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体医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34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教体医卫
分类号: G527.55;G812.755;R199.2
页数: 9
页码: 111-119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南溪村的教育、体育和卫生医疗情况。教育方面,南溪小学经历了多次改名和扩建,2004年被评为绿化先进学校,2010年被评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茶院中学和毛屿中学也经历了分拆合并的过程。茶院乡中心幼儿园南溪分园于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体育方面,东南溪村修建了体育场和健身院,并增设了足球场、篮球场等设施,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渐转向全民健身活动。卫生医疗方面,建国前东南溪村缺乏妇幼保健工作,后逐渐建立并完善了村妇幼保健站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同时开展传染病防治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教体医卫

内容

第一节 教育
  ◆南溪小学
  前身是南溪正蒙小学。民国9年(1920年)由陈瀛洲创办,以南溪祠堂为校舍,学生20余人。民国25年改名为南溪国民小学,学生30多人。民国29年扩展为二班二员,学生50人左右。建国后更名为南溪小学。规模逐步扩大。1959年,学校迁至南溪桥头庵,仍为二班二员。1965年,扩建四个教室,增为四班。学生145人,教师5人。1969年附设二年制初中班。至1981年初中划出。1983年,筹集资金3万余元,拆除旧庵堂,扩建4个教室及教师宿舍,设八班,学生360人,教师11人。并设学前班1班。1989年,随着师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校区规模和设备都难以适应。在当地乡、村领导的支持下,当时寸的东南溪村发起了筹募资金,还得到了有关单位的积极响应,村里捐资9万元,啤酒原料厂捐资10万元,啤酒厂捐资3万元,上级部门拨款6万元,共筹资28万元,拆除旧校舍,新建9间三层教学楼,以及教师宿舍,厨房等配套设施。此时学校占地面积3582平方米,建筑面积1469平方米。1991年,被县教委命名为文明学校。1993年,学校设有8个班,学生303人,教职工12人。1995年,创办于1960年的苔芳小学并入。2003年,创办于1940年的毛屿小学和创办于1959年的塘厂小学并入。2004年,南溪小学迁入南溪中学老校舍。学校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51平方米。同时进一步美化绿化学校,在2004年被评为绿化先进学校。次年撤并联合小学、毛屿小学。全校师生秉承“勤学,守纪,团结,奋进”校风,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2001年学生参加省数学活动课竞赛获三等奖1人。在1994年县首届艺术节中,该校表演的《妈妈的生日》获一等奖。2001年参加县小学生篮球赛获第三名。学校象棋队代表茶院乡小学组参加全县中小学生象棋比赛,2010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全县第六名。2010年评为“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2011年12月评为(2010-2011)年度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2010学年毕业考成绩该校平均分名列全县小学片完小第一。2011年9月因庙岭小学被撤并至茶院乡中心小学,毛屿片校办公地址移至南溪小学。2018学年,南溪小学有教职工12人,学生180人,现任校长黄忠诚。
  ◆茶院中学
  东南溪村的中学发展经历了一个分拆合并的过程。南溪小学同时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学生们的成绩优良。后因乡村行政区域的划分,南溪小学的小学部和初中部都被划分到不同的学校。南溪小学小学部并入毛屿初中,而南溪小学初中部并到茶院乡初级中学。
  茶院乡初级中学原来是茶院公社中心校附设的初中班,在1968年成立,但是一共有3个班级,138个学生,1978年迁到茶院乡张家村北边,但是还是属于小学。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很久,1980年初中部单独成立,有6个班级,320名学生,15位教师,1985年改名为茶院乡初级中学。茶院乡初级中学规模不断壮大,1987年有7个班370名学生,1993年增加到11个班级623名学生,教职工31个人。学校的占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大,当时占地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4141平方米。茶院乡初级中学最出名的就是碧华实验楼,它建成于1994年10月,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凭借良好的办学设备,再加上村民的宣传,茶院乡初级中学当时在乡镇很出名,所以学生们都渴望进入这所学校。茶院中学的学生成绩优秀,1993年出了一个中考县状元,毕业生的合格率和优秀率都达到或超过了市《办学纲要》标准。1995年南溪小学的初中部被并入到茶院初中。
  ◆毛屿中学
  前身是毛屿社校在1969年设立的初中部,当时只有一个班,52名学生。1971年,迁到庙岭祠堂,变成2个班86名学生。1978年改名为毛屿公社初级中学,虽然毛屿初中独立出来了,但是毛屿公社初级中学和毛屿社校还是一套班子,两套人马,由一个学校领导团体来管理,一直到1984年,在毛屿乡东边建了9间校区,初中部搬进了新校区,毛屿公社初级中学才完全地独立出来了。当时一共有6个班,276名学生,24位教职工。1987年,在县教委、乡政府和南溪村(当时的东南溪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很多方面的努力,集资一共50多万元,在1988年8月在南溪村南边建成初中新校舍,毛屿初中从庙岭搬进了新校舍一直到今天。毛屿公社初级中学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有10间三层教学楼,10间两层宿舍楼,学校里有10个标准化的教室和实验室、图书室等,学校的运动场地很大,6000平方米,还设有200米的环形跑道。1992年改名毛屿中学,一直到今天还是用这个名字。1993年学校有10个班,479名学生,24个教职工。毛屿中学的校训是“勤学、守纪、团结、奋进”,1989年经过县级验收,毛屿中学被评为良好级别,1993年被评为文明学校。1996年南溪小学的小学部也并入到了毛屿公社初级中学,成为小学部。
  ◆茶院乡中心幼儿园南溪分园
  1998年9月村办托儿所,2010年纳入茶院乡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成为南溪分园。2015年11月招标建设新园舍,项目占地而积456平方米,工程造价约277.66万元。2017年9月,南溪分园校舍竣工并投入使用,作为2017年宁海县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南溪分园投资455万元,建筑面积1208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600平方米,绿化面积350平方米,建设了一幢三层教学楼,配备了4个教室和2个功能室,其中一个多功能厅和一个阅读室,设施设备全部按照省级标准配套,解决了东南溪村幼儿入托问题。
  第二节 体育
  ◆体育设施
  21世纪前后,东南溪村老年活动室建立以后,活动室内设立棋牌室等,后来在活动中心建立全民健身点。健身器材包括上肢训练器,伸背训练器,多功能训练器等。2004年左右在养老院增加扭腰器、脚踏器、上肢牵引器等活动器材,2007年增设健身垫,安装多个健身器材。从2007年以后,东南溪村开始修建体育场和健身院,增设足球场、篮球场、儿童乐园等,并且健身器材的数量也一直在增加,主要放置于东南溪村、苔芳村、坡下村三处人流密集公共场所。
  ◆体育活动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篮球队、乒乓球队、拔河队、乒乓球队多次参加公社举办的历届运动会,历次取得名次。村民举行集体广播操比赛,参加县乡比赛。八九十年代后,体育比赛逐渐减少,群众性体育活动从竞技逐渐转向全民健身活动,健身点、健身器材进入村庄,吸引众多村民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2000年后,随着村民生活水平越来越提高,锻炼身体的意识也越来越增强,村里业余体团队也越来越多。2014年1月,东南溪村成立舞龙队。同年4月参加宁海县第六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并获舞龙比赛银奖。2014年11月,东南溪村舞蹈队参加宁海广场舞比赛并获银奖。
  第三节卫生医疗
  ◆医疗保健
  建国以前,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东南溪村的妇幼保健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所以很多的妇女和儿童都会因此患上不同的疾病。
  1982年,东南溪村的新法接生验收合格,通过调查理念的产儿产妇病例,开始了妇幼保健的初期工作。1983年,村内的初生儿都接受了卡介苗的接种,对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健康检查与卫生知道,并在以后形成制度。1985年,建成村妇幼保健站。次年,妇幼保健站改为妇幼保健所,配有医师、助产士和检验士,后期开始对外门诊,设置计划生育、妇产、儿童保健及婚前检查等科室。1985年后,村孕妇围产期保健、婴儿健康系统管理和婚前健康检查等各项工作逐渐完善。此外,定期开展妇女疾病普查,预防治疗各种疾病,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1995年6月1日,《母婴保健法》实施,全村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走上正轨。2018年7月6日,《母婴保健法》修订实施,继续降低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疾病的发生。
  ◆标准化村卫生室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实施,东南溪村卫生室、卫生所、村医疗点进行合并,形成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分为诊室、治疗室、处置间、留观室和药房。村卫生室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及农合宣传,公示门诊补偿情况,及时公示农合政策、药品目录、收费标准等,对村民进行免费的体检,为村民提供一定的医疗设施和医疗帮助。
  ◆传染病防治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南溪村流行天花、霍乱、痢疾、疟疾、伤寒、麻疹等传染病,脑膜炎也时有发生,其中霍乱的死亡率最高,天花、麻疹发病例多,疟疾和疥疮尤为普遍。每年到了秋冬交际的时候,得疟疾的村民比比皆是。民国31年(1942)7月,霍乱猖獗,县成立的临时“时疫医院”分散到各个村镇,专门治理时疫。民国33年(1944)春天,很多村民都得了天花。到了民国36年(1947),村里流行霍乱,每天都有村民因病去世。但是虽然有防病接种的措施,但是价格昂贵,所以很多村民都因为出不起医疗费用而没有得到医治死去。这段时期,疾病肆虐,东南溪村因为这个原因而人口锐减。
  1949年10月后,实行“预防为主”方针防治传染病。1950年,村民首次接收免费接种牛痘、霍乱和伤寒菌苗。1953年,增设防疫股,1956年,成立防疫站,并且配备专门的医疗人员负责卫生防疫的工作。1959年,成立除害灭病领导小组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村民普遍接种了7种防疫菌苗:牛痘、白喉、伤害、卡介苗、百日咳、乙脑、霍乱。同时,开展救治麻疹患者,历时20多天。1960年,开展对流行性肝炎的防治。1962年,很多村民都患上了急性肠胃道传染病,并且麻疹横行。村内在各个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过往的行人和村民进行检疫和预注注射。1963年,村民接种霍乱菌苗。1966年,霍乱苗普种,70%的村民接收接种。70年代,村防疫站陆续添置设备与人员。1971年建成新办公楼;1973年,配备防疫车;同一年,村里的医疗所增设了卫生防疫专职人员,建立与健全防疫网。1978年起,施行“计划免疫”,卫生防疫单位建立户口总册与儿童、成人预防接种清册,以此来提高接种率和全程率。1985年,四种疫苗(麻疹、麻痹糖丸、长介苗、百日破三联)接种在东南溪村大范围普及。1986年,全村都接受了接种。2002年8月宁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成立,村传染病防治由县疾控中心负责管理。
  ◆血吸虫病防治
  民国时期东南溪村有蛔虫、钩虫病、疟疾、象皮病及吸血虫病等地方病流行,其中血吸虫病危害最大。血吸虫病又名血蛭病,俗称“膨胀病”,在以前被当做是不治之症,有“天怕黄亮、人怕鼓胀”和“神仙难以膨胀肚”等俗语。引起血吸虫病的病菌是钉螺,而这种病虫遍布在村里的田、地、沟、塘。建国以前,血吸虫病流行,患者只能坐以待毙。离东南溪村不远的罗家村本来人丁兴旺,但是因为血吸虫病流行,人口日益减少,最后村庄凋敝,建国20多年全村没有可以征用的劳动力。
  1955年秋,东南溪村河水中发现钉螺。次年,对村民进行取便孵化,查出了多起血吸虫病例。1958年,村里组织血防专业队,开展灭螺以及粪便管理等工作,并且集中村里患病的村民进行免费治疗。1964年,进行灭螺埋沟工作,开挖新沟,填挖土方。1970年,开展钉螺普查群众运动,对钉螺繁生的溪水河流采取埋旧渠、辟新道,并以土埋和药喷结合的方法治理螺区。1971年,建立无害化厕所和粪池,在根本上灭除虫卵。1980年,基本成为无螺区,有螺面积大大减少,血吸虫病人得到了全面的治疗,逐渐康复。1980年至1982年,“血防”工作仍在开展,对血吸虫病实行综合治疗,病人的痊愈率大大提高。至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依然开展,每年定期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定期对村民进行检查,并积极进行防治病患宣传工作。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