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沿革
分类号: D035.5
页数: 4
页码: 5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南溪村在历史上曾实行保甲制,1949年后废除,开始实行镇、乡、村体制。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民因缺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自发组成互助组。1953年前后,东南溪村开始创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9年前后,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1962年以后,按照中央规定,改生产队为生产大队,生产组为生产小队。70年代以后,大队管理委员会与生产队队委班子以计划经济模式领导和管理农副业生产。80年代后,大队管理委员会变成经济实体,后撤销成立村农工商合作社。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机构沿革

内容

◆保甲制
  民国初年,农村已经有了乡、保、甲的组织体制记载。乡是农村的上层组织,下设保,十个保为乡;保以下是甲,十个甲为一保;甲是户,二十户为一甲。村落以二至五个甲为主,当时的地方组织领导分为,上层有乡长,中层有保长,下层有甲长。东南溪村也在这一段时期实行保甲制,由乡长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和任务,保长按照乡长的指令下达到甲,甲长到户,完成保长分摊的各项任务。1949年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保甲制全部废除,农村开始实行镇、乡、村体制。
  ◆互助组
  土地改革后,部分贫下中农因缺少耕种的大型农具,农业生产资金不足,因而把分配的土地卖给了有钱人耕种。为了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尽快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共同富裕的号召,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1951年,分到土地的贫苦农民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由于缺乏生产资料或者缺乏劳动力,耕作中,尤其是农忙季节遇到不少困难。于是有些农户就自发地联合起来组成伴工组,互供生产资料,互相换工,等价交换、互利互惠。1952年,政府号召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东南溪村的农户积极响应,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互助组有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中雇农、贫农、佃农占多数,他们常年进行互助互利。临时互助组参加者以中农为多数,他们春季组织,秋后分散。富裕中农因自己有充裕的生产资料一般不愿参加。互助组中生产资料属于个人所有。当时,东南溪村一共有常年互助组20个左右,临时互助组10个左右。
  ◆合作社
  1953年前后,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东南溪村开始创办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折股入社,建立经济核算,会计独立财务,进行劳力评分。小型生产工具依然是属于个人所有,大型农具由集体添置。一年的收益按照劳力、土地分成分配。1956年春,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成为“初升高”。东南溪村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个时候地主、富农也一起入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设置社长、会计等职务,下面再分12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两名队长。高级生产合作社确立土地、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统一安排耕作,统一规划种植,统一评工记分,取消按土地分红。1957年冬至1958年5月,农村刮起了“浮夸风、瞎指挥”大办钢铁、大办农业,搞粮食产量“放卫星”。当时东南溪村也为了大办钢铁输送了很多合作社的社员,参加小高炉炼钢铁,还动员社员群众大量奉献废旧钢铁,支持大办钢铁运动。
  ◆大队管理委员会
  1959年前后,实行一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评工记分、按劳分配、年终结算制度。1962年以后,按照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改生产队为生产大队,生产组为生产小队,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南溪村大队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东南溪村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12个生产队。大队管理委员会为基层一级行政组织,设大队长,总会计、副业大队长、妇女队长、植保员;生产队成立队委班子,设队长、会计、副业队长、妇女队长、植保员。70年代以后,东南溪村大队管理委员会与生产队队委班子以计划经济模式领导和管理农副业生产。80年代,东南溪村成立村民委员会后,大队管理委员会变成经济实体,与村民委员会合署办公,1987年,大队管理委员会被撤销,成立村农工商合作社,村农工商合作社主任由村民委员会主任兼任。村农工商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的代表者,一直延续到与村民委员会合为一体。
  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是各村执行《宁海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三十六条》和村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的专门监督组织,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对村级事务实施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责有:对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执行情况,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情况,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情况,村级各项收支、集体土地征用、工程项目招标等村务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完成村党组织和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授权监督的事项,支持和配合村级组织正确履行职责,带头遵守村规民约。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权力有:知情权,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了解掌握村务决策和管理执行情况;质询权,对村务事项和村干部履职情况开展询问质询;审核权,对村务、财务公开情况和财务报账前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建议权,围绕村务事项提出建议,疑难事项直接向上级汇报。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流程,是严格按照《宁海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三十六条》流程图来监督,组织发动群众做到全程监督。具体流程分为:一、收集民意。通过村务评说会、周二集中办公、上门走访、聊天长廊等形式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建议,确定监督事项。二、调查分析。围绕监督事项开展调查分析,调研结果和工作建议要及时向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反映。三、监督落实。提出监督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问题。四、通报反馈。通过公开栏、召开会议、个别反馈等形式公布监督结果。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分为:工作例会制度,一般每月一次会议,财务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学习培训制度,应参加村级组织和上级组织召集的学习培训活动。工作报告制度,每年应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民主评议制度,每年接受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至少一次民主评议,评议结果向村民公布。工作记录制度,每年工作都应认真、如实记录,以备查阅。申诉救助制度,因工作需要,可直接向乡镇(街道)反映情况。现任村监会主任陈城长。
  ◆农村工作指导员
  2004年宁波市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受宁波市农村工作指导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依据《宁波市农村工作指导员管理办法》,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东南溪村结对,定期派驻干部入村指导工作。农指员是受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委派,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指导、帮助和配合基层组织开展工作的驻村工作人员。农指员主要履行好六项职责: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群众信访调解、富民强村服务、民主制度监督和组织建设督导。截止2016年,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一名——华东杰。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城长
相关人物
华东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