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1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建置沿革
分类号: K292.55
页数: 3
页码: 19-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南溪村的区划沿革,包括历史时期的归属变化;生产队作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的存在时间和功能;以及东南溪行政村辖下的南溪、苔芳、坡下三个自然村的历史、来源和主要姓氏。南溪自然村以陈姓为主,苔芳自然村由路湾村等四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是原毛屿乡政府所在地,坡下自然村以孙姓、何姓为主。
关键词: 东南溪村 地方志 建置沿革

内容

◆区划沿革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属朱开乡横溪里二十二都三图;清雍正六年(1728)为便利田赋二置庄,属东乡柘浦庄;民国二十一年(1932)属南溪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废闾邻,行保甲,茶院乡、南溪乡、许家山乡、道士桥乡和浦东乡合并成柘浦乡,属柘浦乡;1949年7月,保甲制废除,属东区柘浦乡;1950年,区、乡全面调整后,属沥洋区庙岭乡;1951年2月,为适应土地改革需要,实行小乡制,属沥洋区毛屿乡;1956年初,庙岭乡并入茶院乡,随之属沥洋区茶院乡;1958年10月,宁海、象山两县合并后,撤销区(镇)乡组织,沥洋区改为沥洋公社,茶院乡改为茶院公社管理区,南溪行政村改为生产大队;1961年7月,复区调整公社,属沥洋区毛屿公社;1983年,毛屿公社改称乡,南溪大队改称南溪村;1992年,毛屿乡撤除,并入茶院乡;2001年,坡下村并入;2006年,苔芳村并入。
  ◆村民小组(生产队)
  生产队作为一种组织,具体存在的时间为1958年至1984年。在农村,生产队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生产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权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生产计划,制定增产措施,指定经营管理方法;有权分配自己的产品和现金;在完成向国家交售任务的条件下,有权按国家的政策规定,处理和出售多余的农副产品。东南溪村曾以生产队(十二队)为单位,每个生产队有两个队长,队长记公分,根据每一位村民的公分数来分配物资。
  ◆自然村
  即南方所称的“屋场”,它是一个或多个以家族、户族、氏族或其他原因自然形成的居民聚居点,其起源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在某处自然环境中人们自发形成,自然聚集在一起居住的村落;一般情况下它只有一个姓氏,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后代,有相同的血缘关系。东南溪行政村辖南溪、苔芳、坡下三个自然村。
  南溪自然村,原为迁自霞岭坑之傅姓居住,如今居住以陈姓村名为主。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陈姓祖先自宁海县城内桃源桥搬迁至此。因村位于霞岭坑南面溪边,故名南溪。为与行政村名称保持一致,1985年更名为东南溪。
  苔芳自然村,明正统年间(1436-1449)王氏由桑洲上叶村搬迁至此。因苔芳村位于海边,海涂盛产海苔,每到菜苔季节,村落一片芳香,故名苔芳。苔芳自然村原由路湾村、礁嘴村、燕楼村、苔芳村四个自然村组合而成。苔芳自然村是原毛屿乡政府、供销社、商店聚集地,交通十分便利。
  坡下自然村,该村以孙姓、何姓村民为主。明嘉靖年间(1522-1566)孙氏祖先从宁海县西店樟树迁至此地。因地处坡下,故此名。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南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