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1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姓氏
分类号: C92;K810.2
页数: 7
页码: 2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南溪村的人口管理严格遵循农村户籍制度,人口数量逐年增加。2019年6月30日,全村总户数1212户,总人口数3219人。家庭构成以三口之家为主,但二口之家和一口之家比例上升,七口之家、八口之家的大家庭模式不断出现。职业分布上,村民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和商业。东南溪村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提供避孕节育服务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东南溪村的主要姓氏有陈氏、王氏和孙氏,其中陈氏是第一大姓氏,他们从城关桃源东门移居南溪,至今已繁衍至3000多人口。傅氏和单氏是最早居住南溪村的姓氏,但现已无傅姓和单姓村民。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人口姓氏

内容

第一节 人口概况
  ◆人口管理
  对于人口概况的统计,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户籍管理和户口统计制度,各乡镇也都设有户口管理制度,在民国时期也管得很严,不过其目的是为了抽取壮丁。解放后,从1949年开始,为防止土匪、流氓、游勇、反革命份子捣乱,保障广大老百姓安居乐业和正常生活,也对户口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49年6月至1952年,首先从农村开始,个人出门行走、探亲访友实行路条制度。凡成年人出门都得带上一张路条,以证明自己的身份。1953年全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各乡镇正式建立户籍科学管理制度,才废除了路条制度。在农村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还提出了加紧户籍制度建设的具体部署:从1957年下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大城市实行“公民证”制度;1956年至1957年两年时间内普遍建立常住人口登记制度;在1958年从全国范围内实行出生证、死亡证和外出证制度,增加户口统计指标,如农业人口、职业文化程度和年龄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务院决定将户籍管理权归属民政部门管理,从此将户口分成城市户口、农民户口、农村国家户口三大块,无故不得随意迁移。东南溪村严格遵循农村户籍制度,对于人口普查和户籍管理都依章处理。
  ◆人口构成
  2008年全村有946户,3031人,其中南溪村有755户2399人,苔芳有191户632人。2012年,全村总户数1154户,总人口数3108人,其中老年人口461人。南溪自然村户籍人口是2452人,户数913户;苔芳自然村户籍人口是656人,户数是241户。劳动力人口中南溪自然1550人,苔芳自然村380人。2014年,全村有948户,3928人。至2019年6月30日,全村总户数1212户,总人口数3219人。其中,20周岁以下902人,20至29周岁341人,30至39周岁474人,40至49周岁578人,50至59周岁574人,60至69周岁371人,70至79周岁210人,80至89周岁89人,90周岁以上19人。其中,老年人享受低保人数20人,特困老人17人,居家养老重点老人8人,空巢老人16人,独居老人19人,经济困难老年人28人。其中男性1739人,占比54%,女性1480人,占比46%。
  第二节 家庭婚姻
  ◆家庭构成
  据最新一次统计,全村总户数1154户,户籍总人口3108人,户均人口约3人。1950年前后,每户村民的住房面积很小,不少人家住草房。因为基本上没有钱来建房,所以户均人口一直保持在4人以上,不少人家是三代同居或者四世同堂。60年代中叶后,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口也在逐年增加,村民们开始建造新房子,子女结婚以后都分户居住,户均人口开始减少。70至90年代,一直处于逐年下降趋势。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户均人口一直减少。至21世纪及二胎政策开放,户均人口才缓慢地回升。
  从每户的人口结构分析,全村70年代到80年代,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曾遥遥领先于其他家庭。三口之家最多,其次是四口之家。随着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的加快等其他原因,家庭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三口之家虽然还是最多,但是增长幅度上有所减小,二口之家和一口之家比四口之家的数量要多。主要是人均寿命显著延长,向老龄化社会过渡,以老年夫妇为主的二口之家或一口之家的比例在上升。此外,七口之家、八口之家的大家庭模式不断出现。
  ◆职业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村民绝大多数务农,木匠、瓦匠、裁缝等手艺人数量极少。1958年人民公社举办社办工厂后,村民开始进厂当工人。60年代后期,队办企业兴起,劳动力开始向社、队两级工业企业转移,但是绝大多数村民都是亦农亦工,农闲时务工,农忙时务农。至80年代,乡、村两级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对劳动力需求大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务农劳动需求减少,而且全村总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小,导致进大梁山啤酒厂务工、外出经商的越来越多,务农的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20%左右。90年代,个体私营企业涌现,村劳动力从事工业、商业的人越来越多,从事农业的则出现大农户。至2018年,村土地全部归村委会管理,全村劳动力基本上都脱离了农业,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节 人口控制
  ◆管理机构
  60年代中期,政府号召提倡计划生育,村计划生育工作由妇女干部主管,生产队由妇女队长负责。70年代初,大队卫生所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由大队妇女主任、卫生室负责人等组成,各生产队配备2名计划生育宣传员(生产队妇女队长、保健员)。1978年,各级党组织开始进一步加强了队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公社、大队分别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东南溪村大队分别成立由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妇女主任为副组长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妇女主任主管具体工作,其他党支部委员配合,“赤脚”医生负责计划生育指导和妇幼保健,生产队由妇女队长分管计划生育。1985年,村民小组不设妇女队长以后,大多由村民小组长兼任。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职责和任务是:宣传贯彻和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做好育龄妇女的节育、计生工作。及时地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等。
  ◆计划生育宣传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由于传统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影响,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村里利用广播、黑板报、演讲和展览等形式,持之以恒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人人明白,自觉遵守。90年代起,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宣传教育的对象已经不光是本村村民,还有外来流动人员。村里的计生领导小组要随时了解外来人员的怀孕、生育、节育等情况,指导和帮助落实避孕措施。
  ◆晚婚晚育
  五六十年代,结婚的年龄规定是男性20岁,女性18岁。到了80年代,政府开始鼓励晚婚晚育,后来结婚年龄有所调整:男性22岁,女性20岁;晚婚年龄是男性25岁,女性23岁。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不断改变,晚婚晚育逐渐成为自觉行为。东南溪村的计划生育符合率、一胎率、独生子女领证率等都在规定范围内。
  ◆少生优生
  70年代中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三胎。到80年代,村各生产队与家庭、育龄夫妇签订计划生育承包合同,建立双包计划生育责任制,共用遵守有关各项节育和奖罚制度。1983年,村出生率大约为15%,为了少生、优生,有关部门对生育一胎的男方和女方施行绝育手术者发给营养费30元,发给独生子女保健费每月5元,发到孩子满16周岁止。对于指标外生育二胎的村民,给予扣除部分工分和其他经济处罚。计划生育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二胎政策的开放,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
  ◆避孕节育
  60年代起,已婚男女的计划生育多数是施行节育结扎手术,有的男性结扎,有的女性结扎。不少夫妇生育一胎以后,采取放环、吃药、使用避孕套等避孕措施,使生育间隔适当拉长,生育二胎或三胎后再做结扎绝育手术。70年代后期,大多为女性放环,少数施用服药、打针、避孕套、外用药等。2000年后,男性结扎的比例稳步增多。
  第四节 姓氏变迁
  ◆陈氏
  集中居住东南溪自然村、苔芳村,行政村第一大姓氏。600多年前,陈姓族人从城关桃源东门移居南溪,繁衍至今,形成了如今这个拥有3000多人口的大村庄,村里绝大多数的村民都是陈姓后人。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南溪陈氏先祖陈得禄偶然经过大梁山,看到南溪这个地方靠近海滨,风景优美,山上森林茂密,竹林青翠,溪水澄澈,靠山面海,物产资源丰富,十分适合居住,于是带着妻子王氏从桃源桥搬迁到南溪,并定居于此。陈氏族人就在这里繁衍后代,世世相传,陈氏也就成了最主要的姓氏。根据东南溪村的《陈氏宗谱》记载,陈氏族人的始祖是妫满公。始祖妫满公本姓妫,是舜帝的后代。武王伐纣时,妫满公的父亲曾经凭借利器立下战功,因此在周朝担任官职,娶元女大姬为妻。妫满公因此受封于陈地,后来子孙便以陈为姓氏,妫满公也因此成为陈氏的始祖。
  ◆傅氏
  最早居住南溪村的姓氏,至今已无傅姓村民。
  ◆王氏
  现主要居住苔芳自然村。据《王氏宗谱》记载,王氏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由桑洲上叶村搬迁至此。
  ◆单氏
  最早居住苔芳自然村的姓氏,至乾隆年间已无单姓村民。
  ◆孙氏
  现主要居住坡下自然村,为坡下自然村最早的姓氏村民。据《孙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年(1522-1566),孙姓从宁海县西店樟树迁至此地。
  何姓
  现主要居住坡下自然村。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