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村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38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村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12
页码: 120-1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南溪村的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和农耕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社会保障方面,包括五保户和困难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村民福利等内容。衣食住行方面,描述了村民的衣服、饮食、居住和出行等方面的变化。农耕生活方面,介绍了耘田、龙骨车戽水、牛耙田和扬谷风箱等传统农耕方式和农具。此外,还提到了乡愁记忆馆通过旧物展示和图片文字结合解说的方式,展现了东南溪村的乡村变迁、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让东南溪村以这种方式保存着自己的文化寻根之旅。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村民生活

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
  ◆五保户和困难户
  1956年生产合作社成立后,东南溪村对没有子女、生活无依无靠又身有残疾的社员实行保吃、保住、保穿、保医和保葬的五保政策。逢年过节,村里都会送衣、被和其它慰问品等,平时村里的干部们也会时常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常有村民为五保户挑水、送药,帮助求医。学校里的老师也会组织学生们为五保户打扫卫生。敬老院建成后,一些家庭困难的老人入住敬老院,所有的费用由村里负责。2000年后,村委会通常在节假日以压岁钱形式慰问五保户和困难户。
  对村里一些缺乏劳动力、经济负担重,或者因病因事造成经济困难的家庭,村里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助。村民陈其满30岁左右眼睛失明,无亲无故,生活没有依靠,村里每年都会进行扶助。年底时,村委会排查村民经济情况,安排一定的资金补贴因病住院或者经济负担特别重的村民。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0世纪80年代起,东南溪村对全村60周岁、女5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费,其中男性每月15元,女性每月10元。2000年后,对土地被征用的农户发放粮食补贴。2002年宁海县政府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规定村民必须参加养老保险,保险费一次性交纳。男性到了60周岁,女性到了50周岁,就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称为农保。保险金由个人交一部分,集体、国家负担一部分。养老金的领取金额,由刚开始的200元增加到现在的近千元。2014年农村失土保险实施,次年全面开展农村失土保险,60%的老年人享受到养老保险金。除了养老保险外,村养老服务站在政府的资助下,为老年人带来舒适的居住环境,2015年东南溪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被评为AA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医疗保险
  2003年县政府推出了大病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农民参保,保险费用一部分个人支付,另一部分由村里补贴,村民大病住院费用的75%左右可以报销。2006年起,每年安排村民进行两次免费体检。
  ◆村民福利
  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当天,邀请专业的表演者到文化礼堂进行表演,让村民们都来观看,节目互动时会发放一些礼物赠送给村民。逢年过节,村委会会向村民发放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每年年底,村委会对东南溪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厂长慰问。
  第二节 衣食住行
  ◆衣服
  民国时期,村民主要穿着直襟胡桃纽短衫,也有穿大褂短褐、短衫、短袄。下身则穿中式白腰头叠拢裤。如果是逢年过节,村民们也会穿上长衫马褂,脚穿自制的布鞋或者蒲鞋。女子穿旗袍、大袄、长裙、脚穿自制圆口布底鞋。妇女平时有一种围身布襕。它是围襟的一种,长三尺,宽二尺,黑色棉布面料,青色腰折,青白相见腰带,腰折两头各镶一块四方绣花边饰。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开始流行穿列宁装,后来改穿中山装。当时买布需要布票(最多每人每年6公尺,最少时每人每年1尺8寸),村民的穿着除了款式变化以后,平时仍穿着补丁的衣服。西装、旗袍、裙子在东南溪村基本看不到。改革开放后,衣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牛仔裤、连衣裙、喇叭裤都开始流行起来,请裁缝到家里做衣服成为历史,村民基本上到商场购买时尚新衣。
  村民日常主要都是穿布鞋,草鞋。布鞋是自己做的,一般都是选择舒适的布料或者绣上花纹,而草鞋是农民经常穿的鞋子。除了草鞋以外,还有一种蒲鞋更受村民的喜爱。蒲鞋,是江南特有的一种用蒲草编织的鞋子。蒲鞋有帮,鞋底又比草鞋稍微厚实细腻,适合夏天赤脚穿。春秋天再穿一双布袜子或者旧的纱袜子,上集市、走亲访友,十分合适。现在日常穿着解放鞋、皮鞋、凉鞋比较多。
  ◆饮食
  新中国成立较长一段时间,村民种植水稻的产量不高,人口又多,一年的口粮接不上明年的早谷,就会种一些蕃薯、芋艿、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来补充。村民三餐吃干饭,过年过节食用年糕、麻糍、青团等自制点心。
  下饭的菜基本上是村民自己菜园里种植的蔬菜,也会上山采摘一些时令野菜,下海打捞鱼蟹作为补充。过年过节才会杀猪、羊、鸡等家禽,腌制咸肉,长期储存食用。
  现在,随着收入的大大提高,村民的生活基本和城市居民一样,大米仍是主要粮食。有些村民讲究营养,特地买一些粗粮进行搭配。海鲜肉类已经成为村民常见的家常菜。现在大家考虑的不是吃饱的问题,而是如何吃得营养全面,对身体健康有益。虽然条件变好了,但是村民们依然保持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浪费粮食。
  ◆居住
  解放前,村民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或土质结构。富裕人家居木质楼屋,普通人家居平屋,贫穷人家居土屋草房。土屋草房的墙是土坯筑成,屋顶用稻草编制成,年久易漏水垮塌。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农村的房子很多都是用泥土筑起的小瓦房,也有用石头垒起来的瓦房。70年代,村里普遍盖起红砖瓦房,建筑面积比较。
  八十年代,村民建造的房屋开始有了变化,房子变的越来越大了,少数村民家里开始盖两层楼,一家人不用挤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小空间了。九十年代,农民住房在结构、功能布局、美观上都有很大提升,二层三层楼房增多,外墙也贴上了瓷板,房子变宽敞。
  2000年后,村民在宅基地上自建楼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楼层更高、面积更大、装修豪华,门窗都是铝合金和塑钢的,窗户上装起透亮的大玻璃,采光效果相当好。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一些村民已经住上了自建式的别墅或小洋房,而且不再是杂乱无章,而是所有的房子都整齐划一,形成农村社区,居住条件让城里人都羡慕。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电视、电脑、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等等城市里有的,农村也都有。
  ◆出行
  村民出行以陆路为主、水运为辅,陆路工具有轿子、人力车、畜力车、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电动车,水路工具有舢板船、水泥船等。民国时期基本采用步行、轿子和人力车出行。轿子又分小轿、花轿。花轿,木制,正方亭阁型轿厢,木质墙栏,镌龙雕凤,制作精细,外观华丽,为民间迎亲专用。小轿有竹制、藤制,设轿蓬、帘幕,轻巧方便,俗称便轿。人力车有黄包车、手拉车。黄包车有两轮,由下盘、车斗组成,载客也载行李和物品。手拉车有胶轮,铁木结构,由下盘、车架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畜力车俗称大板成,用牛、马(驴)牵引,载重达2500公斤,成为村民上县城出远门的交通工具。60年代起,自行车成为村民主要交通工具,流行了20多年,家家户户必备工具,至今自行车成为农家乐游客休闲观光的工具。70年代,先兴起人力三轮客车,至80年代初期三轮机动客车替代,俗称“小三卡”,如“天目山”“小飞燕”等厂牌。1990年以后,简易后三轮(俗称乌龟车)兴起,统称简易机动车,定额限载2-6人。摩托车在50年代后期出现,主要有侧三轮、二轮、轻便摩托车,至今主要为二轮摩托穿行于乡间田头,载人载物。1995年,助动自行车流行,造型优美,外形似轻骑“木兰”,配0.5匹马力汽油机,载重负荷150公斤。品牌主要有金鸟、金鹰、倩影和神鹰等。1999年后被轻便的电动自行车取代,电动自行车后轮安装直流电动机,以蓄电池向电动机输电,带动车轮转动。按电池组的功率与电压不同划分:电压36伏的电动车,“V”形三角架,外形与自行车相似,设计时速为15-20千米,配有脚踏;电压为48伏的电动车,设计时速为25-30千米,外形酷似摩托车,品牌有大陆鸽、绿源、轻骑、爱玛等。
  2000年后,小轿车开始进入村民家,品牌是大众桑塔纳、一汽夏利。2010年后,家家户户开始购置小轿车,品牌档次明显提升,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车型进入村民家里,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新中国成立后,就有大客车行驶于盛宁线,过往停靠客车。1969年设苔芳汽车站,地址在苔芳村约0.5公里处,站房84平方米。1987年职工1名,日过往客车44班次,年客运量1.14万人次,15.85万人公里。1991年职工1名,日过往停靠客车达35班次,完成年客运量1.22万人次、18.2万人公里。1993年,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苔芳为有站房的乡镇汽车站。1998年底,苔芳站停用,其职能由社会车辆管理服务站承担,公共交通实行社会化。2005年起,全县实施农村交通运输改革,开通农村公交线路。现设立从城区通往力洋的公交车221路,途径路湾、苔方、庙岭、南溪小学、茶院中学等处,首末班的时间为6:00-18:30,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第三节 农耕生活
  ◆耘田
  生产队年代,农业主要以水稻为主,水稻种下后,一般需要耘三次田,耘田时,每人负责面前的六株一行的一排稻,从稻田的这一头耘到那一头,再另起一行。农民种水稻,插秧、耘田都是一行六株如此安排,所以旧时也称农民行业为“摸六株”。
  耘第一遍田时,秧苗插下几天后,多数秧苗已经返青,也有秧苗没有插进泥土中,这时需要把这些秧苗在泥土中扶正插实,秧苗分布不均时,也要分多补少。
  耘二遍田时,秧苗茎叶几净比较粗壮了,这时必须将于秧苗一同生产的杂草挖出,折成草团,塞进泥中,让草腐烂成为稻苗的肥料。
  耘三遍田时,稻苗已经到了快要开花孕穗的阶段,这时要再次清除杂草,将之前没有发现的稗草拔掉,保证稻苗有充分的营养可以吸收。
  耘田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劳作,农民需要经受暮春时的寒冷、初夏时的劳累以及立秋后的炎热。
  ◆龙骨车戽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在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中十分重要。旧时,东南溪村的农民主要用一种叫做龙骨水车的农具,将河渠里的水提上来灌溉水稻。龙骨水车,俗称龙骨车,也叫作翻车,因为使用时它就像龙一样横卧在河渠和水田之间,将水翻进田里灌溉。据传,龙骨车是东汉末毕岚所创。
  民国初期,在宁海县还能见到少量以人力提水的情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牛力戽水的大型龙骨车的普及,一头牛牵引的龙骨车半天时间能灌田10亩左右,比人力提高五倍。
  龙骨车的构造看似很简单,但设计和组合十分合理精巧,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龙骨车也叫龙骨,如在牛车、脚踏乍上的叫大车骨,在牵车、摇车上的叫小车骨。每个车骨加上车板、车闩三部分组成一节,一部大水车由七八十节车骨组成。车骨组成越多,水车车体就越长,但不是越长越好,因为车骨数越多,需要的动力就越大,提上来的水流失的也越多。
  因为农业基本都是小本经营,所以对龙骨车这样的大型农具十分爱护,常常加以维修保养,尽量延长使用的寿命,一般来说,一部龙骨车可以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抽水机灌溉的普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戽水机械化,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龙骨车戽水随之大规模地退出其“垄断”了千百年的历史舞台。
  ◆牛耙田
  牛耙田,就是用耙这种传统的农具把土块弄碎、弄平整,具有碎土、平地、起浆覆盖绿肥和土杂肥。
  耙用结实的方木做成,呈正方形,由两根横板和两头收边的竖板互连接,固定把身,形成了木耙的主要框架。横板长一米多,主要是用来让耙田者双脚踩踏的;竖板宽近一米,用于划行。耙的整体俗名叫做耙床,一般分为平耙和滚耙两种。平耙两根木框上分别装有10余把铁刀片,滚耙中间圆盘上铆满耙齿。耙是专用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耙田需要在耙床上施压一定的重量,促使耙刀、耙齿扎到土壤里,并在牛牵行中达到耙田的目的。人在上面,双腿分开,用力站在耙架的两根木档面上,像两根大钉子钉在耙上一样,充当耙床的压重物,右手拿鞭杆,指挥牛的劳作,左手拉着绑在耙床横木的绳子,为的是保持人体的平衡。
  耙田后,趁着浑水的状态,将秧苗插入田中,使泥块沉淀时当即附在秧苗根上,这样秧苗更容易活棵。
  ◆扬谷风箱
  用来清理稻谷中的一些碎物、杂物,通过手工的摇转,产生风把轻飘飘的碎物吹离稻谷,从而把饱满的稻谷和当中的枯草、干瘪的谷物区分开。
  扬谷风箱由风箱、上漏斗、车斗(下出口)、摇手、进风口、出风口等部件组成。车身是圆鼓形的大木风道箱,风道箱顶着大漏斗,箱中装有4-6片薄木板制成的风扇叶,手摇风扇轮曲柄,扇轮转动。村民将稻谷倒进车斗,让脱粒的谷物从漏斗中徐徐漏入风箱中,右手按照顺时针方向有节奏地快速摇动摇手,左手慢慢地启动和调节挡板,稻谷就会开始兵分两路:较轻的杂物会被吹出出风口,教重的谷物则会直接通过车斗落在车底,下面用箩筐接着,这样杂物和饱满的谷物就会自然分开了。
  像这些代表着老底子事情的农具旧物,乡愁记忆馆还有很多。乡愁记忆馆通过旧物展示和图片文字结合解说的方式,展现了东南溪村的乡村变迁、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让东南溪村以这种方式保存着自己的文化寻根之旅。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