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曲折中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08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曲折中发展
分类号: F325
页数: 6
页码: 132-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五”规划期间,宁海县加大农业投入,推进水利、改土等基建,改革农田耕作制度,推广增产措施,农业取得较快发展。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经历困难与曲折,因盲目推广不科学新技术、生态失衡、自然灾害等因素,农业生产受破坏。1962-1966年,经党中央调整经济政策,农业生产恢复回升。但1966-1967年又出现停滞下降。1968-1972年,党中央纠正错误,农业生产有所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宁海农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确立家庭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增,农业生产全面增产增收。1983年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此时宁海县各项农业指标均有显著提升。
关键词: 宁海县 人民公社 发展

内容

“一五”规划期间,宁海各地针对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推进以兴修水利、改土为重点的基本建设,并积极、慎重地进行农田耕作制度改革,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措施,全县农业取得较快发展。在1958年夏,虽然个别地方存在“移苗并丘”的错误做法,但全县农业仍取得丰产,粮食总产、亩产和人均占有量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在困难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人民公社初期,搞“一大二公”、盲目推广许多违反科学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大办食堂、大炼钢铁期间,又过度砍伐树木,使生态失衡,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破坏。1962年与1958年相比,全县粮食总产、平均亩产、人均口粮、棉花总产量、茶叶总产量、蚕茧总产量、木材总产量、生猪饲养量、人均收入均全线下降,仅水果一项略有增长。
  随后,党中央对农业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作了较大调整,1962~1966年,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回升。1960年冬,全县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方针后,到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11.98万吨,比1962年增长30.5%,平均亩产增长56.1%;人均口粮437斤,增长34.9%;人均收入农民61元,增长64.6%。是年,棉花总产量1708吨、茶叶总产量35吨,水果总产量1805吨,蚕茧总产量10吨,年末生猪存栏9.79万头。
  1966~1967年,农业生产又出现停滞、下降现象。1968~1972年,党中央开始纠正错误,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与1968年比,1972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78元,增长32.2%;粮食总产量增产16.07万吨,平均亩产456公斤;茶叶总产量增产至128吨,水果总产量增产至2368吨;蚕茧总产量增产至103吨;木材总产量增产至1.39万立方米;年末生猪存栏量增产至14.82万头。
  1978年12月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宁海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至1982年底,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确立,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增,农业生产全面大幅度增产增收。1983年,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此时,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38元,渔民人均收入363元,粮食总产16.68万吨,人均口粮650斤,棉花总产量6306吨,茶叶总产量1850吨,水果总产量7354吨,年末生猪存栏14.28万头,水产总量2.04万吨。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