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税源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财政税务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054
颗粒名称: 五、税源调查
分类号: K295.5
页数: 7
页码: 416-4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37年宁海经济以农业为主,产出稻谷、麦、油料等,渔业、盐业和林业也有一定规模。解放后进行了多次税务调查,包括私营工商业税负、税制修正后税收变化、海涂养殖产品税负、经济变化与税源结构、农业合作化中的农村税收等。1981年和1982年又分别进行了税源普查和长街两盐场的调查,为税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宁海县 史料

内容

民国37年(1948)初,县税捐稽征处陈寿梅调查宁海经济,名曰《宁海经济概略》有关录下:
  年产稻谷1022.600担,麦134.200担,油料12.300担,什粮179.320担,豆类34000—40000担。丰收之年尚足自给。布匹等日用品赖外埠输入,输出品以竹木柴炭,土黄纸为大宗,盐、渔次之,人民大都能崇尚俭朴;虽处地瘠土薄之下,赤贫户居大多,亦无巨富,渔业:渔民专业2000人,兼业3000人,渔船600只,鱼类6000担,大多运销沪、杭、甬、绍等处;盐业:盐田1000亩,盐民1500人,产盐20000担;木材25000担,木炭、柴250000担,大多运舟山,上海;猪20000头,平均2户1猪,甬奉肉价高本县三分之二以上,致毛猪外销,屠宰税影响极大,牛4000头,平均10户1牛,产不敷用,恒向象山、三门购进,鸡约90000只,鹅鸭不多,无可统计。
  解放后重点调查有六次:第一次1951年秋末,调查私营工商业户的税负,1950年16个行业269户所得税占营业税的比重为35.75%,营所两税负担平均每户184元,和1951年上半年18个行业162户负担188.5元,税负基本稳定。第二次1953年修正税制,调查上半年税收变化,商品流通税,除卷烟存货补差,机制麦份补税外,白酒、黄酒、原木占本税比重为9.78%、64%、22.43%,原因:土改后酒类消费上升,建房户兴木材用量增加;二是计税价格调整,白酒每担税额28.97元,比1951年、1952年增加16.18元、5.72元,黄酒每担税额9.38元,比1951年、1952年增加2.52元、0.95元。课税对象变化,供销社占12%、国营15%、个人73%;货物税占工商税37.22%,焚化品是货物税的主目,占62.99%,鲁、皖等省要货正旺,税收猛增,县税务局因此帮助纸农增产以增税。第三次,1954年夏,调查海涂养殖的海产品:蛎,原生礁岩上,宋成淳四年(1268)在冯唐英(石孔村人,原进士隐居双山)引发下,石孔、团堧等村民始行养殖,以后发展到象山港属铁江两涂。蛎味鲜美,素为甬、沪争食佳品。1953年产量35万余斤,养殖期30个月,每担成本15.8元,本销价30元,外销甬、沪为34元;蚶子产西店、团堧两乡,称“奉蚶”,为酒席上菜,年产4万余斤,养殖期10个月,成本13.9元,本销价28元,甬、沪销价33元、38元,冬季为蛎、蚶采获销售时节,除部分由供销社和行商经营销售外,大部分由产地渔农民组合运销出县,两项产品年获地区差价3—4万元;蜻主要产于长街、一市、力洋,以长街蜻壳薄肉肥美称著,年产量在20余万斤,隔县出售都要征临时商业税,为了平衡蛎蚶与蜻的税负平衡,向省税务局建议改进。是年末调查了贯彻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后的经济变化与税源结构,1954年经济比1953年上升24.38%,其中:国营上升69.36%,合作社上升51.19%,私营下降7.35%。通过调查,了解经济税源发展趋势,制订建立税务专管制度。第四次,1956年调查农业合作化高潮中的农村税收。
  一是土纸,年产4万余件,每件成本:原料鲜嫩竹100斤价0.6元,石灰12斤价0.264元,劈料、腌洗、捣料加工工资1.156元,做、扯、晒、拴、缚工资1.56元,加上盈抗挑到黄坛收购站运费0.1元共3.71元,合作社收购价4元,扣营业税2.5%,所得税2%,货物税由合作社起运交纳,税大利微。1957年7月起免扣营业税照顾。二是蒯灰,桥头胡、一市等沿海各乡村年产4—7万担,每担销售价2元左右,桥头胡毛利为18.33%,西店乡纯益9.78%,当地供销社经营毛利为10%,向上建议包产自销征4%副业税,1958年3月起开征5%产品税;三是木炭,解放后经过召开物资交流会等方式打开销路。1956年产量减至4—6万担,每担售价2—2.6元.用于交通运输、粮食加工、抽水机站动力的燃料,毛利在14—17.2%,建议征税,不久停征。人民公社化至文化革命期间税务机构、人员多次简削,调查亦随之停止。第五次,1981年5月省税务局部署,开展税源普查,于7月27日结束,全县纳税上50万元,只有宁海第一酒厂、宁海橡胶厂两家。附表如下:
  第六次,1982年3月调查长街两盐场。两场1981年尚欠生产队投工建场款30.58万元。盐产1979年7406吨,1980年3761吨,1981年4387吨。产量下降原因:一是盐工没固定专业,每年有60%人员换班,致艺差质低,尤以双夏秋收农作钳制了盐业旺季生产,二是分配上多分少留,赖国家补助维持再生产。调查建议获县领导采纳,借低息贷款还生产队债欠、本金按计划年产量比例分批从盐业公司公收款中代扣归还,利息从增产增税中减税还款。建立专业生产机制,整顿生产管理制度。

知识出处

宁海县财政税务志

《宁海县财政税务志》

本书是一部关于宁海财政税收史的详细记录,内容涵盖从古代到1986年的财政体制、收支、财务管理、债券、税收体制、各类税收(包括农业税、工商税、所得税、盐税等)、税收征收管理以及机构与人事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宁海财政税收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此外,还附有田赋制度史料、人丁税役史料、工商税史料、古税文录、税源调查、税收统计资料以及财税学会等相关学会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