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3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85;K917
页数: 7
页码: 93-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南溪村拥有多处历史文化建筑和景点,包括大梁山羊祜殿、陈氏祠堂、步瀛桥、古樟树、风水墙、福寿寺、赵公元帅殿和泗洲堂等。羊祜殿供奉西晋名臣羊祜,是村民祈求平安和兴旺的地方。陈氏祠堂是东南溪村陈氏族人的祭祖之地,建筑精美,展现了陈氏诗礼传家的家风。步瀛桥历史悠久,是村民走向更广阔土地的见证。古樟树是宁海县一级保护古木,枝繁叶茂。风水墙是东南溪村村民为了蓄养人丁财气而修建的,同时也具有自卫、御盗之效。福寿寺原址在东南溪里山湾内,因筑水库于1958年迁至大梁山,现在古寺遗址位于村后南溪水库。赵公元帅殿供奉财神加护法神赵公明,香火不断。泗洲堂供奉主管祈雨、护航、降妖、平乱、治病等职能的神明泗洲佛,石佛像保存较为完整。这些建筑和景点记录了东南溪村的历史和文化,是村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遗产。
关键词: 东南溪村 文化风俗 文物古迹

内容

◆大梁山羊祜殿
  羊祜殿即羊祜相国殿,民间又称羊祜相公殿,供奉着西晋名臣、晋武帝的相国、征南大将军羊祜。羊祜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在朝中,他屡进《伐吴疏》,助武帝灭东吴,一统河山;而在民间,他在襄阳镇守时隔着长江同吴军对峙,主张怀柔政策灭吴,使得东吴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之苦,因为羊祜的仁义之心,他在东吴百姓心中威望极高。羊祜去世后两年,吴国灭亡,吴地的百姓出于感恩,多地为他立庙纪念,而名称各有不同,根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羊祜庙,在小北门外,祀晋钜平侯羊祜。又有在梅林者名镇龙,在浮溪者名回龙,在长山者亦名回龙,在洪家搭家名灵凤,在紫溪者仍名羊府。”
  羊祜殿位于东南溪村南大梁山半山腰。史书记载,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宁海建县,大梁山腰已有羊祜洞,是一间简陋的建筑,羊祜殿重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年间,修谱先生吴熔铸咏诵《大梁山望雪诗》,称石台隐里有仙踪。村民遂垒石造殿,在山头海尾处修建羊祜庙,祀羊祜神,祈求合族兴旺,人丁平安。传说在刚开始建殿的时候,神灵突现,救助了在海上捕鱼遇到台风的族人。从此以后,前来祭拜求福的人,络绎不绝。
  近百年来,羊祜殿几经修缮。民国初年,陈氏族人陈立俭、陈立瑚、陈志弘、陈德福等筑石柱,资银两,捐山林,置田产,扩修庙宇,恭奉佛像,而羊祜殿则经历其树、康德、其雄三代主持。村民相信因为羊祜殿的庇佑他们才得以安居乐业,而羊祜殿也因村民的供奉香火不断,每逢修缮,村民纷纷集资,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的羊祜殿已经被浙江省批准为A级寺庙,羊祜殿殿阁崔巍、石级千仞,沿途树木葱郁、凉亭围绕。晨钟暮鼓中,诵经礼佛之声萦绕不绝,游客如织祈求现世安宁。
  ◆陈氏祠堂
  在村内,最醒目的建筑就是陈氏祠堂,这也是东南溪村陈氏族人的祭祖之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建成,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900平方米。村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到正月、清明,合族老少聚集在祠堂内,祭祖、看戏。
  陈氏祠堂位处南溪村中心地段,外观豪华,五凤楼光彩耀目。自正门入,兼一古戏台,与正厅遥遥相对。戏台两侧,立楹联一对:“善恶功过天下事,悲欢离合人间情。”戏台屋面为歇山顶,翼角飞扬,屋脊两端各有一龙,两龙对视,栩栩如生,寄托着东南溪人朴素的愿望。东南溪古时火灾频发,村民请来祥龙,旨在祈求远离火灾。另一方面,祥龙寓意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希望在祖宗的“管顾”下,后代子孙能跳过龙门,早日成才。而台柱上雕着的鱼纹,则象征着“年年有余”。
  正厅为三开间,仰头可见正中匾额,“玉叶分支”四字金光闪闪。而出自清同治年间(1862-1874)的“进士”“状元及第”匾额,则是纪念同族先祖功名,展现了东南溪村陈氏诗礼传家的家风。最精美的还是横梁上的雕刻,有如意,有寿星献桃,有麻姑献寿,还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据说,当年修建祠堂时,村里请了两组工匠“劈作做”,两班人马各自负责一侧,互相“斗巧”。如今的陈氏祠堂虽已写满沧桑,若仔细辨别,仍可看出正厅东、西两侧的差异。
  自古以来,“人丁繁旺”是每个家族的心愿,陈氏先人把这个心愿转换成各种祥瑞形象,装点在宗祠内外。经过工匠的巧手,它们成了送子的麒麟、多子的莲蓬,也成了象征瓜瓞绵绵的藤蔓和寓意生生不息的纹饰线条。
  天井介于正厅、戏台之间,千百枚鹅卵石镶嵌出神气的双狮抢球。这鹅卵石,大小一致,均呈墨色,系几十里外的满山岛特有之物。古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戒。”在陈氏先人心里,“祭祀祖先”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为此栉风沐雨、费尽心思,自是在所不惜。
  东南溪陈氏宗祠建成至今已有整整500年,虽饱经风霜,但在族人心里,始终是灵魂的依托。东南溪人把后辈的期望,寄寓在祠堂袅袅青烟中,也寄寓在雕梁画栋上。
  陈氏祠堂从建造伊始,几经沧桑。1614年,陈氏祠堂建成,当时主要由陈氏的十三房族人,共600多户人家建造,他们分工建祠堂。建造祠堂主殿的时候,第二房负责材料,第四房主要出人力,第五房主要出资金,第四房和第五房的族人共同负责雕刻祠堂主殿的龙凤图案,暗暗较劲,最后使得图案雕刻异常精致,栩栩如生。大约130年前,12名有名望的陈氏族人决定重新维修祠堂,由当时的族长陈宗志主持修建,并设计了现在祠堂的建筑样式。陈氏宗祠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图案,在宁海地区的祠堂中拥有较高的声望。1918年左右,陈氏族人的一名女子出嫁,由于油灯点燃草房,火燃烧至祠堂,祠堂两边的厢房被烧毁,但主殿幸免于难。祠堂两边的厢房曾多次被烧毁,但是中堂都安然无事。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氏祠堂并没有受到毁坏,只是由原来的红白喜事、宗庙祭祀的职能转变为举行会议的场所,其功能相当于会议室。1995年夏,村民众筹资金重建祠堂。
  ◆步瀛桥
  “仙人留下步瀛桥,山环水抱好村庄。左右两水归一方,繁荣富强胜天堂。”步瀛桥,又称“步云桥”,位于东南溪村村前,横跨“桥头坑”两侧。古时村口即大海,瀛海者,仙气也。据桥头碑文所示,步瀛桥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几户族人合资筑成。步瀛桥呈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桥西边石栏上留有当年建桥捐助人的名录,上有“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吉旦”字样。桥北段八级台阶,南段有七级台阶,桥净跨8米,宽2.80米,高2.80米。步瀛桥历史悠久,保存较好,2009年被评为县级文保点,至今仍为村民所使用。存在了几百年的步瀛桥,记录着从东南溪村祖祖辈辈从深山海涂走向更广阔土地的脚印,它承载着一辈又一辈村民的记忆。如今的步瀛桥带着历史的印记,在薜荔藤蔓的缠绕中毅然伫立着,沧桑中尽显岁月的洗礼,是东南溪村独特的记忆名片。
  ◆古樟树
  位于步瀛桥边,树龄五百余年,高25米,冠幅18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被宁海县评为一级保护古木。
  ◆风水墙
  古人十分注重风水命理一说,山川庙宇,宅舍墓地都蕴含着丰富而神秘的风水之说。东南溪村位于大梁山下,前面不远处就是海滩,陈氏先祖在村前修筑河堤,河堤两端架起高桥,又在堤畔砌石筑建风水墙,以蓄养人丁财气。
  在老辈人看来,风水墙不仅仅只是“拦风水”那么简单,时值日寇侵境,四处风声鹤唳,这处风水墙一砌,整个村庄就恰到好处地隐藏起来。外人经过东南溪村,只看见高高的石墙,却看不见里面的人。充满智慧的东南溪村村民还在风水墙上挖了炮洞,这样一来,这处的风水墙既能“水口紧凑,财聚可久”,又有自卫、御盗之效。
  ◆福寿寺
  原名福兴寺,别称福胜寺,又称福圣寺,原址在东南溪里山湾内,因筑水库,于1958年迁至大梁山,倚羊祜殿侧,改称福寿寺。《嘉定赤城志》记载,该寺在县东六十里,开宝中建;明崇祯《宁海县志》记载:福胜寺,东四十里南溪,宋开宝中建;光绪《宁海县志》记载:福兴寺,东四十里南溪,宋开宝中建。寺名更替频繁。三志记载不一,因为年代久远,所以福圣寺、福胜寺和福兴寺究竟是同一座庙宇还是三座不同的庙宇,据现有的材料没有办法进行考证。
  而关于“福兴寺”一名的由来,在东南溪村还有一一段有趣的故事。据陈氏族人回忆,当时东南溪村的大户人家是一个傅姓人家,陈氏族人为了维持生计,来到此地为这户人家打工。后来陈氏族人凭借勤劳能干的朴实性格逐渐壮大,而傅姓人家渐渐落寞,最后傅姓人家的宅院变成了寺庙。“傅姓”与“福兴”在宁海方言中十分相似,或许这就是福兴寺一名的由来。
  关于福寿寺,东南溪村流传着一个“雪夜背佛像”的传说。福寿寺曾建在村中心,慢慢地,因人多地少,村民们想把寺庙迁到山岙去,腾出土地以作安身之所,但是又担心会有村民反对。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趁着雪夜,偷偷将寺内的佛像搬到山中,也就是现在东南溪后山的山湾里。为了能让佛像留在山里,背佛像的人在回村的时候,面朝深山倒退而行,这样一来,路上的脚印就只有一个方向:只有进山没有出山,是神佛显灵的征兆。所以福寿寺大佛就这样留在了山中,直到1958年,再度被迁。现在古寺遗址位于村后南溪水库。
  福寿寺原址现已变成水库。由于东南溪村有山海包围,距离淡水十分遥远,农田的灌溉需要水源,所以将寺院移除修建水库。水库修建的时候,并没有大型的机械化工具,修建水库所需的泥土,是由村民从附近的上山挑来的。由于当时采取的是按劳分工,记工分的形式,所以村民们积极出力,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毫无懈怠。水库建成以后,为村民带来饮用水,一千二百多亩农田得到灌溉,为村民的生活营造了便利。由于水中富含矿物质,口感很好,在此建立矿泉水厂。
  ◆赵公元帅殿
  赵公明是道教的护法神之一。在宁海,供奉赵公明的殿堂庙宇并不多,东南溪村有一个“赵公元帅殿”,赵公元帅是财神加护法神。“权司国富钓衡重,威镇天关锁钥严”,门口的这副楹联,充分地诠释了赵公元帅在村民心中所代表的的意义。推开门,正厅两侧,有赵公元帅义妹“三霄娘娘”的大幅彩画。在民间,赵公元帅被视为武财神,三霄娘娘则是送子娘娘。殿侧的墙壁上,搁放着大大小小的匾额,上题“有求必应”“赵老爷保佑”等字。村民相信这里供奉的赵公元帅很灵验,因此这里的香火不断,游客往来不绝。
  ◆泗洲堂
  东风岭位于村后,路旁修建一路廊,坐西朝东,古朴简约,面积约25平方米。龛壁内供奉着一名西域僧人,这就是主管祈雨、护航、降妖、平乱、治病等职能的神明——泗洲佛。泗洲堂始建年份不详,重修于清道光五年(1825),内立石柱四根,均有捐款人姓名。泗洲佛又称泗洲大圣,原为西域僧人,唐高宗时来长安、洛阳等地讲经教化,后赴江南,定居与泗洲(今江苏泗县)。他圆寂后,人们常见一僧人坐在塔顶,便认为泗洲佛“显圣”。各地效仿信奉泗洲佛,但因与其他菩萨相比,其地位稍低,只能建堂屋供奉,命名为“泗洲堂”。一直以来,吴越闽粤台等地甚为崇拜泗洲佛,尤以浙东为盛。泗洲佛一般奉在路廊内,宁海境内共有泗洲堂十余处。东南溪的这座泗洲堂石佛像保存较为完整,村民曾集资修缮。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立俭
相关人物
陈立瑚
相关人物
陈志弘
相关人物
陈德福
相关人物
崔巍
相关人物
陈宗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