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国前盐场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盐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建国前盐场变迁
分类号: F426.8
页数: 14
页码: 1-23
摘要: 本文详细记录了盐场从建国前到建国后的变迁、建设过程,以及相关的盐政机构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盐业 建置沿革 宁海县

内容

宁海县煎制海盐始于唐。
  据《盐法通志》记载:“唐代宗(763~779)时,天下有盐之县一百五,江南至彭水县十二”。列宁海为产盐县之一。按《唐书地理志》称:“江南道属有盐之县为:嘉兴、盐官、贸人,黄岩、宁海、侯官、长乐、连江、长溪、晋江、南安、彭水。”又据宋嘉定《赤城志》记载:“长亭盐场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旧在港头,大美观三年(1109)徙今地。“
  旧场基就在今水车、越溪、城郊三乡地方,境跨白崎港两岸,至今犹存灰场村等地名。当地海澨山陬,地狭卤淡,故而北宋时东迁长亭。根据嘉庆《重修两浙盐法志》称:"盐场三面环海,有大港二:其由里市、牛湾、白莲至大林诸团者称为西港;其由松岙西至石柱诸团者,称为东港。环港皆立团灶。"宋时煎盐年产额即达三万五千七百余石。后历经元、明两代,滨海新涨荡地,代有增益,场区范围随之扩大。产区遍布三门湾内南北两岸。据《盐法通志》记载:"长亭场疆城,东起夹洋塘(今岳井乡),南至尖坑塘(今三门县建康乡),西至南庄(今梅七乡),北连大成塘(今长亭镇),计东西九十里,南北相隔一海,计水程八十里,陆路二百里。”其在东乡者称内场,聚为八团,名枫林、西团、灵屿、东团、东浦、东岙、岳井、青屿。即今之一市区之梅七、官岭;力洋区之古渡、毛屿;长街区之长亭、龙浦、山头、青珠、岳井、伍山等乡。其在南乡者称为外场,附有义岙、涂下、里屿等五小团(今三门县属)。
  内场签为灶户,编定里甲,外场雇工帮煎,与内场不同。据康熙《宁海县志》记载:灶丁(即盐民,又称亭户)宋时1379丁,明代增至2474丁。明天启年间(1621~1627),有灶涂田(即盐田)250顷66亩另,灶丁2691丁5分。延至清初灶丁仍有2696丁,年产额盐4885引85斤,是为长亭盐场鼎盛时期。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断绝沿海居民对抗清义师的接济与支持,下"迁界里,南北约距20里。
  民国四年(1915),外场六团:舜岩、上廒、三岔、月边、尖坑、花屿。三场内团:南山、岸山、松岙。共计盐田面积1788.4亩,煎灶55座,晒坦30块,灶丁749人,额产盐4.2万担。
  民国十一年,产区分舜岩、上廒、三岔、月边、尖坑五处,废花屿。内场仍有南山、岸山、松岙三处。滩地面积1625亩,灰溜343只,煎灶71座,煎锅260只,晒坦46块,额产5.12万担。
  民国十九年(1930),外场产区分为:尖坑、月边、三岔、上廒、舜岩、健跳;内场仍有南山等三区。盐田面积2105.25亩,其中:东乡三团,产地面积139.58亩,煎灶4座,晒坦70块。南乡六团,产地面积1965.68亩,煎灶63座。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场署迁至六团办公,从事整顿,屡作屡缀,俱无成效。二十六年六月十一日,派税警三个队,强制取缔鸡公屿私坦,铲毁煎灶17座,灰溜36只,灰坦70方,缸坦2块,晒板8块。事隔半年,死灰复燃,私煎如故。且以御盗为名,备有快枪六、七十枝,与之对抗。延至抗日战争爆发,遍地皆私,无法收拾。二十七年十一月,台州盐税局会同省收运处督察长、长亭场场长勘查,据称私坦数目竟超过官坦二倍以上。私筑灰溜860只,煎灶112座,年产盐约8.6万担;悉数走私,侵销高税区,天台、新昌、奉化等地。私制地区东起健跳琴江乡,西至六廒乡。分布于鸡公屿、万青塘、永青塘、下湾塘、下湾外塘、下沙塘、花屿外塘等多处。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月,两浙盐运使周宗华鉴于长亭场产区零星散漫,产少质劣,管理深感不便,成本颇高,不合经济条件,乃列入全省裁废的十二个盐场之一。后因废转经费无着,化盐归农,暂难实现。
  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两浙盐务管理局因战时食盐紧缺,私灶准予煎制,化私为官,设局管理。产盐由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玉长办事处尽产尽收,运往外岸济销。此后,因皖、赣等内地食盐告急,政府鼓励增产,盐区又有扩大。民国二十九年,长亭场南乡产区分为:建康、上廒、月边、舜岩、三岔、花屿、插市、沙木、大宅、梅岙等十区。东乡老三团为日军侵占,煎歇无常。全场产地面积2547亩,灰溜1014只,灶125座,锅484口,晒坦1014块,盐板249块,盐民1038户,盐工1043人。
  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一日,析宁海县海游、建康等17乡、镇,建置三门县。长亭盐场主工业交通局直接管理,政治思想领导县委责成当地区委、公社党委负责。今后盐场为国家与原大公让合作性质。”长街制盐化工厂改名为宁海县长街盐场。局委派潘为善任场长。
  1962年,国家投资2.05万元,集全力改建小塘滩晒实验场。实行分级核算,五定三包,固定盐工,分等计件工资制。在反复实验下,调整滩型落差,推行新工艺,取得各种实验数据,得出滩晒制卤优越性的结论,不久滩晒技术改造,日见成效,生产连年上升,1967年实验滩创亩产102担(合5.1吨/亩)高产记录,盐工收入超800元/人。遂激励古盐区人民开拓新盐田的积极性。
  逐年产量、劳动生产率、亩产统计如下
  1968年9月,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鉴于伍山公社即将建成年产10万担的红卫盐场,这个年产不足万担的小场,为了加强领导,便于统一管理,经征求各有关公社同意,批准长街盐场及其所属砖瓦厂作为伍山公社所属企业,与红卫盐场合并,成为上个分场。实验滩改称伍山盐场25号滩。
  长街场灰晒部分,产地分散,规模甚小,产低质差成本高,在1968年冬季停晒养淡,改作农地。盐工由伍山公社革委会负责安排工作。
  产面积81.2公顷。原有滩涂高程2.0米左右(黄海高程,以下同),长草易围;涂面自西向东略呈倾斜,坡降1/2500。近场东、南、北各有港口,运输、纳潮、排水,皆极方便,无虑淤涨。有公路贯通盐场。
  盐场建设始于1966年,工程分围塘、建滩两期进行。是年10月1日,经围塘指挥部组织发动,全公社8个大队2000余民工,分段开工筑塘。历时165天,于翌年3月中旬,海塘土坝顺利斩水合拢,塘长2450米,高5米。其后,加砌重力式块石护坡,同时建成纳潮、排淡提升式水闸两座,共3孔。总投工18万工,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5万立方米。
  第二期建滩工程,1967年3月塘成后开工。8月第2号试验滩首批出盐,此后,建成一付,投产一付,1974年4月全部竣工。全场新建24付单元滩(原长街盐场1968年并入红卫场,合计25付滩),设计生产能力原盐3000吨/年。建滩投工12.5万工,投资100万元,内国家投资补助12万元。滩型四·六排,1-10号滩每付面积3.6公顷,其余各滩因地制宜,面积大小不等。一般为10步走水制卤,3段结晶。电动提水,自流灌溉,机械压滩,手工扒盐。20年来由手工操作,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电气化生产。
  1974年8月18日,盐区突遭“天文潮”加13号台风侵袭,水位高4.63米,洪潮越堤而进,海塘全线冲毁,产品及设备损失重大,咸水倒灌农田,灾情之重,为历史上罕见。盐区人民在党的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援下,奋起抢险救灾,迅速恢复生产。是年原盐产量仍取得超国家计划40.93%的好成绩。1974~1975年,盐场塘坝由国家投资12万元,水利部门管理施工,建成宁海县第一条二级标准海塘,长2320米,高6米,加挡浪墙1米,顶宽3米,海塘轴线走向195°(即接近南北向),塘面为干砌块石。直接保护伍山盐场及近场9200亩农田。
  盐场体制,原定为社队联办,三级所有。初,社办滩有6付,大队滩7付,生产队滩12付。投产后,矛盾百出,诸如:盐工年年大换班,滩池分割,设备失修,争先抢水等等,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为此,1979年经反复协商,决定收归乡办,统一管理,经济上由乡退还各农业队投资款18万元;盐工专业化,按围塘股份分配名额,由乡招工,原则上长期固定。进入八十年代,精简人员,优化劳动组合,实行联产计酬,促使生产大有起色,经济效益年年提高。现有盐工85名,全场固定资产69.4万元。场部仍设中盐场。现场长滩全部竣工。滩型二·四排,每付面积5公顷(长500x宽100米)。全场现有生产面积61.50公顷,10号滩后被征用建筑农田排涝港、闸。储水库1座,占地15公顷。设计年生产能力2000吨。建场总投工44.15万工。国家投资补助48万元。固定资产总值268394元。现有盐工50人,场部设于兰头村前。
  1974年8月18日,新滩投产不久,突受天文潮加台风冲击,南塘400米决口,全场淹没,损失重大。1979年8月23日,北段新塘因农业排涝工程未及时加固,挡不住10号台风侵袭,塘溃23米,水毁盐田80余亩,淹消原盐7500担。两次灾害,使新场元气大伤。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全体职工,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迅速重建复产。
  为扶助盐场增强抗灾防汛能力,扩大生产,1980年上级财政部门批准,拨给五七盐场退税款14.64万元。其中7.23万元用于加固1900米海塘,达到国家二级海塘标准,塘高6米,顶宽4米,外砌重力式块石护坡,加做1米高挡浪墙。以4万余元新建2米单孔电动提升式排水闸一座。从此无虑洪潮内涝,盐田的安全系数大为增加。又添置保保卤、机械等设备,盐场得以稳定生产。
  八十年代,长街盐场以挖掘内涵潜力,增加生产,优化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盐工收入为目的,大胆开展改革,加强经营管理,撤销工区,精筒人员,理顺场、滩、队关系,完善滩长承包责任制,签订15年承包合同。场部近二年又用自有积累6万余元投入技术改造,推广新工艺,增加新设备,成效显著。近三年来完成国家计划产量、质量、劳动生产率、单位产量等各项指标,均居县内首位,多次荣获县先进单位称号。职工收入、上缴利润持续上升。
  民国时期
  民国肇兴,盐政兴革,初未计及,但仍因清弊,略事变更。民国二年(1913),北洋政府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成立“善后借款”,以盐税作抵押。北京除设盐务署外,另设盐务稽核总所,任用洋员监督,为总所会办,分所协理。自此始盐务机构分为行政、税收两大部门,盐务经济大权遂落入洋人之手。在省,元年(1912),任命两浙盐运使,二年四月成立两浙盐务稽核造报分所(后改称盐务稽核分所),专司稽征盐税。长亭场于民国元年,盐大使改称盐事长。民国四年,改称场知事。其职定为荐任官,按照县知事例刊发铜质印信。受台属督销局管辖。
  长亭盐场公署定为三等,驻地宁海长亭。其编制员额、薪俸如下:
  民国十一年(1922)六月,长亭场秤放局成立于长亭镇,隶两浙盐务稽核分所。秤放员为局长。其下设立岸松、建康两个分局,松岙、岸南、上廒三个支局。有文牍、会计、监秤、司秤等员司任其事。
  按照分工,场公署职权为:管理盐政、产制、运销、征收灶课、考核缉私等。
  秤放局职权为,主管盐税稽征,收支盐款,签发引票及准单,秤放盐斤,监督仓坨储运等。
  民国十九年,长亭场知事改称场长。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场、局奉令合署办公,场长一职由秤放局局长兼任。八月十七日场公署由东乡长亭镇迁驻南乡建康塘,着手整理六团场务。受温台盐税局管辖。
  民国二十六年,盐运使公署与稽核分所一并取消,改设两浙盐务管理局,其下各设分局。长亭盐场公署与长亭秤放局,外分内合,秤放局长仍兼场长,主管场务行政。下属建康、岸松二分局,岸山、松岙、上廒三支局。隶台州盐税局管辖。
  民国二十九年七月,析置三门县,时场、局驻地建康塘,属三门县境。设于宁海县境东乡分支局保留,仍归长亭场管理。在长街设有征收处,承办税销、灶课事宜。三十一年六月十八日拂晓,日伪军百余名,乘舰艇潜行登陆建康塘,焚毁长亭场公署房屋,文卷、档案及公物尽毁。场、局曾一度移驻海游镇。
  三十二年二月,省盐务管理局电令撤销秤放局名义,专称长亭场公署,职掌产、运、销、税,事权集中。
  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玉泉长亭办事处,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九月成立。开始收购抢运两场产盐,其主要负责人多由场公署调配兼任。三十年十一月,增设宁海收运办事处于城郊两水拱,有员工16人,下设护运队宫警21人,不久归并玉泉办事处。
  民国三十年四·一九浙东事变,石浦为日军侵占,玉泉盐场公署由场长蔡书麐率领员工撤退至宁海西郊两水拱,九月移设海游镇。其前期任务为抢运玉泉场敌后官收存盐,后来专司收购象山、定海、岱山敌占盐场流散盐,内运济销。先后在黄墩、沙柳、海游等处设立收购站,在黄坛、岔路、茶院、珠岙、羊头、泳溪等地设立转运站,运达中转目的地为天台县城。三十一年一月结束玉泉收运办事处。四月台属分局决定长亭场公署负责宁、三两县(包括宁海北半县)盐务行政及税销事宜。玉泉场公署专负抢运陷区流散盐之责。
  民国三十二年二月底,撤销玉泉盐场公署,改组成立两浙盐务管理局台属分局宁三支局,负责办理宁海、三门两县疏销事宜。局设缑城镇水角凌。林克楹任支局长。下设总务、运销、会计三股,宁海、三门两个食盐官销公卖店,西垫补征处。编制职员26人,工友18人,共44人。翌年五月,改称宁海支局,专司食盐专卖疏销事宜。
  县境东乡盐区,民国三十年(1941)八月二十七日为日军侵占,三十二年六月东乡场务分所,因产区沦陷,无盐可收,奉准撤销。主任苏汉卿满龄退休,工友遣散,留用灶课征收生二名。三十二年一月,灶课划归宁海县田赋管理处征收。
  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宁海支局奉令裁撤,所有业务归并长亭场公署兼办。五月十六日成立长亭盐场宁海管理所,派张白为主任,所址仍在缑城镇,有员工3人。同年九月抗日战争胜利,长亭场公署暨宁海管理所撤并,恢复玉泉盐场公署建制,员工奉令推进石浦接管。玉泉场公署隶属两浙盐务管理局,管辖宁、象、三3县盐务。县境水东乡盐区划归玉泉场中竿场务所管理,以迄于解放后废场止。
  建国后盐业机构
  1949年至1957年,宁海盐区的生产、裁废等盐政和购销业务工作,皆由象山盐场管理处管理经营,宁海未专设盐业机构。
  1958年至1970年,县境内开始建设盐场,开发盐业资源,有关盐务行政、技术指导,以及产品收购业务,归口县工业交通局管理,除设盐业专业干部负责外,财务会计由局经理部兼管。
  宁海县盐业管理购销站,则于1970年3月经地区盐业公司同意,浙江省轻工业厅批准设立,是为首次建立的县辖盐业主管机构,隶属县工业局。初配备干部三人,工人二名。10月接办食盐的供销业务。其职权为:掌管盐政、技术指导、原盐购销。两个新建盐场由人民公社管理盐业生产。
  1971年5月,县盐管站改称宁海县盐业公司,隶属县工业局。扩大编制,增加人员。根据业务需要,先后建立如下站、仓和职能机构:
  (一)长街盐业站。建于1971年,始称长街购错组。1978年改称盐业站。办理购销业务,盐质检定,兼理场政,生产技术指导。设有站长一人,会计员一人,化验员一人,保管员一人。站设立于伍山盐场园山后。
  (二)亭头中转仓库。于1978年初建立,办理盐的储运中转业务。设有主任一人,业务兼保管员一人。库建于越溪大桥北侧,面临白峤港。
  (三)薛岙中转仓库。于1971年3月建立。办理储运中转业务,有保管员一人,库设薛岙港西侧。
  (四)城关仓库。办理储运供应业务,设有保管员一人,库设桃源北路77弄2号。
  1971年11月建立县盐业公司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仍称宁海县盐业公司,设经理制。1984年起,县盐业公司隶属县经济委员会领导。
  第四节 盐政机构职官名录
  明代
  长亭场盐课司大使 郑孝古 任年无考
  〃〃 康章 任年无考
  〃〃 赵邦宁 〃〃
  〃〃 孙相 〃〃
  〃〃 王应图 〃〃
  〃〃 郑云霓〃〃
  〃〃 侯大勋 〃〃
  〃〃李翕〃〃
  〃〃舒时用 任年无考
  〃〃高贵 任年无考
  〃〃黎志鹄〃〃
  〃〃张绅〃〃
  〃〃王家桢〃〃
  〃〃程廷绶 嘉靖四十三年任
  〃〃姚世熙 任年无考
  〃〃朱尚贤〃〃
  〃〃杜冕〃〃
  〃〃方可员〃〃
  〃〃王用说〃〃
  清代
  长亭场盐课司大使 王朝选 临川人 任年无考
  长亭场盐课司大使 刘明珠 潼关人 〃〃

知识出处

宁海盐政志

《宁海盐政志》

本志记载宁海县盐业的历史和建国后盐业发展的现状。上起事物的发端,下迄公元1986年末。有关长亭盐场外场部分记述,止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析置三门县时;少数内容有所延伸。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宗华
相关人物
潘为善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黄墩
相关人物
林克楹
相关人物
苏汉卿
相关人物
张白
相关人物
薛岙
相关人物
郑孝古
相关人物
赵邦宁
相关人物
孙相
相关人物
王应图
相关人物
郑云霓
相关人物
侯大勋
相关人物
李翕
相关人物
黎志鹄
相关人物
张绅
相关人物
王家桢
相关人物
程廷绶
相关人物
姚世熙
相关人物
朱尚贤
相关人物
杜冕
相关人物
刘明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彭水县
相关地名
江南道
相关地名
嘉兴市
相关地名
盐官镇
相关地名
黄岩区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
长乐区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嘉定区
相关地名
港头镇
相关地名
三乡镇
相关地名
白崎港
相关地名
大林镇
相关地名
东港市
相关地名
滨海县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
长亭镇
相关地名
天台县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六廒乡
相关地名
青塘镇
相关地名
下湾镇
相关地名
塘坝镇
相关地名
长滩镇
相关地名
新滩乡
相关地名
南塘镇
相关地名
肇兴镇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南乡镇
相关地名
建康塘
相关地名
长亭场
相关地名
海游镇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定海区
相关地名
岱山县
相关地名
黄坛镇
相关地名
茶院乡
相关地名
泳溪乡
相关地名
北半县
相关地名
玉泉场
相关地名
三门县
相关地名
缑城镇
相关地名
水东乡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潼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