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村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1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村庄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22
页码: 29-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宁海县开展“净化大地、美化家园”和“美丽乡村、美好生活”行动,东南溪村贯彻美丽宜居示范村理念,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一村一景”,定位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美丽新农村。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村庄建设

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途径。自从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广大农民也对此寄予了深切的希望。宁海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和“美丽乡村、美好生活”行动。东南溪村认真贯彻美丽宜居示范村的理念,结合村庄自身特色,打造“一村一景”,切实提升农村百姓的居住环境,将新农村性质定位为:以打造乡村景观风貌、完善配套设施为基础,发展园区配套服务业为推手的美丽新农村。
  第一节 道路设施
  新中国成立以前,村路由石板铺设而成的,普遍狭窄不便。20世纪70年代前期,随着拖拉机、自行车等农业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出现,石板路已经不能适应村民的需求,修筑起机耕路。机耕路就是用塘渣在原路上堆积铺垫而成的较为宽阔、平整的道路。到70年代中后期,汽车、运输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运输工具逐渐普及,水泥路渐渐取代地机耕路。随着村经济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道路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标准不断提高。90年代,混凝土白色路面或者柏油路取代碎砖路、煤渣路,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状况。道路两旁实施绿化工程,种上阔叶树木,加固了路基。道路修建的路线还在不断地延伸,与各个村庄和乡镇相连接,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村庄内部道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主干道、次干道、宅前路。村庄主要干道是一条南北向主道路和两条村庄道路,道路宽7米、8米、10米,次干道分别连接主干道路,宽度为5米、6米。宅前路为5米,两侧留1米的绿化带。结合公共建设和公园设立集中停车场,结合村主要道路设立路边停车位,在新村主要道路路边设立集中公共停车场,在旧村拆除的破旧建筑的空地上设立路边停车场。
  根据2000年交通部制定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编制大纲》和2003年宁波市《关于加快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宁海县分2004年、2005年、2006年三年实施,将多数机耕路改建为县、乡道公路。2006年,实现了村村通等级公路及路面硬化的目标。
  ◆S215盛宁公路东南溪段
  属于省道段,省道一级公路,起自鄞州盛垫,经象山从西溪岭入境宁海。盛宁公路东南溪段起自庙岭与东南溪交界,经南溪、苔芳、路湾,与宁松公路交汇,全程约4.2千米,是贯穿村庄的主要对外交通道路。盛宁公路始建于1958年,属于宁(海)西(泽)线的一部分,1979年列为705省道。1989年公路普查时,将盛垫至横山码头公路与西泽至宁海公路合并,改称盛宁公路为71省道。2()01年公路普查后,改称为S215省道。盛宁公路全长44.18千米。
  1991年至1993年期间,对盛宁公路东南溪段按三级山岭重丘壑平原微丘公路标准进行测设改造,最小平曲线半径为25米,最大纵坡7.9%,行车时速30-60千米,路基净宽7.5-8.5米,两边设田路分界档墙,挖方地段为石边沟,路边宽度6-7米。油路改建工程分三年实施,1991年4月,设立苔芳工地,完成苔芳路基工程。1992年4至10月,完成苔芳段基层面层工作。工程段被评为优良工程。
  ◆宁松公路东南溪段
  属于省道二级公路,全称为宁海至松岙公路,又叫沿海南线。该公路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60km/h。起自宁海跃龙街道城北环岛,经华山村,穿白峤岭隧道、白峤、雪坡、盘屿、梅岙、路湾、毛屿、毛屿港大桥、叶家、洞门、胡陈港大桥、沥头、高家、娘娘宫、石桥头、下蔡、渡头、车岙港大桥、松岙至松岙渡口码头,全长36.360千米。是象山石浦连接沈海高速(沈海高速)公路最便捷的通道(其中,城北环岛至路湾长14.152千米段与盛宁线重复)。
  ◆苔芳至毛屿公路段
  起自苔芳(盛宁线K124+800处),左转经龙口、塘湾、龙尾巴至毛屿村,长4.957米。苔芳至龙尾巴段起自苔芳村,经龙口、塘湾至龙尾巴,全线长32千米。1996年5月,按平原微丘四级公路标准测设施工。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最大纵坡4.3%,涵洞7道,设计荷载汽—10、履带—50。同年11月竣工,投资105万元。龙尾巴至毛屿段起自龙尾巴,至毛屿村。1999年7月,以原机耕路为基础,拓宽截弯取直,长2.4千米,路基宽6.5米(穿村段4.5米),路面宽3.5米,弯道12处,最小平曲线半径60米,最大纵坡0.7%,涵洞3道,设计设计荷载汽—10、履带—50。同年11月建成,投资85万元。2006年,投资330万元,全线道路拓宽和路面改造,将长2.611千米、路基宽6.5米的砂石路面,改建为5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将长735米、路基宽4.5米的砂石路面,改建为宽3.5米的水泥混泥土路面。2018年,全线有四级公路4.957千米,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3.346千米,砂石路面1.611千米,桥梁1座长6.6延米,涵洞10道,钢质护栏100米。
  ◆盛宁线至南溪砖厂段
  2004年改建,全程长0.384公里,起自盛宁线终至东南溪村砖厂,属于准四级公路,沥青简易铺装,总投资19万元。
  ◆盛宁线至南溪小学段
  2004年建造,全程长0.183公里,起自盛宁线终至南溪小学,属于等外级公路,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铺设,总投资15万元。
  第二节 生活设施
  ◆供电
  1966年前后,东南溪村开始装上电线、电灯。70年代开始,村民们用电由大队机口电工兼管,各生产队配备土电工1人,负责农户用电线路的安装和维修。公社队大队、生产队开展电工培训。1974年,村级国家电网开通。1975年,大队电工增至2人,各生产队配备正式电工1人。1978年起,调整充实大队、生产队电工队伍,健全各种用电管理制度,每年组织一次电工学习班,不定期地进行用电设施检查和及时维修线路等。90年代,村委会和生产队出资,实施全村电网整改,12个生产队的电网全部更换,确保村民用电正常安全。2000年后,全村电网进行了再次改造,实行“一户一表”制度,供电部门负责抄表、维修。现村供电电源接入茶院乡电力管网,村内设置多个配电房。
  ◆供水
  解放前,村民们习惯喝生水,大多饮用溪水,家家置有水缸,挑水入缸后用明矾过滤成清水饮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号召不喝生水喝开水。1965年前后,东南溪村组织灭螺专业队到生产队挖井,开始饮用井水和水库水。90年代初期,有村民家中最开始安装了自来水管,至90年代末期,全村每户人家出资几百元安装自来水管,基本上都用上了自来水,供水水源来自宁东水厂,并在南溪村和苔方村各自设置了几个污水处理站。2015年,政府改造农村自来水低压管网,村委会出资对全村的自来水管网进行彻底改造,由自来水公司管理,实行一户一表。供水情况得以改善,还改造了排污管。
  ◆供气
  80年代前,村民以稻草和木柴充当生活燃料。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液化气灶在农村出现,使用很便利,但村民仍习惯在山上砍柴,液化气灶零星供用。21世纪后,国家保护环境力度加大,尤其是森林资源的保护,村民不能随意上山砍柴,液化气灶的普及使用逐渐代替了柴灶。至2018年底,全村基本上使用液化气作为生活燃料,极少的村民家并存使用液化气灶和柴灶。
  除了以上基础设施,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备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三节 环境卫生
  ◆环卫机构
  民国时期,东南溪村的卫生主要是由1至2名“清道夫”来负责,他们主要清除街道垃圾,警察局设卫生警司检查督促,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卫生管理机构,清道夫的生活靠出售垃圾灰来维持。建国后,废“清道夫”,改置“清洁班”,有清洁员,清洁员由县卫生院防疫股管理。1956年起,归县防疫站负责。清洁班备有手拉垃圾车和消毒箱。1960年,环境卫生管理所在东南溪村成立,环卫所负责垃圾清运。1979至1986年,由政府拨款购置环卫机械和新建基础设施,如拖拉机、改装垃圾车、吸粪车、喷水车、环卫专用车,并且投资建立储粪池。
  2010年起,实施垃圾分片包干管理制度,设立片长、督查员、保洁员、清运员,片长负责宣传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环境卫生政策、法律、法规,指导、引导村民对自家垃圾分类;负责本区域卫生管理的总体工作安排,制定工作人员检查排班表;督促监督员做好每天的巡逻检查,做好“月度清洁户”评比工作,督促保洁员做好卫生打扫、垃圾清运工作;每题不定时检查管辖片公共区域的卫生,以及每天随机入户检查卫生,督导农户做到对生活垃圾按要求分类;每天巡逻式检查管辖片区卫生,对于遗留的垃圾要进行当场清理,并且做到定时投放;组织开展每月片区“月度清洁户”评比工作,结合“门前三包”检查结果,评选出“月度清洁先进户”和“月度清洁促进户”,即做好宣传员、指挥员、监督员、检查员、保洁员、组织员。义务监督员负责入户派发垃圾分类宣传册、分类指引表、致村民公开信和分发垃圾分类桶、垃圾袋等;对片区农户“门前三包”进行每天不定时的卫生检查,按照检查标准进行打分,督促村民做到垃圾分类投放。监督保洁员做好垃圾清扫、垃圾收集等工作;每天不定时检查管辖片区卫生,做到发现垃圾就随手清理,并且把垃圾投放到自己家的垃圾桶;做好“可回收垃圾”收集工作;做好评比工作。保洁员负责按照片区划分范围明确保洁员的卫生保洁责任范围;每天对村道、河道、公共场所及时清扫,做到路面、路边无垃圾、无积水、无积泥、无沙石,道路两边及绿化带无杂草、杂物;将清扫时带回的泥沙、建筑垃圾入沙石、砖块、水泥块等垃圾,用于回填路基或找低洼地填埋;管理好保洁工具,做好定期的维护,保证保洁工具清洁、有序地收藏。清运员负责每天定时清运垃圾投放点的垃圾,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垃圾车做到无满溢、无遗漏、无扬尘、无污水流溢,保证不造成二次污染。
  ◆公共卫生
  民国时期,清道夫将垃圾桶内垃圾挑至城外灰场焚毁。全村没有公共厕所,村民都在宅内、宅边自备,有很多村民在街巷显眼处设置简陋的厕所以此来积肥壅田,卫生环境十分恶劣。
  建国初期,安排清洁班负责打扫东南溪村的主要街道,并清除各堆放点的垃圾。1963年起,实行粪便统一管理。1970年,推行粪便无害化,私人厕所由所在地生产队管理。东南溪村的巷道卫生刚开始由卫生站负责,后来由清洁员打扫,街道卫生属于环卫所管理范围。
  1983年至1986年,村内增加了果壳箱、垃圾堆放点和中转站,并且投资在车站、市场、街道两侧新建、拆建造型新颖的公共厕所,方便村民使用。无偿接管公厕,派专人定期清洁。东南溪村分别在1982年和1984年转发公布“卫生管理条例”和“卫生管理规定”,方便粪便、垃圾的管理有章可循。
  ◆垃圾分类
  2010年起,提出“推广垃圾分类,建设美丽村庄”口号,全村划分五个片区,分区进行垃圾分类管理,每个片区设立片区片长、督查员、保洁员、清运员。还制定每个月的清洁评比制度、卫生公约、农户“三包”责任制度,明确了片长、督查愿、保洁员和清运员的职责,以制度化的方式落实垃圾分类的工作。片长、义务监督员参与每月30日清洁评比,评比内容:①房前屋后地面干净整洁,不堆放杂物,圈养家禽家畜,墙面无蜘蛛网。房前屋后树木之间以及绿化树间不准拉绳索、不准悬挂布条、塑料袋等。②室内物品摆放整齐,地面、家具、门窗无污迹积尘。③卫生间干净卫生,无异味、无露天粪坑。④按要求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做到定时投放。⑤家庭成员行为健康、举止文明。⑥积极参与村环境卫生整治。对评比结果实施奖励:①按“东南溪村月度清洁户评分表”进行打分,分值在95分以上的奖励3个“笑脸”,分值在85-94分地奖励2个“笑脸”,分值在60-84分地奖励1个“笑脸”。②积分换礼品制度:所有的积分标识以“户”为单位累加使用。
  农户垃圾分类实行“三包”责任制度,第一包卫生:农户每天负责自家及周围的卫生保洁工作,并将清扫的垃圾分类集中放入自家相应类别的垃圾桶内,做到无垃圾、无杂草、无积水、无污泥。第二包绿化:负责养护房前屋后的树木,维护绿化设施,做到树木无钉、无挂、无晾晒衣物,不向树坑内倒垃圾、污水和堆放杂物。第三包秩序:维护自家周围环境秩序,不乱搭乱建,不乱堆杂物,不乱停放车辆,不占道干活妨碍交通。片长、义务监督员对村民“门前三包”区域每天进行不定时检查,每发现一处问题扣1分,检查结果作为评选“月度清洁先进户”的标准之一。
  ◆“三废”治理
  建国以来,东南溪村人口急剧增加,工业、交通日益发达,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982年,对村内的主要污染水系进行分期采样分析,以此来监控水质污染的情况。对自来水厂上游保卫区内的工厂,令其迁址或停闭以保护饮用水源。同时,责成各重点污染单位限期治理。1982年以后,村里的各个工厂陆续安装治污设备。1984年,东南溪村的工厂在执行“新建企业必须‘三同时’”的规定,对生产工艺与除尘、防噪等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投产,以此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河塘治理
  南溪塘和村前塘是村内重要的河道水塘,河道的治理与村内的环境息息相关。南溪塘分1号渠和2号渠,共有3个入河排口。1号渠起点为福圣寺水库,终点为苔芳,全长约1.06千米,是南溪村主要河道;2号渠基本为村内暗河,基本无水流。
  2009年,村委会成立负责小组,实施村级河长制和塘长制度,加强河道治理工作。陈茂波担任村级河长。河长负责牵头组织开展包干河道水质和污染源调查、制定水环境政治方案、推动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好监督检查,确保完成水环境治理目标任务,保证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河中无障碍物、河边无栏养畜禽,环境整治美观。
  陈耿贤担任1400平方米的村前池塘塘长。池塘长负责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池塘水质与污染现状调查;制定实施方案,推动治水工程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好督促检查,按时保质完成水环境整治;保证池塘内无漂浮物,沿岸整洁无垃圾,水质达到地表水类及以上标准,无发黑发臭现象。
  ◆绿化造林
  改革开放前,村民习惯在沿河、路边、宅前栽树,有的在菜园里种上果树,绿化意识并不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因村民造房的需求,所种植的多是生长快、成材早的树木,而且由于东南溪村傍山而居,所以村民们都没有绿化的想法。1979年,国家把3月12日定为“全民植树节”,从此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村委会定期组织人员义务植树,以各种方式教育村民爱护树木,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000年后,东南溪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绿化工作进入一段缓慢期。随着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家庭绿化、乡村绿化越来越被重视。对于山上的树木不能轻易砍伐,家家户户建起小花园,院落种植花草果蔬、放置花卉盆景,一年四季花团锦簇。
  第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
  ◆五好文明家庭
  20世纪50年代,全村创建“五好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活动是在全国所有家庭中开展的以“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好;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好;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好;移风易俗,少生优育好;勤俭持家,保护环境好”为内容的家庭文明创建活动。1982年,全村响应全国妇联的倡导,发起了“争创五好家庭”活动。1985年,“五好家庭”活动纳入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规划,出台五好家庭的标准:政治思想好、生产工作好;家庭和睦、尊敬老人好;教育子女、计划生育好;移风易俗、勤俭持家好;邻里团结、文明礼貌好。1996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精神,全村大力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根据全国妇联的精神,村“五好家庭”活动更名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全村“五好”条件的新规定,即:“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好: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好;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好;移风易俗,少生优育好;勤俭持家,保护环境好”。2016年,陈开法家庭、陈银撑家庭和陈梦生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
  ◆普法教育
  2005年,村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点,聘请叶旭、应峥峰担任村法律顾问,以公告栏的形式明确了公共法律服务点的工作职责和法律顾问的信息。法律顾问的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和驻点时间,还标明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宁海县司法局制监督电话。公共法律服务点工作职责包括:①为村民、居民及时解答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②接收村民、居民委托,代为起草,修改有关法律文书与诉讼活动;③定期举办法治讲座,发放法治宣传资料,宣传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④参与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的纠纷调处工作;⑤协助起草、审核、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社和其他管理规定,为村(社区)治理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等;⑥建立、管理司法行政第五级微信工作群。
  ◆红十字会
  2012年成立了村红十字会,由理事会进行日常的管理,对于辖区内突发灾害设立应急预案,以公告栏的形式明确村红十字会的工作职责以及红十字会志愿者的权力和义务。陈才撑任理事会会长,陈茂波任副会长,陈宝浓任秘书长、李成林、陈贤荣、陈掌良任理事。
  ◆红十字赈济救援队
  由村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组成,在本村红十字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当辖区内突发灾害时,根据应急预案,可以开展快速、有序的需求评估及物资救援。具体工作职责:①遵循红十字运动宗旨,积极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②掌握辖区内的最易受损群体分布和灾情隐患。③组织参加赈济救援培训、演练。④灾害发生后,即使开展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灾情和需求评估、报灾工作;在上级红十字会指导下,执行振祭救援任务,管理、发放赈济物资;核实、登记受助家庭;监督和记录物资分发情况,确保救援物资快速、有效、有序地发放给受灾群众。
  ◆村红十字会服务站
  主要职责如下:①在上级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开展红十字会工作;②负责制定红十字会服务站的工作规划、计划,并进行工作总结;③招募志愿者,管理、监督、指导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及其活动;④管理村红十字服务站,组织会员和志愿者开展人道传播、宣传“三救三献”知识、组织救护培训等活动;⑤及时向上级红十字会报送活动信息、工作情况;⑥完成上级红十字会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红十字志愿者
  基本权利包括:①获得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计划的拟定、设计、执行及评估等相关信息,接收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教育和培训。②获得红十字志愿服务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保障;自身需要他人帮助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③对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进行监督;④注册志愿者有要求出具服务证明、参加评比和接收表彰的权力;⑤有退出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的自由;⑥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赋予的其他权力。义务包括:①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红十字有关章程、规定,志愿提供人道服务,不计报酬;②遵循红十字运动宗旨,积极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③自觉维护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形象和声誉,不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营利性质活动或其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不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变相收取报酬④保护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获悉他人隐私及其它以法保护的信息,自觉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⑤正确使用红十字志愿者标识,妥善保管志愿者证件。
  ◆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
  2001年,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并设立专门的组织网络,分设站长、副站长和联络人三个职务。服务项目包括:手机充电、爱心诚信雨伞、饮用水纸杯、失物招领、应急药箱、针线包。全年的志愿服务活动按照月份分为十二个活动: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关爱残疾人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活动、春风护绿义务植树活动、河道护绿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平安巡查志愿服务活动、清洗牛皮癣志愿服务活动、茶院中小学交通疏导服务活动、国庆平安知识宣传、老年人免费体检志愿服务活动、平安巡查志愿服务活动。基本职责包括:①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各类资源,建立发展志愿服务团队;指导所属志愿服务团队加强能力建设,培育孵化专业志愿服务队伍。②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在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注册、发布岗位、认领项目、管理记录等。③围绕本行政区域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开发专业服务岗位,为志愿服务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④代理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需求发布岗位,对接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者。⑤接受县志愿者协会委托,对所属志愿服务组织发布的岗位项目、志愿者(团队)的服务记录实施初审。⑥培育、宣传、表彰本行政区域内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并做好推荐上报工作。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