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改革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0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改革背景
分类号: F304.3
页数: 2
页码: 159-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变得势在必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大幅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也带来了农产品销售难和农村劳动力剩余等问题。这促使农民进入多种经营领域,形成了“两户”和“经济联合体”,推动了农村商品生产率的增长和多种经营的发展。1984年,“两户”数量占农户总数的23.8%,多种经营总产值增长40%,乡镇工业增长1倍多。然而,陈旧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政策成为障碍,如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限制了农民自主权。因此,党中央推进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 宁海县 农产品流通 税费改革

内容

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激发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求高产、求品质、求效益,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兴旺至关重要。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落实,使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有效地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产品供求失衡的被动局面,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如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全县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劳力跳出单纯经营耕地的小圈子,进入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加工业、乡镇企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态势。多种经营方式蓬勃发展,涌现出大批有技术专长和有经营能力的专业户、重点户,时称“两户”。“两户”的发展和经营水平的提高,促进生产的专业分工和多种经济的联合,组成各种合作经济。这种合作经济有户与户联合,有国家、集体企业与农户联合,有某项专业生产的联合,有生产过程中某些环节的联合(如植保、排灌、机耕、脱粒等),有资金、技术、劳力的联合,有一个大队(村)范围内的联合,有跨区(乡、镇)、跨县联合等等,时称“经济联合体”。“两户一体”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办工业的专业村,如茶院坑口“平菇村”、岔路湖头“奶牛村”、深甽长洋“工业村”等。
  “两户”的迅速发展,使农村商品生产率不断增长,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实现了劳动致富。“万元”农户大量出现,在他们带领下,农村呈现出农、林、牧、渔、副、工、商、运、建、服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新格局。1984年,全县共有“两户”30222户,占农户总数的23.8%;多种经营总产值10394万元,比1983年增长40%;乡镇工业2700家,比1983年增长1倍多,总产值达15074万元,增长47.7%。
  农村“两户”和乡镇工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型,初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但陈旧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政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如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把农民限制在国家计划的框框里,农民没有自主权,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