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盐税(含盐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财政税务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1025
颗粒名称: 第九章 盐税(含盐务)
分类号: F810.424
页数: 34
页码: 272-3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盐税,内容涵盖了课税演变、税率税额、减免税盐管理、场产管理、缉私以及盐税征收等方面。
关键词: 宁海县 地方财政 盐税

内容

第一节 课税演变
  以盐作国家聚财工具,始于“夏禹青州贡盐”(民国24年版财政年鉴)。春秋时齐国实行寓税于价的专卖制度,战国时秦已设官征税。秦汉以来,除隋开皇三年至唐开元九年(583—722)计139年间改为无税、听民自行采取外,以后专卖、征税历有更迭。盐课名目繁多,向经营盐业的运销商征收称引课,是盐税中的主要部分,又称正课。唐开元九年后强派亭户(后称盐户,现称盐民)拨给卤地、草荡,并给工本银,生产食盐,规定交纳定额的盐税,称灶课。灶课包括丁课和卤地、草荡的地租,还有各项附加和其他苛捐等称杂课。清宣统三年(1911)议将课、厘加价及杂捐等项归并一款,统称盐税。
  民国初年仍按引征税,纲票专商和引岸行盐。民国2年4月北洋政府用盐税作为借款抵押,盐税行政大权为帝国主义分子控制,所收盐税,扣除外债本息,余款称“盐余”。民国3年财政部盐务署制订《均税法案》取消什色名目,称盐税,划分产区和销区。同年5月财政部公布《盐税条例》,以银元为征税本位,改引为担,司码秤为衡器(16两8钱为1斤,100斤为1担,16担合英制1吨,至民国23年改为市担制,1司码合1.27市担)。每担征税2.5元,就地征收,开放部分引岸。民国7年修正盐税条例,盐税3元1担,政局动荡未全面实行。民国20年5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盐法》,规定食盐税每百公斤5元,渔盐税0.1元,工、农业用盐免税,直至民国26年抗战爆发仍未实行,一是税率比原减低较大影响国库;二是就场征税、管理设备未具备,取消引岸无专商承运,税销无人负责。嗣后,战火扩大,产区减少,交通梗阻,盐成奇货。民国29年7月16日,国防最高委员会决定,废除盐商划地专利权之引岸制。民国30年9月1日,盐税改从价计征。民国31年实行国家专卖,34年恢复征税,实行自由贸易。民国36年3月26日国民政府颁《盐政条例》,8月起统一全国征税税率。民国38年1月1日颁布《盐税计征条例》。
  解放后,废除旧的苛重扰民盐制。1949年12月财政部召开全国盐务工作会议。1950年1月20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盐务工作的决定》,规定了盐业生产、运销、税收、缉私的方针政策,盐税实行从量核定就场征收。1958年盐务体制改革,盐税从7月起由税务机关接办。1973年1月工商税制改革,盐税并入工商税,实际执行上仍单独征收。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盐税条例(草案)》十九条,同月28日财政部颁布施行细则,规定在我国境内生产、经营和进口盐的单位为纳税义务人,盐场直接销售的盐在出场销售时纳税;产区盐业运销或公收单位分配销售的盐,在分配销售时纳税;进口盐由进口单位在报关进口时纳税。
  第二节 税率税额
  一、历代盐课 (一)引课宋雍熙年间(948—988)实行“折中法”,庆历八年(1048)改盐钞制,商人购钞,凭钞领盐,任其运销。徽宗时盐钞制败坏,政和三年(1113)改引法,引分长引短引,凭引运销之地为引地,额销数为引额,对引盐分离、引额与盐数不符,以私治罪。元代设局卖引,商人运盐先购盐引,每引400斤,引分两袋,每袋纳中统钞9贯。明代洪武三年(1370)便商纳米贩盐,以纳边饷,实行“纳米中盐则例”。嘉靖十六年(1537)两浙盐商按年盐额完税运销地,发给程单,称“纲地”,近场区准小商肩挑向灶买盐,限以地点销售,称“肩地”,离场较远准商设店住卖称“住地”。嘉靖二十年(1541)长亭场改一票一引,每引照票300斤,纳银9分,万历四十五年(1617)为疏通积引,改单立纲,凡纲册有名,据为“窝本”,准商有运销专利。长亭场商盐均由海运到绍所掣验后出运。清代仍官收商运纳课领引,雍正六年(1728)“发帑官收、归宁海营参将经理,所产盐斤,尽销宁海一县外,由海运至乍浦,发季商领销”。乾隆元年(1736)对年60岁以上、15岁以下和残疾少壮年以及老年妇女孤寡无依靠者,报县批准发给腰牌,每日购盐在40斤以下,每斤官价减银1厘,只准陆路挑卖,称“老小盐”。嘉庆十八年(1813)改商收商运,年额销盐正引750引,计丁加引192共942引,每引纳银1.76两。盐商分场商、运商,场商收盐批发又名廒商;运商领引销售,拥地垄断,自备商巡保护。同治二年(1863)巡抚左宗棠将台属引盐改为厘盐,宁海销区划为厘地,食盐每斤纳厘3文。
  (二)灶课 宋代按丁交官,名谓盐课,岁计丁口。宁海全县需户口盐30余万斤,官散食盐每丁给盐1斗,纳钱166文,谓丁盐钱。元代改称灶课,年额盐3400斤。明代户口食盐,按户口计给,市民官吏纳钞,乡民纳米、各随所便。天启年间(1621—1627)灶涂田每亩科米1.08升,银0.18钱。清代顺治十一年(1654),丁课,每丁科银0.285钱,米1.09升,灶地每亩课银0.48钱,米1.28升。雍正二年(1724)令“灶丁归在灶地”征,长亭场丁银691.9两,报升田地山荡等税42.11两,丁多税少,无法摊地,由山丁洪福等赴省吁请盐道宪,县令王光岳于雍正四年(1726)具报详情,经督部院兼理盐院李福曜奏准,短额数由鸣鹤等场涨升荡地抵补,雍正五年(1727)六月给免除该场535丁灶丁“赔税”,退还四年溢额241两多。长亭场除海涂灶丁389丁有海涂田地垦种,每丁课银8钱多外,还有山灶丁535丁,原居住在山区,(435丁每丁课银7.2钱,100丁每丁课银8钱多);无田地不煎晒盐,因役重丁轻、避役就丁,嗣后子孙承袭,明代起灶户丁税重于田租,自编入户册后,丁税有增无减,数百年后人换数十代,不少人改业无地,有的甚至连祖辈遗下数丁仍由现一丁纳税。此即“赤脚光丁”。
  (三)杂课 正课外,另有加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庚子赔款每斤加价4文,每引4钱(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准盐斤加价钱文暂以1600文合银1两),浙饷加价每斤3文,抵税加价每斤4文,还有院司公费、引费、商输存留等加价。
  二、民国税率 民国初年,全国税率繁多杂乱。浙江销地,向分纲课、肩课、住课、引课、厘课地区,酱销、渔业、工业用盐,盐副产品等多种。民国4年2月纲地每担盐税2.5元,肩地2元,引地1元。以后屡有变动。
  宁海一县分引地、厘地、近场三类销区,税率南北各异。北半县于清宣统元年(1909)与鄞、慈、镇、奉四县同为宁属引地,民国3年改包课为引岸,盐税每担加至1元。民国8年增加为1.5元,以后增至2.85元,税重私兴。民国20年11月经财政部批准,改征轻税,南半县包括缑城、海游、悬渚、沙柳、黄坛、白峤等地,划台属轻税,原定每担收税0.7元。民国7年3月加为0.8元、10年1月加至1元。东乡近场区原为“老小盐”免税。民国3年起改征轻税每担0.3元。
  民国24年(1935)调整税率,宁海北半县,场税2.5元,整理费0.1元,共2.6元;台属宁海包括缑城、黄坛、白峤、沙柳、海游、悬渚场税1.2元,整理费0.1元,共1.3元;宁海东乡近场区,场税0.9元,整理费0.1元,共1元;酱盐场税1.2元,整理费0.1元,中央附税、磅亏附加2.1元,地方附加0.8元,共4.2元;渔盐仍征0.3元。
  民国27年食盐每担带征公益费0.1元,渔,工业、腌制等盐免征。民国28年4月除渔盐、轻税盐,每担带征省府加价1元。29年9月29日起,公益费每担提高为0.3元。民国30年6月12日除渔盐、工业盐,征收营运借款偿本费每担8元。同年9月1日起盐税改从价征收,腹岸食盐在岸从价(指成本运费及必要的管理费总和)计征,称销税,税率40%;近场地带食盐在场征收实物(按民国26年6月场价与当时税率之半为比例)称产税,折交代金,渔、农、工业盐每担各征1元。省盐务管理局核定宁海全县改征销税,每担10元,加征省府加价1元,偿本费8元,共19元。酱盐税每担20元,加征省府加价1元,偿本费8元,共29元。至此全县税率统一。
  民国31年实行盐专卖,4月起改称专卖利益,每担征收固定利益40元,不固定利益20元,省府加价1元,偿本费8元,整理费1元,公益费1元,专卖管理费7元,共78元。渔、工业盐及盐副产品各征1元。民国32年6月1日起固定利益与不固定利益合并,统称专卖利益,每担80元,省府加价1元,专卖管理费20元,以及整理费、公益费、偿本费等12元,共计113元。10月增征食盐战时附税300元,共413元。
  民国33年停征省府加价,开征国军副食费每担1000元,专卖管理费提高为300元和偿本费等210元,共场区价为1890元,临海、天台、仙居三县为2000元。宁海县31年成立食盐公卖店,实行计口配盐,陷区私盐倾入,公卖受阻。民国34年取消专卖改为就场征税,任商购销,除营运借款偿本费,盐场建设费,盐工福利费照旧,税率实行等差制:宁海划归近场区,食盐每担分1500元、2000元两种;腹地区域每担分1500元、2000元、4000元、5000元四种。
  民国35年3月每担盐税宁海近场区3000元,销区5000元,8月起分别提高为4500元、6000元。
  民国37年8月26日,盐税改按金园券.计算,每担食盐8元,渔盐0.4元,工、农业盐免税,征盐场建设费0.2元,偿本、福利费停征。民国38年3月2日调整每担食盐税为2218元,渔盐158 元。
  三、解放后1950年3月14日财政部颁发《关于实行统一盐税税额办法的决定》,华东诸省的海盐税额每担按当地主粮100市斤算,折人民币为13.5元。渔业用盐按食盐税额三折为4.05元,工业用盐、农牧用盐和出口盐免税。同年6月起为减轻民负,盐税减半征收,按当时主粮价格折合金额,核定固定税额,浙江每担食盐7元,渔盐2.1元(以上新币)。1956年5月起农牧业用盐取消免税,按食盐税额四折征收。1957年1月起提高税额,食盐每担增加1.6元,合计8.6元,农牧用盐增加0.64元,合计3.24元,渔盐仍征2.1元。同年10月10日食盐税减为8.1元。1960年起多次调减盐税税额,相应提高原盐公收价,籍以增加盐民收入。
  工业生产的发展,用盐不断增加,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经国务院22次常务会议通过,于1984年5月15日起调整工业用盐税额,酸碱,制革工业用盐减征90%,肥皂工业减半征收,冶金、染料、制冰冷藏、陶瓷玻璃、医药和其他等工业用海盐按全额征税。同年10月酸碱工业和制革工业用海盐,每吨减按13元,肥皂工业和饲料工业用海盐减按65元征收;农牧、渔业用盐未动。
  1985年1月起,依照省人民政府通知,农牧、渔用盐和其他工业用盐,执行当地食盐批发价销售,每吨按食盐税140元征收。
  1986年7月起,根据省物价局、财政厅、轻工业厅、供销社《关于调整食盐批另差价和食盐减征盐税的通知》精神,为调动经营食盐积极性方便群众买盐,食盐按盐税每吨减征7元,按同额相应降低产地出场价和各地食盐批发价,减税全部让给经营食盐另售企业(个人)。同年12月29日贯彻省物价局、财政厅、轻工业厅联合通知,自下年起,食盐另售价暂不动,用让税增利以解决盐业困难,降低食盐税每吨32元(按101元征税),其中25元用于解决1985年收购调价资金,7元用于食盐精细化以保护盐质,解决产地包装费用;农牧、渔业用盐按食盐税额征收。
  第三节 减免税盐管理
  除食盐外,对以盐为主要原料的工业用盐、农牧业用盐和渔业用盐,采取减税供应,1984年后全面改革,工业用盐采取减税,农牧、渔业用盐与食盐同价。
  一、工业用盐 民国31年2月财政部公布《工业用盐发售规则》,宁海无工业用盐厂商。解放后,1955年8月16日财政部、轻工业部联合制订《工业用盐发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酸碱、冶金、染料、制革、制冰冷藏、油脂肥皂、陶瓷玻璃、医药等八类工业免税。食品工业加工用盐,照食盐征税。1984年5月起调整工业用盐范围,10月增列饲料工业用盐减征盐税照顾。购买手续由用盐单位填具申请书表,报其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经县财税局审查,核发工业用盐免税证,盐业公司凭证供应。宁海工业用盐核发起于1959年,宁象并县时办的盐化厂,以后有了制革工业。据资料统计,1971年至1980年平均年核发35吨,1981年至1985年平均年核发85吨,1986年为128吨。
  二、渔业用盐 民国时期,实行限时限地掺以色料发售,防渔盐充食。民国31年2月,财政部公布《渔盐发售规则》规定农渔民购用渔盐,应凭渔业登记证件或殷实商店保证书,向盐业专卖机关填具申请领取购盐执照购盐折,凭以购盐,渔汛结束,余盐在200斤以上,交原盐业专卖机关,俟下汛领用,逾期未领者付还原价,另行发售;不满200斤报原盐业专卖机关,监视投海。
  解放后,规定国营、集体生产单位、捕捞海产鱼类、虾类、蟹类、贝类及海藻类等水产品需要保鲜或加工腌制,经申请批准手续方可购买。1958年前,宁海渔船在大黄鱼汛赴大目洋,猫头洋捕鱼,均向象山盐管处审批。1958年后由税务机关办理。60年代起,由县财税局会同县水产局依照省下达渔盐供应计划,联合通知有渔业生产单位的峡山、薛岙、西店、东岙等人民公社,每年分春夏讯与冬讯二期供应,渔业生产队凭人民公社证明向当地财税所、组请领渔业减税盐凭证,向指定地点购买,为照顾海上作业的特点,对渔场区域的沈家门、嵊泗、石浦,都安排渔盐供应,一般分别为50%、40%、10%的数量,事前由县财税局与水产局联合发函上述地区的财税机关、盐业公司、渔业生产指挥部。1963年冬汛出海渔船78对,其中机帆船7对,每对核批渔盐20担,双背12对每对40担,单背56对每对10担,中对3对每对10担。1966年冬讯供应:机帆船23对每对25担,双背6对每对35担,单背24对每对20担,蟹流7只每只60担。1967年春夏汛,机帆船23对,长衣110对,对洋冷水流网100只,外洋热水流网45只,小流网140只,张捕4只,共分配渔盐9300担。1971年分配5个公社10个大队收采鲜海带8万担,核发渔盐1.5万担。(1966年规定收购咸干带1斤核渔盐1斤)。1981年冬汛出海渔船为40个单位,机帆船每对配盐100担,机蟹流每只盐50担,共分配渔盐3850担,宁海配购1232担,石浦配购1040担,余数由沈家门与嵊泗配购;春夏汛捕捞作业:机帆船40对每对盐40担,机流17对每对盐80担,流网100只每只盐20担,小流网600只每只盐1担,张捕34只每只盐20担,县水产公司盐6000担,共计12240担。讯期结束,由当地财税所派员赴渔业生产单位核销,除加工腌制渔货超过或遭海水侵损等凭渔业生产指挥部证明免补外,均按用盐标准定额补征差税。全县渔业减税用盐1971年至1980年,年均为475吨,1981年至1985年,年均为230吨(1985年起渔盐按食盐税额征税)。1986年28吨。
  三、农牧用盐 其范围为选种和饲畜两种。1956年5月起改免税为减税供应,1985年4月起按食盐税额征税。宁海仅饲畜一种,由县财税局根据省分配农牧用盐计划数,酌情分配给财税所,采用定额标准,凭证核发,限于国营和集体单位,1966年扩大到社员;公猪每头3市斤,母猪每头4市斤,肉猪每头1市斤。1973年改为;母猪每头8市斤,肉猪每头4市斤,饲养小猪和个人饲养公母猪均不发。1980年发奶牛每头4市斤。1982年扩大到个人,1983年起个人饲养猪、奶牛停发。1974年至1984年供应农牧用盐609.05吨。
  四、盐民自食免税盐 民国35年1月规定,对直接煎晒盐户,每口每月支盐1斤,谓“恩盐”。1953年8月省盐务局规定,配给盐民及其在场家属每人每月自食免税1市斤,加上腌菜腌鱼每人每年最多不超过15市。1964年省财政厅规定直接晒盐的职工,盐民及其家属享受自食盐免税,年人均18市斤。1985年税务总局规定:盐民自食盐免税每人年8公斤。
  1969年对已建滩产盐生产单位按全队实际人口全年发18市斤免税盐,伍山全站(站即今乡)人口5700人,享受免税4900人计盐882担,免税金额6429元,占当年产盐14237担的6.2%。1970年发放免税盐881担,占当年盐产17783担的5%,免税款6422元。长街盐场属80股所有,每股分免税盐40担,年额达3200担。1971年至1975年,五年产盐271719担,自食免税盐8723担,占盐产量的3.21%,免税款为63590元。1986年县财税局会同县盐业公司对免税盐发放办法进行改进补充,严格发放制度,凭证出场,指定盐业站专人负责管理秤放。
  第四节 场产管理
  一、盐场 县东港头(即今水车、越溪、城郊)一带在唐代已煎盐。宋大观三年(1109)迁长亭。产区东起隔洋塘,南至尖坑塘,西从南庄北到大城塘的三门湾内南北两岸。宋代灶丁1397丁,年产盐35700余石。明天启年间(1621—1627)灶丁增加为2691丁,灶涂田达25066亩多。
  清初灶丁2696丁,灶涂田为35414亩。年产盐在2万担左右,顺治十八年(1652)海禁,2131丁遭迁,盐灶被毁,盐田荡被荒弃,至康熙九年后招回被迁灶丁复产,计883丁、盐田14005亩,场分东西两乡,东乡为内场,有枫林、西团、灵屿、青团、东浦、岳井、青屿等八聚团(今七市、官岭、吉渡、长亭、山头、青珠、岳井、伍山等地),南乡为外场(今三门县属地).附有泥岙、涂下、里屿等五小团,设丰、享、益、利、豫、大6个廒收盐,廒下属25个团。其中大洞团与大林、宝莲2团于乾隆四十八年(1713)与嘉庆二年(1717),外龙庵、王家、古墩3团和青珠团于嘉庆六年(1801)和道光九年(1829)均先后废场,改垦纳赋。
  民国4—6年依照《制盐特许条例》规定,长亭场办理申请发证,东乡内场有南山、岸山、松岙3团;南乡外场有舜岩、上廒、山岔、月边、尖坑、花屿等6团,共盐田1788.4亩,煎灶55座,晒坦30块、灶丁749丁。民国19年东乡3团盐田139.58亩,煎灶4座,晒坦70块;南乡6团盐田增为1965.68亩,煎灶63座,产量超过东乡3团5千担的10倍。民国22年8月场署迁建康塘,查禁私坦私灶。民国26年6月派警强制取缔,半年后私煎复发,私坦多官坦2倍以上,走私在8万余担。28年9月两浙盐务管理局同意煎制。民国29年全场盐田1547亩,灰溜104只,灶125座,钴484口,晒坦1014块,盐民1038户,盐工1043人。7月起南乡产区划三门,宁海仅东乡南山、岸山、松岙3产区,盐田百余亩。民国30年8月27日日军侵占岳井。东乡征收处,岸南、松岙两局所退驻长街办公。民国31年6月18日晨日舰1艘,汽艇多艘,日、伪军100余名,扰建康塘,焚掠长亭公署。1945年8月14日日军接受无条件投降,9月23日抗战胜利,长亭场归并玉泉场。民国36年长亭场原计划废场到期,经盐民恳求缓废。
  解放后,灰溜塘、下湾塘、李家等产盐区,属象山县盐场管理处管辖,年产盐4500担。1951年10月结合土地改革后废场,130多亩盐田蓄淡,铲除煎灶4座、晒坦83格、灰场83只,93户盐民转农。
  1958年后重建盐场:1、1958年7月建长街制盐化工厂,址(1951年蓄淡)下灰溜塘,利用废场灰溜、缸坦,新筑煎灶两座,制造农用钾镁肥为主,后由公社征用旧场的川口塘,小塘共384亩为盐田,固定工36名。1959年至1961年共产盐9250.32担。
  2、一市大林盐场。围涂287.6亩,盐田55亩,固定工78名,1959年至1960年9月共产盐670担。
  3、1960年建力洋制盐化工厂,址平岩塘,盐田40亩,以停办的胡陈钢铁厂全部人员充实,共产盐261.3担。以上各场产盐名驻场宣传税法,开展缉私护税,组织盐民多产优质盐。为缓解盐业公司公收盐纳税资金困难,盐税改按月销售报缴。1980年为解决1978年来原盐收购增加,存盐积压,仓储困难,对运销县外食盐,运费由县财政补贴,食盐每吨17元,精细盐每吨39元(1982年一律改为25元);1981年至1984年外销食盐38293担。盐民因晒盐收入低,想弃盐就桔,1983年帮助盐场试行盐产超基数奖励,以省核定年产任务4000吨,分配伍山、长街两场,超产在25%以上,每担奖0.4元,以下奖0.2元,1984年采取原盐价外分档补贴,除当年未完成任务的生产单位每吨补10元外,凡超任务1市担以上全额补20元,是年产盐75164担,占任务94%弱,比1983年增产46%,全场36付滩组,17付超产1676担,得价外补贴37241元,奖金335.2元,19付未完成,得价外补贴16587元。
  三、原盐产量:(附表)
  第五节 缉私
  一、缉私法规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8)禁令“私鬻者,〓左足趾,没入其器物”。
  五代后晋初(936)规定“凡带私盐十斤以上,即处死,刮碱熬盐者,不论斤两皆死”。
  宋淳熙元年(1174)禁法“诸犯盐一两,笞四十,二斤加一等,二十斤徒一年,二百斤配本戍;煎炼者三百斤、流三千里”。
  元法:伪造引者斩、籍其家产,付告人充赏,犯法盐者徒二年,杖七十,止籍其财产之半。
  清承明制,“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若带有军器者加一等,流二千里;盐徒诬指平人者.加三等、流三千里;拒捕者斩,盐货车船头匹并入官;道途引领,秤手、牙人及窝藏盐犯寄顿盐货者,杖九十,徒二年半;受雇挑担驮载者,杖八十,徒二年。非应捕人告获者,将所获私盐给付人充赏”。
  民国3年(1914)12月,北洋政府于22日颁《私盐治罪法》十条,29日颁《缉私条例》十八条,《缉私官牟奖励惩戒条例》十七条,《地方官协助盐务奖惩戒条例》十一条,规定:“犯私盐罪者,不及300斤者,处五等有期徒刑或拘役;300斤以上者,处三等或四等有期徒刑;3000斤以上者,处二等或三等有期徒刑;携有枪械意图拒捕者,加本刑一等;犯私盐罪结夥十人以上,拒捕杀人伤害致死,及笃疾或废疾者处死刑;伤害人未致死或笃疾或废疾者,处无期徒刑或一等有期徒刑;结夥不足十人,伤害人致死或笃疾或废疾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伤害人未致死及笃疾者,处无期徒刑,或二等以上有期徒刑。犯私盐罪者,所有之盐及供犯罪所用之物没收之。知系私盐而搬运受寄故买或为牙保者减犯私盐罪者之刑一等或二等。未经盐务之特许而制造贩运售卖或意图贩运而收藏者为私盐”。“缉私营队缉捕人犯,须人盐同获,获盐不获人者,仅就现获之盐没收之。缉私营队于执行职务时,遇有结夥持枪拒捕者得格杀之。缉私营队缉获人犯,应移送该管司法官署,或兼司法事务之县知事审理”。“地方官将所辖境内私制私贩土盐禁绝者,由盐运使详报盐务署呈请优奖;失察私制私贩者,减俸或降等;知情故纵者褫职,经缉官弁报告而不协缉者,以知情故纵论,地方官所辖境内,出有结夥十人以上,执持枪械兴贩私盐之案,全数缉获者,给予奖章或加俸;获犯不及半数,或不获首犯者记大过或减俸;失缉三次以上者降等。结夥不及十人者,地方官全数缉获记大功,获犯不及半数或不获首犯记过或记大过;失缉至三次以上者减俸。地方官缉犯未获全而将私盐数缉获者,得免其惩处。私盐犯有拒捕杀伤人之行为者,地方官不能缉获,除依前两项惩处外,仍勒限缉犯。地方官所辖境内,出有抢夺盐店闹场灶之案,全数缉获者,给予奖章或加俸;获犯不及半数或不获首犯者,减奉或降等,仍勒限缉犯;纵容者褫职;经盐务官商报告,而不即弹压拿捕者,以纵容论,在途抢劫盐车盐船之案同。盐运使考核地方官协助盐务成绩,关于减俸进等以上之惩奖,牒请巡按使核办。地方官指县知事而言”。“场知事失察所辖场灶者,初次降等,二次褫职;知情故纵,或因而得财物者,褫职依法治罪。该管运副失察者,初次减俸,二次降等,三次褫职,盐运使减一等。缉私官弁失察所辖境内私制私贩土盐者,初次降等,二次褫职,知情故纵,或因而得财物者,褫职依法治罪。盐务官弁失察所属兵警丁投制造贩卖私盐者褫职,知情故纵,或因而得财物者,褫职依法治罪。缉私官弁于所辖内有结夥十人以上执持枪械与贩私盐人犯而缉获不及半数,或不获首犯者,初次减俸,二次降等,三次褫职;结夥不及十人者,缉私官弁缉获不及半数或不获首犯,初次记大过,二次减俸,三次降等,四次褫职,缉私官弁缉犯未获而将私盐全数缉获者,得免其惩处。私盐犯有拒捕杀伤人之行为者,缉私官弁不能缉获者,除依前两项惩处外,仍勒限缉犯,限内缉获及半兼获首犯者,准其开复,其褫职离任者,由后任照案缉拿”。民国18年(1928)8月,财政部公布《私盐充赏及处置办法》,缉获私盐,罚款扣除司法机关四成.加私盐及附获物变价款提出税款及缉私费用后,按十成分配,举发人提三成,最高不得超过三千万元。其余七成作十成分配,解库五成,余五成按十成分配,解部半成、协助机关二成,缉获机关六成半。
  解放后,1951年1月25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私盐查缉处理暂行办法》规定,未经盐务机关允许,私制、私运、私销或运销情况与所持盐票不符,工、农、牧、渔业用盐作食盐或出售;未经批准,由国外输入或对外输出等均为私盐。查缉机关:由盐务机关及盐务缉私部队负责,当地公安部队及海关,税务机关应有协助查缉之义务。查获贩运或售卖私盐,除照章补税外,予以处罚:不满200斤处偷税额半倍以下罚金,200—500斤处半倍至一倍,500—1000斤处一至二倍,1000斤以上处二至三倍罚金;连续或有组织之运售私盐,按上述加倍处罚外,并没收其盐与自有(虽非自有而系知情同犯)之运盐工具,以暴力抗税,送人民法院处理。制盐者走私,按上述规定处理外,情节重大者撤销制盐许可证,没收制盐工具。奖励:私盐案件罚款及没收物品变价款,扣除税款的余额,30%解库,70%提奖;单位、个人缉获奖70%,协助缉获奖50%,告密缉获奖30%,盐务机关与人民盐警缉获全部作缉私费。
  1962年4月6日,省财政厅、省轻工业厅报财政部税务总局批准,下达《关于私盐查缉处理问题的联合通知》规定,查获私盐不分数量而以情节轻重和违章人经济收入情况,按偷漏税额处以五倍以下的罚金,连续或有组织的运售私盐,情节严重的没收盐与非自有的运盐工具,暴力抗税的送人民法院处理。私盐案件,罚款及没收物品变价款,扣除应交税款外的余额,机关、团体、个休缉获的根据罚没款的多少,缉获所占用时间和积极程度,在80%内提奖,15%提存缉私费用,余入库:协助缉获的50%内提奖:检举告密缉获的在30%内提奖;检举查缉,只补不罚的可在补税款10%内提奖。
  二、缉私组织 宋置尉一员兼缉,明配巡盐应捕14名,于亭头、长亭、曼岙、铁场、窦岙五巡检司配弓兵100名兼盘查缉私。清在旗门港连槎渡,引头门配巡船,宁海营拨弁兵驾巡,又拨发千总一员于通场团灶坦地查缉。晚清设盐捕营。
  民国2年设缉私统领,属运使指挥,下分16营。民国16年设缉私局,编10营。民国20年3月改税警局,下属营制改分区分队长制;商巡由商招募保护岸销,饷费自理,归税警局管理。民国31年财政部设缉私署,省设缉私处,税警归缉私处管理。民国33年5月裁缉私署,税警复原管理,两浙盐局改编42个税警队。民国35年4月恢复区制,浙江与江苏划10区、1直辖分区,下属76个盐警部队。
  长亭场知事兼缉私督察员。民国6年(1917)4月配盐警19名。民国9年7月台属缉私分水陆两营:水有两队,第一队驻海游,第二队驻椒江;陆有6队,派第三、四、六队分驻海游,缑城、长亭场;高枧、沙柳、悬渚、茶院、白峤等走私要隘,由水陆巡辑。民国12年第十营营部进驻白峤、官警158名,第一、二队驻越溪、海游,巡辑于白峤、越溪、茶院、沙柳、旗门各港面和蛇蟠洋、五屿门一带。民国24年4月税警补充团三营,营部驻海游,十一连驻东岙,7月第四分队驻奉化方门、巡深圳、大蔡、梅林一线。8月派三连100余人进驻城内妙相寺,四十二分队驻白峤,四十一分队驻海游。民国25年海门设税警第六区防缉部,官警504名,布防在长亭场区域的警力:第三十六队驻茶院,第一分队巡船1艘,巡逻白峤港,第二分队驻白峤,第三分队驻茶院;第四十队驻建康塘,第二分队驻建康塘,第三分队驻象山中泥;第四十六队驻海游,第二、三分队驻海游、沙柳;第四十七队驻巡检司,第二、三分队驻三岔、巡检司。民国26年4月,余姚庵东镇游缉大队所属四中队,一、三分队调宁海梅林驻周家祠堂。民国28年12月20日,两浙盐务税警第五区部接驻宁海销区,从石浦进驻缑城都神庙。民国31年4月6日,财政部税警第三总团第十团二营成立,营部设在城内三皇堂,官5名兵25名、所属六连驻城内,官3名兵16名、六连一排驻梅林,官1名兵48名、二排驻沙柳,官1名兵45名、二排驻城内官1名兵45名,拨驻丁家埠及黄坛1个班。在宁海税警共190名,七连驻三门海游,官1名兵14名,一排驻海游官1名兵48名、拨驻珠岙9名,二排驻健跳官1名兵48名,第六班分驻东郭,三排驻建康塘,官1名兵48名,第七班分驻舜岩,拨驻巡检司兵8名,八连二排官1名兵22名,附驻营部,机动及樟树、石孔头、桑州、悬渚、蛇盘洋、麻岙、水车、黄泥山岗、东岙、斗岙岭、后洋、毛蒋、流水岩等地。民国33年6月,十团二营本部官兵及机枪排调瓯江,7月派六团三营十连进驻宁海大北门沙岸庙,11月21日三营九连驻宁海。民国34年盐警二十七、二十八两区队驻长亭场。民国35年原驻宁海盐警归盐警五区部管辖,驻石浦,受玉泉场署指挥。《宁海民报》民国24年8月11日发表缉私消息:“年来我邑因盐务所引起之风潮多矣!去年海游、沙柳、建康诸案,事已过去,近来有梅林之枪伤私贩及市民也,下埠头之掳绑税警队长,层出不穷,月已数起……轻重税区划之繁琐,盐税之奇重,官廒之缺如……民生凋敝,世风之浇薄,利之所在,群趋若鹜、枭戾之徒挺险贩私……”。民国33年10月宁三支局调查私盐流向有三:(一)定海、岱山、大嵩三场流私,由象山港侵入,一路至黄墩,私销宁海东北乡一带,一路至西店、樟树私销宁海北乡、奉化西乡及新昌、嵊县等地,年约8万担;(二)玉泉场流私,经蛇盘洋至白峤、力洋港入侵,私销宁海东乡、城区及西乡达天台、新昌。一路由一市港进入,私销宁海南乡。一路由沙柳港进入,私销沙柳、桑州转天台、永康、东阳。一路由旗门港进入,私销海游、珠岙达天台县境,以上年约5万担;(三)长亭场私盐由白峤、旗门港入侵后与玉泉场流私私销地同,年约1万担。南乡六团私盐经海游、沙柳港上岸后私销天台、仙居、新昌等县,年约2万担。宁海沿海乡村,官盐已无市场。民国34年9月28日与10月1日,亭江乡公所与紫溪乡公所报告县参议会与县政府称“食盐配销……理宜遵办,无如人民经济拮据,强迫似属无果,如不遵办有违法令……”。“官盐配销每保2担,依据各乡镇户口造具清册送经办机关配盐,限在本月25日前备价至配销办事处……本乡地处海滨,居民往定海等处捕鱼,带来渔盐内销每斤3—4元,今忽奉配销官盐,价竟至25.30元,际此敌寇窜扰之余,十室九空……”。
  附:盐务风潮节录:
  哄赶方局长:长亭场署于民国22年8月15日迁驻南乡六团之建康塘办公,23日该地盐民与运贩私枭,鸣锣聚众,齐集三岔庙,限令局长(兼场长)方德铨,在10日内出境,否则烧毁办公室。方急电台州盐税局,派驻海门税警第四区队长江鼎,率警30名弹压平息。
  毁仓殴警:民国22年10月22日中午,六团盐民夥同私贩,乘税警二十七分队外出缉私,拆毁维新商廒在建康团刚竖立之木屋架5间。维新廒商指控朱平等为办廒未遂所为。12月2日二十七分队回,分队长带便衣警数名,往塘岸头村窥察朱平行迹,被盐民与私贩董德金、包世静围住殴打重伤。民国23年2月6日维新廒第一次向建康塘收盐进仓1295担。10日夜储盐仓库7间被焚毁无遗,以后私贩与税警冲突接踵而起。方感到六团盐民蛮悍难管,上峰又乏助力,于2月12日致电两浙盐运使,要求辞职。
  屠杀良民:民国23年7月1日驻海游税警四区队、二十七分队长黎民望,在海游埠缉获一盐船,盐重1540斤,税警以渔盐规定“在水则官,在陆则私”为由,令船老大挑盐入维新廒,不从,被拘入队部,沉船于巡检司。盐主章以足不服,回石浦取得裕兴廒票样与证明,无效。盐民恨愤顿起,动手殴打,黎重伤。驻海门税警第四区队长江鼎闻讯,率警80余名,于7月5日包围海游镇,即开枪射击,打伤镇民31人,重伤待毙2人、拘捕11人、毁民房9家,以拒捕罪拘走镇公所基干队丁1人,枪1支,缴走海上自卫队枪4支,送宁海法院。四方惊怒。
  (一)省方调查员(定海秤放员兼场长)卫鸿模向省报告“……江区队长率部到地,不及知照警察机关,虽迫于当时情势危急,唯处置失当,咎亦难辞,除呈请撤职,解税警总团司令部惩处外,此案祸首章以足还未闻宁海县缉获严办,致该犯肆无忌惮.不时潜回,该犯既系海游土著.有家属可以跟究,当不难于戈获,迅催该县长勒缉归案,依法严办”。省政府处理意见“区队长江鼎应负刑事责任,非仅予撤职可蔽事,自应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以昭公允,至该县长对于此案,未能尽力协助,如果属实,亦属不合,业经令饬民政厅派员查明呈候核办”。
  (二)海游镇公民代表何介梅、李星五、高梅先向省政府请愿“……江鼎违法开枪击毙良民一案,蒙李(涵夫)县长为民请命,钧府已派员查明真相,已由法院提出公诉,票传该江鼎质询,讵料该江蔑视国法,……抗不到案,又为两浙盐务稽核分所包庇,先以电话令其告假离台,后以出差为名,使其逍遥法外,刻访问江鼎居住在上海公共租界新闸路,仍充稽核所暗探员,出入堂皇,自谓受洋人保护,不受中国法律裁判,查稽核所本系我国财政机关,并非世外之土,该江鼎持势杀人,钧府秉公查办,无论是非曲直,自有法庭公判,何容包庇要犯,蔑视国法,致令钧府对此要案,无由进行,特此申请钧府立派干员赴沪捕拿,依法处罪,以安地方,而慰幽魂!”。
  聚众哄抢黄墩宁益盐栈;(一)盐栈经理程玉成报告:“民国23年9月9日上午12时,由山里里七外八等庄,突来“土匪”千余人,攻入本栈,即将所存盐20余万斤,“抢劫”一空,并将房屋捣毁,又“劫去”盐警长枪2支,子弹多发。查本栈本驻有盐警1连寡不敌众,退守山上……(注:系宁属商办盐警局驻黄墩第五分队”。
  (二)濠河秤放员张均金调查:“宁属引商在该处办有宁益盐栈,经销轻税食盐,北乡深圳、大蔡、官庄、竹口等处集合私枭千余人,携有木壳枪数十杆,骡子200余匹,沿途号召,蜂拥来栈,该处商警仅7、8人,以众寡悬殊,只得退守山中,附近桥头胡地方原驻有基干队20余人,是日适出发“剿匪”,故未能莅栈保护,私枭尽情洗劫,逾3小时始满载而去,计被劫去已税存盐2190余担,六六步枪两支,子弹180发,木壳枪子弹20发,总计损失达万元左右”。
  (三)两浙盐务稽核分所呈盐务稽核总所文“……该县长已难免失察之嫌,似此白昼抢劫重大案件,聚众至千余人之多,其来踪去迹必当有线索可寻,即主犯姓名亦不难推究,且抢盐发时适在浙边“共匪”吃紧之时,该“匪”预备骡子200余匹,其意图劫盐劫械目的何在,难保无接济“匪”用情事,该县长对于盐务素存漠视,此次发生如是重大劫案,事前已无防卫地方能力,事后并未据报,亲赴肇事地点查勘,仅据派一基干队长前往……该县长文内,竟有首从各犯,盐警既不能指名,一时无从查办等语,足见一味诿卸,毫不负责……迄未缉获一犯,亦不闻有勒限破案之动作,即坐以纵容之处分亦未过,当若不按条例,严予惩戒,则该属盐务,势将无法办理……。”
  (四)县长李涵夫呈浙江省主席鲁涤平文:
  文一:“盐栈被劫,显属私枭暴动,并非土匪抢劫……1、该栈被劫桥头胡镇各店仍安谧如常,并未扰及其他各店户;2、该栈盐警平日与私枭恶感甚深,如一骡或一驴被盐警截获时,必罚至70至80元,或即充公至宁波变卖;3、本月8日在桥头胡附近山咀头,被盐警击伤私枭2骡,击毙1骡,当时私枭等愤愤不平,意图报复,因人少未敢即发,是时该栈正可预谋防范,报队协助、迨次日该私枭纠集群众卷土重来,盐警10名.不施正当防卫,仓惶避匿,一任若辈抢掳,致被击伤毙盐骡事主究系何人与在场首领何人,均盲然不知……,4、官盐与私盐价目悬殊太巨,如私盐每元有80余斤之多,官盐只有22斤……”。
  文二:“本府第四分队长赖帮平因“剿匪”在外,闻变赶回防地驰报,派队追缉,早已兽散,即经督令各警团严密查缉,嗣于同月18日在黄墩顾冯氏家,搜获盐警失械六六步枪1支,顾冯氏一口解府,据供出枪犯薛维水、邬全木2名,即将该民解送宁海法院审办,并勒限严缉逃犯维水等务获解究在案。据盐运使呈称各节,对于直属员警失职之处,不置一词,反责县长以纵容等语,查地方官协助盐务奖惩条例,经盐务官商报告.不即弹压拿捕者,以纵容论之规定,未知私枭抢劫该栈之际,有何盐务官商报告,不即弹压拿捕,所云一味诿卸责任,未闻有勒限破案之语,除因地方经费困难,无款悬赏外,究用何种手段饬缉方能获案,税警队尽可随时指报,以利侦缉,以在场耳闻目见之司职税警,当场既未作有效之制止,事后又不协同当地军政查缉,反卸责地方官未能获犯为词,实属袒护所属,意同迁怒,县长以服务地方有年,深知军警办事,第一应注重纪律,尤贵官民合作,抵宁后查悉地方情形,民风虽称强悍,尚知畏法,开诚布公,从无反抗,缉私职务,事关国课民生,办理原属不易,倘能尽守职责,纪律严明,决不至发生意外,说者谓缉私放私,鱼肉人民,并非无因,历观税警以往事实,民怨沸腾,在属县境内者,前有开枪屠杀海游无辜良民十余之多,今黄墩驻有大队税警,平时办理不善,激成暴动,临难不尽职责,弃械逃散,似此纪律毫无,不闻有所惩处,反责地方官协助不力,任意诬陷,主持一省盐务最高长官,荒谬如此,深堪浩叹!县长协助缉私,责无旁贷,如有失职之处,尽可平心静气,函请省府查明惩处,岂不名正言顺,用昭折服,乃竟捏词蒙报财政部,希图诿过他人受惩戒处分,别有用意,更属显然……”。
  绑架税警队长:民国24年7月30日驻白峰税警四十二分队长竹全庆,在县警察协助下从茶院下埠头缉获私盐3船,私主毛头老五已逃,竹率警候潮涨驾船回白峤,私贩交县警押县,未几,村民呜锣蜂拥而来,绑竹入海,驱走税警,私主驾船逃走。次日县政府派警长至柘浦乡,责追乡长,县第三科长率警又至,悬赏查缉私主。毛头老五于8月4日雇船送竹还。驻城徐区队长以该乡长张叔和拒绝税警提出缉私赔偿和今后不得再发生的条件为由,派樊竹两队长率警30余名,县政府三科长率警4名,保安队派兵一班包围茶院村,挨户搜查“凶手”,拘张美盈、张理辉、杨先六3人禁于石浦,13日闯占柘浦小学。被拘人在其属家的多方营救下,于8月17日送地方法院,后得交保了事。
  解放后宁海县境无缉私部队,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分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依靠群众护税,处理上贯彻“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针,一扫数百年来的私盐风。1956年全县食盐消费人均达7.64公斤。
  1958年后,宁海有盐场,场内由盐务部门管理,场外由税务机关负责查缉,基本上无私盐活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象、鄞、定等县私盐偷运入县渐多。1964年4月22日,县人民委员会贯彻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加强原盐的生产管理和税收管理的通知》通知商业部门改进食盐供应,便民购买,盐务和税务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场内外的缉私护税,外入私盐渐减。十年动乱期间,查缉放松,走私时起时伏。1980年起外县私盐大量流入,宁海本县盐场自食免税扩大,县东南沿海区乡不少农村“有店不卖盐,公盐无人买”。1981年9月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盐业生产,打击走私偷税活动的布告》,10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严禁原盐走私贩卖偷漏税的通告》,发动群众缉私护税,为使缉私案件处理及时,查获私盐200斤以下,手提肩挑之装盐工具县财税局授权财税所处理。为消除私盐发展盐业,县财税局书面向省税务局建议:“目前私盐每担价5~10元,高于国家原盐公收价2至4倍,低于国家另售价的30~40%,图利走私、贪钱食私,缩短食盐税额与减免盐额之间差距,缩短食盐另售价与原盐公收价之间差距”。
  1985年贯彻“盐税稽征管理办法”,1986年6月12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保护盐业生产打击走私偷漏税活动布告》,县财税局根据近几年来乡镇干部的缉私积极性,规定有功人员从优提奖,还可以从补税款中提奖30%。
  第六节 盐税征收
  一、盐税征收 民国初完税仍行清法,纲地盐商报交盐税,将全部认定之销地引名引数担数总额,分四季交纳,应纳盐课每引正课银1.76两、杂课0.352两,乘引数,又分两次交,第一次交额称“前半课”,第二次交额称“后半课”。交足前半课由运使核填买单(赴场买盐给捆之单),护照(运照)给商,捆运时再补交加价,开给收据与买单、护照赴场买盐,场署将买单留下,在护照上签注出场日期,加价单上加盖验戳,随盐还商起运;后半课递迟一季交款。肩住地轻税,则按引数交足全额。民国4年起改以税率征收,废止按季分期完课制。盐商运盐经盐警查验后才可起运,规定浙东纲地由场捆出绍兴掣验处,检查后外运销地;宁属引盐于濠河头毛盐廒捆运盐斤,由宁属办事处派员就地过掣,直达销地;台属开放区,在台州廒由稽核所与台属办事处派员秤放后,经过临海掣验处查验放行,宁海东乡近场轻税食盐及渔盐由场署与秤放局秤放后,即可运于指定销地。配销轻税盐店,定期派员办理补差。(其中民国27年8月20日代理副监秤员陈耀祖收补差款1646元,除800元解银行,付汇费4元外,余款乘白峤税警四十六队巡船返局,被税警郭秀山抢劫,后郭为警士长击毙,从尸体搜出现款589.2元,案由法院收存,数额有缺,几经周折方领回)。
  解放后原盐由象山场管处公收纳税,1958年后,县盐业公司公收,盐税由盐业公司自行解交。1979年后简化为1月1缴。
  二、课税款征收额 (一)明清盐课征额:明代
  1、引(正)课额销售盐4885引185斤。万历(1573—1620)盐钞,起运本色钞1049锭3贯500文,该银5.996两、闰年加银0.4999两,起运折色铜钱10497文,该银14.999两,闰年加银1.249两。以上均存留。
  2、灶课 万历年(1573),盐粮米1298.19石,除138.39石为存留,颜料米每石折银6钱,解司存库外,余1159.3石为县儒学仓,广储四仓米,闰年加米108.18石,每石折银5钱解司充饷。天启年(1621)起存留学仓米每石折银8钱,作师生俸粮,际留仓本色米200石、折色米180石,每石折银8钱计银144两,用于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各1员)巡检(5员)驿丞(1员)场大使(1员)共11员之俸粮,余本色米作司吏俸粮,55名孤老及重囚口粮,广储四仓本色及折色米,每石折银5.5钱解司库。
  3、户口食盐 弘治六年(1493)食盐米1406.37石,钞4548锭3贯500文。
  清代:
  1、盐课 顺治十一年(1654)本色盐课银1954.185两,十八年无征银1614.556两,加摊课银44.995两,康熙九年(1670)后,每年商人请销引1016道,课由商交运库,同治二年海游盐厂交厘钱16000串。
  2、灶课 清初灶丁、荡课银713.9两,顺治十一年(1655)额征丁课银768.3两、米29.386石、灶荡田课银1699.87两,米453.3石。顺治十八年(1661)迁丁弃荡至康熙九年(1671)后招复灶丁,征银251.18两,雍正八年(1731)始连灶丁起税,征银611.477两。宣统三年(1910)正课灶课银496.434两,盐税23.5两。
  3、杂课 宣统二年羡采9.997两,杂项14.996两。
  (二)民国盐税与灶课:
  1、盐税征收 《中国盐政实录》记载,民国12年前收税权未划,数字从阙,13年2036.8元,14年2562.9元,15年2110.8元,16年1473.1元,17年1278.9元,18年1719元,19年19000元,20年21000元,21年42000元,22年2463.97元,23年3039.08元,24年15545.4元,30年247176.6元。
  2、灶课 民国初征税荡田地65094.86亩,其中:上则地22598.46亩,亩科2分;中则地6792.2亩,亩科1.5分;下则地29134.37亩,亩科0.77分。由于改垦变化,至民国22年征税面积为31270亩,内老灶田(47等)19123亩,每亩正税0.075元,附税0.2元,合计0.275元,新灶田(48等)12147亩,每亩正税0.069元,附税0.107元,合计0.176元。征收税额:19年前后,年收灶课额银855.075两,另征牙税14元,房地租51.8元,至26年前后,年征只800元左右。灶课由长亭场公署征解,列盐务预算,32年1月移交宁海县田粮处接办。
  (三)建国后盐税:
  1953年至1957年,查获外县流入私盐补税0.58万元。1958年至1960年,盐税入库389.95万元,剔除象山盐场纳库数,则为3.57万元。1961年至1962年纳库3.76万元,1963年至1965年为11.35万元,1966年至1970年为20.14万元,1971年至1975年为146.99万元,1976年至1980年为215.32万元,1981年至1985年为213.82万元,1986年64.78万元。1982年最多达66.14万元;减免税盐转食盐补差1966年至1983年共7.37万元。盐税具体征收,1977年至1984年由财税局税政股办理,1985年至1986年改由县局直属所经办,其余年份由城关所、长街所征收。

知识出处

宁海县财政税务志

《宁海县财政税务志》

本书是一部关于宁海财政税收史的详细记录,内容涵盖从古代到1986年的财政体制、收支、财务管理、债券、税收体制、各类税收(包括农业税、工商税、所得税、盐税等)、税收征收管理以及机构与人事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宁海财政税收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此外,还附有田赋制度史料、人丁税役史料、工商税史料、古税文录、税源调查、税收统计资料以及财税学会等相关学会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