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扶贫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08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扶贫开发
分类号: F303.3
页数: 41
页码: 221-2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农村工作志的扶贫开发,包括扶贫脱困、扶贫政策、实事工程、各界帮扶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宁海县 农村工作 扶贫开发

内容

第一节 扶贫脱困
  由于地理、历史和自然等诸多原因,宁海县贫困区域面积大,多数分布在偏僻山区、半山区和革命老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教育落后,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存条件很差。1979年,全县年人均收入在80元以下的有19个公社,占总数的38%,口粮分配在500斤以下的有11个公社,占总数的22%。1983年,全县贫困地区年人均收入12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状况多为薄弱或空白。
  一、扶贫开展
  自土地改革运动起,党和国家对贫困农户就十分关心和照顾。改革开放后,相关帮扶力度加大。为了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山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1979年8月22日,宁波地区印发宁地署〔1979〕57号文件,拨付宁海桑洲公社发展1500亩新茶园(其中速生密植茶园500亩)的种子和肥料补助款5.5万元,茶叶加工动力机械补助款1.5万元,清溪翻水站工程补助款2.5万元,合计补助9.5万元;拨给宁海王爱公社冠峰片简易公路补助款2万元。1980年8月12日,省农委支持桑洲、麻山、王爱等贫困山区公社发展山区经济,下拨扶贫资金33万元。
  1980年4月,在县革命委员会扶贫工作组帮助下,前童公社革命委员会在杏树大队开展扶贫试点工作。根据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为主和国家必要救济为辅的方针,从实际出发,由大队民政小组协助党支部围绕劳力、收支、吃用、住房四个方面,逐队摸清困难户的困难程度、原因以及自救能力,建立“包帮”小组,分不同情况逐户作出照顾和落实扶贫规划。10户困难户中,有免交积累工和义务工的,有照顾子女免费入学的,也有安排子女到公社企业、工厂或到生产队工作的。公社革命委员会于4月下旬召开由各大队党支书、大队长、大队会计、大队妇女主任、大队民政组长和公社民政委员会参加的扶贫规划工作会议。根据大队摸底发现,全公社共2712户社员中,严重困难的有28户,一般困难11户。会后,相关大队对这些困难户都作了安排落实。
  1983年9月2日,成立宁海县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主要职责是救济特别贫困农户。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县委办及有关单位以麻山乡为重点进行调查,形成《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靠什么?》等调研报告,供县领导参考。县委、县政府于1984年11月1日,上报省委、省政府《关于要求把我县部分乡(村)划为“贫穷地区”待遇的报告》。省委、省政府于1985年3月批复同意将宁海县麻山等13个乡定为贫困乡。是年,这13个乡被列为宁波市市级贫困地区,占全市贫困乡镇数的76.5%,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这13个乡是麻山乡、桑洲乡、王爱乡、白溪乡、岔路乡、前童乡、水车乡、胡陈乡、东仓乡、茶院乡、大佳何乡、双湖乡、马岙乡,共辖291个行政村,有3.55万户14.24万人,劳力5.33万人;地域面积550.67平方千米,有耕地8.39万亩,其中水田7.155万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486万元,农民可分配金额1713万元,人均年收入120.3元,其中,最高的乡为150元,最低的乡为91元;村集体收入7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55元,其中麻山乡集体收入为零元,王爱乡、白溪乡为万元以下,最多的大佳何乡为41.18万元。①
  1985年3月,宁海县扶贫领导小组更名为宁海县扶持贫困老区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1986年10月17日,升格为宁海县老区山区经济开发委员会,下设正局级办公室,为常设机构,编制5名。同时,贫困地区各乡、镇也相应建立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首要的是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重点帮扶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做到户户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保证贫困群众不挨饿受冻。由于党的扶持政策深入人心,极大地调动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很快解决了以温饱为主的基本生活问题。到1987年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1.45亿元,农民可分配收入5708万元,人均年收入392元,村集体收入达3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元。
  二、扶贫攻坚战
  1988~1997年,宁海开展扶贫攻坚战。市、县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宁海扶贫开发。宁海坚持立足本地资源搞开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造血”功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开发式扶贫方面,救济方式从以“输血型”为主转变为以“造血型”为主。
  1992年,全县实行撤区扩镇并乡,经宁波市政府批准,胡陈乡、茶院乡、岔路镇、前童镇、桑洲镇、双峰乡(2004年并入黄坛镇成为扶贫片)、大佳何乡(1996年改镇)、深甽镇以及城关镇的水车办事处共8个乡镇和1个片为扶贫地区,占全市19个乡、镇、片的47.37%。扶贫地区下辖366个行政村(1996年将规模过小的村并入中心村,缩减为318个行政村),共6.01万户20.0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3%,地域面积773.57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的40%,有耕地11.03万亩。
  1992年,按照宁波市脱贫七条标准①,大佳何乡在宁波市16个贫困乡、镇中率先脱贫②,其他乡、镇于1997年底前先后初步脱贫,进入欠发达地区行列,其中大佳何、深甽两个镇进入小康行列。至1997年,贫困地区的318个行政村中,有30个村被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210个村被评为小康村,合计占贫困地区总村数的75.5%。
  三、脱贫奔小康
  1998年始,市委、市政府提出对宁海脱贫地区建设支持力度不减、政策不变。县委、县政府对脱贫地区的建设方针是:巩固脱贫成果、引导脱贫地区农民强村富民奔小康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围绕巩固发展总目标实行分类指导,对已达标的镇(乡)、村,重点抓可持续发展后劲建设;对经济薄弱的村,重点抓固本强基,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为重点,提高经济再生能力。同时,着力抓好下山移民和帮扶特困户脱贫。
  2001年,宁海原贫困地区的318个村达小康标准的有284个村,占总数的89.3%,其中深甽镇柘坑戴村在2000年8月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2005年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府授予“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
  2002年始,市政府帮扶宁海贫困地区的范围扩大,包括周边欠发达的34个经济薄弱村,共1458户5100人,地域面积54.77平方千米。其中,由市级单位结对帮扶的共25个村,分别为越溪乡8个村、一市镇7个村、黄坛镇10个村,由县级单位帮扶的是力洋镇的9个村。
  2007年,根据历史情况和现有基础,确定胡陈乡、茶院乡、桑洲镇、前童镇、岔路镇、深甽镇、黄坛镇双峰片、跃龙街道水车片等为市级重点扶持的欠发达镇、乡(片)(以下简称“6+2”区域),共130个行政村(包括337个自然村)5.7万户17万人,并在这些地区开展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
  在下山移民工作中,移民范围逐渐扩大到16个乡镇(街道)的89个行政村(包括143个自然村)。
  “十二五”规划期间,宁海县对有劳动能力和有劳动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加快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对零就业家庭、特困失业人员、低保家庭等,通过社保补贴、再就业援助补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进行托底安置和重点帮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大对“6+2”区域低收入农户的经营性扶持,落实帮扶资金2000万元,依托120家经营组织生产基地,建立完善“经营组织+生产基地+低收入农户”的帮扶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科技扶贫、来料加工、自身发展种养业等途径,扶持低收入农户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带动3600户低收入农户增收,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2012年1月始,宁海县实施“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低保制度,将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的1.5倍以内的低保边缘户统一认定为低收入农户,实现认定标准一致、帮扶对象一致和救助体系一致,建立全县统一的数据库。
  2015年,整合全县医疗、卫生、教育、残联、慈善等各类资源,基本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集中供养、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多元形式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特困人员全部落实政府供养制度,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95.26%以上,供养标准达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年最低为1.2万元。困难学生的教育救助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实现全覆盖,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子女上大专、本科的学生分别给予3500元/学年和5000元/学年的入学援助。医疗救助对象范围扩大到低保标准1.5倍以内的低保边缘家庭和因病致(返)贫家庭,救助比例为50%,各类救助对象年度最高救助额度提高到8万元。抓好重度残疾人临时性救助和康复救助工作,全县前9个月的临时救助资金支出160万元。2015年,全县有农村低保户6026户,计8187人,低保标准逐年提高,从2010年7月的240元/月提高到2015年的540元/月。全县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即低保标准与家庭原人均收入的差额补助)达到382元。通过低保兜底,2015年,全县消除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
  此外,在接受市里扶持的同时,宁海也开展对西藏比如县、贵州晴隆县、四川青川县、新彊和田县及本省丽水市黄村乡等有关乡、村的扶贫帮困活动。
  四、扶贫成果
  至2015年,宁海贫困(脱贫)地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7.85亿元,其中,市政府拨款3.22亿元,县政府拨款3.08亿元,统筹移民安置资金0.58亿元,市内区域对口帮扶资金0.83亿元,社会各界帮扶1.62亿元,县级有关部门向上级部门争取对口项目扶贫资金20.73亿元;县农业发展资金2.17亿元;县扶贫基金会利息款0.02亿元;贫困(脱贫)及欠发达地区乡、镇、村自筹资金5.62亿元。
  经过扶贫开发,“6+2”地区各方面的面貌均发生巨大变化。2015年,“6+2”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312万元,是1983年的80倍,“五通”工程在“十一五”规划基础上得到大幅改善,乡村工业、第三产业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经济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村容村貌有效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乡、镇及多数村迈入小康行列。
  第二节 扶贫政策
  1983年,宁海县对贫困户采取“四优先”措施,即优先安排进乡镇企业、优先减免子女入学学费、优先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优先扶持发展家庭副业。1994年10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1996年5月,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补充意见》,对县级机关挂钩扶贫单位和贫困乡、镇干部实行目标考核,对下山移民和地质灾害移民以及帮扶贫困户、低
  收入农户脱贫给予一定补贴,对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医务人员到贫困乡镇、村任职、任教出台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扶持资源开发,在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向发展“一优二高”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及其他经济建设项目倾斜;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帮扶薄弱村建立集体经济基地建设,在土地征用、财政拨款以及无息、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照顾政策;三是支持以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乡镇企业和贫困地区人民进城办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减免工商、产品、增值三税,实行所得税税前还贷、工业用电以农用电价收费等优惠政策;四是尽力筹集资金,1995年12月19日,宁海县建立扶贫基金会筹备领导小组,动员社会各界捐助资金共37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
  县政府还在下山移民工程、家庭脱贫工程、安居工程、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和欠发达地区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低收入子女高中以上求学补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2008年始,县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联建标准厂房1000平方米或“三产”用房300平方米以上,村集体年可收租金5万元以上者给予10万~20万元的奖励政策。
  “十二五”规划期间,县老区办积极当好参谋,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海县扶贫标准厂房管理使用租金收益量化和招商考核试行办法》《欠发达地区村庄整治建设分类技术指导意见》《宁海县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生产型项目扶持实施办法(试行)》《宁海县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经济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宁海县山区资源型机耕路修建项目实施办法》等文件。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根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准扶贫要求,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提升重点扶持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宁海县“内聚外迁”移民安置实施细则》《宁海县扶贫小额信贷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扶贫政策体系。
  第三节 实事工程
  宁海贫困(欠发达)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帮扶下,着力开发自然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实施脱贫工程、开展村庄整治、带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7项实事工程。
  一、开发自然资源
  (一)山水资源
  宁海山水资源丰富,全县有162万亩山林,大部分分布在贫困地区。至2015年,市、县共投入资金8192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开发林木27.975万亩①、高山蔬菜0.35万亩、水产养殖2.29万亩,形成笋竹、水果、蔬菜、水产养殖、土鸡、梅花鹿等六大特色种养产业。涌现出农业、林特专业村153个,海产养殖专业村8个,运输专业村3个,加工专业村4个,及一批经济林、家畜、家禽、水产养殖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和1500余户农产品营销户。“十二五”期间,投入补助资金1690万元,扶持特色产业基地扶贫示范村近100个。
  (二)水力资源
  截至2010年,市、县两级投入资金5978万元,帮助贫困地区修建山塘水库、沟渠砩坝等水利工程,提高抗旱能力,缓解吃水难等问题。其中,投入资金765.8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建造16座小水电站,装机2405千瓦,年发电量407万千瓦,年发电收入219万元,每年可为村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63万元。
  (三)旅游资源
  宁海旅游资源丰富,南溪温泉、前童古镇、梁皇山、野鹤湫、茶山、“浙东第一尖”等景区均坐落在贫困地区。1998年,前童镇被评为浙江省级旅游城镇,县政府投入资金修建前童古镇和梁皇山景区,带动“前童三宝”等特色农产品发展。2006年,仅豆类制品的销售额就达1000余万元,2008年吸引游客128万余人次,门票收入628万元。2001年12月,白溪水库建成,浙东大峡谷旅游区亦开始建设。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为景区6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东海云顶景区、水车连福景区、深甽镇龙宫景区、茶院乡许家山石屋群、胡陈乡东山桃园等免票景点也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带动社会消费上千万元。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举办首届“徐霞客开游节”后,欠发达地区旅游事业发展更加迅猛。2008年,欠发达地区吸引游客200万人次,旅游净收入9040万元。“十二五”期间,县政府投入补助资金1400万元,加快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开发登山步道、民俗文化、古村落等生态休闲旅游产品,让更多的农民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受惠。
  2016年,全县吸引游客1180万人次,旅游收入1.30亿元,其中“6+2”区域吸引游客670万人次,旅游收入0.73亿元。
  二、发展集体经济
  (一)经营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
  以“造血”理念做好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扶持项目,帮扶经济薄弱村建市场、建标准厂房等。1997~2000年,桑洲、茶院、前童等乡镇利用部分扶贫资金兴建茶叶、农副产品、日用品等市场,联建街面房用于出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桑洲镇集资200余万元建了14间街面房,租金作为23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前童镇六分村等5个村将围垦的800余亩棉花地改为海产养殖承包出租,每年集体经济可收入40万元。2001年始,市、县共扶持湖头村、兆岸村、铜岭脚村、升龙村、西翁村、溪边村等30个村,计21个项目(10个村联建标准厂房),征地32.6亩,新建标准厂房4600平方米,新建经营性店面房22间(约1200平方米),改扩建菜市场、增加摊位,兴建民工房出租等,仅2002年收取租金109万元,这些资金全部划拨给有关贫困乡镇经济薄弱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使受扶村每年都能达到5万元以上的固定收入。2009年,在欠发达地区的130个行政村中(占市级重点扶持村的61.5%),重新确定100个经济薄弱村,其中,对2008年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79个村实行每个村补足5万元,市、县各拨出补差资金119.36万元。同时,争取市经济开发项目补助金560万元,用于帮扶24个重点经济薄弱村,如投资9600万元在宁东园区征地20亩统一建造3.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用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
  “十二五”期间,政府重点投资1.5亿元建成宁波南部滨海新区扶贫标准厂房,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1270平方米,设计标准化厂房单体合计21幢,总建筑面积65861平方米,于2014年底交付使用。2015年底,厂房出租率达70%,年租金收益600万元,分配给100个村。同时,政府投入补助资金345万元,扶持8个经济薄弱村建成各类交易市场3个、标准厂房2个、民宿民居项目1个,每村年均可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并带动餐饮、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就业增收。此外,还投入3065万元补足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万元的95个重点扶持村的差额部分,确保经济薄弱村的正常运行。
  (二)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前身为20世纪60~70年代的社、队企业,贫困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相差不多。改革开放后,由于地理环境不好、信息滞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逐渐与相对发达地区拉开差距,1990年,茶院乡企业亏损19万元。据县第三工业局(即乡镇企业局)资料显示,1990年,贫困乡镇有企业344家,职工5913人,分别占全县的16.1%、16.6%;工业总产值1.46亿元,占全县的16.5%。1994年,县委、县政府印发宁政〔1994〕19号文件,明确对贫困地区兴建扶贫新村和进城办企业的优惠政策,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贫困地区有51家企业搬到城关,职工2396人,产值达到11亿元。其中,茶院乡在城区的11家企业的产值6亿元,乡财政扭亏为盈,扶贫开发资金得到保障,并转移就业2100人。
  2002年,全县贫困地区工业企业产值60.06亿元,是1983年的985倍,占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5%,比1990年增加8.5个百分点,工业产值占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1983年的24.6%提高到2002年的80.68%。同时,吸收贫困地区劳动力1.53万人,为当地农民增收1.4亿元。2015年,“6+2”区域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86家,年产值513212万元,工人10710人,发放工资48217.6万元,为当地农民人均增收777元。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扶贫开始时,“6+2”区域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一半以上的村不通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视,通讯靠传送,收不到广播,且有24个村不通电。在脱贫攻坚战中,“五通”工程逐步实现。
  (一)电信
  县政府先后投入12240万元用于发展电信项目,程控电话于1995年覆盖全县各镇、乡,全县各村于1997年全部通电话。2002年,全县贫困地区通电话农户达26215户,占贫困地区总农户的44.19%,多数青年农民使用手机,报刊信件每天到村。“十二五”期间,对“6+2”区域累计投入资金2.47亿元,建成无线基站、光网和宽带等项目。此外,宁海县还开展扶贫信息网络应用。县老区办借助宁海县农村信息化工程的扶贫帮困栏目开展信息扶贫,发布各类扶贫开发信息,及时公布相关扶贫政策及扶贫项目,增加工作透明度和群众监督力度。2008年3月,宁波市扶贫信息网建立,宁海在落实县、乡两级信息员的同时,进一步开展信息扶贫,在宁波扶贫信息网上发表各类信息200余篇、理论调研及政策研讨文章多篇。
  (二)电力
  县政府先后投入8765万元用于电力设施建设,1991年完成贫困地区所有村的接电工作,实现村村通电。1995年,对贫困地区的电网进行整修。1997年,开始实施农村电气化建设,投资218.02万元在全县8个贫困乡(镇)、38个村建设农村用电标准村,并于年底通过浙江省计经委的验收。1999年2月,电力部门对农村电网进行“两改一同价”①工作,一期共投入8360万元,其中,4918.52万元用于低压电网改造,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电网的安全用电。“十二五”期间,对“6+2”区域累计投入1.225亿元,完成10千伏电网改造102.62千米,低压线路改造523.6千米,新增223台配变台区,容量达7.1万千伏安。
  (三)广播电视
  先后投入1969万元,于1991年实现村村通有线广播。1999年9月28日,村村通有线电视,电台广播覆盖率达100%。“十二五”期间,县电视台共投入3380万元,基本完成“6+2”区域的网络架构放大和双向网络覆盖到村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有线电视信号的稳定性,实现了光点全覆盖。
  (四)交通
  宁海县先后投入12110万元于2000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总里程达430.6千米,是1984年的4.8倍。其中,混凝土路面9.7千米,沥青路面160.6千米,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达57千米。2001年开始,加大砂石公路改建为油路和混凝土路工作。2008年,公路总里程445.3千米,其中,油路和混凝土路359.5千米,并扩建岔路、前童两个客、货运站。2003年以来,政府加大对资源性机耕路的投入,县政府出台《关于山区资源型机耕路修建项目的实施办法》(宁政办发〔2010〕37号文件),加大投入力度,总投资达881.1万元,修建33条机耕路,计62.8千米,使3.5万亩毛竹(笋)山、0.3万亩茶叶、0.25万亩小水果等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市、县政府还补助453万元,用于8个镇乡中的87个村的道路建设,共24.1万平方米。到2010年,市财政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409万元,建成147条资源性机耕路,计368千米。“十二五”期间,宁海县投资5740万元,争取补助资金2991万元,修建机耕路221条,计413.9千米,其中竹林道119条,计207千米,涉及16个乡、镇(街道)的130多个行政村,使8万亩毛竹、茶叶、小水果等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同时,县交通局向上级争取资金11866万元,在“6+2”地区修建、扩建、提升县、省级公路86.07千米。2016年,修维资源型机耕路共71条124千米,其中新建37条62千米。
  (五)饮水工程
  2000年,贫困地区村村用上卫生水。2007年始,对市级欠发达地区的自来水实行二次改造,市补算标准由每人60元提高到120元,县以1:1进行配套。至2008年,市、县共投入资金1781万元,通过打水井、水库引水、引山泉水、建翻水站水池等工程,使欠发达地区137个村用上自来水。2009年,筹集资金50余万元帮助10个村二次改水,使1万余人受益。“十二五”期间,县水改办累计投入3190万元,先后对“6+2”区域的61个村进行二次改水,使4.48万人受益。
  四、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
  (一)教育事业
  至2015年,全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76.13亿元(其中欠发达地区15.23亿元),建校舍134.14万平方米(其中欠发达地区26.83万平方米),并添置教育器材,彻底改变扶贫初期学校由祠堂改建和危楼较多的情况。1997年,全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从32%提高到94%,青壮年文盲率从20%降到1%以下。2002年始,减免欠发达地区①的义务教育规费3500余万元,贫困地区8个镇、乡、片中有7个被评为教育强镇(乡、片)。2007年始,减免欠发达地区农户子女高中学杂费,实行低收入农户子女大学学费补助政策,标准为大学本科生补助5000元/学年,专科生补助3000元/学年,仅2008年,市、县政府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的补助经费就达252万元。2009年,有1929人次得到资助,其中高中生563人次、专科生249人次、本科生217人次,补助资金达291.09万元。减半收取一市、越溪、力洋西仓片的省级低收入农户子女高中段学杂费,对进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就读生,县教育局每年补助2500元。同时,把市级欠发达地区子女入学援助标准由市级提高到省级。
  2010年,得到资助补助资金的学生共2014人次,计610.53万元,其中,高中生1024人次(计200.43万元),专科生509人次(计174.35万元),本科生481人次(计235.75万元)。市级欠发达乡、镇专科生补助提高到3500元/学年,县级欠发达乡、镇专、本科生补助2500元/学年;市级、县级欠发达镇、乡(片)纳入全县免费义务教育体系;市级经济欠发达乡、镇(片)义务教育段学校就读的当地户籍在校学生享受爱心营养餐,每生1500元/学年。
  2015年,有1457人次贫困学生得到补助资金679.18万元,其中,高中生292人次(计175.53万元),专科生423人次(计144.65万元),本科生742人次(计359万元)。
  (二)医疗卫生事业
  在医疗卫生方面,1985~2015年,“6+2”区域累计投入2.05亿元,医疗用房从1.27万平方米增加到2.34万平方米,医务人员从60名增加到232名,其中中级职称74名。
  2004年开始,对欠发达地区的低保户、低收入户给予大病医保救助和免缴医保费等政策,医保参保率95%以上。2008年,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每人每年减负10元。加强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新建卫生室15家。按照农村环境整治要求,搬迁欠发达村的露天粪缸,对家庭改厕、垃圾堆放场地建设给予支持,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十二五”期间,在城乡居民实行新农合医疗过程中,对被列入欠发达乡、镇、地区实行市财政承担个人医疗支付部分经费的20%;补助新建村卫生室运行经费1万元;国家补助30%的乡镇卫生院购置医疗卫生设备费。
  五、实施脱贫工程
  脱贫工程包括家庭脱贫、安居房、福利园、下山移民、建立移民新村、劳务输出异地脱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
  (一)家庭脱贫
  1996年,全县贫困地区年人均收入600元以下的有1146户。是年,“家庭脱贫”工程首先在双峰乡启动。县、乡共投入54万元对150户典型贫困农户进行扶持,落实开发项目,建立档案,每户2000元,有偿到户。后再投入80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项目,为其提供长毛兔、宁海土鸡、波尔山羊、天台小狗牛、黑猪等良种,帮扶发展养殖业。2001年,贫困地区795户受帮扶特困户的年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宁海麦饼是欠发达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美食。销售宁海麦饼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有关部门积极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宁海麦饼地理标志商标,并于2017年1月19日成立宁海县麦饼行业协会,宁海农民学校编写“宁海麦饼”培训教材。
  (二)安居房
  2003年,宁海县在岔路镇试点安居房工程,市、县补助25万元,帮扶25户因病因灾返贫的无房或危房户住上安全房。2007年,宁海县列入市危房救助改造的有600户,涉及8个乡镇3个片,通过集体联建和农户自修自建、政府补助等办法均已解决。至2010年,政府累计投入危房救助资金2430万元,补助农户自修自建或集体联建安居房,入住农户2475户,涉及16个乡镇(街道)176个行政村,无房户、危房户全部搬进新居。
  (三)福利园(场)
  1997年,对因病因灾造成家庭既无劳动力又无资金的“双无”特困户320户800人,采取创办福利基地筹集资金等办法,着力改善特困户生活。是年,在双峰乡建立50亩苦丁茶基地。其后,市、县先后投入324万元,相继建成胡陈乡葡萄福利园、水车立体农业示范场、茶院白鹅育种福利场、深甽苗圃福利场、桑洲镇福利茶场和前童、岔路长毛兔福利场等8个福利园(场)。这些福利园(场)实行专业承包,上缴资金,建账立户发卡,按月发放给特困户。如胡陈乡葡萄福利园,1999年种植巨峰等优良品种葡萄250亩,于2001年开始投产,从当年9月开始,为23户特困户50人发放每月50元的补助金。
  (四)移民下山
  县委、县政府于1994年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贫困地区农民下山建村和到发达镇、乡兴办工业企业的优惠政策,确定“四自一辅”方针,即自愿下山、自力搬迁、自筹资金、自谋职业和政府辅助实行集体迁移(建立移民新村或小区)和分散插队安置相结合机制。集体迁移按照坚持条件、严格审批、搞好服务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规定、分年实施、分户建造(或统一建造)。积极鼓励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农户投亲靠友,或迁移到较发达的地方插队落户。对下山移民户,政府补助每户1万元搬迁费,2016年提高到1.5万元。
  2003~2010年,全县共4917户14934人下山移民,涉及89个行政村中的116个自然村,拆除旧房7793间(其中,平房4188间,楼房3605间),计298719平方米,平均每户补助1万元搬迁费,市、县按1:1配套,共补助4429万元;退宅还耕面积约650亩。移民安置方式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迁入中心村3954户、镇乡所在地411户、县城285户、外县(市)267户。此外,对新建移民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2007~2009年间,共补助315.5万元,用于19个村的水、电、道路建设,以改善移民后农民的生活环境。“十二五”期间,积极引导山区农民加快向城镇中心村转移,共补助4995万元,移民搬迁4995户8515人,拆除旧房面积19.3万余平方米,涉及8个乡镇19个行政村的22个自然村,其中,整村搬迁6个自然村548户1215人,退宅还耕300余亩。
  从1994年有组织地开展下山移民开始到2016年,市、县政府对贫困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累计投入16875万元(含内聚外迁和地质灾害移民、安置小区、安居工程等款项),有167个自然村共9042户27355位山村农民下山住进了扶贫新村,或自主落户中心村、城镇及落户外地创业地区。2017年,内聚外迁745户1896人,投入1873万元,涉及5个自然村。
  (五)建立移民新村、小区
  1995年始,大佳何镇先后投入356万元建立全县第一个移民新村。该镇对下山移民坚持“四自一辅”方针,镇政府做好服务,实行“三优一同”政策,即优先进企业、优先承包镇办对虾场橘场、优先确定宅基地、与当地村民同等享受所有待遇。同时,按扶贫政策补“三通(电、水、路)一平(平地基)”等基础设施,对地处海拔584米的林家山村95户实行整体搬迁,让85%的劳力承包对虾场橘场和进工厂做工。此外,还带动乔坑、外郑、万家、沈家等125户农民到新村落户。
  随后,贫困地区陆续兴建胡东(胡陈乡)、杜鹃(城关镇)、柘坑戴(深甽镇)、岔路、前童、花地塔(桑洲镇)等6个移民新村和岔路、桑洲、前童3个扶贫小区。2002年初,宁海县制定《2002~2005年异地脱贫规划》,各镇乡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广泛宣传发动,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如岔略镇征地50亩,第一期建房300间,全面启动转移困难群众200户工程。全县相继建立茶院、一市、深甽、越溪、黄坦、梅林、长街等移民新村或小区,许多自然村农户纷纷下山迁入造价低、生活习惯相似、就业门路多的中心村,或投亲靠友迁移到较发达的地方插队落户。“十二五”期间,拆除旧房面积22万余平方米,涉及8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30个自然村,其中,整村搬迁6个自然村,实现退宅复垦面积300亩。抓好安置小区建设,共补助“南统筹”专项资金5153万元,建成跃龙、岔路、越溪3个乡镇移民安置小区,在建黄坛镇移民安置小区1个。
  (六)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是异地脱贫的较佳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宁海贫困地区“五匠”遍布全国各地。1983年,输出劳力2300多人;1992年,增加到18687人;1997年,输出36552人;2000年后,基本稳定在4.1万~4.5万人之间。按人均年净赚3万元计,每年可收入12.3亿~13.5亿元。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宁海县贫困地区已有42%的农户走下山,双峰乡高达51%,主要流向广东、北京、天津、上海等沿海地区及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家具、模具、建筑等三大门类的从业人员占宁海转移劳力人口的72%,胡陈乡农民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立了家具协会分会。2001年7月13日,宁海县家私(家具)协会在天津市北辰区成立了宁海第一个异地党支部;胡陈乡岙里王村外出打工人员在外办了40家企业,不乏年产值上亿元的大企业。
  在外出打工人员中,一部分人已成为中小企业家。党和政府鼓励、动员他们参加家乡脱贫工程,胡陈乡联胜村的胡余纪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人物。胡余纪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办了一个小厂,到20世纪90年代初,厂的年利润达70万~80万元,可家乡联胜村却是全乡最落后的穷村。1996年,经过乡领导的动员,胡余纪放弃自己的厂回村当村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年,胡余纪邀请市人大、市协作办、县人大、县农经委等16位领导到村作扶贫考察,落实脱贫资金,在宁波市结对单位帮扶下,还清了7万余元村级债务。1997年始,胡余纪向各方筹集资金,发动村民投劳出力,开发荒山,推进产业结构改革。村民累计种植水果1620亩(其中,杨梅800亩,白枇杷300亩,水蜜桃200余亩,桃形梨50多亩)、板栗150亩、苗圃120多亩、茶叶100亩、村集体种竹1040株。同时发动村民大搞多种副业,及其他多种经营,如种植草莓、洋芋、毛芋等,经营好的种植户年收入可达7万~10万元。此外,还集资加固麻车岙危库、修建登门桥和梅山通公路大桥、开通210门程控电话等。1997年,县委、县政府授予联胜村“小康村”称号。1998~2002年,联胜村开展环境整治,建造村级公路,硬化村庄道路,修建朱家岙等11个山塘水库及实行下游水环境整治等。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2966元,比1978年增加29倍。
  六、村庄整治
  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更是贫困(欠发达)地区的重中之重。国家对宁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要在贫困(欠发达)地区。按照“建设新型城镇、幸福美丽新家园”要求,至2014年,“6+2”区域对58个村开展整治建设提升,投入资金25500万元,争取补助资金18020万元,拆除危旧房27.94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3.25万平方米,改造保留房外立面34.71万平方米,建设村内道路50.59万平方米,兴建村庄及庭院绿化20.35万平方米,拆除露天粪坑1820座,新建公厕158座,整治河道46.9千米。
  2016~2017年,34个村开展村庄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其中,市级重点扶持区域24个村(补助7200万元),县级重点扶持区域10个村(补助1500万元)。拆除危旧房10.65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4403平方米,改造外立面5.222万平方米,硬化道路30.182万平方米,建设雨水排水设施37.5千米,拆除露天粪坑1512座(其中,2017年拆除998座),绿化村庄及庭院8.187万平方米,整治河道15216米,建立公厕106座,架设部分村内主要道路路灯。通过村庄整治,使得传统建筑更有特色、乡村文化得到更充分体现、田园风光更加浓郁。
  七、低收入农户奔小康
  在贫困(欠发达)地区,党和政府积极带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2007年始,根据省级低收入农户调查,宁海县民政局对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实行全面低保,并对年人均收入在1500~2500元的符合低保户条件的农户实行的低保户标准,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10元。是年,全县欠发达地区被列入市级低收入农户的有5420户。2008年,根据省政府《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浙政发〔2008〕48号文件)精神,宁海有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19069户44757人,其中,欠发达地区10474户27797人,分别占全县的54.9%和62.1%。其中,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绝对贫困户有2410户,人均月收入低于180元的低保户6297户,由县民政局实行全面低保。2013年,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县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全县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调查认定工作的通知》(宁政办发〔2013〕48号),成立宁海县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调查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组织,按照“七步走”①工作要求,于7月10日完成该项工作。按宁波市统一标准,按市级欠发达乡镇农业人口数的10%、跃龙和黄坛8%、其他乡镇5%的比例确定低收入农户。是年,宁海县共有低收入农户16876户36442人,其中,“五保”户517户517人,新增低收入农户(低保户边缘)7248户16158人(原有3279户8120人)。在全县低收入农户中,市级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7673户18827人,县级欠发达地区(一市、越溪、力洋西仓片)1275户2778人。低收入农户致贫主要原因为疾病、残疾、缺乏劳动力、子女上学以及多因叠加所至。2015年,宁海县共有省级低收入农户16550户35840人,其中,“五保”户569户569人,低保户6026户8187人;市级欠发达地区7635户18867人,分别占全县的46.00%和52.7%。2015年,宁海全面消除6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低收入补助标准由2010年的240元/月提高到2015年的540元/月。2017年,省、市开展低收入农户(年人均低于11016元)调查认定工作,按照“调出一批、保留一批、补入一批”的工作要求和“农办牵头、乡镇调查、民政审核、农办录入”的分工,宁海认真落实,全县共有低收入农户11813户17687人。
  为消除低收入农户,宁海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帮扶、项目推动的原则,实行“一户一策一帮扶”办法,主要开展产业开发、培训就业、社会救助覆盖、金融服务支持、区域协作促进、社会援助关爱等帮扶工作。先后建设市级“三带动”扶持项目25个,争取市级扶持资金1229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对有劳动能力但缺少致富门路的“体力型”低收入农户实施生产发展扶持,进行劳动技能、就业等培训,并在生产资料购买上进行经济补助3000~5000元,惠及低收入农户2000余户。联合县妇联等部门,依靠来料加工点经纪人带动就业增收,扶持来料加工点(经纪人、企业)40家,带动500余户低收入农户就业,落实帮扶资金200万元。以土地入股,鼓励劳动就业,对900户“资源型”低收入农户采取将他们闲置的土地统一流转到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组织的办法,建立完善“三带动”帮扶模式,使他们可获得土地入股分红,并可优先到入股的经营组织务工、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涉及经营组织45家,落实带动帮扶资金1000万元。依托科技扶贫,优化产业品质增收,共投入500万元帮扶1200户低收入农户。鼓励1500户低收入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并且县里给予分类指导,投入500万元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对“双无”低收入农户,将年纪较大、劳动能力相对较弱且没有土地可以流转的500余户低收入农户优先安排到当地镇、乡(街道)、村的公益性岗位、乡镇企业新增岗位及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就业。做好社会保障,对6595户低收入农户进行了“应保尽保”,落实帮扶资金2155万元,援助低收入农户子女入学5449人次。
  2016年,市农办在宁海县“6+2”区域开展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贷款项目试点工作,实施“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农村经营组织”的金融扶贫政策。确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经营组织21家,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贷款1820万元,帮扶低收入农户450余户增收。市级安排贴息资金350万元,贴息额度半年一次,结余部分结转下年度使用。2017年,已向42家经营组织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贷款3160万元,同时发放贴息资金和保险费212万元,使900户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宁海将一市镇、越溪乡和力洋镇西仓片作为县级重点扶持区域,县财政安排100万元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250余户低收入农户开展生产帮扶项目,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对购买种苗等生产成本进行补助,标准为每户3000~5000元,实施乡、镇财政报账制,增强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造血”功能。
  第四节 各界帮扶
  一、县级部门单位帮扶
  1987年扶贫攻坚战开始,宁海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贫困乡成为一项制度。7月23日,县委、县政府组织26个县级部门挂钩联系13个贫困乡,并从挂钩单位抽调19名干部带资金、物资、技术到乡挂职,通过内引外联,为贫困乡引进人才、技术、项目和资金。县老区山区经济开发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先后从省、市等地引进10余个项目,使贫困乡中一些薄弱企业开始出现转机。1995年初,结合“路教”,全县选派30名乡、镇干部到贫困地区基础薄弱的大村、难村任职,进行扶贫开发。至此,下派干部到村任职成为一项制度。1996年,全县新增22家骨干企业对贫困地区挂钩帮扶。2000年,县委、县政府加大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按县安排资金与镇、村投入相配套的优惠政策,扶持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实施县、镇两级“五帮一”活动,即县级领导、镇(乡)领导及联村干部、县级机关单位、实力型或潜力型企业以及经济强村联合帮扶一个经济薄弱村。2002年,开展100家骨干企业结对100个经济薄弱村活动,企业出钱、出物、出人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兴办公益事业,帮助解决贫困村劳力就业等。如与茶院乡的小庵村结对的双林集团公司,出资20多万元,并安排了20多个劳力的工作。此外,“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功德工程”、共青团“十村百户”、县妇联“手拉手百村结对帮扶”等活动,都为贫困地区脱贫做出了贡献。1987~2008年,全县有58个部门、197家企业和个人投入扶贫开发帮扶资金达6991余万元。
  2010年,出台《关于开展镇乡街道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意见》(宁政发〔2010〕27号文件),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各经济发达镇、乡(街道)分别结对帮扶欠发达乡、镇,每年落实帮扶资金不少于30万元,实施项目不少于1个,同时,选取2~4家规模以上企业结对帮扶欠发达乡、镇的2~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每年落实帮扶资金不少于10万元;县交通局、县电力局、县电信系统、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文化局、县电视台及县饮水工程等8个单位积极向上级主管单位争取对口基本建设项目扶贫资金累计37143万元,至2015年累计14.4811亿元。
  “十二五”期间,社会群体共筹资1100万元,用于各类扶贫帮困结对助学等。
  二、市级及兄弟市区帮扶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1986年下半年宁波启动全市范围全力扶贫工作。30余年来,许多部门和企业为宁海的扶贫攻坚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2015年,市级部门、兄弟县(市、区)、企业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社会各界的帮扶资金16530万元(不含未经县老区办而直接汇入贫困乡村的帮扶款),有力地支持宁海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有的单位和个人还将大批物资器械和生活用品等无偿援献给贫困地区人民;有的单位领导带队访贫问苦、蹲点帮扶、派干部下乡挂职等,增强了贫困地区人们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力量。
  1986年9月10日,副市长应中甬带领市级机关部门负责人20余人在县委书记徐涨厚的陪同下,到岔路区召开扶贫工作现场办公会议。应中甬提出扶贫要从“输血”到“造血”,优化扶贫优惠政策,领导转变扶贫作风,并要求宁海将宁波市支持的300万斤粮票和棉被在农历年内发放给贫困农户,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市财办张行毅主任表示对5家企业贷款65.2万元,另5家企业待考察论证后再行贷款,扶持王爱乡100对长毛兔,向麻山、白溪乡发放10万元养猪贷款,为岔路区发展小水果发放3万~5万元的4年贴息贷款等,并现场予以落实。
  1988年,市政府组织24个市级部门加入宁海扶贫开发行列。当年,无偿支援宁海贫困地区开发资金119万元和一批物资,发放扶贫贷款2660万元。1996年,扶贫力度加大,市政府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参与贫困地区脱贫会战。是年,到宁海参加扶贫开发帮扶单位有97个,帮扶资金有较大增加。各帮扶单位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宁海贫困及周边欠发达地区,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帮扶开发项目。有的部门派干部下乡挂职,具体负责协调和落实帮扶项目;有的与受扶单位签订协议和责任状,确保帮扶项目如期完成。1997年,宁海贫困地区初步脱贫后,市政府的帮扶力度不减、政策不变。2002年,帮扶范围扩大到欠发达地区的一市、越溪、黄坛3个乡镇中的25个经济薄弱村。市政府组织35个扶贫单位和3个兄弟县(市、区)对宁海105个欠发达地区经济薄弱村进行重点对口帮扶。2005年,市政府继续组织36个市级单位和3个兄弟县(市、区),对宁海欠发达地区的10个乡镇中的45个村进行挂钩帮扶,确定扶贫开发项目79个,规定3年内每村帮扶资金不少于25万元。2008年,市政府再次组织40个市级机关单位帮扶宁海49个欠发达村。至2015年,每年均有数十家市级单位和兄弟市、区重点帮扶欠发达地区。2016年,慈溪市浒山街道、古塘街道、白沙路街道和横河镇分别对口协作帮扶桑洲镇、岔路镇、前童镇和跃龙街道水车片;北仑区戚家山街道、霞浦街道、新碶街道、春晓镇分别对口协作帮扶胡陈乡、茶院乡、深甽镇和黄坛镇双峰片,共提供帮扶资金800万元。
  在对口帮扶中,动人的事迹层出不穷,此处仅举少数几例。
  市物资总公司及其所属企业对口帮扶桑洲镇及平园、上叶等8个村,1988~2000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80余万元对。公司对镇政府及8个村进行帮扶,并派出12名挂职干部担任镇长助理,具体负责协调和落实帮扶工作。
  市港务局帮扶桑洲镇的8个村,累计投入资金150万元,帮扶解决8个村的自来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项目。为了解决该镇剩余劳动力就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装卸公司,以招收桑洲镇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为主,收入返回给镇政府用于扶贫项目。此外,每年组织港务局职工文艺演出队,自行承担费用到桑洲镇开展慰问演出,丰富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
  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结对帮扶茶院乡,坚持因地制宜扶贫,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帮助发展该乡的乡村企业。1992年以来,每年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贷款7000万元以上,累计超过15亿元,使以浙江大梁山啤酒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受惠骨干企业达9家。此外,农业银行宁波分行还直接投入资金40万元建立了优秀教师奖及困难学生补助基金,推进茶院乡的教育事业。
  市市政公用局负责茶院乡的毛屿、杜岙村的扶贫工作,先后投入141万元,帮助2个村新建学校及自来水、道路等六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集体发展项目。其中,帮助毛屿村开发海涂低坝高网海水养殖基地2000亩,毛屿村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5万元;帮助杜岙坑村开辟花卉基地100亩,使杜岙村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市交通委是深甽镇的主要帮扶单位。该镇总面积172.75平方千米,全镇55个村分布在各个山岙、山岗,修建道路是该镇脱贫的关键性措施。市交通委发挥自身行业优势,累计投入725万元资金,帮助该镇实现村村通公路,其中80%的村还建成了柏油路面。
  市土地管理局是双峰乡的主要帮扶单位。1992年以来,共投入90多万元帮助双峰乡造田160亩、开发名茶生产基地400亩,解决了高山蔬菜在宁波的销售网点,增强了山区农民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帮助改善教育设施,使乡中心校建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每年都有许多初中毕业生考入宁海中学、知恩中学等重点中学。
  慈溪市和镇海区等兄弟单位,在宁海脱贫攻坚最关键时刻,也加入脱贫帮扶行列。慈溪市对口帮扶桑洲镇及下属12个村,4年内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大小项目40多个,其中,仅桑洲镇滨溪路项目就投入50多万元。镇海区帮扶一市镇和越溪乡共1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共投入150多万元,帮助一市镇5个村新建对虾塘300余亩,帮助越溪乡5个村发展低坝高网海水养殖基地600亩,使这10个村的集体经济每年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十二五”期间,慈溪市、北仑区各有4个强镇、街道加大帮扶力度,投入2430万元,帮助宁海8个乡、镇开发了36个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宁海欠发达地区村庄面貌和公共服务水平。
  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也十分关心宁海贫困地区经济建设,纷纷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共捐资365万元。其中,赵安中先生捐资187万元,孙建铭、郭燕萍夫妇捐资60万元,叶杰全先生捐资30万元,郭爱君女士捐资15万元,王常来捐资10万元,包从兴捐资10万元,童化仁先生捐资38万元;美籍华 人王万青先生捐资17万元。
  三、对外帮扶
  在接受各界对宁海贫困地区扶持的同时.宁海也接受市里下达的对外结对帮扶任务,每轮为期3年。1995年5月始,先后派5名干部到西藏比如县任职,分别是孙云、童荣法(1995年5月),王乐年(2001年5月),王启钢(2006年8月),吴能利(2010年6月)。1996年始,与市交通局一起派出干部到贵州省晴隆县、贞丰县挂职结对帮扶,2000年始派出6名干部,分别是江永平(2000~2002)、石建军(2003~2005)、丁建标(2006~2007)、王辅橡(2008~2009)、王照栈(2010~2011)、王雷(2014~2016)。2008年8月,向“5·12”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川县派出李恒贤、杨宏才、徐悦成3名干部挂职结对帮扶。2009年,派出叶继松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挂职结对扶贫帮困。西店镇结对帮扶丽水市莲都区黄村乡及云和县大源乡的7个村。
  在这些帮扶对象中,宁海对贵州省晴隆县的对口帮扶工作时间最长,达21年(1996~2017),投入也最多,累计捐资近4000余万元。其中,县政府捐资3100余万元,县教育局支教110万元,先后选派10名教师到晴隆县支教(晴隆县也选派了15位优秀教师到宁海培训),企业捐资近350万元,挂职干部引资近320余万元。这些资金为晴隆县办了许多实事:
  教育。共投入450万元,建成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及图书馆共41幢,建筑面积59286平方米。宁海支助80万元,建筑晴隆二中“宁波教育楼”;宁波如意公司捐资50万元,建造晴隆县白果冲小学“如意教育楼”730平方米,捐资20万元修建大厂镇中学学生食堂。
  卫生。支助110万元,帮助兴建6所卫生院和医院,新建卫生业务用房面积5133平方米,配置部分先进的医疗设备,并选派10名医生到晴隆县支医。
  基础设施。共投入365万元,架设通讯光缆296杆,扩容数字交换机128线,安装光缆环路设备1096门;投入200余万元,修建通村公路20多千米,农田灌溉渠系5.4千米;投入120万元,进行晴隆县草地畜牧业产业园区(沙子镇三合村)长20千米、宽4.5米的油路改造。
  综合开发。投入360万元,发展中药材、茶叶、甘蔗、雷竹、烤烟、早熟蔬菜、宁海白枇杷试种等种植业,以及养鸡、养牛、养羊等畜牧业。帮扶成效最明显的是波尔山羊杂交改良项目(1999~2012),累计投入45万元。2015年,波尔山羊养殖已扩展到该县12镇乡的58个村1万多农户,形成“基地+农户+企业”的产业化新格局,并以此带动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该项目还得到国家、省、州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国务院扶贫办以此项目在晴隆县召开了全国科技扶贫现场会。
  新农村建设。捐赠资金1080万元,在晴隆县的6个村(分属大厂镇、花贡镇、光照镇)进行新农村示范建设和碧痕镇产业园区建设。共完成村寨路面硬化14.4千米,农民住房整治40幢,茅草房、危房改造59幢,改厕(改圈)34户;建成牛、羊舍5000平方米,养羊3000余只,养牛500头;建烤烟房40幢,种植烤烟400亩、早熟蔬菜450亩、甘蔗400亩、茶叶500亩。其中,2013年投入80万元实施沙子镇沙子村新农村民房外立面改造项目,实现了村庄美丽、村容整洁,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评为扶贫亮点工程,并在该村召开了全州扶贫项目建设现场会。
  做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带动工作。2016年,通过实地考察和晴隆县扶贫办推荐,选择了一家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高、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晴隆大发生态养鸡场,作为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示范企业,投资30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近200户。
  助学结对。2006年以来,开展“甬黔携手、万人助学”“甬黔携手、温暖午餐”“甬黔携手、图书传送”等活动,捐资捐物累计金额近350万元,结对助学学生2760名。捐赠图书10.26万册,文具500余箱共87.31万件,书包101只。其中,宁波双林集团资助3个贫困孤儿上学,直至大学毕业;一休集团、一贯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捐赠校服1684套。县4家企业和县总工会结对5位大学生,向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县农办会同县总工会募资22万元作为对口学生温暖午餐费、学校饮水费等。2014年,岔路镇宁波赤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明星等4位宁海企业家随考察团到晴隆县考察,每人出资2万元结对贫困学生40人。2015年2月初,桑洲镇长田山果蔬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恒飞出资2万元结对贫困学生20人。
  培训交流。捐赠资金150余万元,帮助晴隆县进行干部业务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14年,培训干部200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人次。21年来,共接待晴隆县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村组干部来宁海考察30多批,计1400人次。
  救助、救灾。20年中,共支出各类救助救灾资金430余万元。尤其是2008~2010年,晴隆县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雪灾与旱灾,宁海县委、县政府向其资助资金43万元,缓解了晴隆县的一些困难。
  对其他地区的帮扶。2008年,对“5·12”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川县开展“甬川携手、万人助学”活动,募集助学款29万余元,结对帮扶823名青川学生。对新疆和田县通过慰问、捐建项目、援助物资等形式,资助金额达到472万元。2009年,得力集团向和田多所学校捐赠价值20万元的学习用品和教学设备。2011年2月,县政府出资200万元援建和田县核桃博物馆。2002年,县政府出资30万元,帮扶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卫生院重建项目和丽水市遂昌县北界镇木竹开发项目。至2007年,西店镇结对帮扶丽水市莲都区黄村乡、云和县大源乡等7个村脱贫工程,累计提供帮扶资金125万元。
  在对外帮扶工作中,2008年,县老区山区经济开发委员会办公室获“浙江省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宁海县获市政府对口帮扶(支援)先进奖金奖,2011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别获先进奖铜奖。2015年,宁海县老区办荣获“贵州省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是宁波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附:柘坑戴小康村
  1978年,大里公社团结大队(柘坑戴村)共有180户684人290个劳力,农村经济总收入74994元,其中农业44488元,社员实际可分配收入55905元,人均81.73元,处于全县贫困线以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支部带领下,柘坑戴村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按县委提出的向小康发展的标准,积极进行小康村建设。柘坑戴村地处山区,有耕地525亩,山林4027亩(其中,毛竹995亩)。村党支部根据山区地理特点在各级领导和扶贫优惠政策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开展多种经营,开发山区经济,增加村民收入。1994年,全村184户690人362个劳力,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38.83万元,提留3.8万元,村民可分配收入111.39万元,人均1614元,村经济指标和社会环境达标,县委、县政府授予柘坑戴村“小康村”称号。2000年,柘坑戴村实现年产值220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4532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31.2万元,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村党支部带领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干部和村民继续向全面建设小康村前进。首先,加强班子建设,选拔一批热心于山村集体事业、廉洁奉公的致富能人,进入村班子或村后备干部行列,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时张榜公布村务、财务,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三是继续做好开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5万元开发笋竹两用山150亩(集体80亩搞承包)。2001年,以股份制形式成立宁海县跃龙绿化有限公司柘坑花木场,面积50亩。鼓励个人承包荒山开发茶园80亩,加上陆续开发的新茶山150亩及老茶园改造,目前已有茶园600亩(其中,稀有白茶40亩,苦丁茶100亩)。积极支持个人兴办企业,陆续建立茶叶加工厂、团结化工厂、晨敏五金包装厂等,年产值700万元,年上缴税收42万元,并解决了全村72个劳力的就业问题,发放工资55万元,初步形成茶、竹、笋为主导的林业产业和个体工业格局。2002年始,发动村民饲养浙大黄土鸡3万羽,引进饲养长毛种兔100对。四是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县交通局的支持下,投入37万元建造4.5米宽、3千米长的柏油路。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投入3万元将岭腰堂可蓄水15万立方米的危库修复脱险,2000年又投入7万元进行水库标准化建设,确保村庄安全,同时,投入6万元修建2000米水泥渠道,方便农田灌溉。1998年12月,在严光明厂长的支持下,投入7万元建设通村水泥路,每户门前实行“三包”,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全村整体形象。1999年10月,投入2万元整修自来水管道,2002年,投入12万元新建70立方米全砼水池1座及新区管线安装等,解决了村民吃水安全问题。2000年8月始,在县固本强基工作组帮助下制定旧村改造规划,至2001年2月,陆续集资投入60万元,完成5条村道硬化及第一期1.8万平方米的旧村改造任务。3月始,陆续集资120余万元,实施3.5万平方米的旧村拆迁新建计划(含2个自然村拆迁),于2003年12月30日胜利完工,一个社会主义山区新农村初步建成。
  柘坑戴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带领下,经过20余年拼搏,使村级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多次被评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学省级学用示范点、省民主法治村、市妇女之家;1997年、1999~2002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999年,被评为县级治安安全示范村;2000年,被评为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000年,被评为县级绿化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县级先进集体;还获得了“县级卫生村”“县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村”“县级信用村”等称号。2005年1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2006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文明村”称号。
  村支书竺兆英自1996年5月任职以来,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积极发展村级经济,走共同致富之路,将昔日贫穷落后的山村建设成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004年,因成绩显著,竺兆英被评为浙江省为民好书记;2005年,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山旮里的柘坑戴村,从一个贫困村脱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引起省、市领导重视。2001年1月1日,市委组织部部长郁义康考察了柘坑戴村;2002年7月17日,市委副书记郑杰民考察了柘坑戴村;2003年9月23日,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了柘坑戴村;2005年12月1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视察了柘坑戴村。

附注

①1983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4.482亿元,人均收入238元,村集体收入363万元,人均可支配7.37元。 ①宁波市脱贫七条标准:(1)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全村年人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且“小康户”(即人均收入超过2000元)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2)集体经济巩固壮大。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年人均达到5000元,村级集体可用收入年人均达100元以上。(3)居住条件改善。住房宽敞,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占住房总面积的80%以上。(4)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文化娱乐设施,电视机普及率达80%,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5)医疗卫生条件良好。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健全,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90%。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县、镇(乡)下达的指标以内。(6)公共设施配套。通汽车、通电话、照明通电率达100%。(7)社会风尚健康。群众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人民安居乐业。 ②其中,人均年收入861元,集体收入207.5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18元。 ①其中,毛竹4.09万亩、笋竹两用山3.1万亩、雷竹0.47万亩、板栗1.2万亩、香榧1.5万亩、银杏0.05万亩、油茶0.065万亩、各类水果4.37万亩、茶园3.18万亩、用材林杉木基地5.4万亩、集体幼林护育4.55万亩。 ①即农村电网改造、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城乡同网同价。 ①包括原贫困地区和一市、越溪、黄坛、力洋4个新帮扶镇、乡的经济薄弱村。 ①即分解数量、定初选对象、调查核实、审定公告、录入数据、汇总分折、落实帮扶。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