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缉私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盐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缉私组织
分类号:
F752.57
页数:
2
页码:
145-146
摘要:
本文详细记录了从宋代到建国后,宁海县及周边地区盐业缉私组织与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缉私人员的设置、职责、编制、部署以及隶属关系的变迁等。
关键词:
盐业
缉私组织
宁海县
内容
宋 建隆三年(963),县置尉一员,以户口数定弓兵额,捕捉盗贼,兼负巡缉私盐、茶、矾及催纲。
明 始设专责缉私巡盐应捕14名。宁海县境五寨巡检司弓兵各一百名,皆兼负盘查堵缉私盐之责。
清 县仍置巡盐应捕14名,受盐课司大使节制。雍正六年(1728),宁海营参将经理官收“帑盐”,拨发千总一员,率兵在通场团灶、坦地查缉;又设缉私巡船,由宁海营弁兵驾巡于旗门港、连槎渡一带。
民国 二年(1913),省设置缉私统领,归运使节制。六年,长亭场有盐警19人,归缉私统领指挥。
民国九年七月,台属缉私营队分水陆两营。陆巡共分六队:第三队驻海游,第四队驻缑城,第六队驻长亭盐场。水巡分二队:第一队驻海游,第二队驻椒江。长亭场附近之高枧、悬渚、沙柳、茶院、白峤等处均属走私要隘。由水陆两营布防巡缉。
民国十二年,两浙缉私营重新编制。第十营营部驻宁海县白峤、全营官警共计158名。第一队驻越溪,第二队驻海门。巡缉区:白峤港、越溪港、茶院港、沙柳港、蛇蟠洋、旗门港、五屿门。
民国十九年,长亭场东乡产盐无多,场署置有场警六名。
民国二十年三月,所有缉私营队及场警改归稽核机关管辖,改称税警,由营制改为分区制。
民国二十五年,两浙盐务税警分八区防缉,第六区区部设海门,管辖临海、宁海等八县缉私,全区官警504名,分编为14队,以三分之二警力,包围场区,三分之一警力,布防销地要隘。第一分区部,驻宁海建康塘。具体部署如下:
第卅六队驻防茶院。第一分队,有巡船一艘,巡逻区域:白峤港一带。第二分队驻地白峤,第三分队驻地茶院。
第四十队驻地建康塘。第二分队驻建康塘,第三分队驻象山中泥。
第四十六队驻地海游。第二分队驻海游,第三分队驻沙柳。
第四十七队驻地巡检司。第二分队驻三岔,第三分队驻巡检司。
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两浙盐务税警第二队增防长亭,有税警70名。
民国二十六年,两浙税警游缉大队二中队驻防西店。
民国二十八年,省财政厅封锁缉私队第二中队一、五两分队进驻宁海。
民国三十一年,中央实行统一缉私,成立缉私署。原有盐务税警改编为税警第十、一十两团,归浙江缉私处管辖指挥。嗣于三十五年五月,缉私处裁撤,官兵拨还两浙盐务管理局,改编成立42个盐警队。
民国三十一年(1942),宁、三两县驻有税警共三连。其中:
缑城镇驻有税警连部,警力一排。梅林驻警一排;黄墩、黄坦、双州各驻警一班。
沙柳驻税警连部,警力一排。白峤驻警二班;一市驻一排,分驻东岙一班。
海游镇驻连部,警力一排。长亭场署及健跳分驻一排;建康、舜岩、巡检司各驻一班。
民国三十二年,宁三盐务支局辖区驻有税警第十团一个营,官兵多达375名。第二营营部及所属六连八连驻防宁海县城。梅林、沙柳、黄坦、丁家埠各驻警一排。七连驻防海游镇,珠岙、健跳、建康塘、舜岩、巡检司分驻一排或一班不等。
民国三十三年(1944)七月一日,税警第六团第三营第十连到达宁海,连部驻宁海大北门外河岸庙,担任查缉任务。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盐警二十七、二十八两区队驻长亭盐场。
民国三十五年,驻宁海盐警归盐警第五区部(驻石浦)管辖,受玉泉盐场公署节制。
1949年7月解放前夕,盐警集中石浦,起义改编。
建国后 宁海县境未驻盐警。所有查缉私盐任务,先后由盐务部门或税务机关组织群众性爱国护税小组办理。
1958年7月1日起,盐务部门主办的盐税稽征管理工作,移交税务机关接办。盐场的缉私,仍由盐务部门负责;场区以外,由税务部门负责。各区、乡税务员以及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兼理私盐查缉工作。
知识出处
《宁海盐政志》
本志记载宁海县盐业的历史和建国后盐业发展的现状。上起事物的发端,下迄公元1986年末。有关长亭盐场外场部分记述,止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析置三门县时;少数内容有所延伸。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