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盐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5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生产
分类号: F426.8
页数: 28
页码: 49-76
摘要: 本文概述了宁海县盐业在生产方面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生产方法的演变、技术进步、产量、质量以及盐副产品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 盐业 生产 宁海县

内容

第一节 制法演变
  宁海制盐,自唐以迄清初,历时一千余载,循原始用火煎盐,代代相沿,无大变革。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创坦晒之法,利用日光、风力自然能源,取代柴薪煎盐,乃海盐生产技术一大进步。至民国时期,均用摊灰制卤,而结晶成盐,则煎、晒并行,仍然以煎盐居多。直至建国初期废场,海盐煎制遂告结束。1958年以来,盐场新建,经过实验探索,海盐滩晒法得以定型与推广。
  1、采卤
  旧志称:“由海水制盐,先须制卤。所谓卤者,即就海水中之盐分,用适当方法,使之加浓,以供制盐之原料也。”长亭场采卤方法,始用括泥淋卤,火煎之法,后改摊灰淋卤,仍用火煎成盐,但不失为海盐制卤工艺一项重大技术进步。
  (一)括泥淋卤
  括泥制卤之地,称“白地”。皆在海滩之上,未置堤塘拦潮。吸海水中之盐分是用泥土作介质。大潮没场漫润,小潮引潮泼水,天晴晒泥见白,即可括泥淋卤。以伏泥为最佳。潮汐来去,人难以按有利气候条件,括取咸泥,故所采卤量甚少,而卤质又差。
  泥淋设备筒单,操作工序多,劳动负荷重,分述如下:
  开辟盐田 择滨海适当之处,划定区域,开辟泥场。其面积大小,素无定规。先耕去草根,堆积成垛,谓之坨基,俗名土墩。坨基一般设于白地中央。高度要求常高潮位不被淹没。然后四周开引潮沟,再于四角挖水汪若干个,以备蓄水淋漏。如泥场宽广,另堆筑小坨基于括土集泥方便之处。
  建筑漏碗 为咸泥淋卤设备,亦称漏浜。在坨基开挖成土坑。宋代多呈方形,大者高二尺,方一丈以上。后来改成园形,深约一尺八寸,直径上口六尺以上,底部五尺左右。漏壁光泽粘结,底部夯实,呈凹形,不使渗漏。中置去节竹管为漏斗,斜管有活塞,开闭自由,用以导卤入池(桶)。
  设置卤池 大多用木质圆桶。或置四面,或埋地底,上遮草苇,以蔽风雨。其后出现凿地为池,长一丈二尺,阔五尺,深四尺,上宽下窄,内壁周围,以土筑实。滴水不漏,乃卤池之良者。
  括泥制卤,可分七道工序:一为摊泥(即挑铺生泥);二为括泥;三为抄泥;四为挑泥;五为整漏;六为淋卤;七为藏卤。宋《乐史》记载颇详:“凡取卤制盐,以雨晴为度,亭地干爽。先用人、牛牵挟刺刀(括刀)取土,经宿,铺草籍地,复牵爬(耙)车聚所刺(括)土于草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以上。锹作卤井于溜侧。多以妇人、小子执芦箕,名之为“黄头”,舀水灌浇,盖从其轻便,食顷,则卤流入井。取卤之后,其土已淡,则仍放还亭地,以待海潮漫润,然后再次刺取”。此宋代括泥制卤之梗概。又据清雍正《两浙盐法志》记载:“长亭场煎办,与仁和场同,用刀刮土,以牛挽之,贫则人力挑积堆垛。旁筑小槽为坑,广四尺、长八尺,封涂于底,复以剖竹,铺以净茅,实土二十四担,于漕上灌沃清水,渗及周时,泥溶水溢,卤方流出池内。随土之咸淡,为卤之多寡。”
  制成卤水其浓淡厚薄如何?在宋代已开始用石莲试卤。方法是:“取石莲十枚,尝其厚薄,全浮者全收盐,半浮者半收盐,三莲以下浮者,则卤未堪,须却(另)刺开,以别聚溜。”姚宽《西溪丛语》亦有记述:“予监台州杜渎场时,以莲子试卤,择莲子重者用之。卤浮三莲、四莲,味重,五莲尤重。莲子取其浮而直,若两莲直,或一直一横,即味差薄;若卤更薄,即莲沉于底,而煎盐不成。”宁海采用波美比重计测量卤水浓度,始用于民国初年。
  (二)摊灰淋卤
  宁海泥晒何时淘汰,代之以灰晒方法,史无明确记载。考证历代盐政史籍,当在元朝十四世纪初期,灰晒已兴。清初,长亭内外场,泥晒无存,均用摊灰法制卤。据清乾隆乙卯(1795)成编的《盐法通志》称:“长亭场制盐,分煎熬、晒制两种。晒盐只有晒坦,无晒板。采卤只用灰淋,不括泥。故省人工而得卤较他处为多。其每年制造时间,无春夏之别。”
  用灰晒法制卤,先须筑塘御潮,建陡门(水闸)纳潮排淡。然后在塘内开辟灰场,设置漏碗、卤池,在灰场上铺摊灶灰作吸取海水盐分的介质,淋灰取卤。此法优于泥晒:一、围塘引潮,不受潮汐局限,天晴即晒,自然蒸发力的利用率提高;二、劳动负荷减轻;二、淋卤快,制卤周期短(每造3~4天);四、制卤场地面积缩小;五、灰料色黑,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灰多微孔,具有毛细管作用,吸咸性能好,成卤多,质量好。
  灰晒产区以塘为单位,有共建水利设施。灰坦按支分为盐民所有(民国时期有灰溜出租者)。长亭内场在原来泥晒场基上连墩筑塘,规模甚小,零星散漫,每塘数十亩,灰坦10~30支。外场(今三门县境)大多于清末民初在新涨滩涂上围塘,场地平坦,规模稍大,各有灰坦50~100支不等。单元灰坦面积约为2亩左右。呈长方形一般分左右两片,排列灰堆30~40堆,成双行。每堆灰重200余斤,每坦有灰两批,以一批摊晒,一批淋卤,循坏周转。中置漏碗2只,四周为宽2~3米,深0.5~0.8米坦沟,与水闸相通。漏碗和卤池筑法与灰晒同。
  晒灰工具简陋,多用竹木制作。计有:灰锹(撒灰用)、搪灰板,木耙扒、扫灰帚、掠灰竿、扁担、簸箕、卤杓、水桶等。
  晒灰淋卤操作技术水平高低对产卤多寡,影响颇大。其工序可分为:一、纳潮;二、泼水;三、摊灰;四、掠灰与扫灰边;五、搪灰;六、挑灰;七、整漏;八、灌水化卤。灰晒法四季皆可制卤,以7~10月为最旺。正常天气下,每造夏秋季晒灰3天,冬春季4~6天,灰吸咸饱和,晒至干燥,便可进漏化卤。据民国五年《全国场产调查报告书》记载:
  建国后,灰晒工艺技术也有不少革新。如:赶双场、捉小堆、晒夜场灰、调灰堆、打双水、改建平洋漏等。对缩短制卤周期,充裕卤源,减轻劳动负荷,都有显著成效。灰淋坦晒单位产量,据长街制盐化工厂1961年统计为84担/亩。劳动生产率218担/人。
  2、铁锅煎盐
  煎灶设置,各场不同,可分为铁盘煎盐、篾盘煎盐、铁锅煎盐三类。宁海历来采用铁锅煎盐,每灶有铁锅四口或五口,煎盐用柴草,来自草荡。灶之形式有正方形与一字形,谓之洞灶与尖灶。据民国十九年(1930),长亭场公署《长亭场场产调查报告书》记载:“煎灶用泥筑成方形,每方宽约七尺,高可五尺,在地上者尺许,在地下者四尺。灶口长方,仅留细长狭隙,系用石叠成。灶之中心,用五寸见方石块叠高四尺五寸,上架涂泥灰之十字形木架,而置煎锅四口于其上。犹恐石毁架塌,更作他架于灶上,以维系之。”
  一字形煎灶,置锅四至五口,灶门上口窄,下口宽,前置炒锅,后为温锅。
  铁锅有两种,一种园而底平,谓之煎锅。一种半园球形式,形同普通饭锅,但口径较大,谓之温锅。煎锅置于近灶门处,温锅则置于煎锅之后,注卤入锅后,乃进薪于灶门。其温锅之卤,冷热交换。煎熬之时,卤水沸腾,水气蒸发,泡沫污物浮游液面,必须随时捞去。
  盐既结晶,乃加猛火,使卤煎干,用铁锹炒盐后,锹入箩中。一炒既成,接续添卤熬煎。每灶昼夜煎盐6~8炒。民国时期,场署限定,冷灶4小时,热灶3小时,煎成一炒。每炒用卤6担,得盐约300斤。但常由于气候之冷热,空气之燥湿,卤质之厚薄,成盐时间与数量,有所差别。
  3、坦、板晒盐
  晒盐用缸坦,今称为结晶池。自十八世纪末叶创始,沿用至今已达200年左右。坦面材料代有更易,结晶工艺亦多改进。
  清代与民国初期,晒坦多设于盐墩高地之上,坦基选用粘土夯实,勿使渗漏。上铺缸片,四周围以木板或竹片,以防卤水溢出。并做放卤水闸口1~2个。坦侧筑泥卤池若干只,上复盖茅草,以备天雨保卤。晒坦之大小,以灰堆多寡为比例,30堆灰占地约2亩,设缸坦长一丈九尺八寸,宽约九尺八寸(约145平方米)。当天气晴正,注卤于坦。籍日光、风力,蒸发水分,至午后漂花,渐渐结晶成盐。傍晚用竹帚扫集,堆于一隅,兜入盐箩。按当时坦晒之盐,混杂泥浆,色黑而卤重。
  民国三十一年(1942),政府为扶助盐民增产济销,改煎为哂,曾举办购置一万块盐板贷款8.36万元(法币)。后因时局影响,实际添置投产盐板仅249块。盐板用杉木制成,长七尺四寸,宽三尺,四周围以木框,高一寸五分。晴天注卤于板内,蒸发结晶,用括子收盐。产品色泽比缸坦晒盐洁白,泥沙不溶物少。
  建国后,六十年代新建缸片结晶池,为防止渲软,泥浆上壅,污染盐质,建坦时注重基础质量,务求坚实不漏。分三层施工,底层原土耖糊、杀虫、耙平压实,然后再做砂、土混合层,厚10厘米以上,沙与粘土比,一般以4:6为宜。加水混合,反复找平压实,以增强土的密实度。在表层密铺缸片,四周用石条砌高15厘米池沿。八十年代各场曾选用10x10x2厘米缸砖,铺作面层,称为“缸砖结晶池”。但造价高,不易推广。1969年红卫场制作60x45xl.5厘米的沥青片,铺设结晶池面层7120平方米,每平方造价2.60元。称为“沥青结晶池”。后因沥青片易于老化起沙,食用有碍卫生,报废撤除。此外,也曾使用尼板结晶池、石子结晶池等,皆因短期结晶,盐中混杂泥沙,影响产品质量,未能经常使用。
  缸坦结晶,因受短晴多雨气候条件限制,历来采用“老、浅、短”的结晶工艺。产盐质量很差,不能产二级品。劳动生产率很低。频繁地收盐、保卤,大大增加盐民劳动强度。建国后五十年代后期,为提高原盐质量,倡导“四改”为内容的结晶工艺改革,促使优化盐质。“四改”即:改浅卤结晶为适当深卤结晶;改循环使用老卤为新、老卤水分晒;控制终止浓度;改单日结晶为看天多日结晶;改夏秋晚上收盐为早晨妆盐。对当时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有一定成效。一级品率从无到有,二级品率有较大幅度增加。
  4。流、技、滩晒
  流、枝、滩晒制盐,是流动、立体和平面三结合,利用风日浓缩海水结晶成盐的新方法。为探索浙盐发展途径而进行的实验性生产。
  1958~1959年,宁海有长街等三个盐场,各建一付小型实验滩进行试产,面积均在50亩以内,取得了一些试验数据与经验。
  利用自然能源(太阳辐射热能与风力),浓缩海水的效应,从扩大液体蒸发面,提高蒸发量来考察,立体蒸发量大于流动蒸发量,而流动蒸发量又大于平面蒸发量。据试验测定,枝条架的蒸发能力,相当于流下式盐田面积的9倍,比平面蒸发提高效率约16倍。
  “流”,即流下式盐田。其原理是:水流动时表面是曲面,等于扩大蒸发面积,同时水面流动,促使水分子容易逸出水面,所以蒸发就快。自日本引进此法,用作浓缩初级卤水的设备,所以置于滩的前部。其构造为两坡式,流水长度25~30米,坡降1%。粘土地盘,面层铺粒径3~8毫米黑色砂粒;设间距5米的偏流防止板,海水从供水沟通过能调节流量的小管缓缓地流下,籍流动时水面接触阳光、风力而达到蒸发水分的目的。其流量大小须按当时气象因子,适当调节,经过2个流程(即2步流田,流长约50~60米),在旺季日蒸发量≧5毫米时,2·8°Be′海水,可以浓宿成4°Be′卤水。
  “枝”,即枝条架,又称枝条壁制卤台。设在盐田中部,紧接流田。型式多样,有:单墙式、双坡式、房屋式、垂网式等,属于立体浓缩卤水装置。宁海试建的是双坡式枝条架。其构造是:杉木柱身,毛竹桁架,双向倾斜,外挂若干排竹枝条,架垂直高度5米,斜面高度约6米,长30~40米,宽4。2米,枝条壁面360~480平方米。设置方向东西向,使与最多风向成直角为宜,架顶装设储卤箱和水槽,用风车扬水上架,经供水板,流至上排竹枝上而分成小水滴,沿着一排排竹枝滴下,落到基盘上。基盘粘土层上铺卵石压实,砌筑汇水沟与卤池。浓缩范围定为4~8°Be′/15℃,循环上架浓缩3~5次不等,谓之单座多流式。3级以上风力,天气晴正,浓缩效果,能达到要求。
  “滩”即平滩。建5段平面蒸发池,用以浓缩8~24°Be′/15℃卤水,一步一卡,走水制卤。达到饱和后,灌入结晶池,日晒成盐。
  流、枝、滩制卤,方法先进,具有缩短制卤周期,增加生成卤量的优越性。但流、枝造价高,物料耗用多,生产成本很大;加之流田养护管理困难,枝条架抗风能力差,不适应当时盐场经济技术条件。因之,1961年遭台风摧毁后,中止使用。全部改建为滩晒盐田。
  5、滩晒
  筑畦池,引海水,利用风日蒸发,使之饱和结晶产盐,称为滩晒法,亦名盐田日晒法。
  滩晒盐田类型很多。按形式分主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宁海处于多雨地区,连晴天数少,故六十年代新建滩晒盐场,均取分散式,即在一个盐场内,除水利、交通运输有公建设施外,划分具有全程序的小生产单位,即建立若干付单元滩。以利于短晴天抢开晒,遇雨保卤收盐快。现有两场共建35付单元滩,最大7.2公顷(108亩),最小1.6公顷(24亩)。属一道扬水自流式盐田。
  伍山、长街两场地形,均呈南北狭长,原来滩涂西高东低,故所建单元滩多东西向。滩型各有不同,伍山盐场规格滩:长300米,宽115米,面积3.6公顷(54亩)。4通4·6排滩型。长街场规格滩:长500米,宽100米,面积5公顷(75亩),2通2·4排滩型。蒸发与结晶面积比均为8:1,蒸发区走水制卤定为10步,其第10步作调节池使用。经多年生产,盐田成熟,近年长街场部分滩改建成8步或9步制卤。蒸发池各步之间均有落差,上下纵向落差每步自4~7厘米不等。结晶区分成3步或4步,上下落差各为3~4厘米。
  滩晒制盐生产方法,分为纳潮——制卤——结晶三个流程。
  纳潮 各场均有专人管理,设有水库或储水河存储原料海水。机械扬水上滩。
  制卤 宁海现行工艺有两种:一是留底水深水制卤。遇有长晴久旱天气,方采用此法。二是一步一卡浅水制卤。由于本地区连晴天少,降雨量多而频,雨日分散,各滩多采用此法。具体运用时,根据不同季节,蒸发力强弱变化,与结晶区需卤要求,灵活掌握,或薄晒勤跑,或深灌慢走,均行顺赶卤,逐池下放,一步一卡,一放一干。
  结晶 滩晒结晶工艺与旧法比较,有极大改进,掌握了科学性。根据社会需要食盐精细化,达到色白、粒细、质优的要求,宁海现行结晶工艺,推行“新、深、长、旋、分、清”六字纲要;以“新、旋、分、清”为根本,“深、长”求适当。
  20年来实践证明:滩晒法适应本地气象特点,设备简易,操作方便,劳动负荷减轻,成本比其他方法低,是一种最经济的制盐方法。
  第二节 技术进步
  技术装备
  宁海制盐,起步虽早,历史悠久,但生产方式长期处于原始落后状态,设备陈旧,工具简陋。遑言明清,即在民国时代和建国初期,制盐各道工序,没有一台机器。全用手工操作,肩挑手扒,盐民劳动负荷之重,甚于他业。晒盐素有“七痛”之苦(七痛为:肩痛、背痛、手痛、腿痛、腰痛、头痛、眼痛)。
  建国后,政府奖励盐业技术革新,提倡使用机器代替人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盐工艺技术亦发生巨大变革,相应地逐步使用机械、电力来取代人力操作,开始向制盐机械化、电气化、现代化迈进。
  盐业技术装备进程,大致扬水、提卤机电化较快,配套齐全。压滩、运输半机械化。机械旋盐正在起步。而收盐、归坨仍然依靠手扒肩挑。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引用风力机械,有木制斜式和立式风车4台,用于扬水提卤上滩、上枝条架。使用钢丝胶轮车140余辆,用手围塘拉运沙石及运盐,使部分盐民放下扁担,提高工效。
  七十年代初期,以引进通用动力机械为主,中期则开始有盐业专用机械进场。1970年,盐场首次使用4台柴油发动机配套水泵,扬水上滩。照明用电则始于1971年,五七盐场购置8KW/12HP柴油发动机组。同年建造20吨、40吨盐用机帆船,动力机、发电机配套齐全。1974年,压滩机、小型电动塑料提卤泵、水泵陆续配备。运输方面增加大型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2台,每滩都有手拉车。1976年扬水、提卤实现机械化,而压滩机械化仅占27.36%。
  1977年秋,五七、红卫两场先后接通了大电网高压水电,动力线路实现地下化,敷设低压地埋线5公里。柴油机逐步由电动机代替,盐民笨重的体力劳动进一步得到缓解。
  据1986年统计,全县盐业拥有柴油发电机组4台,250瓩;变压器3台,285千伏安;高压线10公里。机动车船有:拖拉机12马力1台,汽车5吨1辆,机动船7吨1艘,手拉车1.3辆。电动机单机61台,160.7瓩;柴油机3台,264马力;机械动力配套抽水机152马力8台;配套电动提卤泵69台,102瓩;配套柴油机提卤泵2台6马力;压滩机10台69马力;离心脱水机2台15瓩;电动打花机4台。水闸用电动螺杆启闭机3台。
  制盐生产机械化程度:
  扬水:使用机动设备扬水的蒸发面积1333公亩,占100%。提卤:使用机动设备提卤的蒸发和结晶面积6796公亩,占100%。
  压滩:使用机动设备压滩的蒸发和结晶面积10375公亩,占100%。
  旋卤:使用电动打花机旋盐打花占结晶面积约10%。
  其它工序均为手工操作。
  引进新设备
  (一)多雨地区海盐生产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新设备。
  1970年5月,派出技术员、工去江苏台北盐场参观学习,引进技术,结合新、深、工艺,在红卫盐场试验推广。迄1971年,全场使用塑苫结晶池14100平方米,占结长晶总面积的21.84%,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其基理是:选用不透水的塑料薄膜,雨前及时复盖在结晶池的卤水液面上,降雨时雨水被隔在薄膜之上,从而保护盐层和卤水不受降雨的影响。雨后把薄膜上雨水排出池外,天晴即可收起薄膜,恢复生产。
  红卫场塑苫结晶池的构造,多属分散小型,每块面积约260平方米。呈长方形,池底铺缸片,池岸加高至40~50厘米。采用0.14毫米农用聚氯乙烯白色薄膜,热合成整体复盖物,两边设动滑轮,挂收放绳,苫盖薄膜,使用人力单向绞关浮移收放,或用人力推。灌池用新鲜卤水,深度≧10厘米,实行长期结晶。过去制成卤不能全数制成盐,受自然的制约很大,塑料苫盖结晶,可以最大限度地变成盐。增强抗灾能力,减少降雨的干扰,提高了蒸发量的利用率。增产稳产,盐质提高。据红卫场1972年测算结晶天数,塑苫池比露天池多达60余天,产品均为优、一级盐。惟用塑苫池深卤长期结晶,虽色白质优,但颗粒粗大,适用于工业,不适销于当地食用。又加使用三年后薄膜老化易破,抗风设施不够完善。1973年遭台风吹毁,遂告停止推广。
  (二)黑色塑料薄膜垫底结晶池。
  创始于舟山,传入宁海于1980年初。由红卫盐场第18号和1号滩首建试产,同时使用电动打花机旋盐,制造滩晒精盐。这种新的海盐结晶工艺设备,适宜于短晴多雨天气下结晶,起到抗渗防雨作用。经济效益高,因而推广迅速。截止1986年底,全县已铺用塑膜结晶池达3.9万平方米,占总结晶总面积的41.7%。黑膜结晶池能增产提质,产品白度比缸片池平均提高4度。因此深受盐民欢迎,推广方兴未艾。
  黑膜池制作方便。原料选用抗晒聚氯乙烯黑色薄膜,厚度以0.28毫米为宜,要求无微孔,抗老化,按略大于池底尺寸,用高频热压机热合好薄膜,必须牢固皱纹少,然后安装在池内。池板加固压实平整,上铺一层细沙。安装方法,有带水铺与干铺两种,并有固定或活动两个形式。以后者居多,便于收放。生产操作与其它结晶池基本一致,但收盐使用橡皮耙。
  黑膜在低温下使用,易发硬老化,春季宜在气温10℃以上安装使用,冬季气温降至10℃以下,应收藏保暖越冬。一般可连续使用3~4年,保养得法尚可延长使用。
  开发新品种
  日晒特制细盐与滩晒精盐,1980年向舟山盐科所引进技术,经过消化改进,在宁海得到推广与发展。这个产品投入市场,打破十年来产品“一贯制”的局面,为宁海制盐向多品种、精细化方向迈出新的一步。
  日晒特制细盐与原盐比较,有三大特色:第一、颜色白;第二、粒度小而均匀(70%能通过0.5毫米筛孔);第三、含纯高(氯化钠含量大于95%,水分小于3%,可溶性杂质小于0.8%)。与真空罐生产的精盐非常相似,但价格比精盐便宜。日晒特制细盐再经烘干,可达国标二级精盐规格,称为滩晒精盐。投放市场,深受县内、外群众欢迎。年产供不应求。历年以销往奉化、宁波、慈溪、象山等地食品厂,供制造出口罐头食品为主。
  主要设备
  厚0.28毫米黑色塑料薄膜结晶池,必须达到硬、平、洁、滑的要求。
  块石浆砌高位卤水澄清池2~3只。池底部埋设排污管(稍低)、放卤管(高10厘米)各1只。池内壁及底部在砂浆面层干后,再涂刷阳离子氯丁胶乳沥青两次,中间敷贴玻璃纤维布,以防渗漏腐蚀。
  1.1KW电动打花旋盐机1台。配用木浮板动卤旋盐。
  将日晒细盐烘干,水份减少至0.5%以下,即成滩晒精盐。干燥方法,宁海曾用电热远红外干燥箱烘干,成本较大。以热空气沸腾床干燥器烘干,则处理量大,成本较低。
  第三节 产量
  海盐生产系露天作业,受天气的制约很大。又受地理、制法、设备、管理以及时局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产量丰歉,相差悬殊。
  清代以前,皆以“岁额”、“引额”控制产盐,即每岁额定产盐之数,灶户计丁办盐。与实际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均有出入。其额外余盐(亦称浮盐),记载疏缺,均未计算在内。
  宋代 长亭场产盐岁额定为35770石1斗3升7合。(例以50斤为石。)
  元代 岁办额盐引,每引重400斤。
  明代 据崇祯《宁海县志》记载:“长亭场盐课司盐4885引185斤”,每引400斤,则岁产额盐相当于2万担之谱。
  清代 据康熙《台州府志》称长亭年销正引942引,每引400斤,岁定额产3768担。又据《盐法通志》记载:宣统元年(1910),长亭场产盐44058担,宣统三年,40733担。
  民国 元年至二十九年(1912~1940)析置三门县止,共产盐714803担,平均年产24648担。最多是民国二十一年,57224担,最少是民国十二年,2790担。其中晒盐约占总产量的12%。
  建国后 六十年代盐场初建,年产晒盐150吨至900吨之间。“四·五”期间(1976~1980),递增至4809.8吨。“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年产3812.2吨。1986年产盐4898吨。最高丰产年为1979年,达7406吨,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的258.84%。
  第四节 质量
  标准
  历代盐法虽有严禁掺杂之例,立有违犯者杖八十之刑律(清盐法)。然对盐质的成份、规格,均无明文之规定。及民国三年(1914),《制盐特许条例》颁布,始有含氯化钠四十分以上者。列入盐制造者之内的规定。民国十年以后,在各重要场区设立食盐检定所,委派技术员进行化验,并随时向温、台各场流动检查。
  民国十九年6月,财政部公布《食盐检查章程》,其第二条规定:凡食盐之检查,应依照下列标准行之:
  (一)食盐之含有氯化钠量应在85%以上;
  (二)食盐之含有水分,应在10%以下;
  (三)食盐应色质洁白,不得掺入苦卤、泥沙与妨害卫生诸杂质及过分水量。
  同年12月,公布《检查精盐章程》,规定精盐的氯化钠含量应在95%以上。
  民国三十六年3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盐政条例》,质量标准在第五条规定:盐之品质,视其所含氯化钠之成份,分为左列三等:
  一、一等盐含有氯化钠百分之九十以上。
  二、二等盐含有氯化钠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三、三等盐含有氯化钠百分之七十以上。
  前项一等盐所含水分不得超过百分之五,二等盐所含水分不得超过百分之八;三等盐不得充作食用。
  同年10月,盐政总局对品质补充规定:(一)、应色质洁白,不得掺入苦卤、沙泥、芒硝、石灰及其它妨碍卫生之杂质及水分。(二)、含有氯化钡成分者,应予提净,最高含钡量不得超过万分之五。
  民国三十七年(1948),盐务总局规定再制盐及洗涤盐之标准成分如下:
  (一)再制盐应含有氯化钠95%以上,含有水分不得超过3%。
  (二)洗涤盐含有氯化钠应在92%以上,含有水分不得超过5%。
  建国后,1956年起,实行盐务总局颁布海盐质量标准
  1963年3月13日起,执行浙江省轻工厅转发轻工业部发布的海盐质量标准——
  QB344—64。
  一、技术要求
  1、感官指标:
  色泽 白色或暗白色
  滋味或气味 具有咸味,不带臭气
  2、化学指标
  注:(1)四等盐只适用于浙江与上海
  (2)以上指标内,氯化钠及水不溶性杂质内有一项标准不合格,即须降等。两项中最低一项为定等标准。
  1964年10月1日起,执行轻工业部标准——海盐,QB344-64,分四级,化学指标规定如下:(湿基)
  1977年部标准.海盐进行修订,以QB344—77,代替QB344—64。化学指标定为:(湿基)
  1985年10月7日,国家标准局发布GB5461—85食用盐标准,自1986年6月1日起实施。国标包含精制盐、粉碎洗涤盐、普通盐三种于一种标准之内。同时国家标准局又发布了GB5462—85工业盐标准。
  在部标准、国家标准颁发的前后,浙江省轻工业厅于1981年、1985年先后制订浙江省食盐企业标准。1982年制订浙江省特制细盐企业标准。其特点是增加白度与粒度两种,以适应浙江人民食盐之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用盐
  Ediblesalt
  UDC664.41
  GB5461—85
  本标准适用于供食用的精制盐、粉碎洗涤盐及普通盐。
  本标准规定了食用盐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验收规则和包装、贮运方法。
  分子式:NaCl
  分子量:58.44(按1983年国际原子量)
  1、技术要求
  1、1感官指标,色白,无可见的外来杂物。味咸,无苦味,无异臭。
  1、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
  定等方法:氯化钠、白度两项当中,凡不及格一项即降等;
  氯化钠低于80%,白度低于40度,两项有其一者,均作等外盐;
  氯化钠含量等级高,白度不到该等级(40度以下除外)以氯化钠所达等级降一
  级;
  白度超过二个等级,氯化钠最多向上升0.5%。
  粒度指通过2毫米筛孔。
  浙江省食盐企业标准 浙Q—QB193—85
  浙江省特制细盐企业标准 浙Q—QB—194-82
  1技术要求
  1·1特制细盐的感官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指标名称 规定
  色泽 白色
  白度 60
  滋味和气味 味咸,无异味
  1·2特制细盐的化学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湿基)
  1·3粒度均匀,应70%以上通过0.5mm筛孔
  2 检验方法
  按轻工业部颁发的QB344—77的规定执行。
  盐场收购时按省编《原盐快速分析法》执行。
  白度以温州天平仪器一厂生产的ZBD型白度测定仪测定。
  实绩
  民国二十年(1931),财政部盐务署来场采样,化验分析长亭场盐质成份如下:
  感官检定:
  盐别 色泽 粒度 滋味
  煎盐 色灰 粒细 味劣
  晒盐 色白 粒粗 味佳
  建国后,1960年,县工交局设置盐质化验室于盐区。开始原盐化验检定,为生产与收购服务。
  六十年代后期以来,滩晒新盐田相继投产。在科学晒盐的基础上,从生产管理、工艺技术、设备改造以及价格政策上,全面落实提高品质措施。促使产盐向高质量、精细化、多品种方向发展。效益显著,质量大为改观。1966年以前,所产之盐多为三级品,甚至等外品。1967年首产氯化钠含量94.69%的优质盐。至1980年产盐优级占2.63%,二级占19.04%,三级占59.64%,等外占18.69%。1986年产品优级占2.30%,一级占44.15%,二级占45.92%,三级占7.22%,无等外品。色白度平均为56.4度,年平均氯化钠含量90.19%,比1976年的84%,提高一个等级。
  第五节 盐副产品与资源综合利用
  苦卤与苦卤工业
  苦卤是晒制海盐的副产品,即卤水在析盐过程中剩余的母液。每产1吨盐可回收苦卤0.6~1.0立方米。30°Be′的苦卤,其主要成份为氯化镁(MgCI?)152克/升,硫酸镁(MgSO?)77.5克/升,氯化钠(NaC1)120克/升,氯化钾(KCl)20.5克/升。惟古代煎盐副产苦卤甚少,因部分母液被熬干烤燥,故其盐味苦。苦卤的传统用途是点豆腐、壅田。行销于县境及天台、仙居等地。
  自民国至现代,综合利用苦卤为原料,制造化工产品的工厂先后有四家。
  (一)长亭副产品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由场公署创设于南乡盐区(今三门县境),煎歇无常,民国三十五年停办。主产品为“卤饼,”或称卤块,即粗制固体氯化镁,含量45%左右。年产量2000~3000箱(每箱约100~120市斤),行销于天台、仙居、永康等地。主要用作山田肥料及食品点豆腐用。设备简陋,使用圆形铁锅4~5口,注入生苦卤于温锅,燃柴薪加温,转入煎锅蒸发,捞去高温盐,终止沸点160~180℃,然后灌入铁箱或模子内,冷凝成块,包装即成。
  (二)长街制盐化工厂
  1958年废场复晒后,为生产钾镁肥支援农业,用苦卤为原料,使用煎盐灶台、铁锅煎制。其工艺与操作方法和长亭副产品厂相同,但产量不多,越年停办。
  (三)红卫盐场化工厂
  1975年由盐场创办。综合利用盐场苦卤,生产氯化镁、钾镁肥、硫酸镁、氯化钾等产品。又利用氯化镁加工建材、门窗框架。但因设备落后,规模小,耗能大、成本高,企业亏损,曾三起三落。1981年转为社办,改名为伍山盐化厂。添置锅炉、干燥器等设备,1982年着手开发新产品,转产碳酸镁,取得成功,受到省轻工业厅与盐务总局的重视与支持。
  (四)宁海盐化厂
  1984年10月,由浙江省盐业公司、宁海县盐业公司与伍山乡经联社联合投资新建,属全民与集体联营企业。乡办小厂并入新厂。
  厂址在两盐场中间园山前,占地14674平方米,新建厂房2760平方米,车间、仓库、生活设施齐全。精制工序有“五防”措施,并具有水、电、气、排污、运输等基本设施,具备兼营药厂条件。
  主要设备:KZL2吨锅炉1台,0.5吨锅炉1台,180HP/110KW柴油发电机组一套,125KVA变压器1台,2000L搪磁反应罐6只,真空泵、真空吸滤器各3台,离心机3台,气流式干燥器1套,旋转干燥炉2台,高压静电除尘器1套,3400m3大苦卤池1只。相应配套机电、槽池以及化验室检验仪器齐全。固定资产原值126万元,职工87人。
  宁海县盐化厂为省定点生产碳酸镁的专业厂。技术上由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协作指导。主要产品有:轻质透明碳酸镁、工业用轻质碳酸镁、药用重质碳酸镁等镁系列产品,已形成碳酸镁年生产能力700吨。其中:轻质透明碳酸镁,系华东师范大学、宁海盐业公司与原伍山社办盐化厂协作研制成功的新产品,填补国内一项空白,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84年获得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1985年获得轻工业部《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证书》。重质药用碳酸镁已经浙江省卫生厅批准认可。质量符合中国药典85年版之规定。
  轻质透明碳酸镁是一种橡胶工业优良填料和补强剂。由于它的折光率与加硫橡胶折光率接近,因此,掺加此品制成透明、浅色、彩色橡胶制品,如旅游鞋底、透明胶手套等,透明度良好,着色鲜艳,抗张强度增大,能提高制品的产量与质量。
  此厂于1986年建成正式投产。当年出产轻质透明碳酸镁112吨,重质药用碳酸镁95吨。产品行销于沪、苏、闽、粤、陕、辽等十三个省、市。供制药、橡胶、人造革、造纸、胶卷、油墨、陶瓷、玻璃等工业应用。
  盐田硫酸钙
  硫酸钙(CaSO4·½H₂O)即石膏。在盐田上海水蒸发浓缩,超过14°Be′时,硫酸钙开始析出,到22°Be′,析出总量的80%以上。一般吨盐可副产70公斤硫酸钙。宁海盐滩多在调节池面括取盐田硫酸钙(亦称碱皮)。1981~1982年伍山盐化厂曾在县盐业公司帮助下,搜集加工商品石膏150余吨,供应给象山水泥厂(添加于水泥成熟料水泥)和城关等市场销售。
  其生产流程如下:
  原料硫酸钙—→清水洗涤—→烘干—→粉碎—→过筛—→即得二水硫酸钙。
  若加热达170~180℃,保持3小时,就成半水石膏(CaSO4·½H₂O),多用于制作轻质建筑墙板。

知识出处

宁海盐政志

《宁海盐政志》

本志记载宁海县盐业的历史和建国后盐业发展的现状。上起事物的发端,下迄公元1986年末。有关长亭盐场外场部分记述,止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析置三门县时;少数内容有所延伸。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