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广播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80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广播电视
分类号:
G229.275.5
页数:
15
页码:
267-2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广播于1950年建立城关收音站,1956年春建立宁海人民广播站,1995年实现站改台,建立宁海人民广播电台。宁海电视于1973年开始办转播,1983年底建立县电视转播台,1994年筹建有线电视台。1998年,根据中央“治滥治散”的指示精神,宁海人民广播电台与筹建中的有线电视台合并组建宁海广播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30日正式挂牌运行。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化
广播电视
内容
宁海广播于1950年建立城关收音站,1956年春建立宁海人民广播站,1995年实现站改台,建立宁海人民广播电台。宁海电视于1973年开始办转播,1983年底建立县电视转播台,1994年筹建有线电视台。1998年,根据中央“治滥治散”的指示精神,宁海人民广播电台与筹建中的有线电视台合并组建宁海广播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30日正式挂牌运行。
第一节 有线广播
1950年9月,派城中小学任燕棠老师去省广播电台受训,回县后,带来收音机一台,10月,建立收音站。1951年下半年,省办收音技术训练班,县委宣传部派4人去参加学习,回县后,在深圳、长街、岔路、城关建立收音站。设正式收音通讯干事任燕棠一人,编制属宣传部。其余俱系兼职人员。收音站任务,就是将收音资料,有关时事性的内容供黑板报、县委印发之用。
1955年筹建县广播站,站址在城关白石头裘家粮库。邬荣明任站长。架设第一批喇叭36只,主要装在城关商店和学校。1958年,喇叭发展到249只,其中通区、乡喇叭211只。1963年,开始筹建区级广播站。1961年,葛云峰为副站长。1964年,全县共有20个公社,28个大队,578个生产队接通广播,喇叭总数为760只。1965年,全县喇叭发展到1700只。到1968年,全县先后成立长街(与县站同步筹建)、深圳、桥头胡、岔路、力洋、黄坛、一市等7个区广播站和梅林、胡陈、西店、前童等4个公社广播站。1969~1980年,全县49个公社全部建立了广播站。1984年2月,县广播站改属文广局,人员、经费、建设,均由局统一管理。1985年,省广电厅给本县广播站以“机房设备标准合格站”称号。1986年,全县喇叭总数达到72342只,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
1987年8月22日,县广播站在回浦乡民主村召开广播工作现场会。县广播转播台的发射机质量指标,一直保持在甲级水平,名列全省前茅。如期完成了30米高的17频道300瓦分米波发射铁塔的安装任务。
12月,县电视摄像组完成“宁海在前进”专题片拍摄任务。
1988年7月30日,因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的袭击,县至各镇乡的信号线很大部分被毁坏,经干部职工半个月的艰苦奋斗,被毁线路基本恢复。9月,在杜鹃山建造了调频发射台,有100瓦调频发射机一台,100瓦备机一台,覆盖面在50%以上,使讯号传播迈上了新的台阶。
1989年11月,全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广播网络整顿工作。县委、县府先后主持召开了两次常委会和四次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讨论我县有线广播网路整顿工作,并分别召开电话会议和广播大会。县府还专门发了《关于开展全县有线广播整网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组长的广播整网领导小组,具体部署、指导全县的广播整网工作。县政府拨款16万元用于整网工作。在全县广播战线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和各部门、各区、乡(镇)政府密切配合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全县广播整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整网总投资近60万元,(包括县拨资金),新增水泥杆1096根,投放各档铁丝31.3吨,乡(镇)整网总投工量11788工,新架乡至村线路288.7杆/公里,恢复412.9杆/公里,新挂接喇叭11562只,恢复喇叭27799只,完成了30多公里县至乡信号线丙级达标工作,更新扩大机2×275瓦八台,275二台,250三台,(分别达到部颁甲、乙级指标),扩大机前级改造6台,新增控制台4架,乙级一线多用输出柜1架,并在宁波市4个特贫乡之一的白溪乡建成了全县第一个6寸半双分频动圈喇叭音箱乡,入户率达80%。与此同时,新增村级广播室101个,落实业余线务员501人,为巩固发展全县有线广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0年广播联网。全县投入整网资金60多万元,整顿了301个行政村的广播网,新架设广播线路268杆/公里,恢复线路412公里,新添6米水泥1096根,新挂接动圈喇叭1.15万只,恢复了因灾不响的喇叭86000多只,入户率达75%以上,基本上消灭广播空白村。全县更新乙级以上扩大机26台。
西溪乡建成了广播电视站。建立了西溪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共缆传输工程,经市广播电视局验收,达到了优质标准。9个乡镇安装了卫星地面站,新建小差转台15个,大大提高了电视覆盖面。
县广播站被宁波市文化局评为一九九〇年先进站。
西溪、回浦两个乡的广播站被评为市级先进站。
1991年,岳井乡隔洋塘村广播飞线架设工作顺利完成。
9月份,大佳何广播标准化试点。解决了有线广播标准化建设问题,确立了有线广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乡党委政府建广播用广播的意识,为全县有线广播如何维护、巩固、上等级。办自办节目,求得新提高,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事实上经验。长街镇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共缆传输扩大试点,为解决农村有线广播的建与倒矛盾提供经验。试点工作采取“群众广电、群众建”的办法,集资建共缆系统,已开通400户,年内开通1000户。有线暇视有线广播共缆传输使电视频道增多,图像清晰,解决偏远地区看电视难的问题。接着,宁波市广电局在宁海组织召开全市广电事业会议,现场参观大佳何、长街等试点情况,都给予充分肯定。
播音员何瑾在省首届好播音中获专业第二名。
1992年4月份开始,按省、市统一部署,进行撤区扩镇并乡工作,乡镇文化站和广播站的人、财、物隶属当地政府管辖。7月29日,县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同意县文广局提出的《宁海县有线电视台(筹)实施方案》,并决定成立县有线电视台筹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局长袁哲飞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年9月5日起,由副局长沈保华兼任。有线电视台(筹)办公室设在县政府五楼会议室,县政府拨款30万元作为有线电视台筹建启动资金,人员从文广局及下属单位广播站、电视转播台、广播转播台借调。在县府大院内安装二套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在县政府六楼设置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在城关地区架设有线电视主干线和入户线,年底开通6个小区近千户家庭有线电视。12月,桥头胡镇广播站(原建设乡)站长程志海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命名为“全国广播工作先进个人”。
1994年后,共缆传输逐步取代独立架线,成为有线广播的主要传播方式。
1995年下半年,宁海人民广播站投入资金45万元,购置了英国声艺MB1—10等先进设备,新装了功率为300瓦的调频发射台。人员编制达40人,内设办公室、总编室、采编部、节目制作播出部、工程技术部、广告信息部,并从社会上招聘了十多位业余主持人,增加节目内容,延长播音时间,积极筹建人民广播电台。
6月29日,县府批复同意将宁海人民广播站更名为宁海人民广播电台,同意开办宁海调频广播电台。同年12月7日,浙江广电厅批复同意建立宁海人民广播电台。
1996年,全县农村广播工作抓住宁波市文广局对宁海广播扶贫的契机,投入设备资金18万元,重点对胡陈、越溪、岔路、桑州、双峰等镇乡的广播网络进行整修,为政令畅通提供必要条件。
1997年年初,县委、县府提出把全县“基本村村通广播,有线电视大联网”作为1997年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实施办法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有线电视通村率在80%以上并且入户率较高的镇乡,如长街、明港、力洋等,采取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共缆传输的形式,这样,既巩固了有线电视,又发展了有线广播。一些山区、老区乡镇,如双峰、桑州等,则同时采取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共缆、架设广播专线与采用调频喇叭等三种形式,一片一策,一村一策,想办法把广播通到村,也实现了村村喇叭响。
2月,县广播电台负责召开全县广播电视工作会议,表彰了先进报导组和优秀通讯员。当时,宁波至宁海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开通,市县有关领导参加开通仪式。7月28日,宁海县各镇乡广电站长到四明山参加由宁波市文广局组织的广电站长培训班,为期5天。
5月18日,为了宣传“科技兴海”战略,县广播电台联合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展了“科技兴海”现场直播活动,邀请原县长陈炳水走进电台直播室,向全省群众介绍宁海县“科技兴海”的情况,并现场解答了听众的热线提问,为全县“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施展了广播宣传的魅力。
1至11月份被宁波人民广播电台采用的广播稿子200多篇,名列全市首位;被省人民广播电台采用的稿子30篇,在全市的县级台中排名第二。
1998年4月20日开始,为配合同三线高速公路建设,宁海县西店至桑州广播电视光缆进行改道工程。7月30日,完成了宁海至各乡镇的广播电视光缆联网、乡镇至村的光缆联网的试点任务。9月份,县人民广播电台与有线电视台合并,称为县广播电视台。10月30日,正式挂牌运行。
2001年,广播于年初在原有的《宁广新闻》基础上,扩充15分钟的新华社电讯内容,5月份又增设《关注》栏目,增加新闻的厚重感。
2002年12月29日后,广播转播台上划宁波市广电局管理。
2003年10月18日,因城关撤镇建街道,原城关广电站38人划归县文广局,局又交托广播电视台管理。
2003年,有3条电视新闻被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录用:《政府百姓心连心——十六大主题教育活动暖人心》、《绿化掀高潮,打造生态城市》、《东海开始进入休渔期》,从而结束了宁海县电视新闻从未在中央“新闻联播”中播出的历史。
2004年,全年新安装有线电视用户3501户,新增加集团用户接入点19个,全年19信息网收入万元。与电信局合作经营项目运行正常,创收40多万元,为历年之最。还进行数字电视传输试验,开通两家集团用户,净收入14万元。
12月1日,县广电中心大楼顺利结顶,净点地面积17.2亩,总建筑面积16000m2,主楼层高11层。
文广局抓好电视地面卫星接收设施整治工作,拆除一家未经批准的四星级宾馆地面卫星接收设施。
2007年4月,实施行政村广播室“村村响”工程,在力洋镇开展试点工作。
2008年,全县18个镇乡街道,39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广播室,1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点,每个有线电视用户安装一只室内调频音箱。
第二节 无线广播
广播转播台1972年6月30日,经南京军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宁海广播转播台,其前身是“宁波地区革委会7202工程办公室”,地址设在东经121°4,北纬29°2,海拔30米的城关镇樟树潭巷5号。覆盖范围东至长街岳井,南至三门高枧,西至双峰马岙,北至奉化裘村,共计2425平方公里。1974年7月1日正式开播,转播中央与省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央台频率为548KHz,全天转播时间21时33分30秒;省台频率为864KHz,全天转播时间14小时40分钟。
1978年改为浙江省宁海县广播转播台,建有发射机房面积134平方米,配置数字广播接收机2台、1000小功率发射机2台。收讯机房采用WS430接收机1台、7512—丙接收机4台、收录两用机1台。1983年4月,将分列仪器组成测试立柜。1984年6月,自行设计安装了功能较为全面的配电屏,彻底解决了电源故障。1985年第四季度,发射机突破乙级技术质量指标,进入甲级行列。1988年“7·30”洪灾后,测试仪器遭受严重损坏。1989年,由省厅解决经费,购置了1台2CG—1型测试立柜,自此拥有正规测试仪器。2001年,中央西新工程划拨T01B全固态1KW中波发射机1台。2002年,中央西新工程划拨M1A全固态1KW中波发射机1台。2002年12月29日后,广播转播台上划宁波市广电局管理。
调频广播电台为了提高广播覆盖面,1986年底开始筹建杜鹃山无线发射调频台。投资15万元,配备100W调频发射机、100W备机、3000W柴油机组各1台。1988年8月,调频广播正式播出。全县25个乡镇站,能用调频接收机接收到县站讯号,覆盖面达到50%。1995年,配备300W调频发射机1台,并架设15米高专用铁塔1座。是年6月,经国家广电部批准,正式成立宁海调频广播电台。
此后,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县广播电台对调频设备进行了多次的升级改造。2000年10月,调频98.9兆赫发射机增容至3KW,扩大了电台的覆盖率。同时投入1KW发射机3台,转播宁波电台经济台、新闻台、音乐台节目,成为宁波电台在县市区的第一个发射转播点。
第三节 电视
(一)电视设施
电视差转设施1969年建国20周年前夕,县广播站成立电视收测小组。10月,县革委会拨款1000元,购置14寸黑白电视机一台,放在跃龙山北面山顶上,供群众观看,每天观众500多人次。1972年,自行装配调式40瓦17英寸黑白电视机1台。1973年春,在县城东北杜鹃山顶(海拔447.4米)建电视转播台1座,安装50W差转机1台。1974年停播,旋因机房设备损毁而撤台。
1980年10月,在跃龙山上重建电视转播台,安装10瓦、50瓦电视差转机各1台,收转浙江台节目。1983年又在杜鹃山顶建机房,建成30米钢管铁塔1座,是年开始筹建单独建制的县电视转播台。1984年,增设电视转播设备1套,发射两个频道。1986年各区乡设差转台21座,覆盖面70%以上。是年全县已有各种电视机4000多台,其中彩色占3%,平均每百户有电视机5台。1987~1988年,家庭电视机不断增加、黑白、彩色数近5万多台,其中彩色占5%。1989年,全县有电视差转机增加到36台,功率共计1.231千瓦,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2007年,新建30米高铁塔1座,新增电视发射机2台,实现了央视一套、七套节目信号的全县覆盖。
卫星接收设施1986年购置6米抛物面天线及卫星接收机等设备,在杜鹃山顶建立了第一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83年购入1000W分米波电视发射机,同时播出中央台、浙江台和上海台3个频道节目。1992年,杜鹃山无线发射机房,新增1套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和1套备用系统。当年共播出中央一台4670小时,中央二台节目1160小时,浙江台1562小时,宁波台4054小时,并顺利完成第25届奥运会的转播工作。
1993年底,在县委大院建立了3套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翌年,全县大部分乡镇都建立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97年,县有线电视台搬迁到宁海大厦,是年在15楼顶重新安装了3套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可收转近20套节目。2007年,县广播电视台搬迁到新广电大楼,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发展到5套,可收转32套电视节目。
电视采编播设施1986年6月,电视台购来“索尼1820单管3/4彩色摄像机1套,开始插播宁海新闻,并向省、市报送县内重大新闻。1991年,更新为索尼DXC-M7电视摄像机,并相继增添了索尼VO-5850P录像机和索尼VO-5800P放像机等采编播设备。到1997年,县有线电视台共拥有5台摄像机,3套编辑机。
1999年,添置索尼DVCOM摄像机、录放机各3台、大洋DY-3000非线性编辑系统1套,电视摄制、制作、播出设备开始向数字化过渡。2000年10月,添置大洋DY-3000LE非编主机1台和工作站1个。2001年2月,添置调制器26套、解调器及射频混合器8套,建成了有线电视前端系统。2006年4月,投资500余万元,采购了1辆全数字6讯道电视直播车,5月成功录播了“5·19”开游节祭游仪式。
2007年4月新广电大楼落成,总占地17.2亩,建筑面积16000m2,是一座集办公、制作、演播、传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公大楼。期间共耗资1500万元,对采录编播设备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添置了数字摄像机、录像机、特技切换机等采编播设备;完成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的升级任务,建立13个非编站点,硬盘已扩容至6T;建成了自动播出系统。各个频道的设备全部实现了播出前端、制作编辑和传输的数字化。
(二)电视传输
1991年起,宁海县开始发展有线电视。建设初期,各乡镇自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邻频前端系统和有线电视传输系统,可收转10套左右的电视节目。1995年,全县各乡镇基本上都拥有了独立的有线电视播出系统。
1996年,开始县乡有线电视光缆联网,首批实现联网的为梅林、西店、桥头胡三个镇。1997年实现市、县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同年,以自架为主和租用为辅(电信光缆),实现全县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用户达到9.6万户。1998~2001年,相继完成了深甽镇、越溪至一市、长街至山头、力洋至胡陈、黄坛至双峰共计76.85公里的光缆架设工作,从此结束租用电信光缆的历史。是年11月,在银菊路和正学公寓两个小区,成功开展了有线电视上网试点工作。
2002~2006年,全面推进城区网络改造和郊区光缆通村工程建设,开通光接124个,布放光缆18公里,开通了20来个新建小区的信号,完成了45个村的有线电视整网工作。同期,还配合临港、西溪水库等县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光缆迁移13.2公里。2007年,按照860兆标准,升级改造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乡镇主干线新增光接点100多个,新架设光缆50公里,完成了长街、黄坛、西店等10个乡镇16个村的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任务;完成了桑洲、深圳、胡陈等6个镇乡18个自然村的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2008年,架设光缆150公里,新立杆路10余公里,完成有线电视环网工程建设,为全面推进数字电视建设,实现有线电视的“全天候”安全播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广电事业的体制改革
1956年4月,建成县广播站。1972年6月,成立县广播转播台。1973年春,建立县电视转播台。一直到1984年2月,宁海县委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发〔1984〕26号文件《关于宁海县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意见,决定成立县文化广播电视局。至此以前,县广电事业都由县委宣传部实施行政管理职责。
1984年2月成立的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简称“文广局”)作为县政府的一个行政职能组成部门,对全县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实施全面领导、管理。局内设广电股,由一名副局长分工负责。县文广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广播电视人员、经费、事业建设和宣传工作等。1992年,县文广局组织筹建县有线电视台。1994年8月,县电视转播台与有线电视台(筹)合并筹建有线电视台;1995年12月,县广播站顺利实现站改台,正式建立宁海人民广播电台。对乡镇广播站的管理体制,自1963年成立梅林等区广播站后,1984年,全县各镇乡全面建站。各镇乡广播站,到1992年7月15日前,其人员、工资关系、事业建设等,一直都由县广播站管辖。1992年7月15日后,对镇乡广电站的管理改由以块为主,人员、工资关系等,划归镇乡自行管理,县文广局仅为业务上指导。
2005年3月,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办公厅、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海县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甬党办〔2005〕15号)精神,将宁海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宁海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该局内设机构中有“广电科”。
2005年4月11日,据宁编〔2005〕10号文件,县广播电视台明确为正科(局)级事业单位。陈剑飞为县广播电视台台长,县广播电视台正式从文广局分离出去。
提前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目标根据省、市、县要求,从2007年开始,宁海县规划利用两年时间,完成21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共1256户有线电视联网工程的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结果提前实现了“村村通”目标。“村村响”工程也进展顺利。到2008年5月份,全县398个行政村已经完成村广播室建设,15个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部实现广播发放到户,其余135个行政村的村村响设备安装也于八月份完成,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建设任务,并通过了市局对这项工作的验收。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