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耕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4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耕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3
页码: 129-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南溪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耘田是一项重要劳作,需要农民扶正插实秧苗、清除杂草等,十分辛苦。水利方面,农民使用龙骨水车灌溉水稻,这种农具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但随着抽水机的普及,龙骨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牛耙田是使用耙这种传统农具碎土、平地、起浆覆盖绿肥和土杂肥的过程。此外,扬谷风箱是用来清理稻谷中的碎物、杂物的工具。这些农具和旧物代表着东南溪村的乡愁记忆,通过乡愁记忆馆的展示,可以了解这个村庄的变迁、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等方面。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农耕生活

内容

◆耘田
  生产队年代,农业主要以水稻为主,水稻种下后,一般需要耘三次田,耘田时,每人负责面前的六株一行的一排稻,从稻田的这一头耘到那一头,再另起一行。农民种水稻,插秧、耘田都是一行六株如此安排,所以旧时也称农民行业为“摸六株”。
  耘第一遍田时,秧苗插下几天后,多数秧苗已经返青,也有秧苗没有插进泥土中,这时需要把这些秧苗在泥土中扶正插实,秧苗分布不均时,也要分多补少。
  耘二遍田时,秧苗茎叶几净比较粗壮了,这时必须将于秧苗一同生产的杂草挖出,折成草团,塞进泥中,让草腐烂成为稻苗的肥料。
  耘三遍田时,稻苗已经到了快要开花孕穗的阶段,这时要再次清除杂草,将之前没有发现的稗草拔掉,保证稻苗有充分的营养可以吸收。
  耘田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劳作,农民需要经受暮春时的寒冷、初夏时的劳累以及立秋后的炎热。
  ◆龙骨车戽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在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中十分重要。旧时,东南溪村的农民主要用一种叫做龙骨水车的农具,将河渠里的水提上来灌溉水稻。龙骨水车,俗称龙骨车,也叫作翻车,因为使用时它就像龙一样横卧在河渠和水田之间,将水翻进田里灌溉。据传,龙骨车是东汉末毕岚所创。
  民国初期,在宁海县还能见到少量以人力提水的情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牛力戽水的大型龙骨车的普及,一头牛牵引的龙骨车半天时间能灌田10亩左右,比人力提高五倍。
  龙骨车的构造看似很简单,但设计和组合十分合理精巧,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龙骨车也叫龙骨,如在牛车、脚踏乍上的叫大车骨,在牵车、摇车上的叫小车骨。每个车骨加上车板、车闩三部分组成一节,一部大水车由七八十节车骨组成。车骨组成越多,水车车体就越长,但不是越长越好,因为车骨数越多,需要的动力就越大,提上来的水流失的也越多。
  因为农业基本都是小本经营,所以对龙骨车这样的大型农具十分爱护,常常加以维修保养,尽量延长使用的寿命,一般来说,一部龙骨车可以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抽水机灌溉的普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戽水机械化,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龙骨车戽水随之大规模地退出其“垄断”了千百年的历史舞台。
  ◆牛耙田
  牛耙田,就是用耙这种传统的农具把土块弄碎、弄平整,具有碎土、平地、起浆覆盖绿肥和土杂肥。
  耙用结实的方木做成,呈正方形,由两根横板和两头收边的竖板互连接,固定把身,形成了木耙的主要框架。横板长一米多,主要是用来让耙田者双脚踩踏的;竖板宽近一米,用于划行。耙的整体俗名叫做耙床,一般分为平耙和滚耙两种。平耙两根木框上分别装有10余把铁刀片,滚耙中间圆盘上铆满耙齿。耙是专用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耙田需要在耙床上施压一定的重量,促使耙刀、耙齿扎到土壤里,并在牛牵行中达到耙田的目的。人在上面,双腿分开,用力站在耙架的两根木档面上,像两根大钉子钉在耙上一样,充当耙床的压重物,右手拿鞭杆,指挥牛的劳作,左手拉着绑在耙床横木的绳子,为的是保持人体的平衡。
  耙田后,趁着浑水的状态,将秧苗插入田中,使泥块沉淀时当即附在秧苗根上,这样秧苗更容易活棵。
  ◆扬谷风箱
  用来清理稻谷中的一些碎物、杂物,通过手工的摇转,产生风把轻飘飘的碎物吹离稻谷,从而把饱满的稻谷和当中的枯草、干瘪的谷物区分开。
  扬谷风箱由风箱、上漏斗、车斗(下出口)、摇手、进风口、出风口等部件组成。车身是圆鼓形的大木风道箱,风道箱顶着大漏斗,箱中装有4-6片薄木板制成的风扇叶,手摇风扇轮曲柄,扇轮转动。村民将稻谷倒进车斗,让脱粒的谷物从漏斗中徐徐漏入风箱中,右手按照顺时针方向有节奏地快速摇动摇手,左手慢慢地启动和调节挡板,稻谷就会开始兵分两路:较轻的杂物会被吹出出风口,教重的谷物则会直接通过车斗落在车底,下面用箩筐接着,这样杂物和饱满的谷物就会自然分开了。
  像这些代表着老底子事情的农具旧物,乡愁记忆馆还有很多。乡愁记忆馆通过旧物展示和图片文字结合解说的方式,展现了东南溪村的乡村变迁、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让东南溪村以这种方式保存着自己的文化寻根之旅。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