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盐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4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426.8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本文追溯了宁海制盐业的起源、发展历程、鼎盛时期以及后来的衰落与复兴。通过历史文献的引用和具体数据的展示,文章描绘了制盐业在宁海县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历代政府对盐政的重视。
关键词: 盐业 发展史 宁海县

内容

制盐为宁海县古老的一大传统产业。始于隋唐,盛于宋明。据《盐法通志》暨《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宗时(763—779),天下有盐之县一百五。”宁海列为其中一县。
  旧场基在港头,北宋大观三年(1109),东迁长亭,设官治理,始称长亭盐场。历经元、明,场区范围日渐扩展,盐灶遍布于三门湾南北两岸,“环港皆立团灶”,盛极一时。境跨今之长街、力洋、一市3个区10个乡、镇,及今三门县境六廒等区。在县之东乡称内场,在南乡称外场。明天启年间(1621~1627),有盐田25066亩,专业盐丁2691丁。宋时,年额产盐三万五千七百七十余石。明代岁办盐额四千八百八十五引。是为鼎盛时期。迨至清、民两代,或因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盐场弃置;或因滩涂淤涨,去海日远,遂致弃盐农垦,自然淘汰。故自民国以来,内场日趋衰落,而外场则因盐政废弛,私坦遍地,野灶林立,产量反十倍于东乡。北废南建,沧桑递变,兴废顿殊。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析置三门县,外场归属三门。县境内场仅存东乡三团,盐田百亩,年产五千担而己。
  宁海制盐业起步虽早,而发展缓慢,长期受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和政治制度的困扰,致使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千古流传的用火煎盐之法,经历六朝,终民国之世而未改。惟在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创始缸坦晒盐,与早期出现的摊灰法采卤取代括泥淋卤,对增加产量,节省成本,减轻劳动负荷,效益显著,实为盐业生产史上两大技术进步;乃盐民长期劳动中积累经验与知识的结晶。
  盐业攸关国计民生。在古代,盐、铁与农业为封建社会国民经济三大支柱。盐为民食所必需,盐课系国家主要财源,“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甚至“百官俸禄、全国军饷,皆倚于盐。”唐、宋、元、明、清如此;民国时代,盐税仍属国库岁入之大宗,借外债的抵偿品。所以,历代政府都以盐作为聚敛民财的重要工具,视盐政为要务。制定各种盐制、盐法,用以管理生产和运销,控制财源。或行专卖,或行征课,代有更张。然皆以数倍甚至十数倍于盐价之高税,复加众多的苛捐,横征暴敛,民苦盐贵。虽法严刑峻,而抗税斗争,此伏彼起;在宁海亦屡肇流血惨剧,数激民变,史记不绝。
  宁海北靠象山港,南濒三门湾,海域宽广,滩涂辽阔平坦,海水含盐度高,宜盐资源极为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盐业由废转兴。经过规划开发,探索实验,利用资源优势,改造与建设了一批新型盐场,古盐区焕发青春。海盐生产由手工操作方式,逐步使用机械化、电气化取代。制盐工艺由圆锅煎熬发展成滩晒法生产,这是一项重大突破。已形成原盐年生产能力5000吨。最高年产量为民国时期历史最高产量的二点六倍。致力于推广塑膜垫底结晶新工艺的结果,产品质量优化,色白粒细,用户欢迎。现在继续向多品种、精细化进军。对盐的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创办盐化工业,开发出镁系列产品。盐的产、购、运、销,实行计划管理,已建立国营批发,供销社与个体商贩零售的销售体制。各种用盐,供应充足;市场盐价长期稳定。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盐业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工商税利有所增长。1971年—1986年,盐业公司上交利润50.4万元;入库税金607.6万余元。生产企业积累与盐民实际收入,逐年都有增加。
  当前,盐业面临产不敷销的矛盾,十分突出。县境内丰富的海盐资源,急待开发利用。

知识出处

宁海盐政志

《宁海盐政志》

本志记载宁海县盐业的历史和建国后盐业发展的现状。上起事物的发端,下迄公元1986年末。有关长亭盐场外场部分记述,止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析置三门县时;少数内容有所延伸。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