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梁山下产啤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5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大梁山下产啤酒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2
页码: 172-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梁山啤酒厂原为宁海县毛屿啤酒厂,成立于1980年,后经过多次改名和兼并,于1994年组建为浙江大梁山啤酒集团公司。初期面临资金、厂房、设备等困难,但通过自力更生、贷款、集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采用“土洋结合”的方式逐步完善设备,于1981年正式投产。为长远发展,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获得多项名优产品奖和国际金奖。1992年兼并国营天明啤酒厂,扩大规模,加强营销,产品远销国内外。管理方面,强化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逐步走上制度化和现代化轨道。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啤酒

内容

大梁山啤酒厂以前叫做宁海县毛屿啤酒厂,是1980年成立的。位于东南溪村的大梁山啤酒厂属于社办企业,1982年改名为宁海县啤酒厂;1984年与国营宁海第一酒厂实行松散联营后,改名为宁海啤酒厂;1992年兼并国营天明啤酒厂后,以东南溪村后的大梁山命名,改称浙江大梁山啤酒厂,厂总部移至城关;1994年5月经省计经委和体改委批准,组建成立浙江大梁山啤酒集团公司。
  1998年大梁山集团成员中,有核心企业2家:浙江大梁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梁山啤酒经营公司;合资企业1家:威马啤酒(宁波)有限公司;子公司4家:宁波俊均出口包装有限公司、宁海宁化麦芽有限公司、宁海宁化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宁海大梁山彩印有限公司;参股单位2家:宁海跃龙城市信用社、宁海正宁典当行。这些公司以产品为龙头,以资金为纽带的经济联合体,所属企业既是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又是相互依存的团体成员。
  经过多年经营,啤酒厂有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厂区(含所属企业)占地面积15.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8万平方米,分别比1982年增加7.46倍和11.3倍;资产总额25490.5万元,固定资产11215.4万元,分别比1982年增长127倍和87倍;年产啤酒能力12万吨,实产80233.5吨,分别比1982年增长39倍和53倍;工业总产值24247.1万元,销售收入22706.5万元,分别比1982年增长304倍和285倍;实现税利3883.5万元,比1982年增长210倍。职工1105人。大梁山啤酒厂成为农业部命名的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和浙江省重点啤酒酿造企业之一。
  一个乡办小厂为什么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大潮中稳步前进、脱颖而出呢?一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二是不怕苦不怕累,豁出去,改善经济生活;三是抓住市场时机,勇于做第一。
  想要办厂的念头是在1980年7月开始的,当时只有从毛屿农机厂分出来的12名职工,用30元钱在力洋区农行营业所为啤酒厂开了个户。在没有资金、没有厂房、没有设备的艰难条件下,却毫不气馁,做好心理准备:“办任何事情都是有困难的,正因为有困难才需要去拼搏,只要有信心、努力去解决困难,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1980年的秋天,我和同事们踏遍毛屿公社的山山水水、坑坑岙岙,最后选定东南溪大梁山脚下的大园草坛为厂址。之所以选择这里,是这个地方不仅水源近、交通便,而且不占用良田。于是,轰轰烈烈的“创业曲”就在这块坎坷不平的荒坟地上奏响了。
  厂址选在荒坟地上,意味着要将这些坟地移到别的地方,为了节省开支,同事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除了请石化三公司用机械帮助推土外,凡是自己能干的活都由职工自己干。大家身先士卒,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斗志昂扬。因为时间有限,大家想要早日建厂营业,所以抢时间、争速度,经过30多个日日夜夜,移掉古坟100多座,搬动土石方3万多立方,才把这片荒冢垒垒、乱石成堆的荒山坡平整为建厂基地。
  1980年12月22日,开始奠基建厂房。我们抓紧时间连续作战,继续掘墙基、搬泥土、抬石块、运材料。砌墙基的石块不够,为了节约开支,不购买岩石,职工们自己动手,到20多里路外的力洋、岭峧一带去捡溪坑石,用拖拉机、手拉车一车车运到工地。有些职工离家较远,就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夜以继日地参加劳动,却从不叫苦叫累。经过十个月的艰苦奋斗,至1981年9月中旬,这座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厂房终于落成。说起这段艰难的建厂岁月,我对勤奋能干的同事们一直充满感激之情。
  在建房的同时,我们这些厂领导为了解决资金、设备等问题,接二连三地上县城,奔宁波,赴沪杭,联系自己的亲朋好友,拜访在这方面的专家能人。。通过多方工作,采取向银行贷、单位借以及职工集资等方法,大梁山啤酒厂先后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作为建办费用。至于设备的问题,大家商量后,决定采取“土洋结合”逐步完善的办法,也就是说先就近采购、加工,然后根据资金,再进行改造更新。历尽千辛万苦,东拼西凑,在厂房竣工的同时,设备也终于陆续购入并安装完成。
  1981年9月19日,在上海啤酒厂老师傅的帮助下,大梁山啤酒厂第一次投下了酒料,10月1日出酒,只花了12天的时间就喜获成功。全体职工欢欣雀跃,为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而了回报而感到高兴,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啤酒厂正式开始成立,想要取得更长远的发展,人才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厂里开始招贤纳士,希望通过技术技术推动企业的进步发展。
  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所以抓质量、靠人才、靠技术是啤酒厂的核心工作之一。在办厂初期,厂里没有一个技术人员,对于啤酒生产大家都是门外汉。我和其他领导商量后,及时作出引进和自培双管齐下解决人才的决策,也就是说,要借人家的“脑”起家,然后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于是,一边建厂,一边派员四处奔波,招贤纳士,先后从北京、天津、西安、上海、宁波等地聘请20多名啤酒权威人士来厂担任顾问或在第一线指挥生产,为确保大梁山啤酒质量奠定了可靠基础。从1990年起,又先后引进德国、荷兰、丹麦等国16个批次的外国啤酒专家来厂指导,传技授艺。其中八上“大梁山”的德国专家威廉·阿伯特先生每年还无偿带来德国优质酵母菌种。通过众多国内外专家的言传身教,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大梁山啤酒的质量不断跃上台阶。1997年获省“八五”期间引进国外智力项目重大成果二等奖。
  同时,大梁山啤酒厂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这就是有计划地选送一批青年职工到大专院校和啤酒企业学习、进修;请国内外专家来公司帮助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请他们讲课授艺,提高技术人员和全体职工的业务素质。至1998年,厂内已获技术职称的职工有80人,其中工程师级11人,助师级45人,技术员24人;另有厂外聘用的高级技术人员12人,中级4人。这样一支技术队伍,不仅能熟练地按照先进的生产工艺组织管理啤酒生产,而且还能不断地研究开发优质的新产品。
  人才已经有了,但没有一流的设备,即使是有一流的人才,也生产不出一流的啤酒。所以,在培养建立技术队伍的同时,我们也把设备更新放在重要位置上。从1985年以来,大梁山啤酒厂陆续投入技改资金9600万元,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装备改进,不断推动技术进步。糖化设备,原是铁制的两锅一槽,后改为先进的不锈钢制造的三锅两槽,使糖化能力和质量大大提高;发酵设备,原是传统的室内水泥地发酵,后陆续改为封闭式的现代化的露天大罐发酵,省房省时省能又卫生,一举多得;过滤设备,原来是比较原始的棉饼过滤机,现在已经改为先进的硅藻土和精纸板两道过滤机过滤,不但有效提高了啤酒的纯度和清亮度,而且延长了保质期;灌装设备,以前是2台6头脚踏罐装机,现在有5条自动灌装流水线,每小时可灌7万瓶;贴标设备,本来是国产两贴标机,现在是从德国引进克朗斯四标贴标机。其他设备都得到了同步改造。通过装备更新,以标准的、先进的设备淘汰和代替简陋陈旧的设备,为产品上档次、质量上水平,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也为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创造了条件。
  品质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所在,“保质创优,实施名牌战略”,也是啤酒厂面临的又一个核心战术。
  在建厂初期,大梁山啤酒厂就确立“酿制美酒,造福人类”的办厂宗旨,提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办厂方针,始终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发展企业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不放。同时职工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质量是名牌的基础和前提,但它可以按标准来衡量,而名牌不能按标准而定,必须在市场竞争中确立,在社会上形成。从而把质量意识与名牌意识结合起来,加深了对质量观念的理解,进一步确立以质量立业的思想,把抓质量、创名牌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建立和健全保质体系,使质量有个组织保证,这是我们最重视的方面。大梁山啤酒厂首先成立了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总经理和总工程师分任正副主任;各厂和车间设立质量管理小组,形成公司、分厂、车间三级质管体系。同时,由总工程师办公室、分厂质检科和化验室、各车间和关键工种质检员,建立三级质量监督网络。不断完善各项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经常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教育,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好坏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挂钩,增强大家保质创优的责任心;建立每月一次质量、安全、卫生检查制度和每周一次的评酒活动,使质保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同时,狠抓质保环节,加强质量监测控制。啤酒生产有20多道工序,环绕质量这个中心环节,把好原料采购、过程控制、成品检验和信息反馈“四个关”。原料采购,坚决做到不合格的原辅料不进厂,更不允许不合格的原辅料进入生产过程。在过程控制中,梳理出粉碎、糖化、冷却、发酵、过滤、清酒、灌装、杀菌、贴标、包装入库等10个关键质量控制点,对每个控制点均定订有一定的工艺标准,并按标准进行检测控制。先由各班组、车间自查、再进行互查,重点环节由质检科专查,实行自查、互查、专查三级结合,环环扣紧、道道把关,绝不使漏过一关。一经发现不符工艺标准、有损质量的问题,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决不准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入下道工序。已包装入库的成品,也必须经过最后一次全面质量检验,否则不准出厂。
  大梁山啤酒厂由于重视质保工作,并采用德国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酵母菌种,还有得天独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酿制,保质创优,获得了多次大将。至1998年,大梁山系列啤酒已获市及市以上名优产品奖57次。其中市优15次,省优20次,部优(含其他部门)19次,特别是在“92曼谷国际名酒博览会”“93慕尼黑啤酒节”和“95天津国际食品饮品博览会”上,经评委按国际标准严格检测评比,均获得了金奖。1995年,被农业部和内贸部分别授予中国乡镇企业名牌产品和中国优质名牌产品荣誉称号,1996年被人民大会堂指定为国宴用酒。1997年,经中国方师分任正副主任;各厂和车间设立质量管理小组,形成公司、分厂、车间三级质管体系。同时,由总工程师办公室、分厂质检科和化验室、各车间和关键工种质检员,建立三级质量监督网络。不断完善各项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经常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教育,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好坏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挂钩,增强大家保质创优的责任心;建立每月一次质量、安全、卫生检查制度和每周一次的评酒活动,使质保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同时,狠抓质保环节,加强质量监测控制。啤酒生产有20多道工序,环绕质量这个中心环节,把好原料采购、过程控制、成品检验和信息反馈“四个关”。原料采购,坚决做到不合格的原辅料不进厂,更不允许不合格的原辅料进入生产过程。在过程控制中,梳理出粉碎、糖化、冷却、发酵、过滤、清酒、灌装、杀菌、贴标、包装入库等10个关键质量控制点,对每个控制点均定订有一定的工艺标准,并按标准进行检测控制。先由各班组、车间自查、再进行互查,重点环节由质检科专查,实行自查、互查、专查三级结合,环环扣紧、道道把关,绝不使漏过一关。一经发现不符工艺标准、有损质量的问题,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决不准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入下道工序。已包装入库的成品,也必须经过最后一次全面质量检验,否则不准出厂。
  大梁山啤酒厂由于重视质保工作,并采用德国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酵母菌种,还有得天独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酿制,保质创优,获得了多次大将。至1998年,大梁山系列啤酒已获市及市以上名优产品奖57次。其中市优15次,省优20次,部优(含其他部门)19次,特别是在“92曼谷国际名酒博览会”“93慕尼黑啤酒节”和“95天津国际食品饮品博览会”上,经评委按国际标准严格检测评比,均获得了金奖。1995年,被农业部和内贸部分别授予中国乡镇企业名牌产品和中国优质名牌产品荣誉称号,1996年被人民大会堂指定为国宴用酒。1997年,经中国方中夺得主动权。”
  但是,这个困难无形之中也成了机遇。1992年,在县委、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又带领职工们以惊人的胆魄,抓住机遇,一举兼并了濒临倒闭的国营天明啤酒厂,把“天明”60亩地的厂区,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以及一套年产啤酒5000吨的设备等全部并了过来,使“大梁山”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了第二次创业。当年,就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优势得到互补,产量翻番增长。1993年,啤酒年产能力升到6万吨,实产达43942吨,比兼并前的1991年翻了一番。1992年被国家企业划型组划为“全国中一型企业”,1993年被国家统计局命名为全国500家最大饮料制造企业之一。
  1994年5月,组建成立浙江大梁山啤酒集团公司,经营规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此形成以啤酒生产为主体、集麦芽生产、出口包装、塑料制品、彩色印刷为一体的经济格局,推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实现了第三次腾飞。当年啤酒年产能力达8万吨,实产61885吨,被中国企业评估中心浙江分中心评为全省食品工业最大经营规模企业之一。1995年,被农业部乡镇企业镇企业局公布为“中国饮料行业最大规模乡镇企业”100家的第12位,被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分部命名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1996年,啤酒年产能力达10万吨,实产74077吨,被农业部晋升为全国大型二档乡镇企业,第二年又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乡镇企业集团。1998年,啤酒年产能力达12万吨,实产80233吨,比组建集团前的1993年又翻了近一番。近7年的啤酒产量,平均每年以6512吨的速度增长,实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的发展。
  企业规模扩大,营销力量加强,市场也得到相应拓展。建厂初期只在厂内设一个供应部,配3个人;1985年改设销售科,增至6人;1991年成立宁海啤酒厂经营部,增至56人;1992年改名为浙江大梁山啤酒经营公司,营销队伍扩大100多人。后又增设了公关拓展部,加强经营公司的力量,并由1名副总经理负责。每年投入数百万资金,从人力、财力上予以保证。除利用电视广告、报刊报道、大幅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外,每年还举行一两次形式各异、突出重点的公关活动。如曾多次举办“新闻发布会”“大梁山啤酒有奖问卷”“大梁山啤酒市场调研”“万事发啤酒广告语征集”“北京‘大梁山杯’中国名人桥牌邀请赛”“庆‘五一’嘉宾联谊会”“大梁山系列啤酒品尝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广大消费者了解,认可“大梁山”,扩大了知名度。至1998年,经营公司有业务员150多人,营销网点遍布省内外50多个县市,产品还远销意大利、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历年啤酒产销率均在96%以上。酒以山名,山以酒名,“大梁山”饮誉城乡,扬名海外。
  一个企业发展壮大了,那么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坚持强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大梁山啤酒厂从1985年的“一包五改”至1994年的分厂(单位)承包,都是坚持“包”字当头,“改”为重点,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1997年开始,实行集团公司与个成员企业以“分”为主的管理模式,集团公司是指挥中心,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运用计划、协调、综合、监督、服务五大功能,管好资本、人事、品质、技术四大环节,推进企业的发展,每个成员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法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他们始终坚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承包责任制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职责明确,赏罚分明,有利于调动成员企业和广大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为了强化管理,大梁山啤酒厂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早在1984年就制订了厂纪厂规、职工守则,以及生产计划、技术质量、财务统计、设备物资、安全卫生等一些系列的管理制度,以后又制订了正副厂长(经理)和各部门的工作标准等,共379条。并在实施过程中反复补充修改,至1996年编印成《企业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各一册,成为企业系统管理的全书。1997年,为配合“方圆”认证工作,公司按照GB/T19000工作标准要求,又编制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成为企业质量管理得纲领性文件。通过这些工作,重管理、严要求,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和现代化的轨道。质量、节能、安全、卫生、物资、档案等管理工作,多次被评为县、市、省先进单位。其中1992年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七项管理基础工作先进单位,被农业部命名为全面质量管理达到国家标准单位。
  等到管理达到一定效果以后,效益就出来了。赚钱是每一个企业的核心需求,也是每一个职工最想看到的成果。
  由于大梁山啤酒厂加强管理,保质保量,精打细算,勤俭治厂,使企业效益持续提高。自1982年以来,累计生产啤酒54.83万吨,加上麦芽、出口包装、塑料制品、彩色印刷等,总计工业总产值107410.99万元,销售收入98742.81万元,实现税利19890.4万元,其中税金16840.74万元。另外教育费附加、农发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398万元。税款和各项基金共计17238.68万元,平均每年缴纳税费1014万元。198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县、市、省纳税先进单位。其中1989年、1993年为全县第二纳税大户。1995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八五”期间规模经济效益先进企业,1996年被国家乡镇企业列为全国1000家最高税利总额乡镇企业的第334位,为全省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之一。
  职工收入也得到同步增长。1998年职工人均收入9728元,比1982年的385元、1990年的2200元,分别增长24倍和3.4倍。
  效益很重要,但是人比效益更重要,真正要做到以人为本,以职工为本,关键在于领导。
  大梁山啤酒厂为什么能够越众而出?为什么能够驰骋竞争激烈的啤酒市场?对于这个问题,大梁山集团公司领导深有体会: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的任何工作都是靠人干的,人的素质不提高,其他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领导。
  企业的领导班子,必须是一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敢于进取,勇于开拓,具有企业家头脑的好班子。他们不仅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而且事事处处都能以身作则,齐心协力,团结战斗,为企业的发展而不遗余力。
  从建厂到投产,从年产啤酒能力3000吨到12万吨,从乡办小厂到国家级企业集团,历尽艰辛,十九年如一日,倾注了我们全部的心血,才为企业创下了现在的辉煌,为企业美好发展前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领导作风正,自身过得硬,才能带出一支好队伍,形成一种好风气,建立一个好制度,开创一个好局面。广大职工主要来自农民,劳动在厂,户粮在村,亦工亦农,并能根据企业的需要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他们爱厂敬业,把“大梁山”的兴衰与自己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集体观念,树立了主人翁思想,一心一意为办好企业而勤奋劳动。他们曾在企业资金困难时,主动集资投资,为企业分忧解难;他们积极参加岗位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以适应企业的需要;他们严格遵守厂纪厂规,争做“四有”职工;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献计献策;他们严格执行工艺标准,掌握质保环节,确保产品质量,为大梁山争光。
  从整个大梁山啤酒厂的发展过程来看,它的成就很大,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很大。大梁山啤酒厂会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们都坚信:只要能审时度势,把好力度,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继往开来,保质创优,就一定能登上更灿烂的高峰,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好的未来。
  (据《大梁山啤酒厂志》整理)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人物

威廉·阿伯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