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068
颗粒名称: 大事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38
页码: 12-49
摘要: 本文记录了宁海县农村工作志从1911年-2016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
关键词: 宁海县 大事记 史料

内容

中华民国时期
  (1911~1949)
  民国元年(1912)3月,县知事新宁公童候奉令免除民国前一切实欠在民的地丁正杂钱粮。①
  是年,县农会成立,地址在旧典吏署。民国25年(1936)7月,改组后移至东岳宫。
  民国5年(1916)8月,孙中山偕胡汉民等人视察象山港、三门湾,称三门湾为实业之要港。
  民国8年(1919),因灾全县减免地丁银1020.49两,抵补米157.67石。
  民国9年(1920)7月15日,大风暴雨连续三昼夜,毁塘倒屋,淹田地约6.7万亩,死64人。
  民国10年(1921)7月,淫雨连旬,洪水泛滥,为宁海少有,尤以北乡浮溪沿岸为甚,田庐冲毁,人畜淹毙,灾情奇酷,闻之黯然。
  民国16年(1927)3月初,宁海农会、工会、共产党组织蓬勃发展。西乡的溪南、黄坛、上金、前童等地先后成立农民协会。
  是年,颁布《浙江佃农“二五减租”实施细则》,宁海未见贯彻。
  民国17年(1928)9月13日(农历七月三十日)夜,风雨成灾,冲毁陡门塘堤,倒屋703间,死270人,有灾民31400人,其中,5000余村民采野菜草根充饥,灾情特重,核准重灾,免赋金5623两、米983石。据《浙江省各县粮食统计表》(1928年11月29日)载:宁海有田地529128亩,除去庐、墓净423302亩,共产粮846640.8石,宁海共有360898人,按年人均口粮2.5石计,尚缺粮55640.2石。11月15日,旅沪台州属同乡在上海成立急赈会、上海台灾急赈会、上海济生会等机构,拨赈米、款、衣、药等共合银圆9.64万元,支援宁海灾区。
  民国18年(1929),为宁海历史上罕见的大灾年。春节,鸣雷飞雪,积雪尺余;4月起,50余天不雨;6月,夏蝗大发,螟虫为害;7月27日,暴雨冲毁胡陈港两岸海堤,淹田1.9万亩,淹死13人,民多外出逃荒,无人修复堤塘,农田荒芜;9月底,暴雨;10月7日起,倾盆大雨持续五昼夜,毁田10万余亩,人畜伤亡无数,民食草根树皮,自尽者、逃荒者不计其数。
  是年,种棉2.3万亩,因虫灾,亩产皮棉仅6.2斤。县成立治虫委员会,配督导员和治虫专员,区设治虫事务所,村设委员,督促指导病虫防治。
  民国19年(1930)10月,县建设科成立,宁海始有官方农业机构。
  是年,贯彻实施《浙江省征收田赋章程》,田赋一律以银圆为征收单位。全省水灾以宁海为最重。
  民国21年(1932)1月,宁海县被划为全省棉业区10辖县之一。6月,县长唐天森因包庇种植罂粟,被撤职。
  民国22年(1933)9月,《中国实业志》载宁海产黄酒5万斤,糟烧3500斤。
  民国23年(1934)夏,大旱,赤地千里,宁海未免。5月,《浙江省生产会议报告书》载:宁海产米106.5万余担,其他粮食61.3万余担,棉花1万余担,粮食仅敷自给,小康之家有余。5月初,三门湾黄鱼大发,但海盗猖獗,渔商不敢往返,渔货购买乏人,丰产不丰收。
  是年,成立县公安局杜岙等乡联合林业公会森林警察分驻所,设警长1名、警察4名,专管山林案件。
  民国24年(1935)4月,省民教馆举办特产展览会,宁海送展树根雕、中元纸及海产品望潮干、绿苔等。其中,李云波的根雕作品《铁拐李》获特等奖。尔后,在城关大米巷陈公祠举办根雕人物展,展出作品68件。7月,因上年歉收,县政府拨给540石米,举办平粜,每石价银圆3元9角。
  是年,实行保甲制,全县192个乡镇合并为81个乡镇,共编8228保。
  是年,省水利局派副总工程师陈立意到宁海勘察三门湾。
  民国26年(1937),省建设厅土壤研究所派员到宁海三门湾调查,认为三门湾最宜围垦和发展渔业生产。11月15日,小青、叶家等三村试办粮食信用运销合作社,推行公有民营团体。
  民国29年(1940)7月,省政府决定成立三门县,将海游等17个乡镇划入三门县管辖。
  是年,夏秋季节,水旱虫灾连发。受旱52914亩,颗粒无收者居半,受涝4672亩,超6成田地不能复垦,?虫(稻飞虱和浮尘子)危害6.13万亩,减收过半。
  民国30年(1941)3月,小北门外成立县农林场,为宁海最早的农业技术改良推广机构。3月29日,县农林场向黄岩收购早谷种500担。
  民国31年(1942)7月22日晚,风雨交加,河水冲毁桥梁、塘堤多处。8月,米价暴涨,城内施行计口售粮。11月13日,县农产品展览会开幕,展期3天。
  民国32年(1943)2月5日,县首次集会庆祝农民节。3月1日,县农林场改组为农业推广所,金行模为主任。11月17日,《宁海民报》称东乡为“宁海粮仓”。12月25日,《宁海民报》刊登湖山乡灾情奇重,民众以稗子、细糠作食。27日,政府拨谷200石发放给湖山乡灾民。全县有21个乡向县政府报灾,灾民10万人以上。
  是年,旱、虫兼害,轻者只收四五成,重者不及一二成,仅水东乡就饿死12人,自尽4人。
  民国34年(1945)2月5日,大雪,气温降至零下10℃。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全县豁免田赋一年。
  是年,县政府颁发《禁止烧山及滥伐林木,保护农林训令》。
  是年,螟害严重。
  民国35年(1946)3月25日,县水利委员会成立。12月28日,改称县水利协会,宁西水利协会等7个水利机构成立。5月12日,省政府通令各县取消竹木、纸、油菜、茧、火腿、土布、棉花等10余种特产捐。
  民国36年(1947)夏,旱灾严重,东乡尤甚,全县受灾面积20余万亩。且虫害甚烈,稻热病大发。县推行“节食一日救”活动,共捐款18.73万元,支援灾区。
  1950年
  2月13日,县委号召:依靠群众,生产度荒。
  2月,改划区镇乡,由5区4镇25乡划分为7区1镇63乡。
  4月30日,宁海实行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国家粮食牌价:花秋米(籼米)每市斤批发价从850元调至900元,零售价从870元调至920元(以上均为旧币)。
  5月4日,由各乡农民参股为主的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
  6月,县财粮科会同有关部门,着手整理地籍,调查统计全县土地面积,为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做准备。
  是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1月,全县普建农会和民兵组织,共有95000多名农民加入农会,18400名青年参加民兵组织。
  是月,竹口、水车、茶院、香山4个乡,开始土地改革试点工作。
  12月,从县实业科分建建设科。农业生产由建设科管理。
  1951年
  1月31日,县土地改革指挥部成立,县委书记詹步行、副县长刘广汉会任正、副指挥。
  2月,调集300余人,组成土改工作队,经培训后,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土改工作,至9月底基本结束(除城关镇)。全县没收、征收土地243212亩、农具239988件、耕牛2053头、房屋13217间,以及家具、粮食等若干,全部分给贫苦农民,并于1952年确定产权,颁发土地证。
  是月,为便于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开展,将全县63个乡改划为103个乡。
  5月,久安乡店前王村王友水等5户农民组织“五一”互助组,为县内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县委、县政府奖励王友水互助组大黄牛一头。至10月,全县有互助组846个。
  9月28日,召开县第一届渔民代表大会。
  12月27日,县首次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召开,150人出席。
  是年,植棉1.09万亩,亩产皮棉26斤。
  1952年
  春,县委在仁合乡下田畈村洪孚海互助组试办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9户,后发展为16户。竹口乡王社村4户农民率先成立林业生产互助组。
  4月2号,台州专署拨给宁海春荒救济粮5万斤。5月,省政府拨给宁海夏荒救济粮28万斤。8月2日,又拨救济粮15万斤。
  7月19~20日,台风过境,风雨成灾,淹没早稻4万亩,倒塌房屋367间,死3人。
  8月17日,宁海遭台风袭击,倒塌房屋500余间,伤亡14人,损失稻谷2560吨、棉花570吨。
  秋,西店乡樟树村高文贤组织成立宁海县第一个渔业生产互助组。
  11月8日,宁海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农业税征收编制成册,计81361户。
  1953年
  春,县政府第一次成立县防洪防旱指挥部,县长刘广汉任指挥。
  3~8月,少雨,12万亩农田受旱减产。
  9月,从县建设科分建农林科。
  10月29日,县政府限制私商收购油料,确保国家棉籽收购任务,保证肥料饲料和食油供应。
  12月10日,县政府贯彻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征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3日,成立县粮食征购委员会。次年1月7日,设县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各区乡建征购站,抽调440人,实行粮食统购。
  年底,召开全县四级干部大会,部署开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教育,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
  1月7日,县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开始统购粮食。
  2月1日,县政府决定对食油和桕油实行计划控制供应。
  3月26日,宁海县召开第三届县农业劳动模范大会。
  1952年
  春,县委在仁合乡下田畈村洪孚海互助组试办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9户,后发展为16户。竹口乡王社村4户农民率先成立林业生产互助组。
  4月2号,台州专署拨给宁海春荒救济粮5万斤。5月,省政府拨给宁海夏荒救济粮28万斤。8月2日,又拨救济粮15万斤。
  7月19~20日,台风过境,风雨成灾,淹没早稻4万亩,倒塌房屋367间,死3人。
  8月17日,宁海遭台风袭击,倒塌房屋500余间,伤亡14人,损失稻谷2560吨、棉花570吨。
  秋,西店乡樟树村高文贤组织成立宁海县第一个渔业生产互助组。
  11月8日,宁海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农业税征收编制成册,计81361户。
  1953年
  春,县政府第一次成立县防洪防旱指挥部,县长刘广汉任指挥。
  3~8月,少雨,12万亩农田受旱减产。
  9月,从县建设科分建农林科。
  10月29日,县政府限制私商收购油料,确保国家棉籽收购任务,保证肥料饲料和食油供应。
  12月10日,县政府贯彻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征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3日,成立县粮食征购委员会。次年1月7日,设县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各区乡建征购站,抽调440人,实行粮食统购。
  年底,召开全县四级干部大会,部署开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教育,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
  1月7日,县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开始统购粮食。
  2月1日,县政府决定对食油和桕油实行计划控制供应。
  3月26日,宁海县召开第三届县农业劳动模范大会。亿斤,占定产72.85%,城镇定粮200万斤,农村人均口粮572斤,城镇人均供应307.2斤。
  是年,方前第二农业合作社首办猪场,养猪56头。
  年底至1956年春,为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县人民银行发放合作基金贷款54万元。
  1956年
  1月19日,召开全县第一次丰产经验交流大会,2472人出席,历时8天。
  2月4日,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全县有7区1镇37乡141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33934户,占全县总户数的48.1%;渔业生产合作社27个,占渔业户的36%;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2个,占手工业户的17.1%。
  3月19日,《宁海县1956~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下发到各区、乡、村、合作社。
  春季,宁海县举办农业展览会,以总馆和农业馆为主,分设水利、林业、水产、土特产、农具、农机、肥料、工业、手工业、金融等,组织全县人民参观。
  4月,县委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改名为县委农业生产合作部。
  5月8日,县委制定《油菜籽统购方案》,贯彻执行中央食油统购统销政策。
  6月,马岙乡马岙村10户农民组成林业专业队,为集体林场雏形。
  7月17日,实行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单位进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8月1日,强台风在象山登陆,宁海受灾严重,死182人,伤175人,牲畜死255头(其中耕牛207头);倒塌房屋31667间,损毁渔船178只、严重损坏249只、中轻度损坏408只;海塘缺口208处(其中损坏塘堤115处),受淹农田44525亩,冲毁田地6605亩,1.6万亩农田颗粒无收。西店、峡山、薛岙等沿海乡村灾情严重。国家供应早熟种子11万斤,救济粮10万斤。是月,县里从外地调入早熟种子108万斤,发动生产自救。
  9月3日、20日,宁海两度遭台风侵袭,分别死4人、7人,其他损失无考。
  10月,宁海县双山渔业合作社率先推行“三包”(包产、包工、包成本)和“两奖”(超产奖和节约成本奖)。
  10月8~24日,宁海县举办发展多种经营展览会,其中水产馆参观者达3万余人次。
  12月1日,县气象站在梅林建立。1960年5月,迁至城郊乡跳头村南边。
  年底,全县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94%的农户参加农业社,84%的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社,私营工业实行公私合营,县城98.5%、农村81%的私营商业完成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
  春,大蔡、竹口等26个乡、120个农业社发生部分农民群众“退社”闹事88起,其中因粮食问题引起31起。后经地、县派员前往教育处理,事态平息。
  6月21日,县委渔盐工作部并入农业生产合作部。
  6月25日至7月1日,县委扩大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训到宁海,两次参加以社主任、乡干部为主的座谈会。
  是年,农业全面丰收。全县粮食总产10.28万吨,比上年增长11.8%;棉花338吨,增长2.93倍;茶叶39吨,增长69.6%;水产品8831吨,增长9.4%;年末生猪存栏5.74万头,增长12.3%。
  1958年
  1月1~16日,强冷空气影响宁海,最低气温达零下9.6℃。
  1月4~18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6月23~24日,县委召开四级书记会议,贯彻中央八届二次大会精神,全县开展“大跃进”运动。县委提出“十年规划,一年实现,奋战一百天,争取亩产三千三”的口号,出现亩产产量“放卫星”、晚稻移苗并丘等弄虚作假和“瞎指挥”现象。
  8月,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9月26日,宁海召开全县广播大会,宣布高级社升并,号召建立人民公社。会后,城关镇宣布建立五星人民公社,为宁海第一个人民公社。
  10月1日,全县实现公社化。
  10月7日,省委决定(国务院11月21日批准)撤销宁海县建制,并入象山县,隶属台州专署(次年1月划归宁波专署管辖),治设力洋,次年4月迁原宁海县城关镇。
  10月下旬,象山县委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宁海辖区建人民公社13个,提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搞“一平二调”,办公共食堂。
  12月,深甽人民公社马岙大队、力洋人民公社塘厂生产队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是年,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运动,杨梅林、黄坛、力洋、洞口庙水库相继动工,库容为百万立方米以上。另有一批小型山塘水库建成。
  1959年
  3月15~26日,县委召开有11300余人参加的五级干部大会,贯彻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按劳分配、等价交换”原则,开始纠正“共产风”错误。
  4月13~19日,县委召开有3700人参加的算账大会。算清国家、公社、核算单位之间债务关系,兑现了部分平调的粮食、物资、劳力、资金。会后即进行群众性的算账运动,至5月15日告一段落。
  4月,复建中共象山县农村工作部。
  6月12~14日,县委召开由公社书记、县级部门负责人及县委委员50余人参加的扩大会议,贯彻中央“四条指示”精神,确定夺取早稻亩产千斤,恢复自留地、发展家畜家禽等多种经营,纠正“跃进风”的举措。
  7月8~10日,县委召开公社四级干部共1500余人参加的大会,进一步贯彻毛主席“等价交换、按劳分配”的指示,算清生产大队与生产队、生产队与社员的账。
  9月3日,台风暴雨袭击宁海,冲毁山塘13座、海塘38处,倒塌房屋341间,受淹水稻田12万余亩。
  12月,深甽、西店(大部)两公社划归奉化县管辖。
  是年,批准粮改棉1.6万亩;油菜籽总产破百万斤,达199.3万斤,为历史之最。
  1960年
  2月4日,县委号召大办代食品,发动群众采摘挖掘,收购番薯藤及叶1.725万担。
  3月,俞月娥等11人、5个单位被评为省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先进单位。
  是月,发现石舌章、梅林、黄墩等地患浮肿病社员333人,县委抽调机关干部140余人下乡帮助安排社员生活,拨专项用粮2.75万斤。
  4~8月,县委组织221名干部分驻长街、力洋、薛岙等社队,改造“落后队”工作。
  9月24日,台风,全县降大暴雨,造成黄坛水库塌方1000余立方米,清溪、白溪、洋溪、凫溪四大溪流水位暴涨,受淹农田2.7万亩,其中,绝收5173亩,毁田372亩,死亡20人。
  10月,开展节粮运动,以番薯藤粉和野生淀粉充食。
  11月初,贯彻中央关于“低标准、瓜菜代”指示,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关于大抓代食品采售、收购、调动的通知。次年1月底,全县代食品累计收购128147担。
  11月,贯彻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纠正“共产风”,进一步退赔平调物资。至1961年夏,共退赔平调财物折合707万元(含原象山)。
  1961年
  1月11日,宁波地委发出“大办粮食,大办代用品”指示,核定象山(含宁海)代食品抵销口粮(成品)170万斤、饲料42万斤,共212万斤,上调番薯藤、玉米蕊、狼鸡根、金刚刺根等共600万斤。
  2月,全县开始调整大队、生产队规模,大队由1035个调整为1055个,生产队由4827个调整为5263个,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四固定”。
  2月14~16日,大雪,积雪厚50厘米,为历史罕见。
  4月11日,县委召开总支书记以上825人、为期7天的四级干部会议,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解决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瞎指挥”等失误,解散食堂,分自留地,号召种“十边地”、搞“百斤粮”,鼓励社员养殖畜禽,发展家庭副业。
  6月16日至8月24日,连续65天无雨,全县受旱面积27.3万亩。
  7月,恢复区级政府,并调整人民公社,由(区级)大公社改为(乡级)公社。
  9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宁海县建制。24日,宁、象两县分开办公,同时恢复区委建制。
  是月,重建中共宁海县农村工作部,于1962年5月撤销。
  10月4日,26号台风在三门登陆,风大雨大,110个村庄被洪水包围,死10人,受伤20人,牲畜死亡652头,损失渔船145艘,受灾1014户,倒塌房屋21242间,冲毁农作物9936亩,受淹土地141175亩,折断竹木17.7万株,损坏水利工程63处。
  12月30日,西店、深甽的8个公社划归宁海。是时,全县为9区1镇52个公社812个大队。
  冬,全县贯彻“按劳分粮加照顾”和大包干的政策,群众生产热情高涨。
  是年,全县农业减产,收入下降,农村人均分配收入36.1元,口粮330斤。国家从东北调入荞麦、山西调入马铃薯,共65万斤,缓解度荒种子供应不足问题。
  是年,粮食购价提高,销价不动,开始购销倒挂;收购油料实行奖售粮油和工业品。
  1962年
  2月13日,召开宁海县1961年度农业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7月23~27日,召开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部署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8字方针。
  8月30日统计,始自1961年春的分田、包产到户扩大到152个大队、647个生产队,计6090亩田地。
  9月4日,受14号台风影响,2天3夜降雨210~345毫米,农作物受淹58900亩,冲毁农田3037亩,倒塌房屋424间,毁坏公路桥梁6处、水利工程52处,淹没村庄19个,死1人。
  10月,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生产的决定》,纠正分小小队、分田到户等做法。
  是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生产的若干政策规定》(简称“林业18条”)。据统计,1958~1962年,全县共砍伐木材32.83万立方米,其中,大办钢铁砍伐11.49万立方米,大办食堂砍伐9.85万立方米。
  是年,实行售谷退糠,百斤退米糠4斤、粗糠20斤,全县口粮实留人均326斤。
  1963年
  2月11~16日,召开第三次县党代会,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全面纠正“共产风”。
  5月9日,毛泽东主席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作了批示,其中有越溪大队党支部书记应四官“劳动好工作也好”的内容。
  9月4~15日,受12号台风影响,降水327~628毫米,冲毁土地1000亩,损坏水利工程555处,受淹土地9.36万亩,被大水包围107个村,受灾5402户,倒塌房屋27间,死4人。
  9月10日,确定已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的队为议购对象,在留足口粮、种子之外,采取直接与队挂钩或市场收购。
  是年,实行粮油包干,粮、棉、油挂钩政策。
  是年,停垦还林5370亩,减购25万斤,增销18万斤。
  1964年
  2月,各社队建立贫下中农组织,开展“四清”(清账目、清工分、清仓库、清物资)运动。
  5月27日,建立中共宁海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6月30日改为县委农业生产办公室。
  是年,核准粮改棉8000亩,实改11853亩,减购粮175万斤,增销25万斤。
  1965年
  2月24~27日,宁海县贫下中农协会成立(简称“贫协会”)。随后,公社、大队相继成立社、队贫协会。3月底,全县50余人参加浙江省贫协会大会。
  2月,贯彻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23条”)。
  3月26日,县委农业生产办公室与县委办公室合署办公。
  9月,先后召开第二次县“贫协会”和四级干部大会,学习中央“151条”,计划一两年内实现农业发展纲要“40条”所规定的主要指标。
  1966年
  6月,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
  1967年
  3月3日,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成立,代替党政机关处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日常工作。人武部副政委封国玺任主任。
  8月1日至11月6日,大旱98天(共降水159毫米,每次不足30毫米)。
  10月23日,省军管会批准成立宁海县“支左”办公室。人员抽调自驻长街、桑洲部队和县人武部,主持负责全县各项工作,驻长街部队政治部主任钟兆兴任办公室主任。
  是年,总降雨量966.7毫米,为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县降雨最少纪录。18万亩水稻减产,8000余亩基本无收。
  是年,种植棉花3.85万亩,平均亩产110斤,首次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100斤指标;水产品总量1.04万吨,首次突破万吨关。
  1968年
  3月18日,大里公社革命委员会率先成立。至1969年4月,全县机关企业单位均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取代各地区、部门、单位的党政领导权,实现“全县一片红”。
  6月下旬,第一批县、区、社干部119人赴山西大寨参观。
  8月,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
  11月2日,宁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行使原县党政机关职权。
  11月6日,县革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议》,要求各级革委会都建立“学大寨”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并订出“农业学大寨”规划,掀起“学大寨”高潮。
  1969年
  1月3~9日,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简称“贫代会”)取代“贫协会”。会议要求全县农村掀起“斗、批、改”新高朝。
  9月1~7日,第14号台风在福建登陆,风力10级,宁海降水139~580毫米,冲毁土地8100亩,损失水稻1900亩,受淹农作物53800亩,水利工程损坏63处。
  1970年
  5月9~13日,宁波地区革委会在宁海召开庆祝“五九批示”7周年大会,并组织干部群众到越溪大队参观。
  是年,提倡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办畜牧场,贯彻粮肥挂钩,饲养量迅速上升。
  1971年
  2月,省委任命应四官为县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半脱产)。
  5月28日,县畜牧业生产领导小组成立,号召全县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
  6月2日,紫溪公社洞口庙水库塌方,冲毁6个大队房屋1943间、农田838亩,死亡188人。李先念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水电部派员前来慰问,全县上下支援抗灾救灾。
  6月11日至9月30日,111天中只降雨21.8毫米,7500亩农田基本无收,3.69万亩严重减产。翌年,返销粮506万斤。
  1972年
  1月17~24日,全县首次召开1390人参加的“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农业学大寨”情况,号召全县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是年,推行春粮、早稻、晚稻新三熟制,实行超购粮加价奖励办法。粮食总产17.22万吨,平均亩产912斤,第一次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亩产800斤指标。
  是年,各公社不脱产财务辅导员先以“三不脱”形式进信用社,再回公社转为国家干部。
  1973年
  10月25日,国营五山林场建立,经营面积3.1万亩,后几经山界调整,面积2.98万亩,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1974年
  3月1~6日,全县召开区、社脱产干部、大队党支部书记、各系统负责人参加的“农业学大寨”会议。
  8月19~21日,宁海受13号台风和“天文潮”袭击,降水200~576毫米,冲毁海塘338处、水闸46座,损坏水利工程592处,受淹村庄97个,大水进屋3569户,咸潮倒灌淹没田地9.42万亩、盐田2300亩;严重受淹大队49个6479户,倒塌房屋936间,冲毁土地399亩,死亡24人,其他财物损失不计其数。
  9月17日,出现低于20℃的低温危害,导致连作晚稻大面积“翘稻头”。
  9月27日至10月1日,县农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以“批林批孔”为纲,总结交流了“农业学大寨”经验。
  是年,生猪饲养量26.6万头,户均2.6头,有95个单位实现1人1猪或1亩1猪,15个公社户均3头。
  是年,实行油菜籽按人均留足2斤,余籽全购政策。
  是年,全县茶园面积2.29万亩,总产228吨。宁海被列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
  1975年
  2月19~26日,县委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学习和贯彻中央《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要求用较短时间把工农业生产抓上去。
  8月10日,宁海遭台风袭击,受淹农田7.47万亩,冲毁海塘21处,倒塌房屋519间,死亡2人。
  9月15日,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应四官赴山西昔阳出席会议。
  11月4~8日,县委召开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大会。县、区、社、各部门负责人、大队党支部书记等共2300人参加。县委书记应四官传达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及邓小平同志关于各项工作全面开展整顿的指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号召。全县迅速掀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
  11月18日,省核定宁海净上缴征购粮3900万斤。
  是年,省批准粮改棉2万亩,扩大蔬菜基地128亩,总量达到300亩。
  1976年
  5月28日,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恢复。
  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到会5000人,宁海县委书记应四官出席会议。会议批判了“四人帮”罪行,号召把“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推向新高潮。
  12月21日,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成立。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出尽快把宁海建成“大寨县”。
  1977年
  1月12日,胡陈港堵口合龙。于1979年通过竣工验收,库容8172立方米,为当时省内最大拦海蓄淡工程。
  1月27日至2月1日,县委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全县生产队长以上干部5000余人参加会议。
  2月8日,省委决定将应四官停职检查,县委工作由刘汉儒主持。
  6月21日,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领导小组成立,开始恢复各级贫协组织。改革开放后,该组织淡出历史舞台。
  8月21~23日,7号台风过境,暴雨成灾,倒塌水库18座、山塘47座、海塘116处,受淹水稻9.8万亩、棉花1.05万亩,冲毁农作物6059亩,倒塌房屋197间,受灾82个村,死3人。
  9月5~10日,全县四级干部大会召开,学习党的十一大文献,号召全县人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把宁海建成“大寨县”。
  11月18~21日,县委召开全县农业、粮食、分配会议。传达中央及省委领导关于农业指示,制订1979~1980年发展农业生产规划。
  12月10~15日,召开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传达中央领导讲话,讨论如何高质量建设“大寨县”,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划和措施。
  1978年
  2月12日,县革委会决定将全县27处集市减为15处。
  3月12~16日,召开县“农业学大寨”会议,听取县委书记刘汉儒报告及15个大队的经验交流,表彰“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和个人,156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7月5日至8月5日,持续高温32℃,受旱水稻32万亩(其中龟裂4.7万亩),部分旱地作物枯死。
  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宣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
  是年,全面进入连作化阶段,粮食大丰收,种植面积32.86万亩,总产18.05万吨,平均亩产1052斤。
  1979年
  2月8~19日,县委召开县、区、社及大队干部2000余人参加的四级干部大会,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省委扩大会议精神,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春,全县大田作物划分作业组,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和田间管理责任到人。
  5月5日,国家提高粮油统购价,销价不动,实行财政补贴。
  8月,西店公社国庆(团堧)渔业大队首先实行定额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并推广到全县渔业区。
  9月4~10日,召开县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传达省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精神,交流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
  冬,黄坛公社后黄大队6个生产队、桑洲公社桑洲大队8个生产队率先在宁波地区实行联产分田到户。
  是年,实行粮棉“五定”(定产、定购、定销、定奖、定赔);全县生猪饲养量26.41万头,年未存栏15.35万头,棉花亩产171斤。
  1980年
  春,农业推行包干到组、联产计酬为主责任制,个别“三靠”地区推行包产到户。
  2月13日,执行中央“与民休养生息”政策,宁海减购900万斤,增销450万斤。
  5月4日,国家改进农业税征收,推行“实物征收、货币结算”办法。
  8月12日,省农委拨给扶贫资金33万元,支援桑洲、麻山、王爱等贫困山区公社,发展山区经济。
  9月17日,县处理山林纠纷领导小组成立,并设立工作组,具体负责处理山林纠纷工作。
  9月20~24日,召开全县山区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农、林、牧、副、工并举”的山区生产方针。
  12月29日,县政府决定从1981年起,对蚕豆产区实行蚕豆统派购政策。
  是年,养猪“场衰户兴”折价归户。
  是年,油菜籽实行粮油挂钩,亩购25斤,少售1斤籽,抵征3斤粮,增购减销。
  是年,核准粮改棉14731亩,实改16132亩,减购869万斤,增销288万斤,实行粮棉挂钩,全县增统销粮计划1116万斤,变余粮县为缺粮县。
  1981年
  1月,县青珠农场实行场长制。
  6月11日,县委批转县农业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报告》及附件《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试行办法》《实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的试行办法》《实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责任制的有关政策问题的规定》。
  10月21日,县成立山林定权发证工作领导小组,继续清理山界,定权发证,落实林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5年,全县135万亩山林,其中,98.7万亩落实了承包责任制,27万亩分给农民为自留山。
  12月底,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以“包产到劳,包干到户”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当年,实行“双包”责任制的有3192个生产队,占总数的66.4%。
  1982年
  3月21~24日,县九届二次人代会召开,307名代表出席。会议讨论了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等任务。
  6月,县政府成立综合农业区划委员会与办公室,下设农业、土壤、气候、水利、林业、水产、畜牧、农机具、种植业、土地利用、农村能源和乡村工副业,以及综合农业区划等13个项目的资源调查和区划,分别调查编写各专业现状与规划,1985年编成8万余字的《宁海县综合农业区划》。
  7月30日,受9号台风暴雨袭击,降水264~359毫米,青溪桑洲地段洪水位高达3.9米,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位40厘米,冲毁防洪坝422处、水库7处、山塘54处、桥梁25座,损毁海塘118处,淹没农田9.3万亩、棉田3000亩,冲毁农田3300亩,倒塌房屋278间,24个村进水,6个村被洪水包围2天3夜,死9人。
  9月24日,召开首次县农业专业户、大户、重点户(“三户”)经验交流会,全县有“三户”12785户,占总农户的10.2%。
  年底,全县全面推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农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体,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年,实行粮、猪、肥三挂钩政策,留粮765万斤,一定三年不变。
  是年,改革粮食管理体制,购销对象从4500多个生产队改为12万余农户,全县涌现重点售粮大户万斤以上19户,5000斤以上147户。
  1983年
  2月6日,县委发出《关于开展清查财务整顿财务工作的通知》。打击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反对铺张浪费,纠正不正之风,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和健全各项财务制度,至4月底结束。
  2月,开展乡村规划工作,至次年底完成48个乡镇、1270个村的初步规划编制。
  7月18~22日,召开县林业工作会议,贯彻《森林法》,提出进一步完善林业责任制。
  9月2日,建立县扶贫领导小组,后改名为县扶持贫困老区山区领导小组。
  是日,县政、社分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全县在试点基础上开始全面进行政、社分设工作。人民公社改为乡,建立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和乡经济联合社;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至年底,全县共建48个乡、1个县属镇、891个行政村。
  9月24日,县政府召开粮棉专业户、重点户(“两户”)经验交流会。全县有“两户”12758户,其中,售粮万斤以上的有24户,售棉2000斤以上的有50户。
  9月26日,19号台风影响宁海,大蔡降雨145毫米,旗门塘潮水位4.25米,冲毁海塘3处,农田受淹6900亩,倒塌房屋2间、棚屋180间,死1人
  11月,沙柳乡划归三门县管辖,共27个行政村2817户12433人,境域面积34.02平方千米,其中粮田7553亩。
  12月1日,全县棉织品供应不再收取布票。
  1984年
  2月29日,县海涂定权发证领导小组建立,4月实行海涂定权发证,历时半年,共4区15乡107个村和1个国营场,计发海涂使用证面积12.35万亩。
  2月,建立中共宁海县委农村工作部,4月挂“宁海县农业委员会”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体制。
  3月27日,县政府召开“两户”代表会议,出席214人,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勤劳致富积极分子65人。
  8月10日,县委批转县委农工部《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有关政策意见的报告》。11日,召开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会议,要求各地总结试点经验,培训干部,集中时间,开展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承包期一般15年,并订立承包合同。至11月底,此项工作基本完成。
  11月1日,县委、县政府上报省委、省政府要求把宁海县麻山乡等地划为贫困地区。1985年3月,批复同意将宁海麻山等13个乡(镇)定为贫困乡(镇),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是年,麻山、桑洲、白溪、王爱、岔路、前童、水车、胡陈、东仓、茶院、大佳何、双湖、马岙13个乡被列为宁波市级贫困地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是年,全县160万余亩山地进行自留山、责任山和集体统管山定权发证。
  是年,全县粮食总产突破20万吨,棉花总产8124吨。
  1985年
  2月28日,县委召开县、区、乡(镇)三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改革统派购制度,放开农产品价格,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会后组织机关干部150余人帮助区乡(镇)执行落实。
  3月21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副主任吴家和林业部部长杨中等到宁海了解农村情况。
  3月,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将3000万斤定购任务落实到4.8万余农户。粮油实行双轨制。
  4月1日,粮食定购实行比例价,除小麦、稻谷、玉米3个定购品种外,其他品种实行自由购销政策,开放稻谷类名贵优质品种,实行市场调节。
  4月,宁波市划拨饲料粮100万斤,扶持宁海13个贫困乡发展生猪养殖。
  8月7日,成立县外荡水域定权发证办公室,推行外荡水面定权发证工作。至次年4月底,共为9个乡56个村和10个水利工程单位发放养殖使用证书76本,发证面积13315亩。
  10月12日,县政府发布林业政策若干规定。
  11月6日,增加农村统销指标190万斤,缓解贫困地区口粮压力,推动25坡度山地停垦还林。
  是年,进行种植区划调查规划,按自然生态条件、种植制度和耕作习惯等特点,全县分3个农区,即东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低丘平原区、西部和东部低山丘陵区。
  是年,粮食面积30.17万亩,总产19.6万吨。
  1986年
  3月5日,县委、县政府表彰田小福等17户种粮大户和杨根木等4户养猪大户。
  3月13日,县政府决定各乡镇建立粮食发展基金制度。
  9月10日,副市长应中甬带领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20余位,到岔路区现场办公,研究扶贫问题。
  10月17日,县扶贫领导小组升格为宁海县老区山区经济开发委员会,下设正局级办公室,编制5名,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建立宁海县农村经济审计室,后更名为宁海农村经济审计督查室、宁海县集体经济审计中心。
  11月21~22日,召开县山区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山区经济社会形势,交流脱贫致富经验,并研究山区经济开发及“两个文明”建设大计。
  12月12日,省对宁海林业商品基地造林4000亩划拨补助粮食10万公斤。
  1987年
  2月19日,发放粮食预购定金。
  5月7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前童、白溪、桑洲3个乡(镇)划定为老革命根据地乡(镇)。
  6月,建立县农业局农村经济管理服务总站,各乡镇相应设立农经站(1992年,隶属县农经委,更名为县农村经济管理总站,编制4人)。
  7月23日,县委、县政府决定从县级机关抽调部分青年干部到13个贫困乡(镇)担任乡(镇)长助理,帮助贫困乡(镇)尽快脱贫致富。
  7月27日,7号台风袭击宁海,连降暴雨,浸淹农作物9.6万亩,冲毁耕地470亩,损失粮食1万吨,倒塌民房217间,死亡24人。
  1988年
  1月31日,七市乡上田村农业专业户田小福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5月28~30日,省委副书记葛洪升、市委书记孙家贤、副市长应中甬等领导到宁海视察贫困乡。
  6月15日,撤销县委农村工作部(县农业委员会),成立县农村经济委员会,列入政府序列。
  7月29~30日,宁海遭特大暴雨袭击,平均日降雨量472.2毫米,一次性最大降水量达520毫米以上。白溪、洋溪、凫溪、青溪等流域洪水泛滥,淹没农田21.4万亩,冲毁农田3.23万亩。全县6万多户、24.3万人受灾,195个村庄被洪水包围,倒塌房屋5000余间,9900人无家可归,3.2万人缺粮断炊,死176人,洪水冲毁山塘水库146座、海塘87处。全县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财政总收入的80%。是一次百年罕见的特大水灾,史称“7·30”洪灾。
  8月1日起,省、市政府陆续下拨救济金、救灾物资等,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香港同胞包玉刚向宁海捐助救灾款。省长沈祖伦到宁海考察灾情,慰问灾民。
  8月7日,受7号台风袭击,宁海地区降雨100~350毫米,14个乡镇受灾,倒塌房屋53间,死6人,沿海尤甚,毁船421只。
  8月9日,青溪、白溪上游遭特大洪水袭击,桑洲、白溪、岔路、前童、竹林、水车等乡镇105个村8800多户受淹,房屋510间倒塌,3300多亩农田变沙滩。
  8月20日,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黄斌抵宁海,赴越溪、水车察看灾情。11月,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资助“3789”工程款120万元,用于重建越溪乡亭枫、亭头村,修复水车乡上园村、凤谭乡五松村部分房屋。
  8月26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总结表彰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活动的通知》。
  10月10日,县委、县政府批转县农经委《关于灾后农田修复和土地承包有关政策意见》。受损农田根据被毁程度分别由村、农户进行修复。土地承包“坚持公有、稳定家庭承包”的原则。
  12月26日,省转拨灾区救济粮,含世界粮食计划署和社会捐赠。
  1989年
  2月24日,县委、县政府制定加快贫困村经济发展意见。
  9月15日,23号强热带风暴袭击宁海,一市、越溪48条海塘被冲毁42条,淹没塘内农田37650亩,摧毁对虾塘27座。全县受淹农田17.5万亩,冲毁耕地380亩,倒塌房屋148间。
  是年,全县复垦“7·30”洪灾水毁耕地2.7万亩。
  1990年
  8月31日,15号台风在椒江登陆北上袭击宁海,连续降雨40小时,山洪暴发,受淹农田25万亩,冲毁耕地4652亩,101个村庄进水,倒塌房屋1630间,死3人。
  9月6日,省长葛洪升视察宁海黄坛水库、越溪海塘。
  9月上旬,17号、18号台风相继袭击宁海,持续暴雨6天。城关、马岙、西溪、黄坛、桑洲等地累计降雨830~967毫米。山洪暴发,受淹农田38.8万亩,成灾8.87万亩,冲毁耕地3068亩,倒塌房屋723间。
  是年,全县已建立村经济合作社868个,其中,799个村设立社管会,778个村建立社员代表会制度,723个村建立农业基金制度,共集资628万元。820个村建立劳动积累制度,879个村建立上交承包款制度,共兑现1188万元,占应兑现金额的89.4%。721个村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成员1800人。
  1991年
  4月5日,县政府决定成立水利、滩涂、山林、土地4个纠纷调处办公室,加强对农村各类纠纷的调处工作。
  4月20日,国家计委、农业部批准宁海为商品粮基地县,总投资460万元。
  10月15~17日,市委书记项秉炎到宁海麻山、王爱、大佳何等贫困乡视察。
  1992年
  3月,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宁波分校)在宁海开办,首期设5个班,学员226人。6月1日,长街蚕桑班开学。
  5月2日,水车乡下园村陈惠勇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赴北京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3年6月9日,全国青联推荐陈惠勇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1993年行动中的青年”活动。
  8月12日,县委、县政府发出《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强化村级服务,建立镇乡服务组织,积极支持经济技术部门兴办服务型经济实体,并扶持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承包服务。
  8月29~31日,16号强台风袭击宁海,时值农历八月天文大潮,持续降雨6天,山洪暴发,冲毁防洪堤40千米、海塘3.8千米,受灾13.87万人,被洪水包围1.35万人,倒塌房屋1276间,死亡2人,农田受灾7.64万亩,绝收1.5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200余万元。
  9月22~23日,19号台风影响宁海,降雨36小时,全县589个村庄受灾,倒塌房屋2496间,死亡6人,农田成灾12.6万亩,绝收4.76万亩。
  是年,大佳何乡在宁波市16个贫困乡镇中率先脱贫。
  1993年
  4月16日,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强调决不放松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
  4月,成立宁海县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6月,对农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项目进行清理,对清出的市级以上99项、县乡28项不合理收费均予取消,年人均减负69.47元。
  10月,经国家验收,宁海县提前一年成为基本消灭荒山县。
  是年,县良种场开始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制,1998年10月完成。
  1994年
  5月26日,县委发出进一步加强村级建设的若干意见。以进一步贯彻落实“抓基础、抓基层”的工作思路,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8月4日,县委、县政府制定进一步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此时,全县承包10亩以上粮田农户有340户,经营面积5500亩。17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工作会,全面开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工作。
  8月21日,受17号台风影响,宁海普降暴雨,全县大部分地区发生洪水,沿海内涝,全县各类水利工程损坏600余处,95家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公路水阻中断14条次,供电中断38条次,受灾294个村、1.6万户、4.9万人,倒塌房屋406间,损坏1312间,死2人,直接经济损失4253万元。
  12月23日,国务院减轻农民负担检查组对宁海进行为期两天半的检查,对宁海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表示肯定。
  1995年
  8月2日,建立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提出进一步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批转县农经委《推行农业股份合作制的报告》。
  10月30日,县委、县政府制定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并建立由周秉达任组长的农村小康和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11月28日,制定稳定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若干扶持政策意见;加快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步伐,按照“入股自愿、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因势利导、分类指导”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行农业股份合作制;提出1996年创建“千户万吨粮”工程,建立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扶持大户农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
  12月19日,宁海县扶贫基金会成立。桑洲、双峰、岔路、茶院、胡陈、深甽、大佳何、前童及城关镇水车片为市、县重点扶持贫困地区。
  是年,宁海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民负担监测点县。
  是年,大佳何镇在镇所在地建立宁海第一个扶贫新村。
  1996年
  12月4日,大佳何镇高湖塘被宁波市批准为宁波市第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是年,宁海率先在浙江省推行“农民负担明白卡”(后改为“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
  是年,首先在双峰乡启动贫困地区“家庭脱贫”工程。
  1997年
  1月1日起,村级财务正常性审计每年要达1/3的村经济合作社。
  1月12日,桑洲镇、双峰乡通过市级脱贫验收。至此,全县贫困乡镇全部脱贫。
  3月4日,宁海县500亩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桃源街道上桥村、县青珠农场启动。
  4月25日,省长柴松岳到大佳何镇考察水产养殖基地。
  8月18~22日,宁海遭11号强台风袭击,又遇农历七月半天文大潮,损失惨重。全县受灾人口44.55万,750个村庄受灾,4万多间房屋倒塌,120千米的海塘岸决口850处,受灾农作物面积36.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4.97亿元。
  是年,县农业局、县林特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县农机总站联合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在农学、蔬菜、果树、茶叶、畜牧、水产、农经、农机等8个专业通过培训、考试、考核合格的农民,可获得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是年,贫困地区实施“福利园”工程,双峰乡建成50亩苦丁茶基地。
  1998年
  2月,望府茶叶有限公司200亩茶园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茶发展中心有机食品原料生产证书,成为宁波市第一个有机茶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8月,成立宁海县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延长土地承包30年工作。
  10月,城关镇首先建立村账代理工作领导小组,对村账实行委托代理。
  冬,市长张蔚文到胡陈乡慰问困难农户。
  是年,实施村级财务每年向群众公开两次,后改每季度一次。
  1999年
  3月23日,县粮食型园区建成,由越溪乡梅枝田、茶院乡南溪、长街镇城塘共2000亩水田组成。
  7月23日,中共宁海县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宁海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拉开了宁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
  9月6日,县委、县政府颁发《关于开展全县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实施意见》。至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任务,承包期再延长30年,推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1月29日,国家环保总局确定宁海县为第四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3年,宁海县成为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9年3月,宁海县被认定为浙江省生态县。
  12月,大佳何镇高湖塘水产养殖场被评为省级现代化示范园区。
  2000年
  年初,取消粮食定购任务,鼓励农民按市场导向自主调整耕地种养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7月1日起,宁海全面实行村账委托代理制,比浙江省规定提早15个月。
  是年,宁海县农村信息网开通。
  2001年
  3月27日,国家海洋局,省、市水产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对双盘涂现代化生态渔业示范园区进行论证。7月3日,双盘涂生态渔业示范园区建立。
  3月29日,浙政发〔2001〕21号文件规定,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手让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3月,县农业局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常年技术咨询服务。
  6月23日,受“飞燕”台风影响,全县普降暴雨,共50个村700多户进水,40多家企业受淹;农作物受淹面积6.3万亩,受灾面积3.45万亩,绝收1.2万亩;养殖塘受淹及冲毁面积2500亩;倒塌民房120间,损坏房屋145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000万元。
  12月,县级机关改革,县农经委、县老区山区办、县农业局、县林特局、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合并成立宁海县农林局。
  2002年
  1月9日,宁海县首家金龙浦农业合作社成立。
  5月8~10日,中国精品茶博览会在杭州举行。宁海县“望海峰”牌望海茶获金奖,9月,获“浙江省名牌”称号。2003年1月,“望海峰”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6月23日,群英塘万亩调改工程竣工。
  7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免缴农村劳动力积累工和义务工,改为一事一议,每个劳力每年不高于3工;取消乡统筹款和涉农农业税收即特产税和屠宰税,农民年人均减负75.75元,比全省人均少负担7.5元。
  2003年
  9月23日,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宁海县首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关镇花园村”深甽镇柘坑戴村,该村也是全市首个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村。
  10月8日,宁海县被水利部、财政部评为第四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是年,宁海免缴村提留款,暂缓征收农业税。
  是年,岔路镇首先实施贫困地区“居安”工程。
  2004年
  2月16日,宁海县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结束了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
  2月23日,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新农村建设启动。
  7月16日,印发《宁海县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宁海县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考核办法》,规范新农村建设。
  7月19日,在全县农村工作指导员中开始实施课题调研活动。
  7月27日,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会议召开,宁海县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10月14~15日,开展“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考核初审工作,分别考核了一市镇新山村、深甽镇南溪村、深甽镇柘坑戴村和桥头胡街道外山头村的示范村创建工作。几个村均通过县级初审,又于11月20日通过市级验收。
  是年,宁海县被农业部、团中央、财政部列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县。
  2005年
  3月29日,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
  3月31日,省、市20名农村工作指导员抵达宁海县。4月2日,各指导员进驻到村。
  6月29日,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联村干部群众满意率和工作实绩考核制度。
  8月31日,全省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座谈会召开,宁海县作了书面交流。
  9月1日,县农村工作指导员之家和协作组成立。
  9月,“望海峰”牌茶叶获“浙江省名牌”称号。
  11月,宁海县启动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免费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和网上农产品购销信息。
  12月1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视察深甽镇柘坑戴村。
  12月,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宁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8万亩,以2500亩青珠农场为核心区,并先后被列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被授予“浙江省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实验园”称号。
  是年,浙江东海岸1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初步建立。
  2006年
  3月8日,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到宁海调研“三农”工作。
  3月,建立县扶贫开发管理中心,为事业单位,定编2人,负责全县扶贫开发管理工作。
  5月,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确定在宁东科技园区征地20亩建标准厂房,将每年的租金收入作为薄弱村扶持资金。一期工程于当年8月开工。
  6月21日,省长吕祖善视察前童镇大郑村。
  8月,宁海县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被列为国债项目,总投资780万元。
  9月14日,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前童镇大郑村调研欠发达地区工作,并考察参观前童古镇。
  11月,完成山林承包期50年不变工作,涉及412个行政村,核发林权证80395本,发证面积1616248亩。
  12月,北山村成立宁海县第一个股份经济合作社。
  2007年
  2月28日,宁海县东部海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名牌重点企业。
  4月28日,宁海县东海云顶旅游景区建成营业。
  7月10日,长街、深甽、岔路3个镇成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生态乡镇,加上大佳何镇,全县共有4个省级生态乡镇。
  7月,县农技培训学校更名为县农林科教信息中心,挂“中央农广校宁海分校”牌子,编制8人。
  9月,宁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成立,尤宏伟任会长。
  10月6日,16号台风“罗莎”影响宁海,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有16个站点,其中2个站点降雨量超过500毫米,农作物受灾面积19.8万亩,全县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
  11月,宁海县被农业部授予“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标识使用示范县”称号。
  是年,宁海县连续第四年被评为全省农办系统先进单位,在全市农办系统考核中名列第一;被评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连续第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农村指导员工作先进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名列前茅。
  是年,宁海县被市委评为第三批农村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
  是年,欠发达地区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2008年
  1月22日,县名特优农产品购物中心开业,营业面积3500平方米,填补了宁海县大型旅游购物市场空白。
  3月,县、乡两级农村财务局域网建成,可直接对县内各村经济合作社财务账目进行查询和监督。
  4月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到宁海调研考察。
  4月17~18日,宁波市“百千”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暨2008年度创建全面小康村书记培训班在宁海召开,副市长陈炳水出席会议。
  5月26日,宁海县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称号。
  6月6日,大佳何镇被环境保护部评为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11月10日,宁海温泉被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十大温泉休闲基地”称号,为全国三大优质温泉之一。
  是年,宁海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四批省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8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和第四批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
  是年,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在宁海开始实施;宁海与宁波市扶贫信息网联网。
  2009年
  1月15日,在全县农村工作指导员中建立协作区。
  8月21日,宁海县荣膺“浙江省生态旅游名城”称号。2010年2月4日,又获“省旅游经济强县”称号。
  10月,宁海县开展“农家乐”经营户星级评定活动。
  11月3日,科技部公布全国16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名单,宁海名列其中。
  12月11日,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意宁海县胡陈港灌区列入2009年第二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12月,“宁海梅林鸡”地理标志经工商总局核准注册,成为宁海首件地理标志商标。2016年7月14日,望海茶取得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商标证书,成为宁海第二件地理标志商标。
  是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1300万元村庄整治专项资金,并从中划拨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工作经费,镇乡(街道)也根据财政实力及乡镇(街道)规模设立100万~30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新农村建设的经费开支。
  是年,县农办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五批省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9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
  2010年
  1月8日,宁西水厂(岔路—前童水厂)破土动工,总用地面积38亩,计划日供水3万吨。
  5月25日,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宁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规划占地5000亩,总投资1253万元。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宁海县越溪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8月16日,在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名单中,宁海排名第63位。
  11月,位于物流园区的宁海合兴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开业。市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12月8日,宁海县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为首批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是年,宁海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六批省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9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
  1月8日,国家林业局林改司司长张蕾一行17人,省林业厅副厅长蓝晓光和市林业局局长胡剑辉、副局长汤社平等领导到宁海调研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先后考察了茅园果业合作社、“十里红妆”,听取工作汇报。
  1月26日,县土林地银行试营业,并举行首宗贷款发放仪式。首笔发放贷款200万元,支持胡陈乡才梯果蔬农业专业合作社。
  1月,位于城关坑龙王村的龙海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开业。市场占地面积29993平方米,建筑面积15940平方米。
  3月3日,湖州市农办到宁海考察新农村建设工作。
  3月8日,农业部企业管理局局长张天左一行到宁海考察生态循环农业。10日,县农业局受省农业厅邀请,赴杭州为经训班授课,内容为生态循环农业。
  3月10日,召开全县农村工作暨“森林宁海”建设动员会议。
  3月18日,宁海县召开水利建设工作暨五大溪流治理动员大会,市水利局局长张拓原和县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会议。
  3月25日,县水利局召开“五大溪流”治理誓师大会。
  3月29日,宁海茶文化促进会成立,宁海获“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
  4月8日,景宁农业局到宁海考察生态循环农业。
  4月14日,湖州市南浔区农林发展局到宁海考察生态循环农业工作。
  5月5日,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到宁海考察生态循环农业。
  5月12日,龙泉农业局到宁海考察生态循环农业。
  5月18日,宁海县召开双盘三山涂农业围垦用海规划报告评审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对规划报告进行审查。
  5月26日,舟山市农业局、义乌市农业局到宁海考察生态循环农业。
  7月5日,省农业厅史济锡厅长考察宁海生态循环农业。
  7月26~28日,全省农业局长暨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会在宁海举行。
  8月6~7日,宁海遭受11号强台风“海葵”袭击,平均降雨量351.2毫米,全县经济损失24.473亿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损失2.41亿元。
  8月18日,舟山市、衢州市衢江区到宁海考察生态循环农业。
  9月8日,宁波市委副书记陈新、副市长徐明夫到宁海就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暨农房“两改”建设现场会筹备工作进行检查。现场会于10月27~28日召开。市委书记王辉忠、市长刘奇出席会议。
  10月13日,象山县农林局到宁海考察“森林宁海”建设。
  10月14日,台州市农业局到宁海考察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11月23日,根据宁党办〔2011〕63号文件,县老区办从县农林局析出,与县农办合署办公。
  12月15日,普陀区农业局到宁海考察生态循环农业。
  是年,宁海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0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
  2012年
  1月9~10日,全市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在宁海举行。
  3月23日,市农机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在宁海新天园农机合作社召开。
  3月31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受国家海洋局委托,就宁波卫星城市(西店)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进行听证。听证会由省海洋与渔业局张元和处长主持,来自西店镇围垦范围内的村民代表、水产养殖合作社等利害关系人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此次听证会。
  4月6日,市海洋与渔业局邀请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对《宁波市三门湾现代渔业园区项目规划设计报告》进行评审。原则通过此次评审。
  5月17~18日,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设计院到宁海进行造林验收检查。
  6月14日,浙江宁波伍山海滨石窟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评审会在宁海县召开。会上,来自中国美院、浙江工商大学、省矿业联合会等多位专家对规划进行审议。
  7月3日,省林业厅资源处到宁海调研林业资源管理工作。
  12月13日,省、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农负办”)派员到宁海检查考核农民减负工作。
  是年,宁海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八批省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农办、省财政厅评为2011年度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优胜单位;被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评为2010年度全市农房“两改”工作优秀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第七批市级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优秀单位。
  2013年
  2月17日,副市长马卫光带队到宁海调研,实地走访新天园农机专业合作社地,参观农业机械化生产程序。
  3月1日,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等一行到宁海开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专题调研。省农业厅和市农业局领导陪同调研。
  3月22日,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李彦亮到宁海调研现代渔业发展情况。
  3月24日,福建省部分县、市领导到宁海考察循环农业工作情况。
  4月5日,国家林业局到宁海检查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消防工作。
  4月17日,国土资源部对宁波伍山海滨石窟国家矿山公园验收汇报会在宁海召开。国土资源部和省、市国土资源系统有关领导、地矿专家,及县国土资源局、规划局、财政局、旅游局、长街镇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
  5月28日,湖州市政府咨询委领导到宁海考察生态循环农业。
  6月24日,宁波伍山海滨石窟国家矿山公园举行揭碑开园仪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为公园授牌,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处长李香菊宣读批文。
  7月24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徐小青一行到宁海,调研指导宁海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
  8月1日,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组、环保部环保司副司长柏成寿、省环保厅副巡视员许履忠一行到西溪、黄坛水库检查饮用水源保护情况。
  8月5日,宁海县双盘涂现代渔业示范区项目通过市级验收。
  9月9日,副市长林静国到宁海调研土地流转工作。
  9月26日,环保部华东环境普查中心处长杨军华等领导、专家到宁海西溪、黄坛水库检查饮用水水质和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
  10月8日,受23号强台风“菲特”影响,宁海县普降暴雨、大暴雨。
  2014年
  1月2日,省水利厅水政处、河道管理总站有关领导及专家组成的“三改一拆”检查调研组到宁海调研涉水“三改一拆”工作。对黄坛镇里岙溪违法建筑的拆违现场进行了实地查看。
  1月9日,奉化市政府领导一行考察参观宁海土地流转工作。
  2月28日,全县“五水共治”暨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3月19日,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和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领导一行到宁海参加现代农业发展座谈会,并实地察看宁海蛇蟠涂现代渔业园区。
  4月17日,副市长林静国到县水利局调研“五水共治”工作。
  5月20日,象山农林局到县农林局参观学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工作。
  5月26日,宁海县获2013年度浙江省“农家乐”休闲旅游考核一等奖。
  6月11日,市水利局张拓原局长带领建管处、计财处相关负责人到宁海调研五大溪流治理工程。
  6月20日,新疆和田地区农业局干部到县农林局下属有机肥厂挂职。
  7月1日,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成立宁海农民学校校务委员会的通知》,县委副书记林坚兼任校长。
  8月6日,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章文彪率调研组到宁海调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8月19日,市农业局局长鲍尧品一行到县农林局调研农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情况。
  11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调研宁海农业产业化工作。
  12月4日,市水利局局长张拓原一行到大佳何镇里袁村、桥头胡街道龙潭村和储家村调研农民饮水安全提升工作。
  12月12~14日,浙江宁海首届农业博览会在宁海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县农口系统、供销系统、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特产单位参展,规模空前。
  2015年
  2月1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辉忠到宁海调研农村工作和“五水共治”工作。
  3月23日,省水利厅副厅长蒋如华等4人在市水利局副局长薛琨的陪同下对宁海“三改一拆”、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调研指导。
  5月6日,杭州市农业局局长程春建一行20人到宁海考察现代农业工作。
  6月30日,宁海召开有600多人参加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勇作讲话。
  6月,全县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在胡陈乡开展。
  7月9日,市政府在宁海召开国有林场改革和现代农业推进工作会议。
  8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邹荣林主任一行到宁海调研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及生态补偿机制。
  9月11日,宁海有2015年度宁波市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精品园建设项目6个,获市级补助资金954万元。
  10月28日,副县长范建军、李剑锋,县农业局局长冯坚、副局长王兆猛等带领相关农业企业代表赴西安参加第16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
  11月10日,副县长李剑锋、县农林局局长冯坚赴平湖、上虞考察供销社合作“三位一体”工作。
  11月12日,省农业厅副厅长唐冬寿一行22人到宁海调研考察现代农业。杭州市农业局一行30人到宁海考察丰产坊。
  11月17日,省农业厅副厅长陈利江到宁海考察丰产坊。
  12月10~11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市林业局局长许义平等到宁海检查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2016年
  3月25日,西班牙客商到宁海考察三门湾园区。
  8月17日,副市长李关定到宁海调研“五水共治”。
  9月9日,召开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动员大会(培训工作会议),县委副书记林坚、副县长范建军、县农林局局长陈振根等参会,全县各部门、乡镇(街道)主任、农业副镇长、农办主任、农经站站长参加培训。
  9月24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一行到宁海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展情况评估调研,并就多元化投融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特色小镇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附注

①民国元年(1912)3月17日,临时大总统令:“所有中华民国元年以前应完地丁、正杂钱粮、漕粮实欠在民者,皆予除免,有司毋得追索。”

知识出处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涵盖了从土地改革到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的多个方面。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政策、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扶贫开发、生态立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以及农村工作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含了丛录、宁海实业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现场会专记和开发三门湾专记等附加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