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运输路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盐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6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运输路线
分类号: F726
页数: 6
页码: 114-119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从明代及清初到建国后,宁海及周边盐业运输的路线、方式、查验关卡以及随着历史变迁所发生的调整和变化。
关键词: 盐业运输 路线 宁海县

内容

建国前
  明代及清初,长亭场处干兴旺时期,所产煎盐,除在县境俏卖外,据光绪《宁海县志》称,每年商人请销引一千一十六道课外销。行运方法,可分水运与陆运两种。运输路线是:
  一、内场引盐由白崂埠或石桥头(今长街,又称长亭港埠)启运,出三门湾,入椒江至台州府中津桥掣验,凡三百一十里。然后转换内河船运或陆运肩挑,行销台属各地。
  二、外场六团(今三门县建康)册运,循海港至海游与沙柳两处上仓,计水程四十里。然后转换陆路肩挑至天台行消,计陆程一百二十里。
  三、清雍正时,官收“帑盐”,由场启运经三门湾,出外海船运至乍浦掣验,发季商领销,属于官运。
  四、旺产年景,场有余盐,历代多由海运至绍兴批验所配前。
  清末至民国抗战军兴以前,县内用盐,运输路线及查验关卡如下:
  一、北半县运销姚盐。余姚盐场(今慈溪县庵东盐场)捆配,循内河船运至字波,再外海驳运经象山港,至黄墩埠起水;或经由余姚场装海船,出钱塘江,入象山港,至黄墩港埠上栈。归分驻黄墩缉私队查验。
  二、南半县运销玉泉盐。由象山县金鸡山、番头装船,进三门湾船运至柘浦、白峤、水车等埠,转陆运分销。归分驻茶院与白崂缉私队查验。
  三、南半县运销长亭盐。由六团装船运至沙柳、海游、悬渚、白崂、水车等埠,转陆运分销。到海游方向者,归分驻钱岙埠缉私队查验;到沙柳者,归驻旗门港缉私队查验;到白峤方向,归分驻白崎缉私队查验。
  四、东乡及南乡近场地区,就场发贩肩挑销卖。
  抗日战争时期,本销运输无大变化,惟憎产场盐及收购流盐,内运济销浙东纲地或湘、赣销岸,每因战争突变而屡易其运线与运具。
  民国廿九年(1940)四月,长亭、玉泉场盐,曾辟经海游——泗洲头——西周一一下陈而达宁波运线,再经曹娥、百官转运内地。
  民国三十年(1941)四月,浙东事变之后,开辟黄墩、海游至天台挑运线;天台至嵊县手车运线,嵊县至义乌汽车运线,以补原有路线之不及。
  民国三十一年初,又开辟天台至金华线。由宁、三启运至天台、临海、仙居、横溪、越苍岭至壶镇,经石柱、永康至金华,经铁路转运内销。其运线之漫长,辗转驳运之艰巨,可以概见。
  民国三十一年(1942)底,长亭场盐运集建康塘、健跳两处,试行装海船出三门湾,入椒江,径运临海。
  建国后
  五十、六十年代,宁海民用盐主要由象山调供,开始实行提货制。后石浦盐业批发站改用直达运输宁海各地的方法。
  1961~1962年,调运慈溪庵东场盐济销,取道外海水运,分六埠上水交货:
  庵东一一白崎埠交货,供应城关、岔路、黄坛各区、镇。
  庵东一一朱行桥交货,供应深圳区、西店等社。
  庵东一一黄墩埠交货,供应桥头胡区、黄墩、梅林等社。
  庵东一一长街区力头、岳井埠交货。
  庵东一一市区沙柳、梅七等埠交货。
  庵东一一力洋区毛屿、海头鱼埠交货。
  七十年代,盐业公司成立后,县外调入原盐,其运输路线及运费如下:
  由县内、外各盐场取海道直达运输到宁海县沿海港埠卸货,共有22处。其中:大、小水都可进港,停泊100吨左右船只的港埠10处:峡山、薛番、樟树、岳井、松岙、胡陈港、力头、梅岙、亭头、越溪。其余12处小吨位船只可以进港的是:黄墩、双港、朱行桥、青珠、古渡、毛屿、前横、白峤、水车、东岙、梅七、沙柳等。但码头设施简陋,八十年代以来,水运直供减少,多改由公路汽车运输,较为便捷。县内盐场至盐业公司中转仓、站,则仍以水运为主,运量大,费用省。其中:长街、伍山盐场至亭头站水运29浬;至薛岙仓108浬。
  1977年以后,县内三处运销据点仓站设施日趋完备,交通运输条件改观。根据产需变化情况,确定合理流向,逐步形成现行公路汽车、机动车直供网点。

知识出处

宁海盐政志

《宁海盐政志》

本志记载宁海县盐业的历史和建国后盐业发展的现状。上起事物的发端,下迄公元1986年末。有关长亭盐场外场部分记述,止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析置三门县时;少数内容有所延伸。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