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大事记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24
页码: 307-3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民国十五年以来的文化事件。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化 丛录

内容

民国十五年(1926)
  春。中共党员范金镳从杭州带回《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向家乡青年传播革命思想。夏,在沪、杭求学的学生蒋如琮、章广田、俞岳、林淡秋、王育和等相约暑期回乡,在正学小学组织“消夏社”,办学习班。
  民国十九年(1930)
  县成立民众教育馆,址设孔庙。
  民国二十年(1931)
  2月,“左联”作家柔石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杀害于上海龙华。
  民国二十二年(1933)
  《宁海周报》于5月创刊,8开4版铅印,邑人陈邦椿私人创办。社址在缑南小学,每周六出版,4个月停办。
  《宁海民报》于5月创刊,8开4版,铅印。国民党宁海县党部主办。首任社长卢朴(亭旁人),主编章桓,民国三十八年(1949)一月停刊。
  民国二十三年(1934)
  《亚细亚新闻社》创立,每日发行50张。系私办通讯社,社址在县城西门,社长博剑雄,编辑庞红鹃,一年后停办。
  民国二十四年(1935)
  《三门湾月刊》于六月创刊,16开铅印。内容为中学生文艺园地。编辑部设在宁海中学内,民国二十五年(1936)七月停刊。
  3月,在县城举办严晓江遗墨展览,同时展出还有徐抚九、潘天寿、应野平的作品。
  4月7日,省举办特产展览会,李云波根雕获特等奖。
  12月,县里举办文献展览会,展出的有方孝孺的行书、山水画等遗墨。
  民国二十五年(1936)
  《青萍月刊》于十月创刊,编辑俞圣琪。16开,铅印本。内容以改进小学教学方法为中心,第二年停刊。
  10月9日,省第六学区巡回电影队在楼庙放映默片,为本县电影首映。
  民国二十六年(1937)
  嵊县女子越剧班落户宁海,在宁海县后钱家祠堂开办“越声剧团”,始有戏馆。后毁于火。
  8月,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民教馆奉令附设“流动施教团”,到乡下巡回,进行抗日宣传。1940年,该团由于经费不足,遂告停办。
  民国二十七年(1938)
  4月,中共宁海城区党组织于东大街创办“抗战书店”。次年初,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民国二十九年(1940)
  《生活月刊》于一月创刊。16开本。由宁海县抗日运动委员会编,发行人潘以治。
  当海游地区开始划属三门县期间,中共宁海地下党员徐孝慰、徐锡琪等组织访问团,访问该地区的“战时读书会”、“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和“救亡宣传队”等进步组织,并演出自编新京剧《经济战》。
  民国三十年(1941)
  《新潮通讯社宁海分社》,私办,2年后停办。
  民国三十二年(1943)
  9月,在孔庙西首成立县修志馆。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宁海战讯》于二月一日创刊。8开4版,铅印日报。国民党宁海县政府主办。社址设在县政府内。第一版是宁海县公报;第二、三版是新闻,第四版是副刊。资料以中央及省电讯为主,兼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并设“宁海文献”、“卫生”、“计政”、“国教”等专栏。民国三十四年(1945)与《宁海民报》合刊。
  《铁流半月刊》于二月创刊,宁海中学学生会主办。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并有抨击时弊等方面的文艺作品。第二年停刊。
  5月,金萧支队大队长朱学勉,在诸暨墨城坞与汪伪军激战而牺牲。朱原名应端贤,城关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
  《六区青年通讯社》于一月创办,社址在宁海城内柴家巷,一年后停办。
  2月12日,纪念戏剧节,县举办戏剧周。
  8月,日军投降,民教馆从茶院迁返县城。
  民国三十五年(1946)
  《文谊旬刊》于十一月一日创刊。16开铅印本,宁海文艺学会主办。内容有反帝反封建言论,出刊31期,被国民党政府指令停刊。
  县后钱家祠堂开办“宁光戏院”。
  1949年
  7月,宁海解放,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指定科员1人,主持全县文化行政工作。具体的群众文化工作由县文化馆负责办理。
  1950年
  7月,县人民政府接收民教馆,建立宁海县人民文化馆。
  “宁光戏院”改名为“宁海群众剧团”。
  10月1日,县人民文化馆正式开放图书、阅览、文娱等室。
  1951年
  1月,宁海县划入宁波专区。同年10月,根据省二次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将“宁海县人民文化馆”改名为“宁海县文化馆”。
  梅林区文化站成立。
  1月底,宁海县文化馆收音站成立,由任燕棠负责。
  举办首届业余文艺戏曲大会演。据年底统计,全县农村剧团有161个,参加剧团有4800人。
  县城开设新华书店宁海分店。
  4月,成立台州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宁海分会,设于文化馆内。
  6月,县美协筹备会、音协筹备会、剧改委员会,相继成立。
  9月,原宁海民报印刷厂改为公营宁海人民印刷厂。翌年,转为地方国营,是城关第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
  1952年
  全县农村剧团春节会演。
  县文化馆收音站因配合中心工作,成绩突出,专管人员任燕棠被评为省“先进个人一等奖”,出席华东宣传积极分子会议。
  1953年
  4月,北蔡家巷成立工人俱乐部。5月,梅林区、长街区文化站成立。
  11月,县府召开第一次文化站工作会议。
  1954年
  7月下旬,召开“农业社俱乐部文化骨干及农村业余剧团代表会议”,参会代表137人。评出西店塘下大队、长亭“国利社”,以及水车等俱乐部为先进集体,15人评为优秀骨干。
  1955年
  宁海建立第一个16毫米电影放映队(属省编205电影队)。
  筹建县广播站。
  3月,建成宁海剧场,场址在县后钱家祠堂。
  5月,举行舞蹈会演。19个单位参加。会演后,水车的《歌唱金银湾》、城东小学的《实现千斤粮》、宁海中学的《布谷鸟你叫了》,被评为优秀演出奖。
  1956年
  2月,广播收音工作从文化馆划出,单独建制,成立“宁海县人民广播站”。
  5月1日,《宁海报》创刊。
  7月1日,县广播站正式播音。
  1956年在1955年采访民歌的基础上,编印了宁海县第一本《宁海民歌选》。
  1957年
  1月,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开幕。宁海县参演的“对山歌”获演出二等奖,《解歌》获演出三等奖。县文化馆获民间艺术活动集体单位奖。
  1958年
  9月,宁海县和象山县合并为象山县,原来两县的文化馆合并为“象山县文化馆”,馆址在力洋。
  宁海、象山并县,改文教局为“象山县文教卫生部”,主管全县文教。
  10月,在涨家溪大队进行“诗画化”试点。月底,在该大队召开“文化现场会”,全面推广“蒋家溪经验”。年底,文化馆把各地的“墙头诗”汇编成册,定名为《大跃进诗歌选》,由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宁海县最早由出版社出版的诗集。
  举办“全县文艺会演”
  年底,全县农村俱乐部增至260个左右。
  1959年
  4月,宁海复县。把“象山县文化馆”改为“宁海县文化馆”。
  象山县博物馆成立(当时宁海县与象山县合并),地点在城关柴家墙弄的老县府招待所。
  3月,召开了全县业余文工团负责人会议,贯彻了“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十六字方针,纠正了上阶段有些文工团走专业化或半专业化路子的不良倾向。
  1960年
  县拨款修葺柔石故居。许广平题写横匾。
  宁海平调剧团成立。
  1月18日,在城关镇剧场举行“群众文艺小型节目大会演”。历时4天。其中节目《红旗插上上辽岗》,还参加宁波专区的群众会演,获“剧本一等奖”、“演出三等奖”。
  3月,在长街新城俱乐部召开全县文化宣传工作现场会,贯彻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宣布解散脱产的公社文工团(长街、丹城、后塘)。23日,《宁波大众》报上刊登新城俱乐部的事迹和经验,年终被评为宁波地区先进俱乐部。
  3月,参加台州地区文艺会演,《歌唱八字宪法》、《闹春耕》两个节目被编入《浙江省声乐作品汇编》中。
  10月,文化、博物两馆联合举办《十年伟大成就展览》。这是解放后全县最大型的一次展览活动。
  1961年
  成立“宁海越剧团”。
  “宁海县新华书店”的名称才开始有。
  成立县电影事业管理站,主管全县影片安排和放映事业。站址在白石头,后迁避司弄。
  1962年
  成立了宁海县文物领导小组。县人委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8处)名单。
  县人民委员会公布柔石故居等70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
  王锡桐起义遗址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
  桥头胡区文化站建立。
  4月,举办“社会主义教育展览馆”,6月底结束,参观者逾两万人。
  10月,文教局、总工会、团县委联合举行“全县职工、学生革命歌曲和革命戏剧比赛”。
  年底,伍伟任、韩菊香、褚近妹、胡简明等业余作者,参加“全省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
  年底,全县先后共整顿业余剧团122个,农村俱乐部从原有35个发展到148个。
  1964年
  桥头胡、力洋、深圳、岔路、一市等五个区文化站相继成立。
  2月,在潘天寿先生鼎力支持下,文化馆首次举办“潘天寿国画展览”。展出地点设在城西小学。展出作品近百幅。县委书记李树平前往观看。
  8月,文化馆在县委党校举办“农村文化骨干训练班”。参加人数250人。时间长达10天。内容是如何以俱乐部为中心,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年底,宁波专署举行先进俱乐部代表会议暨观摩演出。宁海县参加会议是大渔冯、车家、后塘等俱乐部代表。演出的节目山歌对唱《知识青年下农村》被选拔参加省会演。
  1965年
  9月,组织“俱乐部辅导队”在长街、桥头胡、一市、深圳等15个公社举办“文化骨干训练班”,培训715人。其中有毛主席著作学习辅导员,黑板报抄写员、演唱宣传员。
  12月,县“农村俱乐部代表会议暨文艺会演”开幕。会议期间,交流俱乐部经验,观摩演出27个节目。由朱一峰创作、山头民兵俱乐部演出的拉洋片《两个队长》获一等奖。
  12月,宁波专署文教办公室召开“农村俱乐部经验交流会”,车家俱乐部的黑板报、大渔冯学毛主席著作的经验作了介绍。
  1967年
  筹建宁海剧院。地址桃源南路,要求次年落成。
  1969年
  1月,袁大祥带领5名工宣队员进驻文化馆。
  春,文化馆工作人员分组下乡征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查抄封存的文物,先后搜集到有30多麻袋,经甄别分类后,登记馆藏。
  1970年
  11月,县委任命沈煜生为文化馆馆长、党支部书记。
  1971年
  在桃源南路东侧筹建宁海电影院。
  4月,双湖南山发现距今上万年的榕树化石;山水公社高畈和竺山头出土石斧;茶院平窑村发现宋代窑址。
  1972年
  全县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在宁海剧院举行。
  南京军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宁海建立广播转播电台。台址在城关镇樟树潭巷5号。
  1973年
  1月9日至10月,举行全县中小学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后,将这次调演的优秀节目选编成册,定名为《红花向阳开》。同年2月,摄影有杨象宪的《东海民兵》、潘泉海的《彩霞海天》被选入省展。
  11月22日,以李梦云为队长的第二批工宣队员进驻文化馆,到1976年9月才撤出。
  4月,修缮城隍庙(王锡桐起义遗址)大殿内圆柱四根,省拨款2万元。9月,紫溪山挖到一座东汉古墓,内有铁剑、铜钱、陶器等。
  1974年
  宁海电影院于桃源南路落成。
  3月,山水公社立新大队挖掘了一座东晋墓,发现青瓷鸡头壶、洗罐等。
  10月,在桥头胡上山龙大队考查了一座南朝宋的墓葬,发现有少量青瓷器。
  1975年
  举行全县文艺大会演。
  5月,文物办在征集文物时,有大里大队送来王锡桐起义时用过的龙刀、铁器、诗抄本;县砖瓦厂送来五代(宋)绿釉盒和花青釉碗等瓷器;在查抄物中,清理出浙东临委的《浙东简讯》、《宁海县进城守则》等。
  4月,桥头胡大队赖建华创作的年画《海岛献新粮》,由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76年
  9月,县财经部门批准,筹建文化馆新馆舍的基建工作。县建筑公司提交文化馆拆建图纸。至11月,拆建工程上马。
  1977年
  5月,县文化馆办公楼竣工。馆舍实际建筑面积712平方米。
  1978年
  县电影公司成立。
  2月,任命徐祉瑞为文化馆副馆长,主持全馆工作。
  4月,据宣传部文件,县图书馆单独建制,仍与文化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80年
  全县49个公社全部建立了广播站。
  4月,各地通过整顿,共恢复127个农村俱乐部,41个大队图书馆,出现了继六十年代以来的又一次办俱乐部的热潮。
  吴火河的小说《有口难开》在《东海》杂志发展。杨东标的戏剧《银瓶仙子》在省《戏剧丛刊》发表,《断银》在《文化娱乐》上发表。潘志光的散文《潘天寿故乡》在《西湖》上发表。袁哲飞的散文《郭老在温泉》在《西湖》上发表。滕延青的寓言《花》在《文化娱乐》上发表。
  8月,省举行青年会演,宁海参加的是宁海平调《斩蛟》,叶全民获省一等奖,蒋玲波获省二等奖。
  12月下旬,省电视台来宁海拍《为奴隶的母亲》电视剧。
  1981年
  县文管会成立。王式谈任主任。
  7月,县文化局成立。副局长沈煜生主持全面工作,并兼任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徐祉瑞为文化馆馆长。
  1982年
  宁海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5处)公布。
  全县七区一镇的文化站全部恢复。
  7月,县成立文管会,下设文物办公室,原文化馆副馆长王艾村改任为文物办主任,将文物管理从文化馆划出,单独建制。
  1983年
  “宁海县平调剧团”和“宁海县越剧团”合并成立“宁海县(平调)越剧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县委任命袁哲飞为宁海县(平调)越剧团团长、党支部书记。
  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开始,历时三年,选出有价值的文物点150余处,烽火台遗址19处,有2件文物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春,筹建单独建制的县电视转播台。10月1日,正式转播中央台和浙江台两个频道的节目。
  12月,文峰塔与王锡桐起义遗址五凤楼修葺一新。
  应家山出土的清康熙御赐方氏宗祠直匾“忠烈明臣”一块。
  1984年
  宁海县48个乡镇“乡乡普及文化站”。
  岔路兆岸村王必做捐献唐代“其子飞霜”铜镜一面,系国家一级文物。
  县文化局改名为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简称文广局)。
  4月,张文宽任县文广局长,局党委书记。5月25日,在杜鹃山建成电视转播台。
  1986年
  2月22日,城关举办“欢度元宵节”灯会,县文化馆同时举办灯展。
  1986年9月,宁海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从此,全县文艺创作统一由县文联管理。
  全县第一次民间文艺普查(1983—1986年),结果整理出版了“民间文学三套(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
  徐群飞的《正气之歌》和潘家萍的《脊梁》在全国报告文学征文中,分别荣获二等奖。
  岳井乡文化站评为全省先进文化站。
  长街区图书室藏书5000册,为全省区级重点图书室之一。
  潘天寿故居维修竣工。
  县工人俱乐部改建为工人文化宫,要求次年基本竣工。
  1987年
  8月,县图书馆大楼在跃龙山麓建成。
  12月26日,图书馆举行开馆典礼,正式对外开放。馆名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
  县文广局在新华书店内部实行公开招标承包,为全省第一个实行招标承包的县书店。
  在杜鹃山顶建立第一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
  3月14日,县召开纪念潘天寿诞辰90周年纪念会。到会的有外地著名人士50余人,县内各界120余人,收到书画作品140余幅,纪念文章30余篇,同时举办书画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历时3天。
  1988年
  2月,王振丰任文广局长、局党委书记。
  县工人俱乐部改名为县工人文化宫。
  县首届个体工商户文艺会演在宁海剧院举行。
  县文管会成员做了调整,主任周秉达。
  县委、县府授予县电影公司“抢险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1989年
  县文化馆被定为省一级文化馆。
  由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县总工会、县文广局联合举办“宁海县首届青年艺术节”。
  宁海县图书馆学会成立。
  桥头胡、力洋区供销社被评为浙江省农村图书发行先进单位。
  成立第一批县级业余文保队伍,共20人。
  省人民政府公布柔石故居为省级文保单位。
  县电影公司转入个人承包。
  9月,杨东标任县文广局长、局党委书记。
  10月1月,县举办建国40周年庆祝活动,是日,举行文艺系列活动首场式。然后,举办征文、演讲、摄影及书画展览,“希望杯”文艺会演、民间文艺大会串、三门湾和象山港文艺优秀节目联演、革命传统影片汇映、歌曲大奖赛、爱祖国爱宁海知识竞赛,以及武术、健美、技巧表演等活动。历时2个月。
  1990年
  3月,金国俊任县文广局局长、党委书记。
  9月24日,以1928年亭旁起义为素材的《浙东今夜暴动》5集电视连续剧在宁海举行试映式。该剧由宁海县委、三门县委和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
  (一)文化馆繁艺戏训班创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要国家一分钱,在贫困山区——西溪横坑落脚。两年来上山下乡演出590场,吸引观众100万人次。1990年12月14日《宁波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繁艺戏训班的先进事迹,并发表《愿有更多的剧团上山下乡》的短评。
  (二)文广局与岔路区委联合举办,由文化馆具体组织的“白溪溯源考察创作”文化扶贫活动。利用溯源考察形式,通过文字、照片、录像等手段,了解岔路,宣传岔路,开发岔路,为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服务。《宁波日报》1990年12月13日为此刊出专版。12月15日在白溪“四通”会议上,受到与会的省、市、县领导一致好评。
  (三)举行三门湾地区群众文化研讨会。由宁海、象山、三门三县文化工作者参加,刊出了一册群文研讨论文集,得到省文化厅领导赞誉。以上三次活动均被评为市群文“双十佳”。
  1991年
  全面完成白峤岭至亭头6杆线信号线架设工程;对长街、力洋、白峤岭等地信号线路进行了改造;帮助水车、长街、岳井、建设、七市等站架设了出线。并组织力量架设了难度高、距离远的隔洋塘飞线工程。
  1991年,全县广播、电视设施:中波广播转播台1座,功率2千瓦,转播中央和浙江台两套节目,覆盖邻近几个县。电视转播台1座,功率1.15千瓦,卫星地面抛物接收天线2套,转播中央1台、2台,浙江1台和宁波台四套节目。系统外有卫星地面收转站20座,小功率电视差转台42座,共有差转机54台,总功率146瓦;全县13个单位安装了有线电视共用天线,其中3个乡镇搞了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电视基本上覆盖了全县各地。县广播站站内主要设备和杜鹃山110W立体声调频发射机指标均达甲级标准。全县二个乡镇站的站内主要设备达甲级标准。
  全年创作一个新剧目,移植了三个传统剧目。其中《海望》参加省现代剧调演获演出二等奖,精神文明特别奖;完成了151场演出任务,并且坚持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创收近七万元。
  1992年
  7月,成立县有线电视台筹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9月5日起,由副局长沈保华兼任办公室主任。
  王锡桐起义遗址被宁波市人民政府首批公布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
  1993年
  4月,徐自读任县文广局长、局党委书记。
  县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标准文化馆”。
  由市文化局、群艺馆和一休童装集团联合主办,县文化馆承办的宁波市第五届戏剧节“一休杯”小品、相声、独角戏大赛在宁海剧场举行。
  10月,县图书馆内设立“张明养先生藏书阁”。
  县新华书店由事业性质转为国企,成为全省新华书店系统首家转企的书店。当年,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全省农村图书发行先进单位。
  柔石故居举行开馆典礼。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潘天寿故居)公布。
  县电影公司由事业转为企业性质。
  县剧院由事业转为企业性质。
  1994年
  县图书馆由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
  省级文保单位“王锡桐起义遗址”作为德育教育基地,被评为市先进社会教育基地。
  县文管会领导成员做了调整,朱水娣任主任。
  县文广局机关从县府5楼搬迁到科委楼上办公。
  县府同意县文广局建立宁海县有线电视台。
  1995年
  1月,应大松任文广局长、局党委书记。
  2月,县图书馆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
  县新华书店在长街、力洋、西店、梅林、岔路建立五个集镇门市部,闯出一条“以租代建、先租后建、低投入、高速度、发展农村发行网点”的新路子,宁波市发行协会在宁海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广。
  “方孝孺读书处”从3月中旬起,由县文物办管理(原是县教委管理)。
  县文物办主办的抗战胜利50周年大型展览,在城隍庙举行,参观人数达12000人次。
  全国革命文物鉴定小组对宁海5件文物进行鉴定,确定4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省广电厅批复同意建立宁海人民广播电台。
  《宁海平调史》出版,由蒋中崎、沈煜生、冯允千编著。
  1996年
  县(平调)越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专业剧团送戏下乡先进单位”。
  宁海影都评为“1995年度全省先进放映集体”。
  县文广局兼管19个镇乡的文化站和广电站。
  1997年
  省文化厅长张曦视察宁海春节文化市场。
  长街镇评为省级“东海明珠”镇。
  县文化馆评为“档案工作省级达标先进集体”。
  3月14日,举行潘天寿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潘天寿作品选》特种邮票首发式在潘天寿广场隆重举行。同时,潘天寿故居正式开放。
  召开县级文保单位—梅花村会议遗址50周年纪念会。
  王锡桐起义遗址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宁海影都评为全省“创文明电影院先进单位”。
  县有线电视台搬迁到宁海大厦。
  县文广局和县文联联合发出通知:自1998年开始,每年3月14日定为我县的书画艺术节。
  长街镇文化站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
  1998年
  大佳何镇、城关镇评为省级“东海明珠”镇。
  县新华书店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国家发行行业双优先进单位。
  宁波市文博协会等单位为前童南岙方孝孺讲学处“石镜精舍”揭碑,并为前童村文物保护利用办公室授牌。
  省委、省政府决定,潘天寿故居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宁海影都被评为“省创文明电影院”。岔路镇电影队评为省先进农村影剧队。
  县电影公司与城关镇政府联手,将城关镇会堂改建成城关电影院。
  宁海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
  完成宁海至乡镇、村的光缆联网的试点任务。
  县人民广播电台与有线电视台合并,称为县广播电视台。
  成立宁海歌舞娱乐行业协会。
  城关镇评上省级“东海明珠”镇。
  12月,吴振亚任文广局长、局党委书记。
  1999年
  4月,陈炳寿任文广局长、局党委书记。
  桥头胡镇评为省级“东海明珠”镇。
  前童镇评为市级“东海明珠”镇。
  县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
  县文物办档案室为省级二级达标单位。
  2000年
  在省文化站考评定级中,评为特级文化站的,宁海县有长街镇、城关镇、桥头胡镇、大佳何镇;评为一级文化站的,有黄坛镇、前童镇、梅林镇。
  评为市级“东海明珠”镇、乡有黄坛镇、胡陈乡。
  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届宁海县农村文艺大会演在宁海大剧院举行。
  《中国艺术报》发表了宁海的《为了“文化夜市”更健康》。
  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县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主办,县文化馆、
  县越剧团、县工人文化宫、县老年大学承办的2000年县元宵大型广场文艺活动在潘天寿广场举行。
  宁海前童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县第9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公布。
  县人民政府公布县级文保点7处。
  《中国文化报》发表《宁海鼓励举报文化市场非法经营》。
  《宁波日报》发表《净化“文化夜市”—宁海县突击检查电子游戏和出版物市场》。
  2001年
  由22个社区协办的城关镇社区科教文体活动周暨“社区情”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开幕。
  国家文物局通知:1949年后已故书画家作品一律不准出口的共10个画家的作品,潘天寿为其中之一。
  8月16日,《宁波日报》头版发表了《胡陈乡有个文化促进会》的报导。
  2002年
  1月,王松地任文广局长、局党委书记。
  县文广局和县委宣传部联合命名黄坛镇联溪村等6单位为宁海县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
  举行县各镇乡庆祝党的十六大文艺展演暨全县第二届农村大会演。
  县新华书店与省新华书店建立业务连锁,采用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管理。
  由浙江画院、宁海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宁海当代书画展暨《宁海当代书画家作品集》首发式”活动在杭州“浙江展览馆”举行。
  县文物办被评为“省文物先进单位”。
  6月,副局长沈保华率局改制工作组进驻县电影公司,历时三个月,于8月31日,按法律程序和县委〔2002〕13号文件精神,县电影公司职工与原公司劳动关系解除,县电影公司随着注销。
  广播转播台上划宁波市广电局管理。
  县文化市场稽查队从县府大楼搬迁到环南中路24号办公。
  茶院乡批准为省级第6批“东海明珠乡”。
  9月28日,开展纪念柔石烈士诞辰100周年活动,举行柔石纪念馆揭幕仪式。
  9月(至2003年1月),由局改制工作组负责、副局长沈保华具体谋划指挥,对原电影院(影都)屋顶进行全面改造,并对院内进行重新装修。
  组建县心连心艺术团,黄珂任团长。
  应四官等15户被评为宁波市“百户农民读书家庭”行列之中。张理平(明港镇毛坪村)评为市级“十佳农民读书之星”。
  2003年
  桑洲镇评为市级“东海明珠”镇。
  县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广场舞蹈比赛在潘天寿广场举行。
  县文化市场稽查队从环南中路24号搬迁到县公安局三楼办公。
  县网吧协会成立。
  县剧团团部从原来东门口一善巷22号搬到天寿东路165号新大楼。
  县剧团编排的平调大型神话剧《银瓶仙露》获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
  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县级文保单位名单,共10处。
  县文物办被省人事厅和省文化厅公布为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
  县文管会领导成员作了调整,尤玲娟任主任。
  县文物办公布县级文保点26处。
  前童村创办了“前童民俗博物馆”。
  县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在长街拉开帷幕。
  2004年
  柔石故居为第5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县文广局获省级电视节目质量奖。
  胡陈乡建成市级“东海明珠乡”。
  茶院乡东南溪等13个村,建成县级村落文化示范点。
  县心连心艺术团领导成员作调整,胡伟华任团长。
  2005年
  3月,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内增设“广电科”。
  4月,卢华强任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党委书记。
  4月,据宁编〔2005〕10号文件,县广播电视台明确为正科(局)级事业单位,正式从文广局分离出去。
  5月,撤销原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成立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6月,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文化市场稽查队)更名为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
  县政府出台了《宁海平调保护开发五年规划》。
  西店镇评为省级“东海明珠镇”。
  县图书馆举办首届未成年人读书节。
  柔石子女三人,把14件书画捐赠给县文物办。
  黄坛三堂和西岙石拱桥(三座)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全县第二次“非遗”普查,发现、整理了宁海民间艺术资源24个项目。
  2006年
  县委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宁海平调开发保护工作会议纪要》。
  梅林街道评为市级“东海明珠街道”。
  县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在潘天寿广场举行。
  县图书馆举办第二届未成年人读书节。
  县新华书店宁海网上书城成立。
  “宁海古戏台”(10只联保)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东方艺术造像博物馆在城隍庙开馆。
  接上级通知,剧院因属于危房而暂停使用。
  传统戏剧《宁海平调·耍牙》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列入第一批市级的宁海“非遗”名录项目有5项。
  列入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有40项。
  由县文广新闻出版局编印的三集《宁海平调优秀传统剧目汇编》出版。
  2007年
  黄坛镇杨家村评为省级村落文化示范点。
  3月11日,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迁移到塔山路8号办公。
  业余京剧票友章妙妙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奖赛获银奖。
  在县体育馆举行全县“香溢杯”镇乡(街道)青年篮球队邀请赛暨县第十届乡村青年文化节。
  县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在西店双屿公园拉开序幕。
  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授牌宁海县(平调)越剧团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县越剧(平调)剧团的越剧《碧波仙子》在省第十届戏剧节演出,获“剧目奖”。
  8月22日,县文广新局成立《宁海县文化志》编撰领导小组。组长:卢华强,副组长:葛主横,主编顾鸿安和采编人员。
  县图书馆举办第三届未成年人读书节。
  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宁海前童镇名列其中。
  王锡桐起义遗址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
  县广播电视台从宁海大厦搬迁到新广电大楼。
  完成21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共1526户有线电视联网工程的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提前实现了“村村通”目标。
  县人民政府公布县级文保点10处。
  杰友升灯具博物馆开馆。
  县文广新闻出版局荣获“宁波市2005—2006年度‘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先进集体”。
  宁海县第一职业高中被定为“非遗”宁海舞狮的传承基地。
  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批准宁海县前童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县文物办开辟的潘天寿书画陈列馆隆重开馆。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来宁海,参观考察宁海的古戏台,前童镇、十里红妆博物馆。
  2008年
  5月19日,在5·19广场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年花车展览巡游活动,全县各镇乡共有11辆花车参加。
  5月30日,因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局机关各科室及各下属单位纷纷举行救灾捐款活动,共计款项35350元。共产党员以“特殊党费”形式向灾区人民送温暖,共计款项20412元。同时,网吧和歌舞娱乐行业协会也举行了捐款活动,共计款项24.5万元。
  6月2日,宁海县包装印刷协会成立,首批会员155家。
  6月9日,县图书馆新馆工程开工仪式在柔石公园举行。
  8月19日,“十里红妆婚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10月20日—31日,为进一步深化全县学习型社会建设,倡导未成年人多读书,读好书,县图书馆开展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智慧”为主题的系列服务宣传活动。
  10月份,宁海平调“耍牙”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十套“百科探秘”栏目的录制工作,专题采访后向全国播出。
  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编写、宁波出版社出版的《甬上风物·宁海卷》问世。这是宁海县全国第三次“非遗”普查的成果。
  6月,成立宁海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财务结算中心,负责对局下属事业单位财务集中管理。桃源街道评为市级“东海明珠“街道。
  教师童海军参加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获得非常明星奖,获此奖在宁波市还是第一个。
  9月28日—10月27日,县第三届社区文化艺术节隆重举行。
  应台湾演出机构邀请,经国家文化部、国台办批准,4月9日,以副县长尤玲娟为团长率领的宁海县平调(越剧)赴台湾文化交流演出团一行27人,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演出。
  县(平调)越剧团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承办的千灯第四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献演了平调《见判》节目。
  县图书馆推出文献借阅“卡卡通”服务,实现了与全市图书馆通借通还,全县33个流动图书站共接待9万人次,借阅图书26万册次。
  《宁波通讯分评选“宁波百桥”,宁海县有16座桥被评上。
  宁海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最终确定登记的有394处,其中宁海石碾被评为宁波市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
  民俗《前童元宵行会》和《宁海舞狮》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列入第二批市级的宁海“非遗”名录的项目有9个。
  列入第二批县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有10个。
  2009年
  柔石故居纪念馆、十里红妆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据省文化厅通知,宁海县“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共5名:黄才良、陈昌福、叶全民、何晓道、童全灿。
  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被定为“非遗”宁海“泥金彩漆”的传承基地。
  桃源街道被省文化厅批准为省“东海文化明珠”。
  全县文保单位维修工作成绩显著,已完成前童镇“职思其居”古宅、“黄坛三堂”、“西岙石拱桥”祠堂桥、方正学读书处、清潭双枝庙及五松坑朱氏宗祠等文保单位的维修,完成了国保单位大蔡胡氏宗祠的环境改造和火灶搬迁。
  2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联合公布“关于表彰全省(市、区)乡(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先进单位的通知”,县文广新闻出版局被评为先进单位。
  许家山石头村入选2009年度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许家山是宁波市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也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
  3月10日,省文化厅公布第四届省未成年人读书节组织奖和创新奖名单,县图书馆获组织奖。
  6月,万吉良任局长、党委书记。
  8月24日,成立县创建省文化先进县领导小组,组长褚银良(县委副书记、县长),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局内),万吉良兼任办公室主任。9月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迎接创建省文化先进县动员大会。县委副书记、县长褚银良出席会议,县委副书记谢群华主持会议。
  9月8日,县文广新局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长万吉良,下设办公室,副局长娄新科兼任办公室主任。
  10月26日至27日,以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瑶为组长的省文化先进县创建验收小组,对我县创建省文化先进县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省验收组对全县“创先”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0月23日,县文广新局内部编印的《宁海文化》首期刊出,万吉良局长发表了“创刊寄语”。每月两期,每期16开3页。
  11月,宁海作为浙江省唯一非遗普查保护成果的代表进京参加“全国非遗普查成果展”,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肯定。
  11月,省文化厅公布“首届浙江文艺艺术节演出活动先进个人”,跃龙街道业余文化骨干潘凤雏名列其中。
  全县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其中评为省一级站有8个。
  11月,文物办在潘天寿书画馆隆重举行“文化名人与新中国”展览。此次展览由北京宋庆龄故居等8家名人故居、纪念馆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等联合举办,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宋庆龄、李大钊、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徐悲鸿、梅兰芳等8位文化名人的不懈奋斗精神。
  2010年
  1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宁海县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
  1月,“前童正月十四元宵行会”在宁波市基层十大群文活动评选中荣获“宁波市基层十大群文活动”奖。
  1月,县平调团队去宁波市中山广场为申报5.19中国旅游日作专场演出。
  1月,县人民剧院出资10万元注册了县影都时代电影有限公司,15日,与省电影公司签订县线供片合同。
  2月,杨梅岭村被评为“市文明创建示范点”。至此,全县至今已有村落文化示范点127个,其中市级54个。
  3月,县平调剧团、前童古镇、十里红妆博物馆荣获“宁波市文化建设示范点”称号。(全市获此称号的有30个单位)
  4月,十里红妆博物馆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接管,县文物办给予业务上指导。
  4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铁信为组长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专家评审组一行7人,来宁海考察古戏台。
  5月,县文化组织选送作品参加浙江省“红五月,红土地”首届乡村诗歌大赛,蒋善学的《今日乡村》获一等奖,张秀丽的《想念一位亲戚》获二等奖,娄美琴的《回乡偶书》和阿门的《乡村新景点》获三等奖。县文化馆获优秀组织奖。
  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宁海县为“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
  5月9日,宁海(平调)越剧团的《西湖遗梦》在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广场上登场演出。
  5月28日,宁海县第二届方孝孺读书节开幕式暨县图书馆新馆开馆仪式在县新图书馆举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陈迎宪、人民出版社副社长陈有和、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戴言、省图书馆馆长朱海闵和县领导王剑侯等出席活动。陈迎宪、王剑侯共同为宁海县图书馆新馆揭牌,王剑侯宣布宁海县第二届“方孝孺读书节”开幕。副县长尤玲娟主持启动仪式。
  5月28日,开幕式结束后,央视“百家讲坛”名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先生为“正学讲堂”开首讲:明代第一忠臣——方孝孺。第二天上午,在宁海中学体育馆,毛佩琦先生又主讲:方孝孺是为理想而献身的一代大儒。
  5月下旬,县文化馆组织选送书法作品20幅,参加“购乐汇杯”浙江省首届青少年书法篆刻优秀作品展,其中金桥小学王俊涵的楷书获银奖,城中小学金雨帆的行书获优秀奖。
  从5月1日起,县文物部门管理的名人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6月,宁海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金彩漆”入选第三批国家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县文化馆选送论文参加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浙江省地域文化理论征文大赛,蒋善学的《前童行会的文化特征与内涵》获二等奖。
  7月由省图书馆副馆长徐晓军、省文化厅社文处施莹和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贾锋等组成的检查组一行5人,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娄新科副局长陪同下,到宁海县检查验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月10日—9月30日,举办县第五届青少年读书节。主办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团县委。承办单位:县新华书店。主题: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8月,县文化馆选送参加浙江省第三届“群星杯”古筝分级大赛,结果荣获五级优秀表演奖2名,六级优秀表演奖1名,七级优秀表演奖4名。县文化馆获优秀组织奖。
  9月,胡陈乡被省文化厅授予“浙江东海文化明珠乡”称号。一市镇新山村被授予“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称号。
  9月,县图书馆举行孔子铜像授赠揭幕仪式。
  10月,县文化馆选送参加浙江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下沙新城杯”第四届排舞大赛,荣获排舞中年B组一等奖,中年B组最佳服饰奖。
  10月,县剧团在宁波凤凰剧院参加全国第二届越剧节演出《西湖遗梦》获演出铜奖。
  10月,县文物办向省文物局报送240余件馆藏文物信息数据,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文物信息中心的验收,标志着文物办2010年馆藏文物数据信息化工作顺利完成。
  11月,新华书店人民大道中心门市获得省2010年“阳光人生智慧成长”浙教版精品图书大联展鼓励奖。又在2010年度“广州开心图书销售竞赛”活动中,获二等奖。
  宁海影都从10月份开始进行多厅数字改造,于12月10日重装开业。
  12月,县图书馆完成本年度图书总分馆的创建任务;成立8个分馆(西店、深圳、岔路、前童、桑洲、强蛟、力洋、长街)和103家农家书屋。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