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化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2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文化风俗
分类号: K892.455
页数: 27
页码: 84-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东南溪村的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文化设施、文物古迹、乡风民谚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文化风俗

内容

第一节 文化生活
  解放前的东南溪村,村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观看戏班子演出。解放初期,群众性集会、行会、演戏等文艺活动,靠借庙宇、祠堂演出,或者播放露天电影。70年代初,开始建立活动室,村民有了固定的活动场地。1968年广播普及后,村里安装了广播喇叭,一些村民购买收音机,收听广播。1978年以后,村民们追求观看传统戏曲。1980年开始,电视机逐渐普及,多数农民开始在家里收看电视节目。1990年后,村民对电视机收看要求提高,淘汰了小屏幕电视机,换上了彩色电视机。。2003年前后,全村普及数字电视,村民的收看质量有了新的提高。2018年,村民普遍用上液晶高清数字电视。
  文化素质教育村委会采取各种形式提高村民素质,开办“百姓文明课堂”“村民学校”等教育活动。村党总支、老年协会、团总支等各个组织相互配合,资源共享,按照群众的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特点,分各类层次定期举办各项教育。
  教育活动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生产实际、涉及面广,有思想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科普文化教育、普法教育、生产技能技术教育等。从而,全面提高了村民素质,倡导树立社会主义文明道德良好风尚,通过思想素质教育使村民逐渐提高自身素质。东南溪村的素质教育培训大多在文化大礼堂开展,配有摄影仪、电脑、音响、桌椅、空调等,为村民培训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文体娱乐活动为了丰富村民业余文体生活,东南溪村组建了舞蹈队、篮球队、舞剑队等各类文体队伍,经常举行文化体育活动,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季度举办一期社区百姓文明课堂讲座,举行艺术插花、老年电脑培训班,安排放映露天电影,举办越剧大放送,参加元宵节文化大巡游。村里的公园、亭子是集休闲与锻炼于一体的好去处,很多妇女在这里跳广场舞。引导群众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文体活动结出丰硕的成果,东南溪村因此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宁海县文明村”“宁海县乡风文明示范村”“宁波市巾帼示范村”等。
  第二节 文化设施
  2002年宁海县村落文化示范点开始创建,县文广局下达了《宁海县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办法与标准》《宁海县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领导小组》的通知。东南溪村在县乡两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2004年被命名为县级村落文化示范点。村里建造了社区活动中心,设置了文化大礼堂、乡愁记忆馆、文化长廊、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培训班教师、兵乓球室等,为村民丰富文体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
  ◆文化礼堂
  为了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东南溪村在茶院乡的带领下于2014年建设一座文化礼堂,东南溪村党支部书记陈才撑常常说“文化礼堂不能只见房子,不见活动”。所以随着文化礼堂的建成以后,东南溪村的活动变多了,人气也变旺了,村民们有事没事都会去文化礼堂坐坐。
  文化礼堂的一楼是一个大的礼堂,东南溪村经常在礼堂里举行活动。东南溪村除了有文体员以外,还组建了广场舞队、女子舞龙队等,尤其是到了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这时村里的文艺队伍就开始发挥所长,为村民们带来精彩的表演。有时村委会也会请一些专业的表演者来礼堂演出,号召村民们都来观看。
  2018年7月,茶院乡中心幼儿园毕业汇报演出在东南溪村的文化礼堂举行。这次的活动是东南溪村和茶院乡中心幼儿园合作举办的,以红心向党,爱心满天为主体的“一人一艺”百姓大舞台暨茶院乡中心幼儿园大班从毕业班汇报演出,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孩子们,走进礼堂接触传统文化。毕业班的小朋友们表演歌舞情景剧《守株待兔》,小朋友们时而可爱,时而有趣的表演,赢得台下观众们的阵阵掌声。这样的活动一多,村里的人气变得旺起来,整个东南溪村都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文化礼堂的三楼是东南溪村召开重要会议的会议室,平时村里的重大会议、重要的讲座都在这里进行。2016年1月16日下午,由共享工程宁波支中心开展的“文化共享工程文化礼堂行”活动在东南溪村的文化礼堂的三楼举行,为村民送来健康讲座、数字阅读展、数字机顶盒、宁波老话猜谜游戏等,吸引了近百名当地村民热情参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吴越副教授来到东南溪村,为村民送上《饮食、休闲、养生》的健康讲座。
  ◆乡愁记忆馆
  2018年11月建成开馆,馆名由东南溪村人、全国著名律师陈有西题写。乡愁记忆馆分为四个区块:南溪印记、古村遗韵、旧貌新颜、家园风物,一共有展品200余件,如犁耙、龙骨车、扬谷风箱等,每个老物件旁边都用卡片标者物品名称和用途。这些曾经和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生产生活用具,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但是这些器物承载者东南溪村村民们勤奋劳作,追求美好生活的印记,也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文化长廊
  2016年4月建成,位于文化礼堂对面,分村史廊、成就廊、励志廊、民风廊、文化廊、文艺廊六大板块。
  村史廊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上介绍的是东南溪村的村名来历、村庄概况、历届村主职干部以及村大事记,对东南溪村的整体情况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其中村名来历详细介绍了东南溪村的由来:“南溪村主要由陈姓村民组成。据谱志625年前(明朝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南溪陈氏先祖得禄公携妻王氏,自县城桃源迁至此处,见海滨风景优美,笆上茂林修竹,溪流澄澈,宜居宜耕,遂定居。因居南面有两支溪流,一名八斗坑,一名上坑,到下游合并为一溪,即取名为南溪村。亦称笆上村。”第二板块上主要介绍东南溪村的主要的景观和建筑,有南溪祖墓、陈氏宗祠、步云桥、九狮岩、红岩、书橱岩、棋盘岩、狮子岩,重点介绍的是东南溪大梁山羊祜殿,并且附上一段关于羊祜殿的俗语《略说初一十五斋期日》:盘古开天分阴阳,日月轮回有亏盈。正月初一阳气盛,羊祜殿上起祥云。四方男女齐臻集,焚香礼佛庆太平。月逢初一是斋期,羊祜相国多信士,择日利家百无禁忌,不知何年何月始。冰轮挂空十五圆,人生忠孝难两全,父母求神保安泰,但愿千里共婵娟!创业不易守业难,也偷平生半日闲,不枉一拜大梁山,登上凉亭望海天,新城将落三门湾。楼阁相接神光现,如入仙境心自恬,无限风光映眼前!
  成就廊主要展示了东南溪村的农村建设工程、集体荣誉和领导视察东南溪村的景象。东南溪村的农村建设工程主要涉及汝岸塘建设、福圣寺水库修建、农田改造、开设红砖厂、建设茶园、改建南溪影剧院等。东南溪村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除了修建新房屋,改换旧面貌外,还一步步落实了自来水和排污管网的改造,莲亭、雅亭、梁缘亭、起凤亭等凉亭的修建,也为东南溪村增加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励志廊分为三个墙面,主要介绍了东南溪村的名人,包括企业家、乡贤、烈士、劳动模范、运动达人、优秀学子等,分为精英榜、达人榜、乡贤榜、学子榜、烈士榜、抗日遗英、能人榜、县人大代表、好媳妇、好人好事。陈氏族人英才辈出,励志廊中有一则世芳谱,介绍了陈氏祖先中担任官职的人物:第一世,世仁公举进士,官任台州刺使;第十世,世仁公十世孙六一公皇封进士翰林院大学士;第十一世,六一公四子亨四公封进士官任浙廉访副使;第十二世,亨四公次子义仲公官任滁州学政。这些人是东南溪村引以为豪的骄傲,他们凭借自己的优秀品质,为全村树立了良好的风气。
  民风廊介绍的是东南溪村的村约族训,主要有谱例禁条、族训、房内家规条例,展示了东南溪村的优良村风。其中比较特别的是《敕定陈氏姓纪》,有南宋孝宗皇帝对陈氏一族的褒奖:“阏父受封,妫满受姓。颖川陈氏,奕世由定。幼无怙恃,从舅命名。诞思昔祖,干有馀。端本源流,上表复姓。两不可负,锡曰陈杜。时荣显亲,酝戚尊祖。蛰蛰众斯,芳流今古。”并且列出陈氏族人的辈分与字辈排行,这正是中国传统家族中的特色,以辈分明确家族成员的地位和关系,有利于家族和睦团结。
  文化廊就是与东南溪村有关的文化记载。文化廊展示了和东南溪村有关的诗词和文章,共有16首诗和4篇记,都是围绕东南溪村的特色景观和建筑进行创作的。这一方面体现了东南溪村自古以来就有才华横溢的文人,另一方面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东南溪村的特色景观,流芳后世,经久不衰。
  文艺廊展示了东南溪村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村民们凭借各种文体活动获得了各种奖项。文艺廊还展示了东南新村的书画家们以及他们优秀的作品、获得的荣誉。
  ◆广播站影剧院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农村广播非常流行,是农村亮丽的风景线。那时农村有限广播是以县为中心,连接各乡镇广播站到各村,将中央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通过广播线路传达到广大农村。
  60年代末,中央和省政府提出大力举办农村广播网的号召,宁海县掀起发展农村广播网的热潮,农村广播线路补单架到各公社,还延伸至各村。开始广播喇叭是8寸舌簧喇叭,外壳为纸质。到了80年代,逐渐被音质亲和的4寸铜圈喇叭所替代,金属线圈绕匝成碗的样子,装在正方形的木盒里,盒子正面镂刻着一个能透出声音的五角星。广播成为丰富村民生活的良师益友,更成为各级领导宣传教育、组织群众、指挥生产的有力工具。有了广播,农村就热闹起来了,大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那时农村还没有电话,广播还能充当通讯工具、发布有关通知、启事等。2007年开始,宁海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至2008年5月,全村完成村广播室建设,村村响设备安装完成,村民都能在家收看有线电视广播。
  东南溪村是宁海县最早拥有电影放映机的村庄,乡愁记忆馆里存放着两台电影放映机就是最早购置的实物。电影放映通常是由村里组织,遇到村里红白喜事请来放映师放映,普遍以革命题材影片为主。观影时间一般在夏天的晚上,当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后,三五成群,带着家人来看电影,给平凡的生活增加了很多趣味。
  90年代初,收音机、电视机开始普及,1994年宁海有线电视台开始建立,宁波无线广播电台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东南溪村都可以收看县有线电视和收听市广播电台。1991年东南溪影剧院开工建设,由宁海第一建筑公司承建。1993年3月竣工,由村投资60万元;2011年9月,进行全面装修,投资92万元。新技术2000年后,广播、电影淡出了村民的视野,电视、计算机、手机成为村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工具。
  ◆农家书屋
  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2007年底,宁海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村设立农家书屋,位于村民服务中心三楼东侧,配置图书1000册,报刊20种。2016年1月,宁海县图书馆向书屋捐赠图书300余册、报刊20余种。
  第三节 文物古迹
  ◆大梁山羊祜殿
  羊祜殿即羊祜相国殿,民间又称羊祜相公殿,供奉着西晋名臣、晋武帝的相国、征南大将军羊祜。羊祜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在朝中,他屡进《伐吴疏》,助武帝灭东吴,一统河山;而在民间,他在襄阳镇守时隔着长江同吴军对峙,主张怀柔政策灭吴,使得东吴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之苦,因为羊祜的仁义之心,他在东吴百姓心中威望极高。羊祜去世后两年,吴国灭亡,吴地的百姓出于感恩,多地为他立庙纪念,而名称各有不同,根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羊祜庙,在小北门外,祀晋钜平侯羊祜。又有在梅林者名镇龙,在浮溪者名回龙,在长山者亦名回龙,在洪家搭家名灵凤,在紫溪者仍名羊府。”
  羊祜殿位于东南溪村南大梁山半山腰。史书记载,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宁海建县,大梁山腰已有羊祜洞,是一间简陋的建筑,羊祜殿重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年间,修谱先生吴熔铸咏诵《大梁山望雪诗》,称石台隐里有仙踪。村民遂垒石造殿,在山头海尾处修建羊祜庙,祀羊祜神,祈求合族兴旺,人丁平安。传说在刚开始建殿的时候,神灵突现,救助了在海上捕鱼遇到台风的族人。从此以后,前来祭拜求福的人,络绎不绝。
  近百年来,羊祜殿几经修缮。民国初年,陈氏族人陈立俭、陈立瑚、陈志弘、陈德福等筑石柱,资银两,捐山林,置田产,扩修庙宇,恭奉佛像,而羊祜殿则经历其树、康德、其雄三代主持。村民相信因为羊祜殿的庇佑他们才得以安居乐业,而羊祜殿也因村民的供奉香火不断,每逢修缮,村民纷纷集资,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的羊祜殿已经被浙江省批准为A级寺庙,羊祜殿殿阁崔巍、石级千仞,沿途树木葱郁、凉亭围绕。晨钟暮鼓中,诵经礼佛之声萦绕不绝,游客如织祈求现世安宁。
  ◆陈氏祠堂
  在村内,最醒目的建筑就是陈氏祠堂,这也是东南溪村陈氏族人的祭祖之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建成,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900平方米。村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到正月、清明,合族老少聚集在祠堂内,祭祖、看戏。
  陈氏祠堂位处南溪村中心地段,外观豪华,五凤楼光彩耀目。自正门入,兼一古戏台,与正厅遥遥相对。戏台两侧,立楹联一对:“善恶功过天下事,悲欢离合人间情。”戏台屋面为歇山顶,翼角飞扬,屋脊两端各有一龙,两龙对视,栩栩如生,寄托着东南溪人朴素的愿望。东南溪古时火灾频发,村民请来祥龙,旨在祈求远离火灾。另一方面,祥龙寓意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希望在祖宗的“管顾”下,后代子孙能跳过龙门,早日成才。而台柱上雕着的鱼纹,则象征着“年年有余”。
  正厅为三开间,仰头可见正中匾额,“玉叶分支”四字金光闪闪。而出自清同治年间(1862-1874)的“进士”“状元及第”匾额,则是纪念同族先祖功名,展现了东南溪村陈氏诗礼传家的家风。最精美的还是横梁上的雕刻,有如意,有寿星献桃,有麻姑献寿,还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据说,当年修建祠堂时,村里请了两组工匠“劈作做”,两班人马各自负责一侧,互相“斗巧”。如今的陈氏祠堂虽已写满沧桑,若仔细辨别,仍可看出正厅东、西两侧的差异。
  自古以来,“人丁繁旺”是每个家族的心愿,陈氏先人把这个心愿转换成各种祥瑞形象,装点在宗祠内外。经过工匠的巧手,它们成了送子的麒麟、多子的莲蓬,也成了象征瓜瓞绵绵的藤蔓和寓意生生不息的纹饰线条。
  天井介于正厅、戏台之间,千百枚鹅卵石镶嵌出神气的双狮抢球。这鹅卵石,大小一致,均呈墨色,系几十里外的满山岛特有之物。古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戒。”在陈氏先人心里,“祭祀祖先”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为此栉风沐雨、费尽心思,自是在所不惜。
  东南溪陈氏宗祠建成至今已有整整500年,虽饱经风霜,但在族人心里,始终是灵魂的依托。东南溪人把后辈的期望,寄寓在祠堂袅袅青烟中,也寄寓在雕梁画栋上。
  陈氏祠堂从建造伊始,几经沧桑。1614年,陈氏祠堂建成,当时主要由陈氏的十三房族人,共600多户人家建造,他们分工建祠堂。建造祠堂主殿的时候,第二房负责材料,第四房主要出人力,第五房主要出资金,第四房和第五房的族人共同负责雕刻祠堂主殿的龙凤图案,暗暗较劲,最后使得图案雕刻异常精致,栩栩如生。大约130年前,12名有名望的陈氏族人决定重新维修祠堂,由当时的族长陈宗志主持修建,并设计了现在祠堂的建筑样式。陈氏宗祠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图案,在宁海地区的祠堂中拥有较高的声望。1918年左右,陈氏族人的一名女子出嫁,由于油灯点燃草房,火燃烧至祠堂,祠堂两边的厢房被烧毁,但主殿幸免于难。祠堂两边的厢房曾多次被烧毁,但是中堂都安然无事。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氏祠堂并没有受到毁坏,只是由原来的红白喜事、宗庙祭祀的职能转变为举行会议的场所,其功能相当于会议室。1995年夏,村民众筹资金重建祠堂。
  ◆步瀛桥
  “仙人留下步瀛桥,山环水抱好村庄。左右两水归一方,繁荣富强胜天堂。”步瀛桥,又称“步云桥”,位于东南溪村村前,横跨“桥头坑”两侧。古时村口即大海,瀛海者,仙气也。据桥头碑文所示,步瀛桥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几户族人合资筑成。步瀛桥呈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桥西边石栏上留有当年建桥捐助人的名录,上有“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吉旦”字样。桥北段八级台阶,南段有七级台阶,桥净跨8米,宽2.80米,高2.80米。步瀛桥历史悠久,保存较好,2009年被评为县级文保点,至今仍为村民所使用。存在了几百年的步瀛桥,记录着从东南溪村祖祖辈辈从深山海涂走向更广阔土地的脚印,它承载着一辈又一辈村民的记忆。如今的步瀛桥带着历史的印记,在薜荔藤蔓的缠绕中毅然伫立着,沧桑中尽显岁月的洗礼,是东南溪村独特的记忆名片。
  ◆古樟树
  位于步瀛桥边,树龄五百余年,高25米,冠幅18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被宁海县评为一级保护古木。
  ◆风水墙
  古人十分注重风水命理一说,山川庙宇,宅舍墓地都蕴含着丰富而神秘的风水之说。东南溪村位于大梁山下,前面不远处就是海滩,陈氏先祖在村前修筑河堤,河堤两端架起高桥,又在堤畔砌石筑建风水墙,以蓄养人丁财气。
  在老辈人看来,风水墙不仅仅只是“拦风水”那么简单,时值日寇侵境,四处风声鹤唳,这处风水墙一砌,整个村庄就恰到好处地隐藏起来。外人经过东南溪村,只看见高高的石墙,却看不见里面的人。充满智慧的东南溪村村民还在风水墙上挖了炮洞,这样一来,这处的风水墙既能“水口紧凑,财聚可久”,又有自卫、御盗之效。
  ◆福寿寺
  原名福兴寺,别称福胜寺,又称福圣寺,原址在东南溪里山湾内,因筑水库,于1958年迁至大梁山,倚羊祜殿侧,改称福寿寺。《嘉定赤城志》记载,该寺在县东六十里,开宝中建;明崇祯《宁海县志》记载:福胜寺,东四十里南溪,宋开宝中建;光绪《宁海县志》记载:福兴寺,东四十里南溪,宋开宝中建。寺名更替频繁。三志记载不一,因为年代久远,所以福圣寺、福胜寺和福兴寺究竟是同一座庙宇还是三座不同的庙宇,据现有的材料没有办法进行考证。
  而关于“福兴寺”一名的由来,在东南溪村还有一一段有趣的故事。据陈氏族人回忆,当时东南溪村的大户人家是一个傅姓人家,陈氏族人为了维持生计,来到此地为这户人家打工。后来陈氏族人凭借勤劳能干的朴实性格逐渐壮大,而傅姓人家渐渐落寞,最后傅姓人家的宅院变成了寺庙。“傅姓”与“福兴”在宁海方言中十分相似,或许这就是福兴寺一名的由来。
  关于福寿寺,东南溪村流传着一个“雪夜背佛像”的传说。福寿寺曾建在村中心,慢慢地,因人多地少,村民们想把寺庙迁到山岙去,腾出土地以作安身之所,但是又担心会有村民反对。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趁着雪夜,偷偷将寺内的佛像搬到山中,也就是现在东南溪后山的山湾里。为了能让佛像留在山里,背佛像的人在回村的时候,面朝深山倒退而行,这样一来,路上的脚印就只有一个方向:只有进山没有出山,是神佛显灵的征兆。所以福寿寺大佛就这样留在了山中,直到1958年,再度被迁。现在古寺遗址位于村后南溪水库。
  福寿寺原址现已变成水库。由于东南溪村有山海包围,距离淡水十分遥远,农田的灌溉需要水源,所以将寺院移除修建水库。水库修建的时候,并没有大型的机械化工具,修建水库所需的泥土,是由村民从附近的上山挑来的。由于当时采取的是按劳分工,记工分的形式,所以村民们积极出力,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毫无懈怠。水库建成以后,为村民带来饮用水,一千二百多亩农田得到灌溉,为村民的生活营造了便利。由于水中富含矿物质,口感很好,在此建立矿泉水厂。
  ◆赵公元帅殿
  赵公明是道教的护法神之一。在宁海,供奉赵公明的殿堂庙宇并不多,东南溪村有一个“赵公元帅殿”,赵公元帅是财神加护法神。“权司国富钓衡重,威镇天关锁钥严”,门口的这副楹联,充分地诠释了赵公元帅在村民心中所代表的的意义。推开门,正厅两侧,有赵公元帅义妹“三霄娘娘”的大幅彩画。在民间,赵公元帅被视为武财神,三霄娘娘则是送子娘娘。殿侧的墙壁上,搁放着大大小小的匾额,上题“有求必应”“赵老爷保佑”等字。村民相信这里供奉的赵公元帅很灵验,因此这里的香火不断,游客往来不绝。
  ◆泗洲堂
  东风岭位于村后,路旁修建一路廊,坐西朝东,古朴简约,面积约25平方米。龛壁内供奉着一名西域僧人,这就是主管祈雨、护航、降妖、平乱、治病等职能的神明——泗洲佛。泗洲堂始建年份不详,重修于清道光五年(1825),内立石柱四根,均有捐款人姓名。泗洲佛又称泗洲大圣,原为西域僧人,唐高宗时来长安、洛阳等地讲经教化,后赴江南,定居与泗洲(今江苏泗县)。他圆寂后,人们常见一僧人坐在塔顶,便认为泗洲佛“显圣”。各地效仿信奉泗洲佛,但因与其他菩萨相比,其地位稍低,只能建堂屋供奉,命名为“泗洲堂”。一直以来,吴越闽粤台等地甚为崇拜泗洲佛,尤以浙东为盛。泗洲佛一般奉在路廊内,宁海境内共有泗洲堂十余处。东南溪的这座泗洲堂石佛像保存较为完整,村民曾集资修缮。
  第四节 乡风民谚
  ◆岁时
  春节,俗称“过新年”。正月初一凌晨,竞放炮竹,俗称“开门炮”。这一天设香案供品,家人祭拜,称为“请天地”。全家人换上新衣服,不出工,不扫地;禁止哭泣、咒骂,商店关门,员工放假。邻里之间相互“贺岁”,将好话,讨吉利。晚上需要早睡,不能点灯,放“关门炮”。第二天,亲朋好友们开始带着礼物相互拜访,称为“拜岁”,礼物叫做“拜岁包”,主要是红糖、龙眼、枣子等。招待客人要用糖、姜米、红萝卜或者橙皮丝沏茶。长辈还会给孩子们分“压岁钱”。后来,旧的封建习俗逐渐革除,但探亲拜岁依然盛行。
  元宵节,在东南溪村元宵节是正月十四,称为“十四夜”。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燃烧樟树枝叶,并且要说“十四夜,燀址界。金银宝贝燀进里,埃糟晦气燀出外。燀燀镬灶孔,银子孔打孔。燀燀镬灶塘,银子塘打塘。”晚上家家都要吃汤包表示吉利。村民们挂灯点蜡烛,小孩子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在路上玩耍。街头巷尾彩灯很多,还有舞龙灯、耍船灯,锣鼓喧天,到了半夜,这些活动才慢慢停止。庙社会从十三日的晚上点灯,宰杀最大的猪羊,演戏敬神,一直到正月二十。
  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扫墓祭祖,而且基本都在节前。事先准备好麻糍、香烛和纸幡,到先人墓前祭扫,加土插幡,俗称“加坟”。晚上在家设祭,称“请太公”。族人共同具在祠堂,祭祀祖宗,称为“做众家”。清明节要用柳枝插在门边或者头上,以保平安。
  立夏,俗称“疰夏日”。在这一天,村民们要吃茶叶蛋、青梅、蚕豆、芦笋羹等,防治疰夏。还有用糯米米饭、芝麻、糖、松花做成的食物,俗称“镬戳糍”,并且在立夏这一天有需要称体重,不能坐在门槛上等习俗。
  四月八,传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所以在这一天牛不能下地干活。村民们在之前会采摘乌饭树叶,取汁和米粉制成“乌饭麻糍”。这一天要用大麦粥、酒、蛋喂牛,准备新一轮的春耕。现在这个习俗已经渐渐不流行了。
  端午,村民在门边挂好菖蒲剑、艾草,门上要贴“端午符”、钟馗像,驱邪避凶。妇女们用香粉和樟脑丸制作各种香袋,赠送佩带。中午的时候,要用雄黄调白酒,涂抹在孩子的额头,喷洒在住宅的阴暗处,驱毒杀虫。端午节要吃粽子、麦饼、白酒。农民们在这一天采集青木香、紫苏等草药,以防中暑。
  六月六,旧称农历六月六天气炎热,各家曝冬衣,晒被子,家里养狗的人家要给狗洗澡。还有“六月六,晒红绿”和“六月初六,黄狗汰浴”等俗话。
  七月七夕,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东南溪村的妇女们会在这一天用木槿叶煮热水洗头发。
  七月半,古称“中元节”,旧习俗家家户户要祭祖。村里还要邀请和尚念经,举行盂兰盆会,超度孤魂,施食恶鬼,俗称“施焰火”。现在盂兰盆会已经被废除了,祭祖也很少见。
  中秋,东南溪村以农历八月十六为中秋节。节前亲朋好友相互赠送月饼。这一天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喝酒赏月。这个风俗到今天依然在。
  重阳,是农历九月初九。村民们会用新米捣成麻糍,分给亲朋好友。带着祭品到田头酬谢田公田母,祈求来年丰收。
  冬至,以前计算年龄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要用糯米圆子伴着红豆、红糖当早餐。吃饭前要祭祀祖先。有乞丐会穿着道袍,扮作钟馗、判官的样子,穿街走巷,俗称“跨灶王”,妇女们等到他走近,撒一些盐米,据说可以驱邪。以前停柩待葬的人多在这一天埋葬或者修理坟墓,认为冬至这天百无禁忌,适合动土。
  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开始捣麻糍,打糖、做豆腐、炒年货。家里开始扫尘、清洗衣物,采办年货。女婿要给岳父家送鱼肉,俗称“送年夜”。除夕当天晚上,要祭神,称为“送岁”。门上贴“青龙马”,长辈给孩子分压岁钱,一起吃团圆饭。
  如果风俗以十二个月来划分的话,则为:
  正月初一春节:开门放炮,新一年开始,叫开门炮。早上吃新鲜米饭夹着红豆或红枣,表示新一年红红火火。前三碗奉天地菩萨,接着自己吃,中午吃年糕。晚上吃中午剩下的年糕。家家户户相互祝福,每户人家糖果糕点、瓜子等放在桌上吃,穿着新衣服。这一天不干活,一年中最快乐、幸福的一天。
  正月十四元宵:吃米团、汤包和蕃茹馏。晚上家家户户砍来樟树叶,寓意将金银宝贝弹进家来,把晦气垃圾弹出外。元宵称为灯节,家家彩灯高挂,有舞龙、舞狮、船灯、走高跷等活动。表示新的一年开始投入到工作中。
  二月二:寒食节,吃天下饭。
  三月三:清明节,上坟祭祖扫墓。
  四月八:牛生日,感谢其辛勤劳动,喂酒和乌饭麻糍。
  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做香袋,雄黄烧酒喷除邪。
  六月六:吃馒头,晒谱籍和红绿绸缎。
  七月十五:叫七月半,请太公。表示秋天丰收。
  八月十六:吃月饼,保佑全家团圆。
  九月九重阳节:敬老长寿节的礼仪活动。
  十月十五:叫十月半,请太公。一年中劳累将结束。
  十一月:吃冬至圆,加年岁,合家团圆。
  十二月除夕:为一年中最隆重繁忙之节日。各家各户掸扫蓬灰,清洁物具,购买年货,杀鸡杀鸭,打米糖,捣年糕,裹粽子等。女婿须送鱼肉到岳家,称送年夜。各户在堂中设牺牲品祭礼,谢神明、祖宗、菩萨,称谢年。除夕夜一家团聚吃年夜饭,共享天伦之乐。长辈给子孙分赠压岁钱。亦有人通宵不合眼守在家里,称作守岁。除夕夜放炮叫关门炮。
  ◆婚嫁
  女儿出嫁到夫家日子时,父母要对女儿进行教诲,告诉她要:孝敬公婆与长辈;敬重丈夫;与姑娘小叔要互敬互爱;团结邻居;搞好和睦家庭,共创美好生活。抬嫁妆时需要二只和气磁,交娘碗或者是半只鸡、一刀肉,并且要说:“娘饭香,夫饭长。”
  娶媳妇时必须前一天送礼到女方,要送去猪肉半边并连带猪尾巴,另外还有八样小礼:双夹刀猪肉;鲫鱼;冬笋;干面;猪上下乘;糯米、蛋;白糖;鱼胶。
  四个红包:剃头包、厨头包、梳头包、轿门包;四副帖:门帖、老新翁帖、舅帖、谢帖。
  ◆庆贺
  寿庆,俗称“做寿”。要从59岁生日开始,称为“做六秩”,69岁称为“做七秩”,79岁称为做“八秩”。寿庆的当天,亲朋好友们带上寿联、寿酒、馒头、寿面等礼物庆贺。家里要设供桌,摆放寿面、寿桃、寿糕,点燃香烛,悬挂寿字、寿屏、寿联。亲朋好友来拜贺,主人家要设宴席款待。
  贺生,俗称“送生”,产妇生完孩子休养称为“坐月子”。亲朋好友们在这一个月里面要送鸡蛋、红糖、胡桃、豆腐皮等十五样。在生产之前,外公外婆要送给没有出生的孩子衣服、过水面,希望能够“快生”,生产“快便”。孩子出生以后,要剃掉胎发,需要分赠剃头果。外孙第一次见外婆,外婆需要准备礼物俗称“外婆担”,礼物基本上是一只羊羔(羊背染红),称为“外甥羊”,希望小孩子像小羊一样孝顺活泼。
  建屋,俗称“起屋”。以前的房屋基本上砖木的结构,形式以三合院为主。在动土砌基、竖柱、上梁、封顶等重要建筑环节,都需要选择一个吉日来施工。等到上梁的时候,亲朋好友要赠送酒、面、馒头、钱钞等礼物祝贺。早上,主人要准备红布、灯笼、馒头,等到放炮竹的时候,梁上要系上红布,挂上灯笼一对和木榔头两个。为首的工匠要提着篮子站在屋脊上,一边说吉利的话,一边抛馒头,主人要在楼下接着。新房子的两边要贴“紫微高照”等联额,晚上要设宴席款待宾客,称为“竖屋酒”。现在虽然建屋已经很少了,但是搬新家送贺礼的习俗,在东南溪村依然保留了下来。
  ◆丧葬
  以前老人在病危的时候,家人会在床边哭泣送别,称为“送终”。去世以后为之沐浴更衣,随后在门外烧纸钱、草鞋,称为“送无常”。同时,将去世的人用过的床褥、草席搬到路边焚烧,门上贴“免烛”通知邻里乡亲。派人通知亲友,称为“报讯”。报讯者需要倒挟一把雨伞,亲友闻讯后,等到报讯者出门,带上一只砂罐解除晦气。入殓被称为“落棺”。死者脚下放灯一盏,昼夜常明,俗称“脚头灯”。成服称为“戴孝”,亲属需要穿戴麻布的白衣、白帽、白鞋。孝子要戴上稻草绳编制的帽子,穿草鞋,腰系草绳。把白帽、围腰白布,俗称“散白”。家里设置灵堂,孝子等日夜在棺侧守灵。请僧尼诵经超度亡灵,请道士念咒消除灾祸。吊孝的时候,请“赞礼生”主持吊仪,孝子等按照丧礼的规矩,依次上香叩拜,亲朋吊唁,孝子跪在一旁答礼。大殓又称为封棺,将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亲友送的重被(一种小被)、灰粽、桃枝担等放入棺内,然后加盖钉固。家人跪在棺侧哭泣,表示哀痛。出殡时要放鞭炮,鸣锣开道,锣声每十三响一歇。幡幛、牌位、鼓吹前行,棺柩外另加彩套,称为“材显”,上札白鹤,按照死者的身份来定白鹤的数量,最多五只,俗称“五鹤朝天”,以示哀荣。孝子持孝竹杖,俯伏灵柩左右,家人亲朋等随后护送。亲朋好友在路边设奠致祭,称为“路祭”。孝子等跟着灵柩送到墓地。墓地一般选在向阳山地,坟墓多临时修建,也有死者生前进行挑选。墓地的修建崇尚风水,如果山向不利,棺柩就会暂停不葬。灵柩入暮称为“进圹”。进圹后,孝子捧一掬土放在棺顶上表示埋葬亲人,然后取土一撮留作纪念。封墓后,开始镶嵌墓碑。完成以后,要放鞭炮致奠,“关山谢土”。安葬后三天以内,孝子每晚带一壶茶和草把,到墓地烧洒,俗称“送茶”。家人每天在死者牌位放上食物,就像生前一样,俗称“上饭”。每七天进行一次祭拜,称为“做七”,一般都需要七祭。第五祭由已经出嫁的女儿来操办,比较隆重。去世一百天要进行“百日祭”,第二年的正月初二,亲友要带上香烛到死者牌位前“拜座”,俗称“烧纸”。周年忌日仍然需要设奠,27个月后,将牌位送给宗祠,这个时候孝满除服。
  新中国成立以后,移风易俗,提倡丧事简办,以开追悼会,送花圈、挽联,佩戴黑纱、白花等形式寄托哀思。
  ◆羊祜殿拣日子
  “择日”宁海话叫“拣日子”,为传统民俗之一,即选择佳日以趋吉避凶。古时候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古人看来,在举行重大事情之前,选取一个“黄道吉日”至关重要。
  在远近乡民心中,大梁山羊祜殿的羊祜相公有求必应,能保一方平安。羊祜殿“拣日子”远近皆知,自建殿开始,每逢红白喜事,嫁囡讨媳妇,甚至渔民捕鱼,都习惯去羊祜殿“拣日子”。早些时候,经常会看到象山、峡山等地的渔老大扛着整篓整篓的鱼虾来到殿里,这些人都是出海捕鱼之前,得到羊祜相公“保佑”过来还愿的。
  ◆谚语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弯头地园务落空,拔出萝卜就种葱。人勿欺地皮,地勿欺肚皮。耕田深一寸,抗旱抵一汛。荒田无人耕,耕耕有人争。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有志者战天斗地,无志者怨天恨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树从泥土里吸收养料,人从群众中获得知识。田邻好,好种稻;邻居好,好靠老。一百廿日田头孝。人面难求,土面好求。只有人懒,呒不田爿。敬重父母敬重福,敬重田地敬重谷。众人里面有圣贤,黑土里面有金银。树高干丈,叶落归根。廿亩棉花廿亩稻,晴也好,雨也好。人要肥,圆眼煨猪蹄;田要肥,猪栏垃圾泥。锄头口,供千口;斧头口,口养口。赌博钿,一蓬烟;生意铀,六十年;种田钿,万万年。种田望天讨,一世苦到老。种田地人讲饭难,读书人讲字难。积土成山,积沙成塔。田是粮仓,竹是银行。田勿耘呒谷,山勿铲呒竹。土是金,地是银,错过季节呒处寻。吃饭勿忘种田人,喝水不忘挖井人。肥水不流别人田。穷乡难舍,熟土难离。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变黄金;三兄四弟各条路,门前黄金变泥土。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年年勿壅肥,烂泥变板泥。人呒力面黄,田呒力稻黄。草籽种三年,怀田变好田。地大不如海达,山高不如海深。在山靠山,在海靠海。阳山油茶阴山竹,矮山水果高山茶。桃梅梨果满园栽,铜钿银子滚滚来。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隔年便还钱。三年勿养猪,敲泥篰呀天嘶。一分好地产一斗,一分手艺供十口。
  ◆民谣
  改造烂塘田
  烂塘田,水齐腰,二尺秧苗八尺稻,多少收成望天讨。烂塘田,来改造,可种双季连作稻,一年收两熟,增产木佬佬。
  沙地
  沙地讨饭畈,放下沙洁呒没饭;两个割稻一个掼,掼稻人还好送昼饭。造好翻水站,变成丰收畈;亩产一千三,纷纷人家谷仓满。
  东仓西仓
  东仓、西仓,番薯打桩,萝卜渗汤;大荒一半收,大乱一串幽。
  ◆山歌
  茶山高,海洋低,种田人家呒不米;清明未到磨麦虫,当头六月不穿衣。山歌好唱口难开,枇杷好吃树难栽;大白米饭好吃田难种,圆眼荔枝好吃远路来。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