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宁海县文化名人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2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宁海县文化名人传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20
页码:
359-3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历史上在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有较大影响者24人立传略,即:罗适、郑霖、叶梦鼎、舒岳群、胡三省、方孝孺、石简、徐抚九、孔墉、李云波、黄正铭、柔石、潘天寿、黄绳熙、严云、柴扉、黄正铭、胡登仁、干人俊、应野平、柴时道、胡登跳、张明养、叶水夫。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化
文化名人
内容
本节选辑宁海县历史上在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有较大影响者24人立传略,即:罗适、郑霖、叶梦鼎、舒岳群、胡三省、方孝孺、石简、徐抚九、孔墉、李云波、黄正铭、柔石、潘天寿、黄绳熙、严云、柴扉、黄正铭、胡登仁、干人俊、应野平、柴时道、胡登跳、张明养、叶水夫。
罗适
罗适(1029—1101),字正之,号赤城,溪南罗家人。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历任安徽桐城尉。山东泗水令、济阴令,河南开封令及两浙路、京西北路提点刑狱等职。
幼家贫,勤奋好学,典衣购书,燃薪夜读。早年从学于乡先生朱绛,旋求教于知贤、禹昭两僧。后长途跋涉,求教于奉化学者楼郁及吴中名儒胡瑗,并结识陈贻范、徐中行、苏轼等学士名流。博览群书,尤精理学。后人称其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
任桐城县尉时,为除当地以巫治病之陋习,勒令焚巫所,毁神像,召请名医施治,躬身研究医术,著《伤寒救俗方》,并出私俸买药济民。当地有歌颂其德,“救活我命?父母罗令”。元祐六年〔1091),两浙路苏、秀两州水灾,朝廷遣专史视察两地,任罗适为两浙路提点刑狱,辅佐其事。罗适冒忤君之险,以平待救济百姓。后调京西北路提点刑狱。时地主权贵骄奢淫逸,草菅人命,谏官御史噤不敢言。罗适赴任,严法纪,惩邪恶,立“方田法”以息土地之争。
自壮年受任至晚年告退,辗转仕途30余载,凡10任,6任为地方长官。升平功绩,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最为卓著。曾亲勘泗水山川地势,改造荒田万顷。于江都建大石湖(后改名元丰湖),可灌溉良田千余顷。先后兴修水利工程55处,溉田6000顷。民感其恩,建生祠于江都法华寺,由名士秦观撰碑文。高老还乡后,仍参与疏浚城北淮河。
性敦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开封时,同列有恶意中伤者,上察其情,欲罢论者之职,罗适极力劝止。于畿邑治水有功,朝廷论赏,又推功于僚吏而不受。平生轻钱财,重义杰,尝言“忧人之忧,然后可以乐其乐”。著有《赤城集》100卷。
郑霖
郑霖(1180—1251),又名汝林,字景悦,一字润父,号雪岩。长街西岙人。南宋开禧元年(1205)入太学,绍定二年(1229)登进士。担任江西南安军教授。后就任四川嘉定知府,又升任总领淮西军马钱粮,又转任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后就任赣州、苏州、安庆、平江等地知府。知平江时兼淮浙发运史。
为人纯良正直。在职20余年,深受百姓爱戴。留守南安,励精图治,四境安宁,声威日震。后至赣州,十年整治,百业俱兴,颂声鹊起。
为黄公渡造桥,节衣缩食,解囊相助,在民众辛勤努力下,前后经20寒暑,在淳祐十年(1250)五月建成,名“登台桥”,涵20洞,上可驱车,下通篷船,为宁海古代建桥史上一大壮举。
时贾似道当权于朝,四处网罗人才以为己用。郑霖深恶贾似道恃势弄权,不与往来。虽以“司都”、“监理部郎官”等职笼络,皆拒不就。贾怀恨在心。宋理宗又偏听不察,竟加杀害,遂数年后,宋理宗见郑霖遗表,始知其冤,追赠中奉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葬西岙集福寺前。著有《中庸讲义》、《雪岩集》等书。
叶梦鼎
叶梦鼎(1200—1297),字镇之,号西涧,东仓上宅人。本姓陈,6岁出继母族,改姓叶。少年从学于郑霖。及长,复从鄞县赵逢龙。天资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定五年(1232)入太学,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初授信州军事推官,后在袁州、吉州、隆兴等处任地方官。景定三年(1262)升兵部尚书,兼国史及实录修撰。次年,调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时南宋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权臣贾似道专政,国事日非。梦鼎多次上书朝廷。主张修明政治以振兴邦国。度宗即位,议请太后垂帘听政,梦鼎以“母后垂帘岂是美事”诤谏,史称“以孤忠抗大奸,支持危局”。咸淳八年(1272)十二月,再诏梦鼎为少傅右丞相兼枢密使,梦鼎托病不赴,上疏后扁舟径归宁海。或以祸福相谕,对曰:“廉耻事大,死生事小,万无可回之理。”德祐二年(1276)五月,赵昰即位于福建,翌年以太师太乙之衔召梦鼎往。时局势危如累卵,梦鼎以七十八高龄,仍受命南行。舟至永嘉(温州),以道阻不能进,恸哭而归。两年后病逝。著有《西涧集》。
舒岳祥
舒岳祥(1921—1298),香山排门舒人。字景薛,一字舜侯,人称阆风先生。7岁能文,语出惊人。26岁以文章谒见荆溪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比之汉贾谊、终军。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授奉化尉。右丞相叶梦鼎曾以文字官荐岳祥入朝,以母丧未就。服满,适友人陈蒙总饷金陵,聘岳祥入幕,与商军国之政,暇则谈文讲道,游览名胜,不烦以案牍之事。后陈蒙以移动军饷去职,岳祥亦离去。军中将领争相挽留,岳祥道:“主我者以罪去,而吾固利独留邪?”辞不就,风景尹曾渊子欲入户部,时贾似道当国,亦闻岳祥之才,以其尚气简直,不肯对人作软媚状,欲以盘折抑挫使之驯服,然后为己所用。岳祥获悉,命不下乐,毅然离京回乡。宋亡后,隐居乡里执教,任赤城书堂长,与奉化戴表元、鄞县袁桷等交往甚密。晚年潜心诗文创作。虽战乱频繁,颠沛流离,仍奋笔不辍,文章与王应麟齐名。著有《史述》、《汉砭》、《补史家录》等,共220卷,统筹《阆风集》。
胡三省
胡三省(1230—1302),宋元之际史学家。原名满孙,字身之,又字景参,以家居涧旁而多古梅,因以“梅涧”为号。中胡村人。父胡钥笃爱史学,尤重《资治通鉴》,人称“山泽遗才”。
自幼好学,功课之余攻读《通鉴》。其父有感于《通鉴》各家注本谬误甚多,有期勘正《通鉴》之嘱。15岁父死,家境艰难,然为学益加勤奋。宝祐四年(1256)登进士第,授吉州泰和尉,为侍奉老母而未赴任。后改任庆元府慈溪尉,得罪知府厉文翁,被弹劾罢官。不久,以“文学行谊”被荐,授扬州江都丞。咸淳三年(1267),应江淮制置使李庭芝之聘,任寿春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经孝举及格,改奉议郎,知江陵县。咸淳六年,因母去世而离任。服丧满后改知安庆府怀宁县。同年,以李庭芝调任,即返杭州。
三省案牍之余致力于《通鉴》勘校,虽公事冗繁,仍坚持不懈。宦游所至,见有不同版本之《通鉴》,务必搜罗;遇有《通鉴》方家,即登门求教。在杭时,已编就《资治通鉴广注》97卷,论著10篇。贾似道门客廖莹中闻其名,出重金聘其校勘《通鉴》以教授弟子,后又荐入贾似道府中,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学,升朝奉郎。翌年,改任幕僚,从军江上,然与贾不合。是年,贾督师芜湖,大败于吕港,三省返宁海。自此长期隐居著书,直至终年。
德祐二年(1276),元军陷临安,宁海亦遭兵祸,遂携眷迁新昌,不幸《通鉴》文注稿在战乱中散失。乃变卖家产,再购《通鉴》,发愤重新作注,时年47岁。此后闭门绝客,日夜奋笔。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稿将成,又寄居鄞县南湖袁桷家,最后完成《通鉴》校勘。至元二十三年,《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全部成稿。未几宁海杨镇龙起义,鄞县兵荒马乱,三省将《资治通鉴音注》及其他手稿藏于袁家东轩石窟,幸得保存,后得流传于世。其著作除《资治通鉴音注》外,尚有《通鉴释文辨误》12卷,《通鉴小学》2卷,《竹素园稿》100卷。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希古,号逊志,谥文正。北乡缑城里(在今大佳何乡)人,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相传方正学幼时曾随出家的姑母在跃龙山云栖庵读书,后人因而在此建“方正学读书处”以纪念。及长,从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明洪武十五年(1382)被荐至京,甚合圣意,以厚礼遣乡,待为后用。此后十余年居家读书教书,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等篇。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学府教授,被蜀献王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文学博士,直至文渊阁,日侍左右备顾问。“朝廷大制作皆出其手,将相所行必以咨之”。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命孝孺进宫起草即位诏书。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孺嘴,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汝十族!”于是,一面将方孝孺并押狱中,一面搜捕其亲戚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如是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孺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仕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孝孺亦作绝命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后,朱棣将孝孺磔死。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多至数千。孝孺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铭等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外山上(地在今南京雨花台西侧山麓)。死于宁海邑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士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孝孺死后,朝廷文禁甚严。弟子王徐私藏孝孺遗稿,辑为《侯城集》。后文禁渐弛,遂有《逊志斋集》行世。
孝孺为人正直忠诚,一身正气,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当时被誉为“读书种子”,他的文章“醇深、雄迈”为天下第一,“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他的政论守正持严,史论引据严密,书信尊卑合度又情真意切,寓言举例新颖又说理透彻,诗歌俱有理趣又极富韵味。这主要与方孝孺人生经历和学术、政治等思想有关。他主张文道合一、道明气昌,在创作上提倡师古而不泥于古,认为文学应当尚朴去奇,反对当时过分尊唐抑宋的风味。
石简
石简字廉伯,号玉溪,西隅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历任南京武选司主事、刑部郎中、广东高州知府、湖广按察使、贵州左布政使及云南巡抚等职。
简,自幼笃学励志,曾对人云,人生不读书学为圣贤以立身济世,
何以生为。及长,与王阳明交往,尚实行而不务空谈。
初,为余干令,公正廉明,勤于政事,使百废俱举,民为立生祠。卸任之日,有佥事严刑鞫库役,欲以贪赃枉法之罪名中伤简,役不忍谗害而引刀自刎,其服民心以至于此。
知高州,兴学省敛,一郡大治。调安庆,仅图书数卷随身,行李萧然。安庆地当水陆要冲,供需支出无度。简至,予以裁节,年省四万余金,皖人为他树石纪爱。
于湖广、贵州任内,有五溪诸部族四出骚扰,民不得安。简单骑前往招抚,晓以利害,悉皆归顺。惟任云南兵备副使时,曾武力征剿安南山民,多有杀戮。后升云南巡抚,因布政徐樾轻入边境被害,致连坐落职。
简从政三十余载,清白之操,始终如一。曾云,作官自俸入外,丝粒皆非义。归田时,无招待之资。时论称他为正学之后一人。著有:《新国杂著》、《石氏家常稿》及《玉溪先生遗稿》。
徐镛
徐镛(1819—1889),又名锡纯,字公嘏,号友生,长街山前村人。宁海清代著名诗人,后人结集印刷的《红岩山房诗稿》10卷,收集了他18岁至70岁的1260多首诗。
徐镛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天资聪颖,好学不倦。1842年中秀才获院试第一,时称“宁东四才子之一”,后推举为贡生,例授同知衔。后多次参加乡试皆不第,于是弃举子业,在家务农经商。在村后红岩山麓建一书屋,命名为“红岩山房”,与宁海长街一带诗友在此聚会,饮酒吟诗,过着平民生活。他的诗按年代次序排列,真实记录了这一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农村社会的动荡和农民的生活情况。一首首诗像一幅幅图画,再现了当时社会现象,是幅清中后期沿海农村的历史长卷。是清中后期浙东一位集大成的诗人。
徐镛亦精于书画,尤为草书,名闻遐迩。
他为人慷慨开明,乐善好施;而自己生活却极其节俭。凡遇病无以医,贫而不能葬,饥年馑月卖儿鬻女者,总是慷慨解囊,解为燃眉之急。乡里造桥、铺路、设渡、办学等公益事业,更是不惜重金,倾囊相助。家有750多亩田地,晚年四个儿子立业成家后,仅分给每子100亩田地,“弗令拥厚实以堕其志”,其余350多亩土地全都捐给宗族,作为公产,设立“养贤田”,规定除“救困济厄,即当给予”外,其余收入按例供后人读书成材之用。
徐抚九
诗画家徐抚九(1859—1924),字履谦,城关小北门人,清光绪秀才。年轻时,读清人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后,痛恨清政府之暴行,遂绝意仕进之途,以诗画文章自娱。平生胸怀高泊,学识渊博,曾以经学见知于名儒俞曲园。后任杭州育英学院(即之江大学前身)院长,广结海内名士,探究篆刻书画。光绪三十二年(1906)发起组织县商会,任坐办。退居归里后,又兼宁海习艺所所长,于商会、义学等公益事业多有建树。徐抚九工诗,诗风旷达清妙,多自抒怀抱之作。其书学赵雪松,惟妙惟肖,所书匾联甚多,又擅山水花卉,亦妙致可爱,为时人所珍重。其作品曾于1935年10月在县民众教育馆展出。著名画家潘天寿早年受其影响颇深。晚年营建一雅致名园,题为“二亩园”,自号“二亩园主人”。平素少与世俗交往,每徘徊于园中,以莳花植树为乐。又自号“夕可轩主人”,意寓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著有《诗草》、《诗话》、《宁海乡谈》、《中国先贤言行录》及杂著、杂录、家书、实求、漫言、尺牍等多篇,可惜大多作品已失传。
孔墉
孔墉(1890—1939),原名继才,字逖父,又字德辅、达元,号映龙山主人,县城人。15岁自柏屏小学毕业,于街坊设摊营生,仍刻苦攻读,终夜不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杭州高等学堂初级师范科,翌年转高级师范科,宣统二年(1910)毕业。其后执教于杭州初等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次年,于邑人童保喧部任书记官。光复杭州时,每为保喧出计谋,颇多建树。民国元年(1912),浙江体育学校成立,受聘任国文教员兼体育会评议员,后任校长。
民国五年,襄助童保喧反袁,赶走朱瑞。后调任浙江陆军第一师司令部机要秘书。七年春,随部援闽抗粤。翌年,保喧病死厦门,遂返浙。后随一师师长陈仪出军徐州,再从26军军长周凤岐为秘书主任,兼军法处处长。十七年春承审一强奸杀人案,按军法当判罪者死刑,但罪犯家属以巨银贿赂周凤岐,周乃利诱孔墉枉法。墉拒办,愤而作诗明志,以莲菊贞洁之操自喻,悬诗于帐中,不辞而归。民国十九年,受邀任湖北省财政厅秘书主任,终不习官场黑暗生活,再度辞归,寄寓杭州,攻研医学以济世。
民国二十四年,履任江苏省八区(今连云港市)专署秘书。有感于苏北地瘠民贫,连年水灾,建议修水利,辟荒田以发展农业生产,亲与勘察沂水、沭水、蔷薇水,获国民政府通令嘉奖。二十六年抗战爆发,作《无名英雄传》歌颂奋勇杀敌之士。次年,日本海陆空三军进犯连云港,八区濒危,专员遁职,墉于危难之际受任海州护理专员兼保字司令。尔后,家中云函,以八旬老母倚门悬望之由,催其速归。墉毅然复信:“墉此时如离职守,应受军法处分,法尚不一,平日食公家禄,临难思苟免,只怕人格堕地耳!望转禀慈大人,明春当归省也。”
民国二十八年2月,日军大举进攻。3月12日凌晨,孔墉率地方部队抗击进犯沭阳之敌,中弹坠马被俘。敌逼供后方军情,墉怒目裂眦,厉声斥骂不止。群敌刺其胸腹头额致死,遗体为乡民收殓,葬于秦老圩。宁海县县长方引之为之隆重集会,率各界人士护送烈士灵位于“县忠烈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奉其灵位于杭州平湖秋月“浙江省忠烈祠”,名入《抗战军人阵亡录》。1970年,台湾国民党党史史料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革命人物志》第五集中,载孔墉传略。
平生清廉高洁,一尘不染,虽寄身政界军旅20余载,身后所遗,唯180元存款。工书好诗,著有《从军杂咏》、《映龙山诗钞》、《无名英雄传》。
李云波
李云波(1892—1963),又名士林,县城水角凌人。幼孤,11岁从师学艺。艺成后,曾任县平民习艺所教师,传授树根雕技艺。随后自设李云波柴株雕刻店,因战乱,几度停业。抗日战争期间,前往沪、甬等地为雕刻店技师,1950年至上海群联文教模型厂(后改称上海标本模型厂)设计模型。1962年退休回乡,次年病卒于家。
李家四代从事根艺,对温州根雕颇多改进。材料多取剪漆、杜鹃、红蜡烛、栲树、栎树等柴株,因材造型,极少雕凿,妙得意境,重在神似。云波一生创作飞禽、走兽、山水、花鸟、人物及坐凳、几具、花盆架等作品近千件,多次参加地方和全国展览会、博览会。民国17年(1928)获“西湖博览会”甲等奖。24年获浙江省特产展览会特等奖、浙赣特产展览会甲等奖、全国手工艺品甲等奖。新中国建立后,又多次在上海及华东地区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作品有水牛、寿星、和合二仙等。现存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代表作“铁拐”和“乌龟”,构思奇特,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其作品大部分为知识界人士所收藏,有不少传之欧洲和东南亚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授予“老艺人”称号。
柔石
“左联五烈士”之一,现代小说家。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笔名有金桥、赵横、刘志清等。幼孱弱,10岁方就学,好文学、音乐。民国六年(1917年)毕业于县城正学高等小学堂,入省立第六中学(设临海),嫌其学费昂贵且办理不善,退学自修。翌年入省立第一师范(设杭州)。八年,五四运动和“一师学潮”给柔石以深刻影响,后参加该校进步文学团体“晨光社”,走上文学之路。
民国十二年毕业,应聘任杭州应家家庭教师。次年任教慈溪普迪小学,课余创作小说。十四年元旦,自费出版短篇小说集《疯人》。同年2月,赴北京大学旁听,专修哲学、英文,兼听鲁迅所授之《中国小说史》和《文艺理论》。
第二年因经济拮据而离京南归,为职业奔波于沪、杭、甬之间。是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甚为震怒,作散文《诅咒》及小说《旧时代之死》以纾愤。秋,因病返家休养。旋赴镇海中学任教员,继升教导主任。民国十六年秋返乡,执教于宁海中学,自编《国语讲义》及《中国文学史略》授课。十七年春,被荐任县教育局长,为争取宁海中学立案并集资建造校舍而四出奔走。5月,亭旁起义失败,掩护县委书记杨毅卿等脱险离宁。因受牵累,6月间离乡去沪。
在上海,经王方仁介绍结识鲁迅,创作益勤奋,先后出版《三姐妹》、《旧时代之死》、《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小说,并翻译苏联及北欧文学。是年冬,在鲁迅领导下创立朝花社,发行《朝花旬刊》、《艺苑朝花》诸刊物,并担负编校、印发重任。民国十八年1月,受鲁迅委托,接编《语丝》。翌年2月,参与发行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后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负责编辑“左联”机关刊物《萌芽》。5月,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以“左联”代表身份出席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撰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发表于《世界文化》。
民国二十年1月17日下午,去东方饭店参加党的会议,因叛徒告密,与会35人全部被捕,关押于龙华监狱。柔石在狱中坚贞不屈,并捎信友人,关心鲁迅安全。2月7日夜被秘密枪杀于龙华。牺牲人员中有“左联”成员5人,世称“左联五烈士”。对此,鲁迅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先驱的血》、《为了忘却的纪念》、《柔石小传》诸文,“左联”出专刊《前哨》,以示抗议和悼念。柔石牺牲时,年仅三十,而创作和译作达118万字,另有未发手稿22万字。许多作品先后被译成日、英、法、俄等文,在世界各地出版。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深为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赞赏。
其故居在城内柔石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乳名权,原名天谨,又叫作藩,25岁后改今名,字大颐,号寿者、阿寿,后又常以三门湾人、懒头陀等名署画。冠庄村人。7岁入私塾,喜作画,描摹《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插图。清宣统二年(1910)入县城正学高等小学堂,购得《瘗鹤铭》、《玄秘塔》等字帖及《芥子园画谱》,潜心书画。民国四年(1915)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堂,于书画篆刻,深得李叔同、经亨颐诸师教益,以擅长书画见重全校。8月12日爆发“浙一师范学潮”,学生于沿湖运动场集会,支持福建学生“闽案”斗争,遭当局镇压,潘天寿脸膛亦被军警刺刀划破,鲜血直流,仍毫不畏惧,冲破阻拦,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
民国九年毕业后,在宁海及孝丰等地任教。民国十二年,执教于上海女子工校,拜访海上名家吴昌硕。吴老赠“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一联,又作《读阿寿山水幢子》古风一首,称其“年仅弱冠才斗量”。
不久,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抄写讲义职司,与陈师曾教授交往甚密。后得校长刘海粟赏识,聘教中国画、中国画史。乃益加勤奋,悉心研究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作品。民国十四年撰成《中国绘画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翌年,与诸闻韵、张振铎、吴之等在上海创办新华艺术学院(后改名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艺术教育系主任。民国十七年,受聘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并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等校兼课,奔走沪杭两地。十八年随同杭州艺专美术教育参观团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撰《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一文,附于再版之《中国绘画史》书后。民国二十一年,与诸友在沪上组织“白社画会”,连续出版《白社画册》。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艺专经浙西内迁。民国二十七年,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在沅陵合并,改名为国立艺专,潘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民国三十一年起,又相继兼任国立东南联合大学、暨南大学及英士大学艺术系教授。民国三十三年,国立艺专迁重庆,任校长兼国画系主任。抗战胜利,杭州艺专恢复并迁回杭州,潘受排挤,遂辞去校长职务,致力于教育和创作。《指墨松鹰》、《读经僧》等大量艺术珍品均出于此一时期。
建国后,与师生深入农村,参加土改工作队,创作《踊跃争缴农业税》、《五谷丰登》等歌颂新时代作品。花鸟画融冶时代精神,气势更为豪迈。1957年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1959年任浙江美院院长。自1958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其艺术创作高峰期,除教学和社会活动外,几乎天天作画。“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于1971年9月病逝。1977年平反昭雪后,杭州建潘天寿纪念馆,家乡亦修复潘天寿故居,以供瞻仰。
潘天寿是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为人温厚笃实,人品高尚,为艺术界推崇。艺术上擅长写意,所绘花鸟、山水,格调清高,骨力雄强,独步近代画坛。代表作有《雁荡山花》、《雄视》、《雨霁》、《耕罢》、《苍茫暮色》、《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著作除《中国绘画史》外,尚有《听天阁诗存》、《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无谓斋谈屑》、《批判画谈》、《顾恺之》、《指头画谈》、《中国画题诗歌研究》等。
黄绳熙
黄绳熙(1897—1968),号小痴,胡陈乡翔凤头人。黄绳熙少时曾与潘天寿求学于清末秀才徐履谦。徐履谦(1859—1924),字抚九,自号二亩园主人,宁海城关人。平生胸怀高泊,诗、书、画均有造诣。其诗风旷达清新,多自抒怀抱之作,书学赵松雪,画擅山水花鸟,笔墨酣畅,承前启后,为宁海近现代书画之先驱,对黄、潘两位早年颇有影响。
黄绳熙后去杭州求学,毕业于杭州安定中学。上世纪20年代,到上海创办福寿国画学社,拜名流为师,在书画界初露端倪,成绩斐然。不久他邀潘天寿赴沪,切磋技艺,两人来往甚密,书画成就不相上下。故方志大家干人俊称“现代有国画家二,一为潘天寿……一为黄绳熙……”。上世纪30年代初,黄绳熙曾为章梫代笔,可见其功底。章梫,号一山,宁海海游(现属三门)人,光绪末科进士,入翰林,工书,造诣高深,为时人所倾倒。
2009年发现黄绳熙的一幅山水画,纵96厘米,横36厘米,款识:拟大痴道人笔意以应印豪先生大雅之属乞教政,辛巳(1941)春日小痴黄绳熙于海上客次,钤印:阿痴(白文)。此画仿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笔意,群山重叠,草木华滋,冈岭逶迤,绵亘不绝,颇为大气。其用笔干湿并用,轻灵松秀、燥润自然。题款书法点划精到,平中寓奇,秀逸遒劲。此图能寓险峻沉厚于清简淡远之中,滋润静穆之气毕现,可谓逸品。
黄绳熙晚年性情孤僻,所作书画不轻易示人,故其名不显,至今差不多被世人所遗忘。据应可均先生考证,黄绳熙书画作品存世极少,宁海文管会仅藏有他的两幅作品。这次发现为第三件,弥足珍贵!
严云
严云(1898—1968),字苍山,号醉农,祖籍黄坛,后迁县城。中国农工民主党员。自幼从父学医,后赴沪,卒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复从师于海上名医丁甘仁,深得真传。民国十三年(1924),被聘为上海四明医院主治医师。民国十八年与秦伯未、章次公、许半龙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民国十九年自设家庭医药顾问社。建国后,任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中医学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继兼内科学会委员。1962年应聘兼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
在潜心祖国医学研究40余年中,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探微索奥,精益求精。平生服膺丹溪、景岳之学,谙熟《内经》、《伤寒》、《千金》等古典理论,运筹自如,有独到之见解。如用“备急丸”治疗慢性结肠炎;“醒消丸”治疗慢性肝病,“虎杖散”加五倍子和百药煎服,治疗某些血尿等等,均为前人不传之秘。于温病治疗,创三护(护脑、护液、护肠)、一防(早预防)理论,主张在邪热鸱张而有炎灼心包迹象时,即须事先预防,及早服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温热伤津初呈舌燥者,即投鲜生地、鲜石斛及沙参等以滋阴养液,使助生机;温病便秘者,不拘泥得病时日,及早通下,使邪得外泄,釜底抽薪。施诸临床,均见疗效。许多重笃病症者为他人弃治,经其精心医疗而得救。又博采群方,编撰《汤头歌诀续集》、《增补汤头歌诀正续集》及《疫痉(脑膜炎)家庭自疗集》等书,在医学界颇有影响。对于从学后辈,尽力栽培,门墙桃李遍布江浙两省。较著名者有岑冠华、顾兆奎、张友琴等数十人。承家学者,侄世英,子世芸。
严云医德高尚,对于就诊病人,不论身份高低,一概热情相待,悉心诊治。遇急病者求医,风雨无阻,有请必到。还对贫穷病人免费赠药。“文化大革命”期间,身遭幽禁,仍念念不忘本职。尝作《哀病家》诗,有“近日病员多失望,徒劳往返实悲伤”等句,先病人之忧而忧。秉性耿直,作风正派,热心公益事业。民国十八年,当局作出取缔中医三项决议,严云联合诸同道发起抗议,迫使收回成命。抗战期间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致力于难民收容所医疗事务。解放后积极参加各项医疗预防工作,发动开业医生成立崇山区第二联合诊所(后并入济南路地段医院)。虽早年离乡,却十分关心桑梓。曾组织“宁海旅沪同乡会”,对乡民扶贫济急,解囊相助。又捐款送药救济家乡灾民。上海战乱时组织帆船送难民返家,运死者灵柩归里。宁海客沪乡人,无不知苍山之名。
严云生前热爱中国共产党,辞世时嘱咐子女要好好工作,为祖国医药事业作出贡献。子世芸现为上海中医院副院长。著有《疫痉家庭自疗集》、《汤头歌诀续集》。
黄正铭
黄正铭(1901—1975),字君白,县城东门人。初就学于柏屏学堂,继入县立正学高等小学堂及浙江省第四中学(设宁波),毕业后至正学小学堂任英语老师。民国十三年(1924)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政治系,毕业时得法学士学位。后参加浙江省选拔县长考试,名列第一,任太平县(今温岭县)县长一年,转任杭州市民政科长。旋参加官费留学考试,因主事人舞弊,虽及格仍不批准出国。正铭深造之志不移,四出筹资,终在民国二十二年留学英国,就学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二十五年,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三十二年升系主任。三十五年春,以中国外交部代表团顾问身份,赴法国巴黎参加第二次世界和平会议。翌年,任民国政府外交部亚东司司长。三十八年随外交部驻广州数月,转赴台湾,任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兼任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教授。1952年当选为台“司法院大法官”。1975年病逝于台北。
一生好学,通英、法、德、日等国语言文字。著作有《国际公法》、《政治经济学》、《中国外交史》、《中国外交史论》、《战时国际公法》等。曾赴法、日、印度、西德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卒后,其家属遵照遗嘱,将所藏图书全部捐赠台湾文化大学图书馆,特辟“君白文库”。
柴扉
柴扉(1905—1972),又名时璘,县城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现代工艺美术家。民国十三年(1924)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于文学、戏剧等均有造诣。擅长图案设计,兼木刻作品,发表于地方报刊,宣传抗日。曾任教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战乱期间学校内迁,与潘天寿等随校辗转昆明、重庆等地。解放初,先后在浙江美术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任织染工艺系主任。执教数十年,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还培养了不少外国留学生。所设计的织染作品注重民族风格,富有创新精神,意境清新,色彩典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并以多年来印染设计的实践经验,改革旧法,首创矾染工艺,图案色彩斑斓,具有独特的晕染效果,深为工农群众所喜爱。柴扉对染织美术事业作出诸多贡献,在工艺美术界和染织行业中享有很高声望。
胡登仁
胡登仁(1925—1980),又名志清,大蔡人。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考入宁海中学,在校时即显绘画才能。三十五年秋高中毕业,任宁波渔业小学美术教员。次年考入杭州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1950年毕业,任上海昆仑电影厂美工。1953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技师。1954年参加影片《渡江侦察记》的摄制工作。1957年升美工师。同年,与人合作,完成影片《南岛风云》美术设计。1963年为摄制影片《李善子》,与郑君里、张瑞芳等组成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朝鲜。至1966年,先后任《椰林曲》、《摩雅傣》、《林则徐》、《李善子》、《小刀会》、《孙安动本》等影片美术设计。70年代又任《第二个春天》、《征途》、《青春》等影片美术设计,特邀参与影片《海港》美术设计。其设计之电影美术,质朴、庄重,富有民族风味和抒情色彩,充满生活气息。终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美工科科长、美术办公室副主任。为中国电影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1980年在上海病逝。
干人俊
干人俊(1901—1982),字庭芝,号梅园,凤潭下河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本村私塾。民国四年(1915)考入县立高等小学,翌年毕业,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附中。七年转杭州宗文中学。“五四”运动时,任校学生会理事长、杭州市学生联合会副理事长及杭州市外交后援会委员。民国十二年返宁海,至梅林、缑中等小学任教。十四年任宁海县教育会会长。十六年北伐军过宁海,随余宪文部赴杭,任二团指导员。不久又返县,任国民党县党部青年部长。旋转上海远东大学、复旦大学读书,获文学学士学位。二十五年任杭州《之江日报》主编。民国三十年任宁海县政府政工指导室主任。翌年任县“抗日动员会”书记长,组织抗日宣传。此后在杭州、天台、黄岩、三门、宁海等地任中学教师、校长等职,曾兼任宁海县修志馆编纂、浙江省通志馆采访。三十三年经全国学术委员会批准,授大学国文副教授职称。解放初,任教于宁波四中。1956年退职,定居宁波。执教数十年,学子莘莘。
教育之余,致力于地方志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退职后,倾心修志。几十年来,共纂修省内外志书3辑62种1176卷。第一辑24种566卷,计有民国杭州、绍兴、永嘉、嘉兴、缙云、永康、龙泉、仙居、上虞、奉化、青田、黄岩、天台、临海、淳安、温岭、慈溪、海宁、金华、余姚、桐庐、诸暨、高阳等县市新志稿。第二辑20种341卷,计有民国临安、东阳、江山、遂昌、云和、常山、开化、安吉、吴兴、德清、武康、长兴、丽水、宁海等县新志稿和宁海漫记、宁海续志、宁海三记、四记、五记、六记等。第三辑18种269卷,计有民国新宁区志,续编浙江通志稿(浙江方志目录有记载),鄞县、杭州漫录,嘉兴漫记,以及定海、仙居、镇海、象山等县漫记,义乌、乐清、崇德、海盐等县新志稿,并有四川、江苏、广东、山东等省部分县志稿。1982年应萧山县志办之约,撰《萧山漫志》稿。其编撰之勤,著作之丰,为近代地方志史所罕见。
平生研读经史,工诗词,每以吟咏自遣,与诸名家唱和甚多。与清翰林章梫,民国文学家郁达夫、象山名士陈汉章等,均有酬唱往来。其他著作有《盘溪诗草》、《天台游草》、《金陵杂志》、《括苍游草》等多卷。
应野平
应野平(1910—1990),原名端俊,又名野萍、野苹,县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清末秀才应桂馨之子。幼承家学,习书画。民国十二年(1923)赴沪,入上海模范工厂电刻部当学徒,专画银盾图案。满师后被聘为富华公司画工,暇时临摹任伯年、钱慧安等名家人物画,几可乱真。十五至十六年间加入黄宾虹、钱瘦铁创办的“蜜蜂画社”和吴昌硕的“海上题襟馆”,转攻山水画,师石谷、王鉴、石涛及宋元诸家画风。民国二十二年任上海法租界法院录事。抗日战争爆发后失业,以卖画为生,结识革命作家王任叔(巴人),并由任叔介绍,先后将胞弟端贤(朱学勉)、端豪送解放区参加革命,后均为国捐躯。三十一年于上海大新公司四楼举办首次个人画展。三十六年又于西藏路宁波同乡会会址举行第二次画展,并出版《应野萍画集》。1954年,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任专职创作干部。翌年调任上海画片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在此期间,深入苏北、福建、舟山等地写生,连续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画》等报刊上发表作品。1960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率学生步行写生,四上黄山,五下富春,历阅名山大川。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宴会厅特邀野平、唐云两画家合作,绘制巨幅青绿山水。1983年受聘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86年赴日本东京、大阪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应野平山水画册》、《应野平画辑》等。其艺术技巧被拍成电影教学片《应野平山水画技法》。所画山水笔墨苍润,格调清新,气韵生动,水墨画泼墨淋漓,在画坛中独树一帜。兼擅书法,以汉隶见长。亦擅诗词,隽丽清雅。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艺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第五、第六届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柴时道
柴时道(1918—1994),笔名谷人、大风,城关人。父亲精通民间音乐,家庭充溢艺术氛围。时道从小受此熏陶,立志献身艺术,从事自幼酷爱的美术事业。
民国二十三年(1934)于宁海中学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民众教育实验学校二十六年修业期满,以美术擅长,被杭州民众教育馆聘用。半年后回宁海,在溪下、惠遗等小学任教。后为教育家郭人全所器重与推崇,受聘为锦堂师范美术教员。三十一年起,历任宁海中学、宁海师范美术教员。解放后,继任宁海中学美术教师。1969年12月调往力洋中学任教,直至1978年6月退休。
时道虽非科班出身,也不例外不是出自名师门下,基本上是自学成材,但熟谙中西画法,功底扎实。他从小热衷花鸟画,每日挥墨作画,积稿成箧。所画之花鸟生意盎然,富有情趣。他深知素描为一切绘画之基础,每日素描、速写不止。他画人像能抓住面部特征,线条准确,明暗清晰,表情生动。他不但长于国画,而且善于书法、金石、木刻,可谓多才多艺。他在美术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尤重示范实践,深入浅出,易被接受,深得学生喜爱和好评。宁海一批美术英才,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时道一生以艺术教育为业,数十年如一日,规规矩矩做人,兢兢业业教书,是一位为社会作了贡献,为人敬重和称道的好教师。晚年疾病缠身,身体羸弱,常年辗转于病榻,但他仍被聘为宁波画院画师,宁海美协名誉主席,稍能起床,仍不忘砚田墨耕。1991年曾在杭州举办个人画展,反映甚好。
胡登跳
胡登跳(1926—1995),曾用名宣清,大蔡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音乐组,开始走上音乐之路。第二年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学院民族音乐作曲系及民乐系主任、教授等。兼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民族管弦乐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登跳任教30多年,一直从事作曲与作曲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在教学中,从无到有,首建民族管弦乐法课、民族器乐概论课、新丝弦五重奏课。培养了8个五重奏组,曾去日本、美国、荷兰、南斯拉夫、比利时等国访问演出,博得好评。
其创作甚丰。主要有独奏、二重奏、丝弦五重奏、丝竹乐合奏、吹打乐合奏、古乐合奏、民族管弦乐合奏,以及独唱、合唱、吹打唱、男女表演唱等近百首名作。其中《丝弦五重奏》曾被上海、中央、国际、海峡之声等广播电台采用播放。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民族管弦乐法》,为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乐器的著作,系统地建立了中国民乐配器法。还创立了民乐新品种“丝弦五重奏”,其中为母校宁海中学建校60周年创作的《跃龙》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之一。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编著有几十篇(种),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张明养
张明养(1906—1997),浙江宁海县人,早年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上海法政大学。192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解放前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东方杂志》编辑,《学生杂志》主编,《华商报》编委会委员。解放后,毛泽东亲自签署任命书,任命他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及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问题研究》主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顾问。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学会理事,中印人民友好协会理事,中巴人民友好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学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顾问,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他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四、五、六、七届中央常委、宣传部长、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等职。著作有《中国政制论》、《国际政治讲话》、《现代外交的基本知识》等,译著有《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苏联之政治组织》、《美洲政治史纲》等。
叶水夫
叶水夫(1920—2000),原名叶原朝,曾用笔名水夫,力洋镇人。自幼在上海求学,1939年在上海麦伦中学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物理系,1942年辍学。由于在中学时接触到进步思想并向往苏联,从1938年起课余在华俄夜校学习俄文。
1942年起,开始俄文翻译工作,先是为主要报导苏德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代》周刊译稿,后于1943年初参加时代出版社,担任《时代》周刊和《苏联文艺》月刊翻译和编辑。1945年抗战胜利后,担任新创办的《时代日报》编辑和副刊主编,1948年该报被封后回图书编辑部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兼上海编辑部主任。1956年调北京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被评为副研究馆员,任苏联东欧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现代文艺理论译丛》主编。1964年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任苏联文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任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被评为研究员。1982年,任所长兼《世界文学》主编。1985年改任研究所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88年离休。离休后曾担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大、杭州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参加社会的学术文化活动较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现改名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1982年起,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代会长。1985年起,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1984年起,任中苏友好协会(现改名中俄友好协会)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外国文学评审组一届组长、二、三届成员。还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编委会常务召集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会常务副主编,《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编委会副总主编。
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俄苏文学的介绍与研究,在中苏文化交流上作出了贡献,为此,1978年他被苏联莫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曾多次对苏联、日本、民主德国、匈牙利、荷兰进行学术访问。1990年在南斯拉夫当选为国际译联理事。
主要研究文章有:关于果戈理、屠格涅夫、乌斯宾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绥拉菲莫维奇、法捷耶夫、费定、戈尔巴托夫关于20年代至80年代各个时期的苏联文学;关于“五四”以来各个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关于国内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的现状。近年出版有由他主编并参加写作的三卷本《苏联文学史》。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驿站长》、乌斯宾斯基《遗失街风习》、皮萨列夫《现实主义者》,苏联高尔基《早期作品集》、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柯涅楚克《赴苏使命》、戈尔巴托夫《不屈的人们》、葛罗斯曼《生命》、日德里亚科夫《伊凡·梦普罗夫的堕落》、季莫菲子夫《苏联文学史》等。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