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食住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衣食住行
分类号: C913.3
页数: 6
页码: 123-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南溪村民的衣着、饮食、居住和出行方式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显著变化。民国时期,村民穿着传统服饰,以直襟短衫、中式裤和布鞋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流行列宁装和中山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更加多样化,牛仔裤、连衣裙等时尚服饰成为主流。饮食方面,过去以水稻为主食,辅以野菜和家禽,现在则讲究营养均衡,海鲜肉类成为家常菜。居住方面,从土屋草房到红砖瓦房,再到现在的自建楼房和别墅,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出行方面,从步行、轿子和人力车到自行车、摩托车和小轿车,交通方式越来越便捷。现在,农村公交线路的开通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衣食住行

内容

◆衣服
  民国时期,村民主要穿着直襟胡桃纽短衫,也有穿大褂短褐、短衫、短袄。下身则穿中式白腰头叠拢裤。如果是逢年过节,村民们也会穿上长衫马褂,脚穿自制的布鞋或者蒲鞋。女子穿旗袍、大袄、长裙、脚穿自制圆口布底鞋。妇女平时有一种围身布襕。它是围襟的一种,长三尺,宽二尺,黑色棉布面料,青色腰折,青白相见腰带,腰折两头各镶一块四方绣花边饰。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开始流行穿列宁装,后来改穿中山装。当时买布需要布票(最多每人每年6公尺,最少时每人每年1尺8寸),村民的穿着除了款式变化以后,平时仍穿着补丁的衣服。西装、旗袍、裙子在东南溪村基本看不到。改革开放后,衣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牛仔裤、连衣裙、喇叭裤都开始流行起来,请裁缝到家里做衣服成为历史,村民基本上到商场购买时尚新衣。
  村民日常主要都是穿布鞋,草鞋。布鞋是自己做的,一般都是选择舒适的布料或者绣上花纹,而草鞋是农民经常穿的鞋子。除了草鞋以外,还有一种蒲鞋更受村民的喜爱。蒲鞋,是江南特有的一种用蒲草编织的鞋子。蒲鞋有帮,鞋底又比草鞋稍微厚实细腻,适合夏天赤脚穿。春秋天再穿一双布袜子或者旧的纱袜子,上集市、走亲访友,十分合适。现在日常穿着解放鞋、皮鞋、凉鞋比较多。
  ◆饮食
  新中国成立较长一段时间,村民种植水稻的产量不高,人口又多,一年的口粮接不上明年的早谷,就会种一些蕃薯、芋艿、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来补充。村民三餐吃干饭,过年过节食用年糕、麻糍、青团等自制点心。
  下饭的菜基本上是村民自己菜园里种植的蔬菜,也会上山采摘一些时令野菜,下海打捞鱼蟹作为补充。过年过节才会杀猪、羊、鸡等家禽,腌制咸肉,长期储存食用。
  现在,随着收入的大大提高,村民的生活基本和城市居民一样,大米仍是主要粮食。有些村民讲究营养,特地买一些粗粮进行搭配。海鲜肉类已经成为村民常见的家常菜。现在大家考虑的不是吃饱的问题,而是如何吃得营养全面,对身体健康有益。虽然条件变好了,但是村民们依然保持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浪费粮食。
  ◆居住
  解放前,村民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或土质结构。富裕人家居木质楼屋,普通人家居平屋,贫穷人家居土屋草房。土屋草房的墙是土坯筑成,屋顶用稻草编制成,年久易漏水垮塌。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农村的房子很多都是用泥土筑起的小瓦房,也有用石头垒起来的瓦房。70年代,村里普遍盖起红砖瓦房,建筑面积比较。
  八十年代,村民建造的房屋开始有了变化,房子变的越来越大了,少数村民家里开始盖两层楼,一家人不用挤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小空间了。九十年代,农民住房在结构、功能布局、美观上都有很大提升,二层三层楼房增多,外墙也贴上了瓷板,房子变宽敞。
  2000年后,村民在宅基地上自建楼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楼层更高、面积更大、装修豪华,门窗都是铝合金和塑钢的,窗户上装起透亮的大玻璃,采光效果相当好。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一些村民已经住上了自建式的别墅或小洋房,而且不再是杂乱无章,而是所有的房子都整齐划一,形成农村社区,居住条件让城里人都羡慕。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电视、电脑、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等等城市里有的,农村也都有。
  ◆出行
  村民出行以陆路为主、水运为辅,陆路工具有轿子、人力车、畜力车、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电动车,水路工具有舢板船、水泥船等。民国时期基本采用步行、轿子和人力车出行。轿子又分小轿、花轿。花轿,木制,正方亭阁型轿厢,木质墙栏,镌龙雕凤,制作精细,外观华丽,为民间迎亲专用。小轿有竹制、藤制,设轿蓬、帘幕,轻巧方便,俗称便轿。人力车有黄包车、手拉车。黄包车有两轮,由下盘、车斗组成,载客也载行李和物品。手拉车有胶轮,铁木结构,由下盘、车架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畜力车俗称大板成,用牛、马(驴)牵引,载重达2500公斤,成为村民上县城出远门的交通工具。60年代起,自行车成为村民主要交通工具,流行了20多年,家家户户必备工具,至今自行车成为农家乐游客休闲观光的工具。70年代,先兴起人力三轮客车,至80年代初期三轮机动客车替代,俗称“小三卡”,如“天目山”“小飞燕”等厂牌。1990年以后,简易后三轮(俗称乌龟车)兴起,统称简易机动车,定额限载2-6人。摩托车在50年代后期出现,主要有侧三轮、二轮、轻便摩托车,至今主要为二轮摩托穿行于乡间田头,载人载物。1995年,助动自行车流行,造型优美,外形似轻骑“木兰”,配0.5匹马力汽油机,载重负荷150公斤。品牌主要有金鸟、金鹰、倩影和神鹰等。1999年后被轻便的电动自行车取代,电动自行车后轮安装直流电动机,以蓄电池向电动机输电,带动车轮转动。按电池组的功率与电压不同划分:电压36伏的电动车,“V”形三角架,外形与自行车相似,设计时速为15-20千米,配有脚踏;电压为48伏的电动车,设计时速为25-30千米,外形酷似摩托车,品牌有大陆鸽、绿源、轻骑、爱玛等。
  2000年后,小轿车开始进入村民家,品牌是大众桑塔纳、一汽夏利。2010年后,家家户户开始购置小轿车,品牌档次明显提升,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车型进入村民家里,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新中国成立后,就有大客车行驶于盛宁线,过往停靠客车。1969年设苔芳汽车站,地址在苔芳村约0.5公里处,站房84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过往客车44班次,年客运量1.14万人次,15.85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达35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22万人次、18.2万人公里。1993年,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苔芳为有站房的乡镇汽车站。1998年底,苔芳站停用,其职能由社会车辆管理服务站承担,公共交通实行社会化。2005年起,全县实施农村交通运输改革,开通农村公交线路。现设立从城区通往力洋的公交车221路,途径路湾、苔方、庙岭、南溪小学、茶院中学等处,首末班的时间为6:00-18:30,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海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