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盐税的减、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盐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7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盐税的减、免
分类号:
F812.2
页数:
3
页码:
137-139
摘要:
本文描述了宁海县不同类别用盐(工业用盐、渔业用盐、农牧业用盐以及盐民自食免税盐)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后的税收政策、管理规定以及具体的实施情况。
关键词:
盐税
税制
宁海县
内容
工业用盐
工业用盐予以免税,民国时期已有实施。建国后,1955年8月16日,财政部、轻工业部联合通知制订《工业用盐发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工业用盐的免税范围为:酸碱、冶金、染料、制革、制冰冷藏、油脂肥皂、陶瓷玻璃、医药等八类工业。不属上述范围之工业,请购工业用盐由盐务总局核定。食品工业加工用盐,均作食盐处理,不予免税。1984年5月15日起,国务院对工业用盐作出新规定,制酸、制碱、制革工业用盐改按食盐税额减90%征收,制皂工业用盐减半征收盐税。冶金、染料、制冰冷藏、陶瓷玻璃、医药及其它工业用盐,一律同食盐全额征税。同年10月1日起,又调整为定额征税,即酸、碱、革工业用盐每吨征税13元,制皂、饲料工业用盐征收盐税每吨为65元。自此,工业用盐取消免税,分类列入减税或全税范围。购买手续由用盐单位填具申请表,并经其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由财税局审核,发给《工业用盐免税证》,盐业公司凭证供应。宁海符合规定的主要是制革工业用盐,数量甚少。1971年至1980年平均年销量35吨,1980年至1985年平均年销量85吨,1986年实销128吨。
渔业用盐
是指对海水、淡水鱼类、虾类、蟹类、贝介类、海藻类等水产品进行保鲜及加工腌制的用盐。民国以来,国家对渔盐就采取减税政策。建国后,渔业用盐按食盐税额30%征收,每吨81元。其后多次调低。1979年12月至1935年3月,渔盐税额为每吨21.1元,占食盐税的15.07%。1985年4月1日起,取消渔盐减税,改按食盐税全额征税。
五十年代后期,渔业生产实现集体化后,由财税局会同县水产局依照省下达的渔盐供应计划,按需分配给渔区峡山、薛岙、西店、东岙等公社,分春夏汛与冬汛两期供应。生产队凭所属人民公社证明,向当地税务所申请领取渔盐减税凭证,向指定地点购买。由于渔船出海流动性大,对渔盐的供应点和供应数量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沈家门占50%,嵊山占40%,石浦占10%。据财税部门统计:1963年冬汛出海渔船78对,供应渔盐80担/对。1966年冬汛出海渔船53对7只,供应渔盐140担/对。1967年春夏汛,出海机帆船23对,长农船110对,近洋冷水流网船100只,外洋热水流网船45只,小流网船140只,张捕船4只,共分配渔盐9300担。1981年出海渔船为40个单位,机帆船每对渔盐100担,机蟹流每只50担,共分配渔盐3850担。其中:本县配购32%,石浦27%,其余为沈家门与嵊泗。春夏汛捕捞作业机帆船40对,每对40担;机流17对,每对80担;流网100只,每只20担;小流网600只,每只1担;张捕34只,每只20担;水产公司6000担,共计渔盐12240担。海带用盐列为渔盐供应范围,1971年全县分配5个公社10个生产大队8万担鲜带任务,供应渔盐15000担。待渔汛期结束,由当地税务人员到生产单位核销,余盐补征差额税。宁海渔业减税用盐1971年至1980年年均9500担,1981年至1985年年均4600担,1986年为560担。1974年至1984年共减税供应渔业用盐66100担。
农、牧业用盐
限用于选种和饲畜。1956年4月以前免税,同年5月起按食盐税额40%征税,每吨56元。1957年1月1日调高为每吨68.8元,1959年6月1日调整为每吨50.8元。后又有数次调整,至1985年4月1日,农业用盐改按食盐税全额征收。农牧业用盐,由县财税局根据农牧用盐计划数分配给各财税所,依照用盐定额,凭证核发。限供国营或集体农、牧业生产单位。1966年曾扩大到社员。核定:公猪3市斤/头,母猪4市斤/头,肉猪1市斤/头。1973年改为母猪8市斤/头,肉猪4市斤/头,小猪不发;个人饲养的公、母猪不发。1980年规定奶牛4市斤/头。1982年扩大到个人饲养。1983年又对个人饲养猪、牛停发。1974年至1984年减税供应农牧用盐12190担。
盐民自食免税盐
民国
盐民自食盐免税发给,明令规定办法,称为"盐户恩盐"。其办法要点是:
(一)盐民系指直接煎、晒盐者及其家属,不论年龄,每月每口发给恩盐一市斤。长雇帮工本人口数准并制盐人户口数内计给。非直接制盐及非常雇之帮工暨其家属,概不发给。
(二)恩盐于每月月终发给一次,由场务所核准,填发领盐凭证。发给时应在凭证上填明姓名、人口、数量、日期。恩盐领出,盐上加盖盐印,以杜流弊。
(三)恩盐专充盐户食用,不得转赠或出售,否则作私盐论处。
建国后
1953年8月,浙江省盐务管理局规定,发给盐民自食免税盐,应按照盐民及其在场家属人口,每人每月发给一市斤。如需腌菜腌鱼,须经小组长证明,场务所批准加发,连同月配一斤在内,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市斤。
公社组织所属生产队劳动力晒盐,有关自食盐免税问题,1964年省财政厅(64)1047号文件规定:
(一)公社组织所属生产队劳力晒盐,只对参加晒盐的人自食的盐,每人每年在18市斤范围内予以免税。
对生产大队组织所属生产队劳力晒盐供社员自食,改按本大队社员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在18市斤的范围内,掌握免税。
(二)生产队组织社员晒盐,其所产的盐,供同一基本核算单位内的社员食用,可按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在18市斤的范围内,掌握免税。
(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在规定的免税限量内,将自食多余的盐,用于农业生产,如选种肥田,或腌制用盐,仍予免税。
(四)自食免税盐不准转售、赠送、易物或作工业原料,或加工商品出售。否则,除按食盐补税外,对情节重大的,并按私盐论处。
1985年省税务局税稽738号文件转发财政部税务总局《盐税稽征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盐民自食盐免税每人全年8公斤。
宁海县自1969年起,对已建滩投产出盐的生产单位,按全队实际人口每年18市斤免税。伍山公社1969年人口5700人,可享受免税盐有4900人,自食免税盐882担,占当年产量14237担的6.2%。1970年产盐17783担,免税盐881担,占年产量的5%。长街盐场盐民自食免税盐,按每股40担/年计算,全场80股,年定额发放免税盐3200担。自1971年~1975年,5年间,全县盐民自食免税盐8723担,占总产量的3.21%。免税总金额63590元。
为加强自食免税盐的分配和出场管理,于1986年县财税局会同盐业公司,修改原管理办法,规定自食免税盐的发放制度,凭证出场,由盐业站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秤放。
知识出处
《宁海盐政志》
本志记载宁海县盐业的历史和建国后盐业发展的现状。上起事物的发端,下迄公元1986年末。有关长亭盐场外场部分记述,止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析置三门县时;少数内容有所延伸。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