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放后(1949.7~1986.12)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财政税务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04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解放后(1949.7~1986.12)
分类号: D630.3
页数: 19
页码: 389-4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财政税务志的机构和人事的解放后(1949.7~1986.12),包括财税机构、财税干部队伍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宁海县 地方财政 人事 解放后

内容

一、财税机构 (一)县级财政税务业务机构 1949年6月5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在西南区上金村成立,任命熊正全、应可宗为财粮科正副科长。7月5日宁海县解放,翌晨县人民政府各机关移址城关镇。财粮科派方金平接管旧“宁海田赋粮食管理处、宁海县政府第二科、宁海县税捐稽征所”,科设地方税收股及票照员、督征检查员、办事员。7月底析财粮科,设县粮食局,10月更名县人民政府财政科。1950年5月县粮食局又分为中央公粮宁海县分库和县粮政科。1958年5月1日财政科并入宁海县财政局。
  1949年10月财政科奉令接管旧“宁海国税稽征所”结束,11月1日成立宁海查征站,址城内当店4号,属临海分局临海稽征所,征收直货国税。
  1950年4月1日,县财政科的地方税收股及科所属5个税捐稽征所和宁海查征站合并,成立宁海县人民政府税务局,址县府内,设总务股,税务股和检验组,9月税局迁司基巷,查验组撤销,设检查站于小北门裕美栈。1951年7月设立检查股。1952年1月调整为秘书、税政、计划、会票、检查五股。
  同年6月成立宁海县专卖事业分销处,于各税务所设管理组,税务局长张承聪兼主任,王基明为副主任,至1953年划工商科。1953年检查股改为监察股。1954年6月税政股改稽征股,会票、计划并为计会股,监察撤股置员。1955年8月13日更名为宁海县税务局。
  1958年4月30日,县人民委员会在全县完成肃反审干后,贯彻“组织精干,层次减少”合并县财粮科(包括册串、公房)县税务局、保险公司为宁海县财政局,内设秘书、业务、财会三股。1958年10月4日宁海县并入象山县称象山县财政局,12月5日局随县人委机关迁力洋办公。局设人秘、预算会计、公社财务、企业财务(含房产管理)四股。12月15日改名为象山县财粮贸易部财政组,次年4月27日恢复称局,5月随县人委迁宁海城关,局址设三皇堂(今解放路28号),7月16日设立工商税股。
  1960年10月7日贯彻精简机构,县财政局移西山巷与县人民银行合署办公。次年6月1日分开迁回原址。
  1961年10月1日恢复宁海县建制。财税分设。县财政局迁县府内办公,分秘书、预算会计、企业财务三股;县税务局设秘书、会统、税政三股。同年12月县财政局设立农业税股,次年8月划县税务局,至1963年9月划回。
  1965年3月26日财政、税务两局合署办公,址税务局。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初在上海“一月风暴”影响下造反夺权,两局领导干部靠边,组织机构瘫痪,4月群众造反组织取代两局日常工作。
  1968年2月设白蚁防治站。11月县革命委员会发文通知,从12月起启用宁海县财税局生产领导小组印章,废止宁海县财政局、税务局印章。同月17日,县革委会批准成立宁海县财税系统革命委员会,内设生产、政工、房地产管理3组,增设白蚁防治组。
  1970年11月1日,财税与银行合并称宁海县财政金融局,设生产一组、二组、三组和政工组、办事组、房地产管理组,址西山巷。
  1973年2月15日财税、银行分设,成立宁海县财政税务局,设人秘、预算、税政、企业财务、农业税5股和房地产管理所、白蚁防治站,局址原黄坛区委大楼三、四两层。1975年3月迁大米巷新建办公楼,1979年8月房地产管理所和白蚁防治站划基建局。1980年撤销农业税股,设立农业财务股、监察股、册籍室。1984年2月析税政股设计划会计股,10月设直属所与企业财务股合并办公。1986年设税务检查组。
  (二)党的组织解放初的财粮科、财政科、粮政科的党组织,因党员人数较少,与银行等金融单位综合成立一企业支部。 1954年8月,单独建立中共宁海县税务局机关支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组织停止活动。1971年3月,恢复党组织活 动,建立中共宁海财政金融局党的核心小组,白晓山任组长。粉碎“四人帮”后,于1979年4月成立中共宁海县财政税务局党组。从1954年8月至1986年12月,党组织名称和领导人名录列表如下:
  (三)基层组织
  1、财政 解放后城关、桥头胡、梅林、西南、东区等区公所配财粮助理员,征借公粮。1949年10月前兼征屠宰税。1954年各区配财政与财粮干事,其中:财政干事除力洋区外,长街区配2名,其余各区配1名。财粮干事除城关镇外,各区配1名。1956年3月随撤区并乡调出。
  农业税征解会计。1951年4月起各区都配1名,1958年5月并入税务所,工作职责未变。1961年10月各区配财政员,1962年8月随农业税划至税务局、所,1963年3月划回,1965年3月又并入税务局、所。
  2、税务 1949年11月起建立五个税捐稽征所。1954年4月起称宁海县人民政府××镇税务所。1955年8月改为宁海县税务局××税务所。1958年5月改宁海县财政局××税务所,10月各税务所(组、点)下放并入到当地人民公社财务部。1959年9月财贸体制收回,称象山县财政局××财政管理所。1961年10月称宁海县税务局××区税务所。1969年1月称宁海县财税系统革命委员会××办事组,1970年11月改称宁海县财政金融局××财金办事所。次年财金办事所改为财政金融所。1973年2月起称宁海县财政税务局××财政税务所。
  (1)城关镇财政税务所 1949年11月1日设城关区税捐稽征所,配所长1人、会计1人、办事员7人,址县前鼓楼。1954年4月裁,税收业务由县税务股接理,全股含北门检查站共10人。1959年9月建立城关财政管理所,辖一市、沙柳两人民公社.1960年一市、沙柳设财政组。1961年10月改称宁海区税务所。1964年3月称城关镇税务所。1969年1月改称城关办事组。1970年11月又改称宁海财金办事所,兼管黄坛公社税收。1971年1月更名宁海财政金融所。1973年2月成立城关财政税务所至今。其中:1984年10月至1986年10月在小北门设税务检查站。
  (2)桥头胡财政税务所 1949年11月中旬设桥头胡区税捐稽征所,征收员2人。1950年1月配所长、税收会计共6人,辖回浦、竹口、山水、黄墩、建设、大佳河、峡山、薛岙诸乡。1950年4月称桥头胡镇税务所。1951年9月所区包括梅林所,于西店设税务小组(1952年1月改名西店稽征组),深圳设稽征组。1953年2月大佳河、梅林设稽征点。1959年9月改称桥头胡财政管理所,辖黄墩、西店、深圳三公社。11月西店、深圳两公社划奉化县后,更名黄墩财政管理所。1960年1月民主(大佳河改称民主)设财政组。1961年10月称桥头胡区税务所。1969年1月改称桥头胡办事组,1970年11月称桥头胡财金办事所。1971年1月改名桥头胡财政金融所。1973年2月起更名称桥头胡财政税务所至今未变,辖黄墩、凤潭、梅林、峡山、薛岙、山水、大佳河、建设等乡镇。
  (3)梅林镇税务所 于1950年4月设立,址梅林街,配所长1人,税收会计1人,征收员4人共6人,辖西店、深圳两区乡。1951年9月并入桥头胡税务所。1955年4月重建梅林所。1956年撤区后并入桥头胡税务所。
  (4)岔路财政税务所 1949年11月称西南区税捐稽征所,配财务助征员1人、征收员3人。1950年4年改为岔路镇税务所,配所长、税收会计等共7人,址岔路街,辖岔路、一市两区,于一市设税务小组(1952年1月改稽征组)、沙柳设稽征组,1953年2月桑州设稽征点。1954年9月岔路所并入黄坛所。1957年3月重建所,1958年5月并入黄坛所。1961年10月重设岔路区税务所。1964年3月所区扩大到黄坛区。1969年1月称岔路办事组。1970年11月改为岔路财金办事所,黄坛公社税务划宁海所。1971年1月称岔路财政金融所。1973年2月更名岔路财政税务所至今,辖:桑州镇、麻山、王爱、白溪、岔路、前童、竹林等乡。1984年10月桑州镇设税务检查站。
  (5)黄坛财政税务所 1952年1月设黄坛稽征组,属县局。1954年9月建黄坛税务所,址黄坛区内,下设岔路、桑州、前童三稽征点。1957年3月撤所并入岔路所。1958年5月恢复黄坛税务所。1959年9月称黄坛财政管理所,1960年1月在桑州、双峰、岔路设财政组。1961年10月改为黄坛区税务所。1964年3月撤所并岔路所。1971年12月改为黄坛财政金融组(县属组)。1973年2月更名黄坛财政税务所。辖城郊、水车、回浦、竹口、辛岭、黄坛、双峰、西溪等8乡,所址设县局楼下东边。1980年迁入(黄坛区公所)新建办公楼。
  (6)一市财政税务所 1954年10月设一市稽征组(县属组)。1959年9月改属城关财政管理所。1961年10月成立一市区税务所。1969年1月称一市办事组。1970年1月改为一市财金办事所。1971年1月更名一市财政金融所。1973年2月称一市财政税务所。辖越溪、七市、官岭、旗门、沙柳5乡。1984年起沙柳划三门县。
  (7)西店财政税务所 1961年11月奉化县划回设立西店区税务所。1954年3月撤并深圳所。1985年1月成立西店财政税务所,辖:西店镇、紫溪、香山两乡,和西店税务检查站。
  (8)深圳财政税务所 1949年11月设深圳区税捐稽征所,配所长1人、会计1人、征收员4人共6人。1950年4月撤并入梅林所。1959年10月与西店划归奉化县。1961年11月奉化划回设立深圳区税务所。1969年1月称深圳办事组。1970年11月改名深圳财金办事所。1971年1月称深圳财政金融所。1973年2月更名深圳财政税务所,辖:深圳、大蔡、大里、马岙、西店、香山、紫溪等乡1984年10月西店设税务检查站,1985年1月划出紫溪、香山乡、西店镇、税务检查站。
  (9)长街财政税务所 1949年11月称东区税捐稽征所,仅征收员1人。1950年4月改为长街镇税务所,干部8人,力洋设税务小组(1952年1月改稽征组),1953年2月茶院、胡陈设稽征点。1959年9月并入力洋所。1961年10月复设长街区税务所。1969年1月称长街办事组,1970年1月改称长街财金办事所。1971年1月更名长街财政金融所。1973年2月改为长街财政税务所,辖:长街镇、伍山、岳井、青珠、山头、龙浦等乡。
  (10)力洋财政税务所 1959年9月设力洋财政管理所,辖长街公社。1960年1月于长街、胡陈设财政组。1961年10月改设为力洋区税务所。1969年1月称力洋办事组,1970年11月改称力洋财金办事所。1971年1月称力洋财政金融所。1973年2月更名力洋财政税务所,辖:力洋镇、胡陈、东仓、古渡、前横、毛屿、茶院等乡,1984年10月胡陈港设税务检查站,1986年检查站改为稽征组。
  二、财税干部队伍 解放初进入城关的财粮科干部共5人、地下工作者5人、新参加17人、留用旧第二科、县税捐所3人,共30人。宁海国税查征站5人,其中留用人员4人。1950年4月国地税收机构合并成立税务局共计55人(供给制50人,薪给制5人)、财政科8人。当年末县税务局(所)实有在册人员减为46人。其原因,一是2人因贪污法办;二是5月18日7名干部在赴杭途中遭到国民党残匪伏击。
  1951年4月税务系统干部42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2人,平均年龄25虚岁。10月18日岔路所副所长贪污60万元(旧币)被判徒刑。1952年1月税务系统干部两次集中(临雇人员看家)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三反”学习,受到一次深刻的为政清廉教育,至次年2月公布处理,贪污金额100元以下的17名干部免处分,100元以上不足300元的15名干部,除1名机关管制,1名降职,3名记过,2名警告外余免处分。新吸收干部9名。提拔正副局长、正副股所长9人。
  1954年税务系统59人中,男52人、女7人,其中中共党员6人,团员18人,文化程度高中2人、初中43人、高小14人;财粮科15人,男12人,女3人,其中中共党员2人,团员7人,文化程度高中1人、初中11人、高小3人。各区财政干部8人,财粮干事7人。
  经过1951年的“镇压反革命”,1952年“三反”,1956年后的机关内部“审干肃反”,1957年“整风反右”后的机构精简方案,财粮科减为12人,税务局减为44人。1958年财粮科15人、保险公司14人,税务局48人,共77人(含2名临雇员),合并后减为50人,精减27人,充实区公所1人、乡政府1人,抽调西店钢铁厂3人,其他工业3人,划为特务反革命等被清洗开除13人。至10月并入象山县前,县局15人,所级27人,共42人。
  1959年宁象两县合并,共有局级32人、所级79人、公社财务干部25人,合计136人。其中中共党员7人。1961年税务局编制60人,实有47人;财政局10人。1962年精简下放财税干部18人,税务局仅留16人,为解决征收力量不足,雇用临时助征员26名(其中有1人于1968年结合为公社副主任,25名于1971年2月16日批准为正式职工,有8名在1973年6月批准为正式干部)。
  1971年人员减少,“一打三反”中开除1名,退休2人,调出15人。1976年后由于人员严重不足,有35个公社征收人员空白,经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批准雇用亦工亦农代征员35名。
  1979年全局109人,其中税务干部为事业编制66人、亦工亦农代征员30人,其中中共党员17人。调到建行4人、房管所5人。1980年亦工亦农代征员按县人民政府文件辞退。在平反改正各项政治运动中被错划为反坏右等干部11人,对他们作了适当安排,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
  1981年省分配招收公社财政员,于当年12月招考录用48名。1982年省分配招收税务干部经招考录用52名。
  其中家属农村户口的财税干部为子女“顶替”,未到年限离退休的1979年至1983年6月共16人。
  1986年12月上报财税工作满30年以上,由财政部省财政厅颁发荣誉证书共21人(含离退休)。

知识出处

宁海县财政税务志

《宁海县财政税务志》

本书是一部关于宁海财政税收史的详细记录,内容涵盖从古代到1986年的财政体制、收支、财务管理、债券、税收体制、各类税收(包括农业税、工商税、所得税、盐税等)、税收征收管理以及机构与人事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宁海财政税收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此外,还附有田赋制度史料、人丁税役史料、工商税史料、古税文录、税源调查、税收统计资料以及财税学会等相关学会的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方金平
相关人物
熊正全
相关人物
应可宗
相关人物
张承聪
相关人物
王基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宁海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宁海县粮食局
相关机构
宁海县财政局
相关机构
宁海县税务局
相关机构
象山县财政局
相关机构
宁海财金办事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