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盐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产量
分类号:
F426.8
页数:
5
页码:
60-6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盐生产的历史背景、产量统计以及变迁情况,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和建国后)的产盐制度、额定产量、实际产量以及产量变化趋势。
关键词:
制盐业
产量
宁海县
内容
海盐生产系露天作业,受天气的制约很大。又受地理、制法、设备、管理以及时局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产量丰歉,相差悬殊。
清代以前,皆以“岁额”、“引额”控制产盐,即每岁额定产盐之数,灶户计丁办盐。与实际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均有出入。其额外余盐(亦称浮盐),记载疏缺,均未计算在内。
宋代 长亭场产盐岁额定为35770石1斗3升7合。(例以50斤为石。)
元代 岁办额盐引,每引重400斤。
明代 据崇祯《宁海县志》记载:“长亭场盐课司盐4885引185斤”,每引400斤,则岁产额盐相当于2万担之谱。
清代 据康熙《台州府志》称长亭年销正引942引,每引400斤,岁定额产3768担。又据《盐法通志》记载:宣统元年(1910),长亭场产盐44058担,宣统三年,40733担。
民国 元年至二十九年(1912~1940)析置三门县止,共产盐714803担,平均年产24648担。最多是民国二十一年,57224担,最少是民国十二年,2790担。其中晒盐约占总产量的12%。
建国后 六十年代盐场初建,年产晒盐150吨至900吨之间。“四·五”期间(1976~1980),递增至4809.8吨。“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年产3812.2吨。1986年产盐4898吨。最高丰产年为1979年,达7406吨,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的258.84%。
知识出处
《宁海盐政志》
本志记载宁海县盐业的历史和建国后盐业发展的现状。上起事物的发端,下迄公元1986年末。有关长亭盐场外场部分记述,止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析置三门县时;少数内容有所延伸。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