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渔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渔水利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12
页码: 6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南溪村人口增长导致原有土地不足,先民们通过围海造田等方式历经350多年耕耘,形成了现有耕地和塘地。该村进行了标准农田改造、粮食产销等工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实行二轮土地承包制度,让村民精耕细作。水稻选种注重质量和数量。此外,还建设了水利工程和工具,如标准海塘、山塘、茶园、水库等,其中福圣寺水库是重要水源。近年来,该村还获得了多项惠农补助政策。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农渔水利

内容

沧海桑田,潮来潮往。自从迁居至此,东南溪村人经过一代代繁衍,人口大幅度增长,原有的天地不够生活。智慧的先民把眼光投向大海,向无数次海潮运动淤积而成的大片海湾滩涂要生活。从潮涨潮退讨些小海鱼,取些蟹蛤,到明末清初时筑堤坝障潮,开沟蓄淡,将一片片咸卤地开垦为良田。经历祖辈们350多年的“向海要田”辛勤耕耘,实现围海塘辟良田建新村,才有如今东南溪村的3000余亩耕地,1000余亩塘地,上山采茶种摘果种菜,下地种稻谷植棉花,赶海养虾蟹捕鱼鳖。
  围海造田东南溪现在还流行着一句老话,叫“两餐油,一餐蹲”,讲的就是围海造田、开垦种植时候的情形。村民们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出工,天黑才收工回家吃饭。因为天黑,早晚两餐,都得点着油灯吃饭,中餐就在海塘上解决了,没有凳子,只好蹲着吃饭。古代围海造田的方式是:木做的漏板,一根接着一根架在海滩上,漏板前,五步一人,挖起一捧捧的海涂泥,使其沿着一根根的漏板缓缓前行,直至到达目的地。人们手中还拿着漏斗,漏斗有点像酒提子,一方面可用来推动泥土;另一方面,如果漏板上的泥土因太过干燥而无法流动时,用漏斗舀些水,倒进去,问题就解决了。
  因经济落后,围海造田时,没有机器,也无水泥钢筋,所围筑的堤坝都是海涂泥,围海筑田所靠的都是一双手。这些海涂泥抗潮能力差,一遇到台风、潮水决堤,导致海水倒灌,农作物死亡,一番辛苦却最终颗粒无收。即便如此,东南溪人也没有放弃,毁了再围,再毁再围,最终凭着毅力,“围”出了一块块良田。1655年,六份塘围成;1659年,石龙塘围成;1849年,汝岸塘围成;1895年,毛屿塘围成;1990年,平岩塘围成,这些记录着东南溪人“向海要田”的辉煌历史。
  ◆标准农田改造
  1959年1月,县政府成立土壤普查、土地利用规划委员会。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东南溪村就开始进行以改良土壤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初步摸清了低产田情况和低产原因以及对策措施。针对低产田瘦、浅、烂、黏、酸、咸板等状况,制定了做到田、林、路、渠、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任务。把原来高低不一、大小不均的耕地,改成“田成方,渠成行,田埂种树,机路配套”,并派出工作组,分别到各个大队,发动群众改土造田和改良土壤。对半咸性塘田,深挖地沟,疏浚河道,降低地下水位,灌排分系,洗盐压咸,修建闸门,防止咸潮入侵,增施有机肥,水旱轮作;对冷水田,修建避水堤,开挖冷塘蓄水,开渠引水,提高抗旱能力;对无水源地区,选种高产旱粮作物或用机电喷灌等;对砾砂土,加客土增厚土层,防止水层冲刷流失;对烂塘田开凿沟渠,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深耕晒垄等。到了70年代后期,又发动村民们继续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地力。
  通过综合治理,把相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建成“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路边绿化、田间排灌设施配套”的标准农田,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动农地整理工作,通过农地整理建成标准农田,除增加耕地面积外,还能获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2000年8月,投入资金11万元对南溪塘进行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理面积1615亩,获得标准农田1615亩,新增耕地44亩,可得折抵指标32亩。
  最具代表性的农田改造就是门前塘农田改造。门前塘农田改造最开始规划在1979年学大寨时期,将原来的中堍片、里塘江底片及甲乙丙丁壬子片全面规划,进行土地平整,设计机耕路和新河港开挖,2000年由县财政局拨款,县水利局设计,新建5米宽机耕路6条,机耕桥3座,3米宽大屿坦闸门一眼及进出排水沟数千米,机埠6座,于2012年改造了大闸门,形成了1560亩现代化粮食功能区。
  ◆粮食产销
  1953年宁海县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成立了宁海县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村里粮食生产根据省府规定,本年度粮食统购统销与农业税政同时进行,分别结算。粮食统购计划由上而下合理的分配,控制数字,以乡为单位公布。对农户的粮食统购办法是:核查本户土地、产量、人口与上年陈粮出售、卖出买进的粮食数量,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总路线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自报及民主评议,协商人丁统购任务,经乡批准,张榜公布,限期出售国家粮库完成任务。1954年粮食统购工作顺利完成,迎来了1955年粮食大丰收年;1955年,国务院根据实施统购统销的经验,颁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整顿办法》等政策,并规定定产、定购数三年不变,增产不增购、定销数一年核实一次;1956年,全线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粮食购销由农户结对改为与农业合作社结对;1957年,国务院根据上年经验和供需矛盾的新变化,对原“三定”政策作了补充规定,对余粮社自足社适当增购,对缺粮社合理减少统购任务;1958年下半年人民公社建立,各村开办大食堂,提出“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子吃饭”的口号,没几个月大食堂关门;1959年至1962年,农村生产力遭到破坏,粮食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困难,称为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渡过难关,政府规定日常生活用品都需要凭票供应,居民定量标准一年一度调整,公社有粮食专管员每季发一次粮票给居民,发的是浙江省粮票,在省内通用;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现今村民粮食生产满足自给自足,剩余粮食市场交易。
  ◆实行二轮土地承包
  1980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让一部人先富起来的伟大号召,东南溪村积极响应,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土地承包制度应时而生。宁海县联户承包责任制工作是在1980-1984年期间完成的。东南溪村第一轮土地承包制在1983年开始实施,土地承包到户后,生产队依然存在责任人,村经济合作社员对各生产队农户依然具有监督、结算的权利和义务。经过几年的努力,村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还充分发挥剩余劳动力。许多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利用双休日和早晚时间搞承包田、种植水果;还有村民热衷副业,或办厂、或开店、或运输,各尽所能,发挥特长。1999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开始,在第一轮土地承包30年的基础和经验上,国家规定第二轮结束的时间为2029年。在这种大环境下,东南溪村采取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稳步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度。
  ◆水稻选种
  种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年的收成,水稻选种是全年丰收、增收的关键。70年代至80年代,各生产队都进行水稻选种。生产队选种一般从现有种植的水稻品种中挑选,着重考虑这些品种的全生育期、丰收性、稳产性、抗病性、抗逆性、抗倒性等各个方面。本队种子不够选,就超出队界去选。1982年生产队组织农技骨干到宁海县水稻良种场去选,定下长势均衡、穗大粒多的稻谷;同时与有关兄弟生产队签订和落实好调种计划,目的是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等性能良好的品种,保证种子的数量、质量。1984年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的水稻种子多数都向农技和供销部门购买,也有直接向农业科技示范户购买的。在备足种子的基础上,村民们对水稻种子谷用盐水、风力、机械等方法进行精选。给种子消毒,消灭潜在种子上的病菌,从而减少菌源,对遏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至关重要。近年来,东南溪村的大量土地被征用,一大批大棚蔬果的发展种植、家禽牲畜的养殖,使得传统水稻种植正在减少,稻谷选种也逐渐淡化。
  ◆标准海塘
  东南溪村地处沿海,时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1997年8月18日台灾后,潮汛开缺数千米,村民抢筑汝岸塘岸,加筑七万余方,实行义务劳动制。后来再投资,由江苏工程队独轮车加筑平整后,按县水利标准统一抛石砌筑新开设角带20米宽,30米镇压层。东南溪村承担1400米标准塘坝,并于2000年建成。毛屿塘海塘位于宁海县最大的海塘闭合区长沥线的西端,地处三门湾内白峤港的北岸西岸。工程区西接沿海南线的石垟头,东接毛屿港西侧,南靠白峤港。海堤线全长3.65km,其中西堤线长1.9km,东堤线长1.75km。海堤上有3座闸门,分别是鸡笼闸、卫东闸、门前闸。
  ◆门前塘山塘
  是东南溪村5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水源,坝址以上集中面积为0.002★㎞2,主流长度0.08km,总库容0.74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山塘。其中下游有东南溪村庄、公路、通讯及输电线路等重要基础设施。
  ◆绿紫源山塘
  是东南溪村灌溉用水水源,集雨面积0.035平方公里,主流长度326m,总库容0.61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水为主的山塘。2016年对大坝库内清淤、扩建溢洪道、帷幕灌浆、内坝新建钢筋砼防渗面板等,总投入698422元,工期150天,8月15日通过验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水利工程和工具。
  ◆茶园
  为发展农村经济,1967年村班子组织各小队队长十余人参观绍兴上旺茶院建设,决定移除荒山坟地,移坟600余穴,发动男女老少上山开垦茶园,夜里用拖拉机灯照明连续作业,三个月内建成茶园26()余亩。2011年,茶园改建为梯地,由村级合作社实行对外承包,纳入集体经济收入。
  ◆福圣寺水库
  福圣寺水库是东南溪村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1958年掀起大跃进高潮,有公社领导和村班子统一将原有的福圣寺拆除,建造水库,寺院的材料用来建造各生产队的仓库屋,历时两年。1960年兴修水库开工,于1962年基本完工,坝长100米,高21米,可容量20万立方米。2009年县水利局投资300余万元,改建外坎坡坝顶、溢洪道、启闭器山洞涵管、管理房等。
  毛屿港工程
  毛屿港位于原毛屿乡,港尾延伸至力洋镇。上游淡水有茶院溪(双角溪)、力洋溪汇入。集雨面积93平方公里。内港长12公里,宽400米,港水出力洋港,注入三门湾。堵港坝址选在毛屿村渡口。1959年12月20日动工,1960年4月23日和8月7日两次出险,已堵大坝被潮水冲倒。1961年12月27日重新堵口成功,1963年12月31日全面竣工。主坝采用土石混合结构,长550米,高6.5米。副坝1条,长448米。引河长420米,宽41米。建6孔宽18米泄水闸1座,最大泄洪量456立方米/秒。配套兴建灌溉主渠2条,计长7000;分水闸2座,翻水站3座,抽水机埠8处.国家投资65万元,投放劳力60万工,完成土石方33万立方米。堵港后,总库容6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43万立方米,属小(一)型水库。东南溪村周围村庄3000亩农田,抗旱能力达40天以上。
  惠农补助
  宁海县设立了惠农补助清单十五条,东南溪村对此进行了公示并严 格执行,下表为农业优惠补助政策项目表。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海县政府
相关机构
宁海县财政局
相关机构
宁海县水利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