好社会保障,对6595户低收入农户进行了“应保尽保”,落实帮扶资金2155万元,援助低收入农户子女入学5449人次。
  2016年,市农办在宁海县“6+2”区域开展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贷款项目试点工作,实施“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农村经营组织”的金融扶贫政策。确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经营组织21家,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贷款1820万元,帮扶低收入农户450余户增收。市级安排贴息资金350万元,贴息额度半年一次,结余部分结转下年度使用。2017年,已向42家经营组织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贷款3160万元,同时发放贴息资金和保险费212万元,使900户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宁海将一市镇、越溪乡和力洋镇西仓片作为县级重点扶持区域,县财政安排100万元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250余户低收入农户开展生产帮扶项目,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对购买种苗等生产成本进行补助,标准为每户3000~5000元,实施乡、镇财政报账制,增强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造血”功能。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