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物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物传略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133-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南溪村人杰地灵、村风淳朴,其先辈之中有众多值得敬佩的乡贤,他们或是饱读诗书、友睦邻里,或是热心助人、治家有道,成为东南溪村永久的精神文明的榜样,使得乡贤的光辉代代流传,经久不衰。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人物传略

内容

东南溪村人杰地灵、村风淳朴,其先辈之中有众多值得敬佩的乡贤,他们或是饱读诗书、友睦邻里,或是热心助人、治家有道,成为东南溪村永久的精神文明的榜样,使得乡贤的光辉代代流传,经久不衰。
  ◆羊祜(221-278)
  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魏晋时期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并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称。羊祜祖父羊续汉末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为曹魏时期的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姐姐嫁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妻。羊祜十二岁丧父,孝行哀思超过常礼。奉事叔父羊耽也十分恭谨。他曾在汶水边上游玩,遇见一位老人对他说:“你这孩子相貌不凡,不到六十岁,必然为天下建立大功。”老人说完就走了,不知所在。
  羊祜长大后,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长于论辩而有盛名于世。而且仪度潇洒,身长七尺三寸,须眉秀美。郡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常人,把兄长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后来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古代五种官署的合称)也纷纷任命他,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太原人郭奕见到他后,评价他是当代的颜回。
  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睿去世,继位为帝的齐王曹芳只有八岁。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命辅政,两大集团的斗争日趋激烈化。正始初年,曹爽集团在斗争中明显地占据优势。曹爽把司马懿排挤到太傅的闲职之上,将统领禁军、掌管枢要的权力皆掌握到自己的弟兄及心腹的手中,从而控制了政府的实权。司马懿实行韬晦之计,假装生病,暗中却加紧布置,伺机反攻。羊祜虽然年轻,但很有政治头脑。他判断曹爽终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后来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王沈劝羊祜应命就职,羊祜就说:“豁出身家性命去侍奉别人,不是容易的事。”王沈便独自应召。由于门第关系,羊祜基本游离于两大集团争斗之外。
  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并诛杀曹爽,夺得军政大权。政变之后,司马懿大举剪除曹爽集团,与曹爽有关的很多人遭到株连。王沈也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为逃避杀戮,投降了蜀汉。但是羊祜并没有因为岳父投降蜀汉,而对自己的妻子有所怠慢。夏侯霸投降蜀国,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愈于常日。不久,羊祜的母亲和长兄羊发相继去世。羊祜服丧守礼十多年,其间以道素自居,笃重朴实,一如儒者。
  正元二年(255),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执政,为大将军。司马昭任大将军,征辟羊祜,羊祜没有应命。于是,朝廷公车征拜羊祜为中书侍郎,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当时魏帝高贵乡公曹髦爱好文学,在位者希承上意,多献诗赋,而羊祜虽然在朝廷,身处士大夫之间,但持身正直,因此,有识之士,对他特别尊崇。
  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1月),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因为羊祜有扶立之功,被进号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进爵为郡公,食邑三千户。羊祜怕引起贾充等权臣的妒嫉,固让封公,只受侯爵,于是,由本爵钜平子进封为侯,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并授给他的夫人印绶。
  泰始初年,司马炎下诏:“统领国家机关,协调礼、教、刑、政等各部门的工作,是朝政的根本要务。羊祜德操清美,忠贞而坦诚,纯正而才高,是文武兼备的人才,为人又很正直,虽在宫廷任要职而不掌管国家机要,这不符合圣君必委任贤人垂拱无为而治天下的要义,现任羊祜作尚书右仆射、卫将军,配置本营军队。”司马炎称帝后,素有吞吴之志。便积极筹划消灭孙吴政权的战争,以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
  泰始五年(269),司马炎除任命大将军卫瓘、司马仙分镇临淄、下邳,加强对孙吴的军事布置以外,又特地调任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假节,并保留他散骑常侍、卫将军原官不变。羊祜到任后,发现荆州的形势并不稳固。不但百姓的生活不够安定,就连戍兵的军粮也不充足。于是,羊祜首先把精力放在开发荆州方面。羊祜大量开办学校,兴办教育,安抚百姓,怀来远人。并与吴国人开诚相待,凡投降之人,去留可由自己决定。还禁止拆毁旧官署。当时风俗,官长如果死在官署之中,后继者便说居地不吉,往往拆毁旧府,另行修建。羊祜认为,死生有命,不在居室,命令下属,一律禁止。最主要的是设计使吴国撤掉了对襄阳威胁最大的石城驻军,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深以为患,于是巧用计谋,使吴国撤销了守备。然后羊祜他把军队分作两半,一半执行巡逻戍守的军事任务,一半垦田。当年,全军共垦田八百余顷。羊祜刚来时,军队连一百天的粮食都没有,到后来,粮食积蓄可用十年。羊祜的这些措施迅速地安定了荆州的社会秩序,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司马炎为表彰他的功绩,下令取消江北所有的都督建置,授予羊祜南中郎将的职务,负责指挥汉东江夏地区的全部军队。
  不久,羊祜又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并受到开府如三司之仪的特殊待遇。羊祜上表固辞,但朝廷未同意他的辞让。
  泰始八年(272)八月,吴主孙皓解除西陵(今湖北宜昌)督步阐的职务。步阐因害怕被杀,拒绝返回建邺,当年九月,献城降晋。陆抗闻讯,立即派兵围攻西陵(参见西陵之战)。晋武帝命令羊祜和巴西监军徐胤各率军分别攻打江陵(今湖北江陵)和建平(今四川巫县),从东西两面分散陆抗的兵力,以实现由荆州刺史杨肇直接去西陵救援步阐的计划。但陆抗破坏了江陵以北的道路,五万晋军粮秣的运输发生困难,再加上江陵城防坚固,不易攻打,羊祜顿兵于城下,不能前进。杨肇兵少粮悬,被陆抗击败,步阐城陷族诛。
  有司上奏说:“羊祜率军八万多,吴军不过三万,羊祜在江陵按兵不前,使贼兵备好攻守战具。并只派杨肇这支偏师深入险地,兵少而粮草不继,致使我军失利。羊祜违背诏命,没有大将节操,应免去官职,保留侯爵回府第闲居。”结果,羊祜因此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则被贬为平民。
  西陵救援失利后,羊祜总结教训认识到:吴国的国势虽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荆州尚有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主持军事,平吴战争不宜操之过急。于是,他采取军事蚕食和提倡信义的两面策略,以积蓄实力,瓦解对方,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
  羊祜之所以能在东吴之地建立威信,也正是因为总结了西陵失利的经验教训。
  鉴于历史上孟献子经营武牢而郑人畏惧,晏弱筑城东阳而莱子降服的经验,羊祜挥兵挺进,占据了荆州以东的战略要地,先后建立五座城池。并以此为依托,占据肥沃土地,夺取吴人资财。于是,石城以西均晋国占有,吴人来降者源源不绝。羊祜于是实施怀柔、攻心之计。在荆州边界,羊祜对吴国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次和吴人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后来,吴将夏详、邵颉等前来归降,那两位少年的父亲也率其部属一起来降。吴将陈尚、潘景进犯,羊祜将二人追杀,然后,嘉赏他们死节而厚礼殡殓。两家子弟前来迎丧,羊祜以礼送还。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悬赏将他活捉,抓来后,又把他放回。邓香感恩,率其部属归降。羊祜的部队行军路过吴国边境,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羊祜这些作法,使吴人心悦诚服,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这也是东南溪村修建羊祜殿的原因,因为东南溪村属于东吴之地,在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们也是受到羊祜仁义的恩德,才得以长久的安居乐业。
  咸宁三年(277),司马炎下诏封羊祜为南城侯,设置相的官职,与郡公同级。羊祜辞让说:“昔日张良辞让三万户的封地,只接受留这个地方的一万户,汉高祖满足了他的愿望。臣在先帝时接受了钜平这块封地,岂能再接受更重的封爵而遭来官场的非议。”羊祜坚意不接受这次加封,司马炎也就答应了。
  羊祜任职历魏晋二朝,掌握国家机要,重大举措,都要向他咨询,而争权求利的事却与他无关。他所献的好计谋和正直的议论,事后都把稿子烧掉,所以世人很少知道。凡是他所荐拔的人,都不知荐拔人是谁。有人认为羊祜这样谨慎守密太过分了,羊祜解释说:“话怎能这样说呢,现在一般人在你跟前促膝谈心,像是很亲近,一出门就说假话坏话,所谓君臣之间不守密的训诫,我怕自己还没做到呢?身居要位而不荐拔贤才奇人,岂不在知人问题上有愧吗?况且,被荐举的人在朝廷受职,而却到荐拔者私门谢恩,这是我不愿意做的。”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这种说法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羊祜曾经给从弟羊琇写信道:“东吴平定之后,我当戴上隐士的角巾,东回故里,经营一个能容棺材的坟墓。一个贫寒之士而至身居重位,怎能不因势盛气满而受指责呢?汉朝弃官归农的疏广就是我的榜样。”羊祜讨伐孙吴有功,应当增封爵位与封地,于是请求皇帝将自己应增的爵位封地赐给舅父的儿子蔡袭,于是晋武帝下诏封蔡袭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同年冬十二月,吴夏口都督孙慎侵入西晋边界,掠走弋阳、江夏等地上千家人口。羊祜没有派兵进行追击。事后,晋武帝派人追查原因,并打算移徙荆州的治所。羊祜说:“江夏离襄阳八百里,等知道吴贼侵犯的消息,贼已离去几天了,再派兵去,哪能救护百姓呢?让军队来回奔波,只图不受责备,这样做恐怕不合适。从前魏武帝设置都督,大致都与州府接近,因为军队宜聚合而忌分散。国境线上一方是敌,一方是我,认真守住边界就算了,这是古代人有益的教诲。如频繁迁徙州府所在地,敌人出没无常,很难确定州府应设在哪里。”使者也无法责问羊祜了。
  咸宁四年(278)八月,羊祜染病,请求入朝。返回洛阳正逢景献皇后羊徽瑜去世,羊祜十分悲痛,病情更加严重。司马炎下诏,命他抱病入见,并让他乘坐辇车上殿,不必跪拜,备受优礼。羊祜则再一次向司马炎陈述了伐吴的主张。
  后来羊祜病重不能入朝,晋武帝专门派中书令张华前去咨询方略,羊祜对张华说:“当今主上有受禅让的美名,但功德尚未著称于世,吴人暴政已到极点,此时伐吴可不战而胜。统一天下而兴办文教,则晋主可比尧舜,而臣下犹如稷契,这是百代难逢的盛事。如果放过这个机会,孙皓或不幸死去,吴人另立英明君主,虽有百万大军,长江是难以越过的,这不是留下后患吗?”张华很赞赏羊祜的主张。羊祜又对张华说“能实现我这个愿望的是你啊!”司马炎打算让羊祜卧病统领征吴诸将,羊祜说:“取吴不必我亲自参加,但平吴之后还要圣上操心去治理啊!关于功名的事,臣不敢自居。若我的一生即将完结,应当将未成事业托付他人,希望能审慎选出这个人。”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
  羊祜死后,举天皆哀。司马炎亲着丧服痛哭,时值寒冬,司马炎的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追赠羊祜为侍中、太傅,持节如故。荆州百姓在集市之日闻之羊祜的死讯,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荆州人为了避羊祜的名讳,把房屋的“户”都改叫为“门”,另把户曹也改为辞曹。晋灭吴的战争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羊祜虽然没有亲自参加这次战争,但他为规划、准备这场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羊祜死后二年,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完成了统一大业,当满朝文武欢聚庆贺的时候,司马炎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由此可见,羊祜对于西晋统一大业所做出的的突出贡献。
  ◆陈跃龙(1627—卒年不详)
  字云卿,东南溪村人。因逢明清交际,身处乱世,所以放弃举子学业,不入新朝。陈跃龙年幼失怙,在祖父母的养育长大成人,因此也铸就了他坚毅的品格。生平清心寡欲,不求谋取功名,在利与义之间,毅然选择后者,对于不义之财往往不屑一顾,对于不义之举时常加以谴责。陈跃龙虽然放弃了科举之路,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诗书礼仪的热爱,他常常与贤达君子交往,秉性刚毅,存心宽厚。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在陈跃龙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他常常担任为乡党祭祀中祭酒一职。陈跃龙凭借自身优秀的品质得到了官员庄息的赏识,庄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在陈跃龙为人处世的熏陶之下,他的三个儿子也都各有所长,成绩斐然。长子瑞年成熟稳重,次子瑞月正直不阿,而三子瑞春自律公正,最为聪颖,受教于老师胡定。胡定在陈家授课时,陈跃龙曾对胡定说:“世人都认为学者应当把谋生作为第一要务,这一点无可反驳,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学问就难以维持下去。读书的人,最痛苦之处在于一事无成,那么家庭就难以为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家与大国的治理维系之道,是一样的:在初创时期需要大刀阔斧,物质支持,所以读书放在渔樵耕等生计活动之后在谋求发展时期则需要礼治文成,所以以文立德至关重要,士这一阶层就位于农工商之前,这就是为什么我只让先生教导小儿子的原因。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在士农工商各个行业中各自发展,有文有武,在保证物质的基础上,保持礼教之风。”深受父亲厚望的陈瑞春在年少时,与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一起游学岭北,他们先后进入膠庠学习。陈瑞春为人放荡不羁,但在县试中往往名列前茅,为乡人所称赞,后因为时运不济,中年时期毅然放弃科举,闭门不出。老师胡定曾多次劝说,陈瑞春却认为自己已至中年,父亲与两位兄长都已经去世了,实在不愿以花甲之龄应童子试。陈瑞春每次读《徐渭传》时都感叹不已,觉得自己有负先人的厚望,也没有为后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他决心学习《史记》的编写宗旨,纂修家谱,并且补残缺略、订误阙疑,不分贵贱,只录同宗。家谱修好以后,请胡定先生作序,其孝悌尊祖之心,溢于言表。在陈跃龙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各自发展,子孙颇多,家业繁盛,这正说明了先人治家有道,家风优良,于后代子孙则多有益处。
  ◆陈瑞松(生卒年不详)
  字君禧,乡邑庠生。东南溪村人。自年少时起就崭露头角。博览经史,勤学不怠,成绩名列前茅,乡人都认为陈瑞松将来必成大器。陈瑞松无意求取功名,生平行事往往规行矩步,从不妄言评论。他为人低调内敛,但是对于教育后辈,却从不吝啬。他曾说:“人生在世,如果不能身居官职,为朝廷出力,又不能像王烈管仲那样德才兼备,而是肆意妄为,横行霸道,这样的人应该要受到惩戒。又或是随意评论是非,造谣生事之人,也实属可恶至极。”这不仅是陈瑞松的一时一言,他也经常以此来劝诫别人,劝善规过、敦敦不倦。因此,在陈瑞松在世时,东南溪村的陈氏晚辈后人,没有一个胡作非为。即使是到了耄耋之年,陈瑞松毅然精神矍铄,闭门静养,寿终正寝,当时村民们都认为这是因为陈瑞松德高忠厚,才能如此安康长寿。去世以后,村中父老都纷纷叹息,可见其良好的品德已经深入人心。陈瑞松的儿子陈永年深受父亲的影响,在父亲的影响下,陈永年为人处世彬彬有礼,有儒者之风,足以可见陈瑞松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影响。
  ◆陈宏浩(生卒年不详)
  清监生,东南溪村人。生平喜爱喝酒,擅长书法。年少时初露头角,资质过人,然而并未因此自视甚高。相反,陈宏浩心怀慈悲,平日里行医赐药,救死扶伤,有人评价他颇有三国时期东吴名医董奉杏林春暖的风骨。陈宏浩也同样注重教育的问题,他教训蒙,意在培养后生能够有所成就,至于学费则分文不取。对于亲朋好友的求助,他往往是慷慨资助,就算借出的钱不能及时归还,也并不在意。乡人张凤集曾为陈宏浩立传,他认为:“行善之人值得敬佩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他良善的举动,更在于他立言制行、循规蹈矩,行仁义、无非议,不仅是家庭的榜样,也是乡里的楷模,陈宏浩就是这样的善人。这世上有很多阳奉阴违、道貌岸然的恶人,他们贪图虚荣、假意行善,所以陈宏浩所具有的良善和慷慨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陈宏浩主要经历了清代道光咸丰时期,身处动荡不安的年代,凭借善行,得到了村民后人的敬仰,也为自己的家庭带来了得以安康的保障。这正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
  ◆陈友义陈松亭(生卒年不详)
  东南溪村人。陈氏兄弟出生礼仪之家,从小相伴读书,成绩斐然,先后成为贡生,在县试等考试中都榜上有名,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家族。兄弟二人各有所长:兄长陈友义才华横溢,精于诗书,弟弟陈松亭满腹经纶,长于诵读;在性格方面,陈友义刚柔并施,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出奇制胜,陈松亭严慈并济,所说的话总能让人信服。由此可见,兄弟二人非凡的学术造诣和品行气度。他们为人处世风格也深深影响到了自己的家庭,陈氏家族人口众多,难免会有很多事端,但是陈友义与陈松亭对于家里的闲言碎语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事态严重的时候,也是恩威并施地以教义去化解家人之间的矛盾,所以家族上下十分和睦融洽,可见治家有道。作为兄长,陈友义不以年长欺压弟弟,作为弟弟,陈松亭不以年幼滋扰哥哥。兄弟二人做到内不负己,外不负人,遇到困难总是时时商量,同心协力,相互促进,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陈友义和陈松亭兄弟二人算不上是一方豪杰,但是这种兄友弟恭的表现,总是为村民所称赞。乡人张凤巢曾经为陈友义和陈松亭立传,他说:“世间最难得的就是兄弟。从古到今,有很多兄弟相残导致家族衰落的事情,也有兄弟二人虽然血脉相亲,但是各自成长习性不同,最后结局也相差甚远的故事,所以兄弟二人能安然无恙地过好自己的一生就已经十分难得了。但是陈友义和陈松亭两兄弟在患难之中彼此扶持,从共读诗书到共持家业,一起经历人生与家族的风雨,这份兄弟情难能可贵。”正是因为陈友义陈松亭兄弟之间的和睦,才使得家族能够如此兴旺,也让后世子孙记住了这段兄友弟恭的佳话。
  ◆陈宏幸(生卒年不详)
  字喜臣,号忻斋。东南溪村人。年幼失怙,祖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家产,家境清贫。陈宏幸勤劳踏实、吃苦耐劳,即使从事农业,也使得家境日益富足起来。陈宏幸待人忠厚,言出必行,做事光明磊落。富足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变得自身甚高,而是一直保持低调的风格,从不和人发生争斗。虽然由于年幼时的贫困,陈宏幸没有接受过很多的知识,但是他知道学问的重要性。所以在贤内助张氏的帮助下,他精心培养自己唯一的儿子陈志聪,希望他能得到好的教育。陈志聪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所以对待学习从不怠慢,严于律己,继承父亲的勤奋忠厚,使得家声得到振兴。陈宏浩的孙子陈立好、陈立显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也各自有了很好的发展。陈立浩聪明过人、饱读诗书,毕业于县高等学校,前途一片光明;陈立显,相貌出众、器宇轩昂,擅长记述,文案功夫深厚。就像是树木的繁盛,来自根部的稳固吸收;泉水的不竭,来自源头的活水不断,子孙后代的兴旺也正是因为有先人的庇佑。陈宏幸的勤劳低调,聚德内敛,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子孙后代因此受益匪浅。
  ◆陈志聪(生卒年不详)字濬如,陈宏幸之子。东南溪村人。陈志聪样貌魁梧,性情敦厚,年幼时家境贫寒,入学没有多久就辍学了。虽然从事农业,但是他依然勤勤恳恳,毫无怠惰,播种收割应时而动,庄稼收成很好,乡人们都称他上农。陈志聪继承父亲陈宏幸的遗风,对内整饬家政井井有条,对外待人处事温和有礼。虽没有走上仕途之路,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半耕半读的经历,让他在获得物质资源的同时,也谨遵礼义的为人处事方式,光耀门楣。陈志聪生平热心公益事业,如果族中发生什么事,总是挺身而出。至于邻里亲朋的关系,他也是处理得很好,一旦有需要资金救助的时候,往往倾囊相助,毫不吝啬,更不用说赠送粮食等小事。陈志聪所做的善事多不胜数,村民们都很敬重他。原本,从事农事只是为了求得温饱,但是陈志聪在衣食温饱之后寻求礼义,所以才形成了遵守诚信,慷慨热心的品格。陈志聪在家族之中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以身作则,教育后代诚信守义。
  ◆陈立培(生卒年不详)
  字益光,先号元甫。东南溪村人。生平秉性谦和,为人朴实,虽然平时严格遵守规矩法则,但是却不死板。陈立培十分好学,将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信条。与人有所争论时,常常谦退,即使是别人冒犯了他,他也不计较。陈立培不仅自己遵守礼义,也希望以此来教育晚生后辈,把书斋作为自己学习和教导后生的场所,求知好学,诲人不倦,至于学生的学费,他则不在意多少。有人评价他有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隐逸风骨,因为甘于躬耕农田,对于仕途之路一点也不向往。陈立培出生望族,重视家族清名,所以总是静守家门,不沾染是非之事,别人的闲言碎语,也毫不在意。这样品性端正的人,娶的妻子也是贤惠之人,他们共同抚育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孩子待人处事都是礼仪有加,可见继承了父母优良品德。在教育孩子方面,陈立培立秋教子有方,而对于外人,也是劝人从善,时常赠送粮食给需要的人,村中父老都称其为贤人,街坊邻里都以他的事迹来规范劝诫别人。陈立培年近六十时,依然容貌清奇,精神矍铄,被人们赞为“有德之人,寿享耄期”。
  ◆陈绍祖(生卒年不详)
  字丛宗,东南溪村人。性格忍耐谦和,为人忠厚老实。虽家境贫寒,但他依然勤勤恳恳,对于农事毫不懈怠,即使年纪大了,也对勤奋耕种,一点都不厌倦。陈绍祖为人十分善良,济困扶危,往往倾囊相助。他曾经帮助别人修复棺木,避免尸骸惨遭暴露;也出钱补修过破旧的庵堂寺庙;修建桥梁道路,给村民、旅客带来方便;免费赠送茶水,帮助贫困的人重整农事,或是出力或是出钱,等等,多不胜举。陈绍祖信仰佛教,甚至像僧人一样诚心。这样一个一心为善的人,对于世俗之事的困扰毫不在意,僧人向他化缘,他总是高兴地认为这是做善事。陈绍祖以诚信善心为自己的信念,在纷纷俗事之中,保持自身的高洁,最后他将自己的田地捐出,用来修建庵堂和路廊。
  ◆陈其华(1918-1949)
  烈士。东南溪村人。1949年参加宁海力洋区中队,同年10月在宁海吴家洋牺牲,年仅31岁。
  ◆陈水根(1920—1951)
  烈士。东南溪村人。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一一五师,担任班长,曾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嘉奖,荣立一大功。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任一一五师三四三团三营九连副排长,同年3月7月在朝鲜杨口希洞战役中牺牲,时年三十一岁,牺牲后遗物由辽宁七六六部队留守处寄回。
  ◆王菊仙(1929-2009)
  东南溪村人。陈其旵母亲,她一生照顾失明残疾村民,陈其满30岁左右眼睛失明,无亲无戚,生活没有依靠。王菊仙收留陈其满,主动承担照顾义务,细心照料,从无怨言。陈其满去世以后,王菊仙和家人一手操办了丧事,获得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人物

夏侯霸
相关人物
夏侯威
相关人物
羊祜
相关人物
曹睿
相关人物
司马懿
相关人物
王沈
相关人物
司马炎
相关人物
贾充
相关人物
卫瓘
相关人物
司马仙
相关人物
孙皓
相关人物
夏详
相关人物
邵颉
相关人物
邓香
相关人物
张良
相关人物
蔡袭
相关人物
孙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