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卫生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卫生医疗
分类号: R199.2
页数: 4
页码: 116-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南溪村在医疗保健方面经历了显著发展。建国前,妇幼保健未受重视。1980年代后,重视并逐步完善了相关工作。随着新医改实施,形成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历史上曾流行多种传染病导致人口锐减,建国后实行“预防为主”方针,有效控制了传染病流行。同时,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功基本消灭该病,并继续开展防治工作。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卫生医疗

内容

◆医疗保健
  建国以前,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东南溪村的妇幼保健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所以很多的妇女和儿童都会因此患上不同的疾病。
  1982年,东南溪村的新法接生验收合格,通过调查理念的产儿产妇病例,开始了妇幼保健的初期工作。1983年,村内的初生儿都接受了卡介苗的接种,对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健康检查与卫生知道,并在以后形成制度。1985年,建成村妇幼保健站。次年,妇幼保健站改为妇幼保健所,配有医师、助产士和检验士,后期开始对外门诊,设置计划生育、妇产、儿童保健及婚前检查等科室。1985年后,村孕妇围产期保健、婴儿健康系统管理和婚前健康检查等各项工作逐渐完善。此外,定期开展妇女疾病普查,预防治疗各种疾病,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1995年6月1日,《母婴保健法》实施,全村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走上正轨。2018年7月6日,《母婴保健法》修订实施,继续降低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疾病的发生。
  ◆标准化村卫生室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实施,东南溪村卫生室、卫生所、村医疗点进行合并,形成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分为诊室、治疗室、处置间、留观室和药房。村卫生室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及农合宣传,公示门诊补偿情况,及时公示农合政策、药品目录、收费标准等,对村民进行免费的体检,为村民提供一定的医疗设施和医疗帮助。
  ◆传染病防治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南溪村流行天花、霍乱、痢疾、疟疾、伤寒、麻疹等传染病,脑膜炎也时有发生,其中霍乱的死亡率最高,天花、麻疹发病例多,疟疾和疥疮尤为普遍。每年到了秋冬交际的时候,得疟疾的村民比比皆是。民国31年(1942)7月,霍乱猖獗,县成立的临时“时疫医院”分散到各个村镇,专门治理时疫。民国33年(1944)春天,很多村民都得了天花。到了民国36年(1947),村里流行霍乱,每天都有村民因病去世。但是虽然有防病接种的措施,但是价格昂贵,所以很多村民都因为出不起医疗费用而没有得到医治死去。这段时期,疾病肆虐,东南溪村因为这个原因而人口锐减。
  1949年10月后,实行“预防为主”方针防治传染病。1950年,村民首次接收免费接种牛痘、霍乱和伤寒菌苗。1953年,增设防疫股,1956年,成立防疫站,并且配备专门的医疗人员负责卫生防疫的工作。1959年,成立除害灭病领导小组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村民普遍接种了7种防疫菌苗:牛痘、白喉、伤害、卡介苗、百日咳、乙脑、霍乱。同时,开展救治麻疹患者,历时20多天。1960年,开展对流行性肝炎的防治。1962年,很多村民都患上了急性肠胃道传染病,并且麻疹横行。村内在各个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过往的行人和村民进行检疫和预注注射。1963年,村民接种霍乱菌苗。1966年,霍乱苗普种,70%的村民接收接种。70年代,村防疫站陆续添置设备与人员。1971年建成新办公楼;1973年,配备防疫车;同一年,村里的医疗所增设了卫生防疫专职人员,建立与健全防疫网。1978年起,施行“计划免疫”,卫生防疫单位建立户口总册与儿童、成人预防接种清册,以此来提高接种率和全程率。1985年,四种疫苗(麻疹、麻痹糖丸、长介苗、百日破三联)接种在东南溪村大范围普及。1986年,全村都接受了接种。2002年8月宁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成立,村传染病防治由县疾控中心负责管理。
  ◆血吸虫病防治
  民国时期东南溪村有蛔虫、钩虫病、疟疾、象皮病及吸血虫病等地方病流行,其中血吸虫病危害最大。血吸虫病又名血蛭病,俗称“膨胀病”,在以前被当做是不治之症,有“天怕黄亮、人怕鼓胀”和“神仙难以膨胀肚”等俗语。引起血吸虫病的病菌是钉螺,而这种病虫遍布在村里的田、地、沟、塘。建国以前,血吸虫病流行,患者只能坐以待毙。离东南溪村不远的罗家村本来人丁兴旺,但是因为血吸虫病流行,人口日益减少,最后村庄凋敝,建国20多年全村没有可以征用的劳动力。
  1955年秋,东南溪村河水中发现钉螺。次年,对村民进行取便孵化,查出了多起血吸虫病例。1958年,村里组织血防专业队,开展灭螺以及粪便管理等工作,并且集中村里患病的村民进行免费治疗。1964年,进行灭螺埋沟工作,开挖新沟,填挖土方。1970年,开展钉螺普查群众运动,对钉螺繁生的溪水河流采取埋旧渠、辟新道,并以土埋和药喷结合的方法治理螺区。1971年,建立无害化厕所和粪池,在根本上灭除虫卵。1980年,基本成为无螺区,有螺面积大大减少,血吸虫病人得到了全面的治疗,逐渐康复。1980年至1982年,“血防”工作仍在开展,对血吸虫病实行综合治疗,病人的痊愈率大大提高。至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依然开展,每年定期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定期对村民进行检查,并积极进行防治病患宣传工作。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