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南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903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2

内容

“尾闾蓬莱外,员峤一望中。半壁天台倾,谪仙散旧踪。山静苍苔绿,江秋晚霞红。何处是故城?逶迤无数峰。”
  南溪村亦名“笆上村”,因村临近霞岭坑南面溪边,故名南溪村,1985年更名为东南溪。600多年前,陈姓从城关桃源东门移居南溪,繁衍至今,形成了这个拥有3000多人口的大村庄。村里绝大多数人是陈姓的后代。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南溪陈氏始迁祖陈得禄偶然经过大梁山,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茂林修竹,宜耕宜居,于是带着妻子王氏,从县城桃源桥迁居而来。从此,陈姓一族在这里开枝散叶,繁衍至今,已经成为宁海陈氏族群第一大族。东南溪村距离城关17公里,位于三门湾畔大梁山下。整个村庄坐北朝南,东临三门湾,南倚大梁山,西靠妙峰山、许家山,北接庙岭村。“八斗坑”“上坑”二溪从山中淌出,交融于步瀛桥下。东南溪村虽远离县城,但省道盛宁线在村中贯穿而过,宁东大桥连接村东,交通非常便捷。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东南溪村开始逐渐步入城市化的生活行列。正因为如此,原来老村庄的面貌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的风土人情面临着消亡的困境。因此通过撰写村志,希望能够留住乡愁,留住东南溪村淳朴美好的流逝时光,留住艰苦奋斗的建设岁月,更是为了留住东南溪村民们的凝聚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南溪村人,我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从年轻时候的下地务农、进厂工作再到如今的为村民服务,在东南溪村,我度过了人生中各
  个重要的阶段,与此同时,我也见证东南溪村的成长和发展,一同参与了它的奋斗岁月。对这片土地,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挂念。东南溪村志的编写,是为了寻根溯源,了解东南溪的历史、人物、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等变化,同时也是为了记录东南溪村丰沛的历史,展望东南溪村美好的未来。
  《东南溪村志》的编写,是村委会为村民办的一件实事,也是福泽后代、流传千古的好事。岁月无情,但是村志可以记录岁月,也会让后人铭记岁月。每一个村民都可以在这部真实记录我们历史和生活的村志中找到自己所参与的奋斗岁月,看到为了东南溪村的发展,我们一直团结着,努力着。
  东南溪村是块风水宝地,桥头泠泠作响的溪水,已经浅唱低吟了千百年,它曾孕育出清醇细腻的美酒,也滋养了一代代东南溪人。如今的东南溪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教育紧跟其后,村民劳保医保均有保障,邻里和睦,家庭和谐,一切都在欣欣向荣,都在奔向新时代和新发展。愿我们亲爱的热爱的家园——东南溪村,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东南溪村书记/陈才撑
  2019年10月10日

知识出处

东南溪村志

《东南溪村志》

本志书是东南溪村的村庄志书,内容全面,涵盖地理建置、人口姓氏、村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人物传记、村民历史回忆、文献资料及村民名册等多个方面。其中地理建置介绍位置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概述人口家庭婚姻控制及姓氏变迁,村庄建设详述道路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村务管理介绍机构沿革村委会及村务,经济总情涵盖农工商业及知名企业,文化风俗包括文化生活设施古迹乡风,教体医卫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村民生活描述社会保障衣食住行农耕,人物传录记录历史人物,村民说史讲述村庄历史变迁,文献丛录收录村规族约诗文等,最后附村民名册和后记。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才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