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10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
分类号: F321
页数: 12
页码: 175-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新经济联合体和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宁海县首家农民合作社于2001年成立,至2005年底全县有12家。为加强建设,县政府制定奖励政策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同时成立宁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2007年,县政府出台意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由10多家发展到184家。这些合作社涉及多个行业和服务内容,部分创办加工实体和开展内部资金互助。至2010年,上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9家,其中示范性合作社38家。这些合作社致力于打造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农民致富。2015年,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41家,其中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科研、农技推广,成为宁海农业科技领头雁。
关键词: 宁海县 农业产业化 合作社

内容

一、背景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新经济联合体和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农民为了发展生产,“两户”、各种民间组织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组成松散、不定期、小规模的临时性的经济联合体,时称“新经济联合体”。1983年,全县有132个“新经济联合体”,1984年达1382个,参加农户8655户。如黄墩乡店前王村王晓茂每年联合10多家农户自筹资金去山东、温岭等地采购银蚶苗,出售时节又帮助联系客户或代收部分蚶子。不过这种“新经济联合体”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逐渐淡出市场。
  1986年后,各种民间组织中的能人、能工巧匠、企事业单位中的技术人员等,在坚持双层经营体制不变基础上,打破封闭性、地域性界限,广泛吸收和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如资金、财产、技术、劳力、土地、山林、特产林、水面等资源,推行农业股份合作制。1993年8月,全县合作经济组织118个。按经营项目可分为6类:养殖业18个、种植业13个、畜牧业1个、加工业7个、捕捞业39个、运输业40个。按组织形式可分为4类:农林科技部门与村社合股经营1个,即建设乡东吕村猕猴桃基地50亩,村以土地、劳力入股,林特局投入资金、技术,收益各得50%;镇与村合股经营5个,如黄坛镇茶厂,由横坑村出500亩茶场,镇农业公司投资厂房、设备,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收益50%作积累,30%作工资,20%股份分红;村(场站)与农户合股经营24个,如深甽马岙村投入资金,农户以120亩自留山合股建茶场,收益按八二分成;户与户合股经营88个,如大佳何乡溪下王村四周塘王孝中等10户农户按股投入资金和劳力围塘,养殖对虾45亩,利润按股分红。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雏形,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而淡出市场。
  二、初步发展
  2001年1月9日,在青珠农场承租土地的尤宏伟联合附近的10余家农户组建金龙浦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宁海县第一家农民合作社。随后,在县委、县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下,至2005年底,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
  为了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县政府制定了奖励政策。2007年始,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0万元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提升,后增加到120万元。在已注册且规范运作1年以上的合作社中,每年认定25家县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给予每家1万元奖励;组织评选6~10家县级示范性合作社,并给予每家3万元奖励;对被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的示范性合作社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和8万元的奖励。每年在实施综合服务体系、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建设的合作社中择优选择2~3个项目进行扶持,每个项目补助5万~10万元;对列入市级以上的项目,县财政给予一定比例配套补助。此外,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补助资金,鼓励规范和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社账代理,规范完善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成员账户管理和台账记录等。
  为了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导,2007年9月13日成立了宁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尤宏伟为首任会长,会址设在县农林局,由局属经营管理科指导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开展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建设,即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并开展培训;宣传、落实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编写《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资料选编;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工商部门的要求,组织相关合作社进行变更登记;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市或国家级农产品博览会;组织赴外地考察学习;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经验交流和合作。此外,县农林局经营管理科按规定处理了一些虚假合作社,如部分个体经营者认为合作社政府重视,有资金补助,便拉来一些亲戚朋友虚报成员。
  在首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30个会员中,宁海县跃龙茶业合作社、宁海县新港农业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金龙浦、登峰蜂业、梦鼎农业、茅园果业、登喜翠冠梨、泉丰高山蔬菜等6家被认定为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07年,全县被宁波市认定为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0家。如宁海县跃龙茶业合作社有社员57户,茶叶基地27个,茶园面积近万亩,其中有机茶6000亩,并在慈溪市达篷山建立珍稀白茶基地300亩。2007年,该合作社产销干茶2000吨,销售额达2500万元,带动农户1500余户,为茶农增收200余万元,生产的“望府茶”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全国名茶。
  三、进一步发展
  2007年,县政府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由10多家发展到184家,带动农户6万余户。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振宁土鸡产业化试点中获得成功,其后,逐步向全县推开。18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各项数据比较齐全规范的有160家。其中,执行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各81家,拥有注册商标的35家,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20家,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7个。有社员2750户,带动非成员农户6万余户,基地面积6.5万亩,成员参股资金7658.1万元。按行业划分:种植业87家,林业15家,畜牧业24家,渔业31家,服务业2家,其他1家;按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145家,购买服务为主3家.加工服务为主2家,技术服务为主4家,农机服务为主2家,仓储服务为主1家,其他3家;按负责人身份划分:农民155家,企业代表3家,事业代表2家。此外,有17家创办加工实体,89家开展内部资金互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还有专业协会11个,其中,农业4个,林业2个,畜牧业1个,渔业3个,其他1个;会员1364人。
  2010年,全县上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9家,其中,有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分别为省级8家、市级12家、县级18家,涉及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竹木、油料、畜牧、水产、农机等9大类42种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经营水平。这2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生产基地面积7.3万亩,其中500~1000亩的15家、300~500亩的23家、300亩以下的50余家。这些合作社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有6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其中金龙浦农业合作社的“湘田山”西甜瓜和黄瓜、旗门青蟹专业合作社的“一市”青蟹、亭港水产专业合作社的南美白对虾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梦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梦鼎”胡陈杨梅、胡陈蜜桃、鲜毛笋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还有28个无公害农产品、17个无公害基地。全县80%以上的稻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69%以上的蔬菜种植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的农产品达5.1亿元,其中,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的有3家,1000万~1500万元的有8家,500万~1000万元的有51家。据不完全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成效非常明显,全县25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成员4500户,户均增收1.5万元,并带动6.8万余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科研、农技推广,成为宁海农业科技领头雁。如金龙浦合作社建立了宁海县最大的蔬菜瓜果育苗中心,研发的西瓜嫁接育苗技术解决了西瓜连作难题;东盛林业专业合作社建有无公害香榧生产基地300亩,科普育苗基地100亩,有2名技术员掌握木榧大树高枝嫁接3年速生、大树桩插接速生、小苗高位搭接速生、人工授粉高产稳产等核心技术,常年对社内外群众提供关键生产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是当地科技育苗、产品加工和统一销售等一条龙技术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5年,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41家,其中,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24家(省级14家,市级9家,县级201家)。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