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滩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盐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滩涂
分类号: P748
页数: 3
页码: 29-31
摘要: 本节详细介绍了宁海县(特别是三门湾区域)的地理位置、海岸线特征、海域面积、滩涂资源及其变迁历史、土壤特性以及盐业发展等相关信息。
关键词: 盐业 滩涂 宁海县

内容

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处于东径121°09′-121°4′,北纬29°06′-29°32′之间。东北濒象山港,东南环三门湾,大陆海岸线长达166.48公里。在全县幅员1879平方公里中,海域面积占244.4平方公里,其中滩涂21万亩左右(不含已围面积)。分布在县境东北、东南沿海的西店、紫溪、薛岙、峡山、桥头胡、建设、大佳何、岳井、伍山、长街、青珠、山头、龙浦、前横、古渡、毛屿、越溪、城郊、水车、七市、官岭、旗门等22个乡镇。其中属象山港尾8个乡镇,4万亩;属三门湾畔15个乡镇,17万亩。
  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唐朝就开始围海造田,至清光绪间,全县巳围垦白峤塘、松岙塘等10处。民国时期,又围垦海塘38处,面积3万余亩。建国后,贯彻执行“宜围则围,宜养则养”的方针,象山港内的海涂以养殖为主,三门湾内海涂,以围垦为主。至1986年,全县共围垦海涂95处,计10.25万亩(包括水面2万亩),其中盐业围垦2650亩。
  三门湾海涂面积
  三门湾位于浙江省东部海岸中部。群山环抱,岛屿林立,海岸曲折。湾口宽约22公里,北枕象山县,,南倚三门县,中抱宁海县。属浅海半封闭式海湾。湾名由来,有云:南田与象山半岛之间,有港日箬鱼洋,两山并峙,中流划水道为三,称中门、人门、鬼门,故有三门湾之名。
  三门湾海域总面积480.69平方公里,其中北侧属宁海县,海域面积185.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2.484公里。以岩基海岸为边界条件,湾中发育着淤泥质海滩,属淤涨型岸滩。受人工及淤泥影响,其发展变化极其迅速。
  据1914年与1930年图件对比,三门湾下洋涂滩尖0米线,向东西延长外涨1500米。光绪《宁海县志》记载:“罘罳山,亦名五福山,长亭场坐其下,居民荟〓,大海绕之。”“大湖四面皆海,唯一石桥可通,今有土坝连之。”1930年与1964年比,0米线又向外涨3000米。自1914年到1973年的59年间,下洋涂0米线共向外涨5000米,平均每年外涨84.7米。在两侧,从1930年到1964年,亦向外涨500米,30余年间平均每年外涨17米。1974年至1986年平均外涨7米左右。三门湾内海水吞吐量大,涨潮慢,退潮快,平均每年涂面淤高7至8厘米。据青珠农场测量下洋涂滩地资料,1973-1977年淤高30厘米。
  三门湾内海涂,平坦广袤,连片性好,资源丰富,宜于晒盐。早在1200年前,先民已在湾内沿岸,开辟盐田,从事煎盐。其中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较为优越的,首推下洋涂。建国后,这片涂先后开辟青珠农场、伍山、长街盐场。1973年曾将5万亩(34平方公里)下洋涂,筹建宁海盐场,经勘测设计报省,因资金问题告罢。东片白礁涂上停建的长街盐场大塘塘基,1972年抛石促淤,迄今涂面涨升60厘米以上,筑塘较前便利。
  滩涂土壤
  滩涂土壤,大部分为细粉沙质土,粒径小于0.004毫米约占20%。1973年钻探下洋涂土样检验,地表下30-40厘米,为淤泥质软粘土层,黄褐色,软可塑一一潜流状态;其下100厘米,是较密实的“青丝泥”,属淤泥质亚粘土层。青灰色,含盐渍及腐植质。稠度为可塑一一软可塑。湿度为很湿。密度为稍密,土能成型上溜板。愈出海滨,土质越软弱,这是因为经常受潮流浸灌的缘故。夏秋潮大,涂面软泥甚少,涂硬好走;冬季潮小,浮泥多,涂渲软。下洋涂东部称白礁海涂,属于淤积碱粘土,约占全涂七分之一。西部称五峙门海涂,属淤积碱粘土,约占全涂七分之六。
  现有盐场土壤,属潮土类,浆粉泥土种,母质为浅海沉积物,属碱粘土。土层深厚,经过整压,力学强度增大,渗透较小。

知识出处

宁海盐政志

《宁海盐政志》

本志记载宁海县盐业的历史和建国后盐业发展的现状。上起事物的发端,下迄公元1986年末。有关长亭盐场外场部分记述,止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析置三门县时;少数内容有所延伸。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