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乡风民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3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乡风民谚
分类号: K892.455
页数: 12
页码: 99-110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东南溪村的传统岁时习俗、婚嫁习俗、庆贺习俗、丧葬习俗以及择日习俗,并附上了一些谚语和民谣。岁时习俗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七夕、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等节日的传统活动和食物。婚嫁习俗中,女儿出嫁前需接受父母教诲,娶媳妇需提前送礼。庆贺习俗包括寿庆和贺生,以及建屋时的庆祝活动。丧葬习俗中,家人会为去世的老人举行一系列仪式,包括送终、入殓、出殡等。此外,择日习俗在东南溪村也非常重要,人们习惯去羊祜殿拣日子以趋吉避凶。文章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谚语和民谣。
关键词: 东南溪村 文化风俗 乡风民谚

内容

◆岁时
  春节,俗称“过新年”。正月初一凌晨,竞放炮竹,俗称“开门炮”。这一天设香案供品,家人祭拜,称为“请天地”。全家人换上新衣服,不出工,不扫地;禁止哭泣、咒骂,商店关门,员工放假。邻里之间相互“贺岁”,将好话,讨吉利。晚上需要早睡,不能点灯,放“关门炮”。第二天,亲朋好友们开始带着礼物相互拜访,称为“拜岁”,礼物叫做“拜岁包”,主要是红糖、龙眼、枣子等。招待客人要用糖、姜米、红萝卜或者橙皮丝沏茶。长辈还会给孩子们分“压岁钱”。后来,旧的封建习俗逐渐革除,但探亲拜岁依然盛行。
  元宵节,在东南溪村元宵节是正月十四,称为“十四夜”。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燃烧樟树枝叶,并且要说“十四夜,燀址界。金银宝贝燀进里,埃糟晦气燀出外。燀燀镬灶孔,银子孔打孔。燀燀镬灶塘,银子塘打塘。”晚上家家都要吃汤包表示吉利。村民们挂灯点蜡烛,小孩子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在路上玩耍。街头巷尾彩灯很多,还有舞龙灯、耍船灯,锣鼓喧天,到了半夜,这些活动才慢慢停止。庙社会从十三日的晚上点灯,宰杀最大的猪羊,演戏敬神,一直到正月二十。
  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扫墓祭祖,而且基本都在节前。事先准备好麻糍、香烛和纸幡,到先人墓前祭扫,加土插幡,俗称“加坟”。晚上在家设祭,称“请太公”。族人共同具在祠堂,祭祀祖宗,称为“做众家”。清明节要用柳枝插在门边或者头上,以保平安。
  立夏,俗称“疰夏日”。在这一天,村民们要吃茶叶蛋、青梅、蚕豆、芦笋羹等,防治疰夏。还有用糯米米饭、芝麻、糖、松花做成的食物,俗称“镬戳糍”,并且在立夏这一天有需要称体重,不能坐在门槛上等习俗。
  四月八,传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所以在这一天牛不能下地干活。村民们在之前会采摘乌饭树叶,取汁和米粉制成“乌饭麻糍”。这一天要用大麦粥、酒、蛋喂牛,准备新一轮的春耕。现在这个习俗已经渐渐不流行了。
  端午,村民在门边挂好菖蒲剑、艾草,门上要贴“端午符”、钟馗像,驱邪避凶。妇女们用香粉和樟脑丸制作各种香袋,赠送佩带。中午的时候,要用雄黄调白酒,涂抹在孩子的额头,喷洒在住宅的阴暗处,驱毒杀虫。端午节要吃粽子、麦饼、白酒。农民们在这一天采集青木香、紫苏等草药,以防中暑。
  六月六,旧称农历六月六天气炎热,各家曝冬衣,晒被子,家里养狗的人家要给狗洗澡。还有“六月六,晒红绿”和“六月初六,黄狗汰浴”等俗话。
  七月七夕,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东南溪村的妇女们会在这一天用木槿叶煮热水洗头发。
  七月半,古称“中元节”,旧习俗家家户户要祭祖。村里还要邀请和尚念经,举行盂兰盆会,超度孤魂,施食恶鬼,俗称“施焰火”。现在盂兰盆会已经被废除了,祭祖也很少见。
  中秋,东南溪村以农历八月十六为中秋节。节前亲朋好友相互赠送月饼。这一天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喝酒赏月。这个风俗到今天依然在。
  重阳,是农历九月初九。村民们会用新米捣成麻糍,分给亲朋好友。带着祭品到田头酬谢田公田母,祈求来年丰收。
  冬至,以前计算年龄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要用糯米圆子伴着红豆、红糖当早餐。吃饭前要祭祀祖先。有乞丐会穿着道袍,扮作钟馗、判官的样子,穿街走巷,俗称“跨灶王”,妇女们等到他走近,撒一些盐米,据说可以驱邪。以前停柩待葬的人多在这一天埋葬或者修理坟墓,认为冬至这天百无禁忌,适合动土。
  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开始捣麻糍,打糖、做豆腐、炒年货。家里开始扫尘、清洗衣物,采办年货。女婿要给岳父家送鱼肉,俗称“送年夜”。除夕当天晚上,要祭神,称为“送岁”。门上贴“青龙马”,长辈给孩子分压岁钱,一起吃团圆饭。
  如果风俗以十二个月来划分的话,则为:
  正月初一春节:开门放炮,新一年开始,叫开门炮。早上吃新鲜米饭夹着红豆或红枣,表示新一年红红火火。前三碗奉天地菩萨,接着自己吃,中午吃年糕。晚上吃中午剩下的年糕。家家户户相互祝福,每户人家糖果糕点、瓜子等放在桌上吃,穿着新衣服。这一天不干活,一年中最快乐、幸福的一天。
  正月十四元宵:吃米团、汤包和蕃茹馏。晚上家家户户砍来樟树叶,寓意将金银宝贝弹进家来,把晦气垃圾弹出外。元宵称为灯节,家家彩灯高挂,有舞龙、舞狮、船灯、走高跷等活动。表示新的一年开始投入到工作中。
  二月二:寒食节,吃天下饭。
  三月三:清明节,上坟祭祖扫墓。
  四月八:牛生日,感谢其辛勤劳动,喂酒和乌饭麻糍。
  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做香袋,雄黄烧酒喷除邪。
  六月六:吃馒头,晒谱籍和红绿绸缎。
  七月十五:叫七月半,请太公。表示秋天丰收。
  八月十六:吃月饼,保佑全家团圆。
  九月九重阳节:敬老长寿节的礼仪活动。
  十月十五:叫十月半,请太公。一年中劳累将结束。
  十一月:吃冬至圆,加年岁,合家团圆。
  十二月除夕:为一年中最隆重繁忙之节日。各家各户掸扫蓬灰,清洁物具,购买年货,杀鸡杀鸭,打米糖,捣年糕,裹粽子等。女婿须送鱼肉到岳家,称送年夜。各户在堂中设牺牲品祭礼,谢神明、祖宗、菩萨,称谢年。除夕夜一家团聚吃年夜饭,共享天伦之乐。长辈给子孙分赠压岁钱。亦有人通宵不合眼守在家里,称作守岁。除夕夜放炮叫关门炮。
  ◆婚嫁
  女儿出嫁到夫家日子时,父母要对女儿进行教诲,告诉她要:孝敬公婆与长辈;敬重丈夫;与姑娘小叔要互敬互爱;团结邻居;搞好和睦家庭,共创美好生活。抬嫁妆时需要二只和气磁,交娘碗或者是半只鸡、一刀肉,并且要说:“娘饭香,夫饭长。”
  娶媳妇时必须前一天送礼到女方,要送去猪肉半边并连带猪尾巴,另外还有八样小礼:双夹刀猪肉;鲫鱼;冬笋;干面;猪上下乘;糯米、蛋;白糖;鱼胶。
  四个红包:剃头包、厨头包、梳头包、轿门包;四副帖:门帖、老新翁帖、舅帖、谢帖。
  ◆庆贺
  寿庆,俗称“做寿”。要从59岁生日开始,称为“做六秩”,69岁称为“做七秩”,79岁称为做“八秩”。寿庆的当天,亲朋好友们带上寿联、寿酒、馒头、寿面等礼物庆贺。家里要设供桌,摆放寿面、寿桃、寿糕,点燃香烛,悬挂寿字、寿屏、寿联。亲朋好友来拜贺,主人家要设宴席款待。
  贺生,俗称“送生”,产妇生完孩子休养称为“坐月子”。亲朋好友们在这一个月里面要送鸡蛋、红糖、胡桃、豆腐皮等十五样。在生产之前,外公外婆要送给没有出生的孩子衣服、过水面,希望能够“快生”,生产“快便”。孩子出生以后,要剃掉胎发,需要分赠剃头果。外孙第一次见外婆,外婆需要准备礼物俗称“外婆担”,礼物基本上是一只羊羔(羊背染红),称为“外甥羊”,希望小孩子像小羊一样孝顺活泼。
  建屋,俗称“起屋”。以前的房屋基本上砖木的结构,形式以三合院为主。在动土砌基、竖柱、上梁、封顶等重要建筑环节,都需要选择一个吉日来施工。等到上梁的时候,亲朋好友要赠送酒、面、馒头、钱钞等礼物祝贺。早上,主人要准备红布、灯笼、馒头,等到放炮竹的时候,梁上要系上红布,挂上灯笼一对和木榔头两个。为首的工匠要提着篮子站在屋脊上,一边说吉利的话,一边抛馒头,主人要在楼下接着。新房子的两边要贴“紫微高照”等联额,晚上要设宴席款待宾客,称为“竖屋酒”。现在虽然建屋已经很少了,但是搬新家送贺礼的习俗,在东南溪村依然保留了下来。
  ◆丧葬
  以前老人在病危的时候,家人会在床边哭泣送别,称为“送终”。去世以后为之沐浴更衣,随后在门外烧纸钱、草鞋,称为“送无常”。同时,将去世的人用过的床褥、草席搬到路边焚烧,门上贴“免烛”通知邻里乡亲。派人通知亲友,称为“报讯”。报讯者需要倒挟一把雨伞,亲友闻讯后,等到报讯者出门,带上一只砂罐解除晦气。入殓被称为“落棺”。死者脚下放灯一盏,昼夜常明,俗称“脚头灯”。成服称为“戴孝”,亲属需要穿戴麻布的白衣、白帽、白鞋。孝子要戴上稻草绳编制的帽子,穿草鞋,腰系草绳。把白帽、围腰白布,俗称“散白”。家里设置灵堂,孝子等日夜在棺侧守灵。请僧尼诵经超度亡灵,请道士念咒消除灾祸。吊孝的时候,请“赞礼生”主持吊仪,孝子等按照丧礼的规矩,依次上香叩拜,亲朋吊唁,孝子跪在一旁答礼。大殓又称为封棺,将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亲友送的重被(一种小被)、灰粽、桃枝担等放入棺内,然后加盖钉固。家人跪在棺侧哭泣,表示哀痛。出殡时要放鞭炮,鸣锣开道,锣声每十三响一歇。幡幛、牌位、鼓吹前行,棺柩外另加彩套,称为“材显”,上札白鹤,按照死者的身份来定白鹤的数量,最多五只,俗称“五鹤朝天”,以示哀荣。孝子持孝竹杖,俯伏灵柩左右,家人亲朋等随后护送。亲朋好友在路边设奠致祭,称为“路祭”。孝子等跟着灵柩送到墓地。墓地一般选在向阳山地,坟墓多临时修建,也有死者生前进行挑选。墓地的修建崇尚风水,如果山向不利,棺柩就会暂停不葬。灵柩入暮称为“进圹”。进圹后,孝子捧一掬土放在棺顶上表示埋葬亲人,然后取土一撮留作纪念。封墓后,开始镶嵌墓碑。完成以后,要放鞭炮致奠,“关山谢土”。安葬后三天以内,孝子每晚带一壶茶和草把,到墓地烧洒,俗称“送茶”。家人每天在死者牌位放上食物,就像生前一样,俗称“上饭”。每七天进行一次祭拜,称为“做七”,一般都需要七祭。第五祭由已经出嫁的女儿来操办,比较隆重。去世一百天要进行“百日祭”,第二年的正月初二,亲友要带上香烛到死者牌位前“拜座”,俗称“烧纸”。周年忌日仍然需要设奠,27个月后,将牌位送给宗祠,这个时候孝满除服。
  新中国成立以后,移风易俗,提倡丧事简办,以开追悼会,送花圈、挽联,佩戴黑纱、白花等形式寄托哀思。
  ◆羊祜殿拣日子
  “择日”宁海话叫“拣日子”,为传统民俗之一,即选择佳日以趋吉避凶。古时候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古人看来,在举行重大事情之前,选取一个“黄道吉日”至关重要。
  在远近乡民心中,大梁山羊祜殿的羊祜相公有求必应,能保一方平安。羊祜殿“拣日子”远近皆知,自建殿开始,每逢红白喜事,嫁囡讨媳妇,甚至渔民捕鱼,都习惯去羊祜殿“拣日子”。早些时候,经常会看到象山、峡山等地的渔老大扛着整篓整篓的鱼虾来到殿里,这些人都是出海捕鱼之前,得到羊祜相公“保佑”过来还愿的。
  ◆谚语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弯头地园务落空,拔出萝卜就种葱。人勿欺地皮,地勿欺肚皮。耕田深一寸,抗旱抵一汛。荒田无人耕,耕耕有人争。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有志者战天斗地,无志者怨天恨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树从泥土里吸收养料,人从群众中获得知识。田邻好,好种稻;邻居好,好靠老。一百廿日田头孝。人面难求,土面好求。只有人懒,呒不田爿。敬重父母敬重福,敬重田地敬重谷。众人里面有圣贤,黑土里面有金银。树高干丈,叶落归根。廿亩棉花廿亩稻,晴也好,雨也好。人要肥,圆眼煨猪蹄;田要肥,猪栏垃圾泥。锄头口,供千口;斧头口,口养口。赌博钿,一蓬烟;生意铀,六十年;种田钿,万万年。种田望天讨,一世苦到老。种田地人讲饭难,读书人讲字难。积土成山,积沙成塔。田是粮仓,竹是银行。田勿耘呒谷,山勿铲呒竹。土是金,地是银,错过季节呒处寻。吃饭勿忘种田人,喝水不忘挖井人。肥水不流别人田。穷乡难舍,熟土难离。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变黄金;三兄四弟各条路,门前黄金变泥土。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年年勿壅肥,烂泥变板泥。人呒力面黄,田呒力稻黄。草籽种三年,怀田变好田。地大不如海达,山高不如海深。在山靠山,在海靠海。阳山油茶阴山竹,矮山水果高山茶。桃梅梨果满园栽,铜钿银子滚滚来。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隔年便还钱。三年勿养猪,敲泥篰呀天嘶。一分好地产一斗,一分手艺供十口。
  ◆民谣
  改造烂塘田
  烂塘田,水齐腰,二尺秧苗八尺稻,多少收成望天讨。烂塘田,来改造,可种双季连作稻,一年收两熟,增产木佬佬。
  沙地
  沙地讨饭畈,放下沙洁呒没饭;两个割稻一个掼,掼稻人还好送昼饭。造好翻水站,变成丰收畈;亩产一千三,纷纷人家谷仓满。
  东仓西仓
  东仓、西仓,番薯打桩,萝卜渗汤;大荒一半收,大乱一串幽。
  ◆山歌
  茶山高,海洋低,种田人家呒不米;清明未到磨麦虫,当头六月不穿衣。山歌好唱口难开,枇杷好吃树难栽;大白米饭好吃田难种,圆眼荔枝好吃远路来。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