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县文物办公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8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县文物办公室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46
页码: 120-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文物办公室经历了多次机构沿革。1950年代开始,宁海县逐步建立起文物管理机构,包括文化馆、文管会等,并进行文物征集和保护工作。1980年代后,县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和文物办相继成立,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此后,文物办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人员任命,接收了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展了多项文物保护、维修和展览活动。同时,文物办还获得了多项经费支持和荣誉。
关键词: 宁海县 文物办公室 文化馆

内容

机构沿革
  1950年,宁海县筹建人民文化馆,兼管文物工作。
  1951年4月7日,成立台州专区文管会宁海分会,设于文化馆内。由邬昂夫任主任,当年即组织力量下乡征集文物。
  1958年12月,象山县博物馆筹委会成立(当时,宁海与象山两县合并),由王璋等三人负责筹备。1959年1月5日,象山县博物馆成立,地点在城关柴家墙弄老县府招待所,工作人员有林根梅等。博物馆分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两部分。5月份,馆址迁至跃龙山青云观望潮楼。1960年10月,象山县博物馆与文化馆合并,林根梅仍做文物工作。1961年4月,宁波专署召开文物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抢救古字画。重点:严源、潘天寿、应野平等人的作品。4月20日,文化馆成立书画工作组,由林根梅、柴时道具体负责。11月4日,县人委决定成立文物保护小组,副县长陈星为组长,张良圭为副组长。
  1962年1月,象山、宁海两县又分开,成立了宁海县文物领导小组。4月,县人委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71年4月,山水乡溪边村的高畈和竺山头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茶院乡平窑村西侧山腰发现宋代民间窑址。1972年4月,王锡桐起义遗址着手维修。1978年6月至1979年6月,征集革命文物史资料,提供资料的单位有:北京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和绍兴的鲁迅纪念馆以及龙华烈士陵园等。
  1980年6月,王艾村从电影公司调到文化馆,任副馆长,主管图书、文物工作。
  1981年9月3日,县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简称文馆会)成立,主任王式淡,副主任应文天。下设文管会办公室(简称文物办),主任:王艾村。
  1982年12月,县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县级文保单位名单,包括方孝孺读书处、梅花村会议遗址等5处。
  1988年,县文管会进行调整,主任:周秉达(副县长)。文物办主任:陈林干。1989年3月,成立第一批县级业余文保员队伍,共20人。9月,文物办档案经县档案馆验收合格。宁海历代名人事迹展览在城隍庙内展出。1990年1月19日,文物办建立安全消防小组和义务消防队。8月13日,县文管会机构人员调整:主任是刘昌来,副主任是袁哲飞。1991年9月10日,谷人(柴时道)画展在城隍庙展出。2—12月,文物办刊出《宁海文物》报共6期。12月,柔石故居部分住户搬迁协议签订完毕。
  1994年8月1日,经县文广局局党委决定,屠绍国任县文物办主任。
  10月23日,文物办征集到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祝寿条屏,共计12幅。装裱为著名鉴定家、收藏家吴湖帆。这是由本县草湖村黄荣林捐献。
  8月18日,宁政发(〔94〕12号),公布县文管会调整情况:主任朱水娣,副主任张文宽、袁哲飞,其中委员有屠绍国(文物办)。9月15日,县文广局党委任命屠绍国为县文物办党支部书记。
  1995年3月11日,根据朱水娣副县长的批示,文物办接收了县级文保单位——方孝孺读书处(原由教委管理)。7月17日,县文物办与县安全办在宁海宾馆签订了“消防重点单位目标管理责任书”。9月8日,县“拆建办”将“抗建书店”拆除的建筑物、挂匾、标志追回,送交县文物办。10月31日—11月9日,文物办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大型展览,在城隍庙举行,参观人数达12000多人次。11月20日,全国革命文物鉴定小组对宁海五件革命文物进行鉴定,确定了四件为国家一级文物,为:①晋祠古柏图,②柔石写给母亲的信,③童保暄日记,④柔石写给西哥(即赵平西)的信。
  1996年,4月18日,召开县级文保单位梅花村会议遗址50周年纪念会议。
  6月12日,宁波市文保所所长许孟光、考古所丁友甫与文物办考古人员考察岔路虎头山古窑址,初步断定它为北宋晚期越窑窑址。
  12月30日,县府拨款2万元陈列梅花村会议旧址。
  12月2日,据宁文办〔97〕101号文件,城关镇白石村书记潘国贤评为“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西店镇前金村邬吉祥评为“宁波市优秀文保员”。
  1998年2月5日,据宁文物〔98〕1号文件,批准成立“前童村文物保护利用办公室”。
  9月,据甬文〔98〕53号文件,从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经费中下拨1万元给岔路镇上金村修缮革命旧址。
  1999年4月24日,县档案局文档〔1999〕8号文件,公布文物办档案为省二级达标单位。
  11月30日,宁文物〔1999〕9号文件:“关于公布我县第一批业余文保员名单的通知”,我县有71名同志为县业余文保员。
  12月5日,召开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动员会议,各镇乡、街道文化站站长和部分业余文保员代表参加。
  2000年1月11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同意原宁海宾馆的孔庙柱础石雕全部移交给县文物办管理。原孔庙大成殿中的遗物:9只大柱础、4个雕龙柱础和光绪三十八年“孔庙祭祀碑志”全部移放县城隍庙内。
  2月18日,据浙政发〔2000〕27号文件:宁海前童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12月,中国抗战纪念馆出具《关于孔墉烈士》的证明书。
  2001年1月20日,据县宁文广〔2001〕4号文件,徐培良任文物办主任。
  5月,征集跃龙山出土道教三清石刻造像三尊。
  9月17日,据宁政协〔2001〕11号文件,增补徐培良为县第六届政协委员。
  12月3日,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发“一九四九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和1795—1949年间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的通知》。1949年后已故书画家作品一律不准出口的共10人,潘天寿为其中之一。
  2002年5月,投资110万元,对柔石故居进行维修、布展。
  6月30日,县文广局“关于下拨2002年度文化、广电事业经费的通知”,下拨文物办经费总额90.7万元。
  11月18日,宁海当代书画家作品展暨《宁海当代书画家作品集》首发式活动于11月18日—22日在杭州“浙江展览馆”举行。展出作品约100幅。其中潘天寿作品8幅,应野平作品4幅。主办单位:浙江画院、宁海县人民政府。
  2003年2月24日,县人民政府发文“关于公布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点的通知”,共10处。
  3月,投资200万元,对王锡桐遗址进行全面维修。
  4月17日,县人民政府发文“关于公布戊己桥等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7月25日,省人事厅、省文化厅公布宁海县文物办为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
  12月3日,据甬文保〔2003〕1号文件,被评为市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共7个单位,宁海县文管会、前童镇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名列其中。13人被评为文物宣传先进个人,宁海周衍平(交巡警大队)名列其中。
  12月18日,据县府〔2003〕148号文件,宁海县文管会成员作了调整。主任尤玲娟,副主任卢华强、王松地,委员王友棉等13人。徐培良任文物办主任。
  2004年6月21日,县文物保护单位邬氏宗祠发生火灾,起火地点在祠堂东南角二楼,过火面积615平方米,尚保留完整面积734平方米。
  10月21日,据省委办公厅〔2004〕44号文件通知,柔石故居为第5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2月23日,县文管会主任尤玲娟与西店镇责任代表祝鹤忠签署了县文保单位“邬氏宗祠”使用保护责任书。
  12月29日,省人民政府的“革命烈士通知书”证明:孔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批准为革命烈士。存复印件。
  2005年12月8日,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和第19世孙郑纪海撰文“郑和后裔在宁海发现李至刚墓”。李至刚墓在宁海桃源街道所辖的大尖山东南上金村山麓,距今约600年。
  5月9日,省文物局,浙文物发〔2006〕103号文件,“关于同意对馆藏潘天寿书画进行修复的批复”。
  5月16日,王锡桐起义遗址维修及布展结束,正式对外开放。
  6月10日,宁海迎来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宁海古戏台”被定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12月12日,宁海文管会〔2006〕02号文件,表彰宁海县文物工作先进集体6家:前童镇前童村文物保护和利用办公室、胡陈乡胡陈村、深甽镇马岙村、梅林街道岙胡村、十里红妆博物馆、东方艺术造像博物馆。优秀业余文保员(15名):应可军、苏丹、胡功芬、陈善木、鲍培根、周衍平、童富铎、郑莲亚、李晓松、赵福定、严荣吉、高展飞、石守明、戴蒙军、卢水根。
  2007年1月4日,县文物办出台“潘天寿书画修复方案”,邀请上海博物馆修复专家戴永吉教授修复潘天寿书画7件。
  2月25日,县文管会主任尤玲娟与县级文保单位的责任代表签订“责任书”。
  3月4日,据宁文广新〔2007〕1号文件,徐培良任县文物办主任。
  7月11日,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建规发〔2007〕67号文件,“关于转发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共41个镇、36个乡被公布,宁海前童镇名列其中。
  9月30日,据县文广新局〔2007〕39号文件,“关于成立宁海县第三次全国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主任王友棉,副主任张建国、徐培良。
  2009年11月,县文物办在潘天寿书画馆隆重举行“文化名人与新中国”展览。此次展览由北京宋庆龄故居等8家名人故居、纪念馆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联合举办,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宋庆龄、李大钊、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徐悲鸿、梅兰芳8位文化名人的不懈奋斗精神。
  12月30日,文物办主任徐培良调离工作。
  2010年2月,张常明任文物办主任。
  4月,县文物办组织省市专家对上金下董山古墓进行勘探,初步确定为宋代古墓,建议当地维持原状予以保护。
  4月,由中国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铁信为组长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专家评审组一行7人,实地考察了我县的古戏台建筑和文化。经过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县古戏台特色鲜明,底蕴深厚,人文意涵丰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
  5月1日,全县文物部门管理的名人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5月,县文物办对城区东门拆建地块进行检查,征集南宋瓷器数件,其中一件保存完好。
  5月,宁海石碾群被收入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遗产点名单。
  5月,县文物办配合宁波市执法总队对国保和省保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并及时把检查结果通报责任单位。
  5月,宁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称号,成为全国至今唯一的“古戏台文化之乡”。
  5月,葛佩玲调入文物办。
  7月,县文物办开展对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名街的调研,调查材料被县委《调查与研究》录用。
  7月,一市镇发现古树木遗存,县文物办对其地下进行勘探,并拍照存档,初步认定是自然沉积层。
  7月,虞兴亮兼任我县文物灾情信息员,负责报送文物灾情信息。
  7月,杭州名人纪念馆、宁波市海曙区文物管理所、象山县文物办和宁海县文物办,联合举办纪念张苍水诞辰390周年活动。
  9月,宁波市委宣传部对我县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柔石故居进行了实地考察,详细了解故居的历史沿革和创建情况,一致认为我县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组织得力,管理科学,对场馆内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给予较高评价。
  10月,县文物办向省文物局报送240余件馆藏文物信息数据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文物信息中心的验收,标志着县文物办2010年度的馆藏文物数据信息化工作顺利完成。
  11月,县文物办主任张常明主持的市级调研课题项目《方孝孺史料整理研究》顺利通过验收。
  文物库藏
  (一)馆藏古籍、器物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宁海开设第一个官办社会文化机构——通俗图书馆。馆址在孔庙文昌阁。其藏书仅《万有文库》及一些辞、曲资料,现《万有文库》为库藏文物。
  1950年,征集童保暄藏书48箱。
  1975年,深甽大里大队送交王锡桐起义时用过的龙刀、铁器、诗抄本。馆藏。
  1975年6月,宁海县砖瓦厂出土五代、宋绿釉粉盒和青花釉碗等瓷器。馆藏。
  1977年,辛岭公社蒋康立捐献新石器时代石刀一把、陶水盂一只。辛岭公社蒋乾荣捐献西周印纹陶罐一只。馆藏。
  1984年7月11日,岔路镇兆岸村王必做捐献唐代“真子飞霜”铜镜一面。1958年,其祖父从白溪水中捞得。国家一级文物。馆藏。
  1985年8月,小米巷口基建工地出宋代杯口壶(残),是为北宋时新创壶式之一,酒器。馆藏。
  1985年12月,城关镇白石村门前山民居工地残墓中出土东汉陶罐一个,由潘国贤捐献。此墓出土地文物,经考证使城关人口居住的年代提前了约500余年。馆藏。
  1990年12月25日,在城关镇黄泥山取土时掘出东汉晚期墓,出土弦纹瓷簋一个。国家一级品文物。馆藏。
  (二)馆藏书画(部分):
  潘天寿盆菊图 一级
  潘天寿耕罢图 一级
  民国晋祠古柏图 一级
  清徐枋山水画 一级
  潘天寿绯袍 二级
  潘天寿指墨马 二级
  潘天寿鸡冠花 二级
  潘天寿62年兰石图 二级
  潘天寿书法 二级
  潘天寿墨荷 二级
  明陆广明兰石图啊二级
  潘天寿凌霄花 三级
  清乾隆姜岱字 三级
  近现代黄绳熙字 三级
  清代王吉人字屏 三级
  近现代章梫字屏啊三级
  馆藏:陆抑非、潘公凯、唐云、应野平、朱屺瞻、邓白、陆俨少、沙孟海、钱君啕、童衍方、杨象宪、苏伟堂、潘飞轮、章思统、李震坚、邰宇、赖少其、洪世清等现代书画家作品。
  (三)其他馆藏品(部分):
  民国童保暄日记(11本)一级
  1949年以前的碑刻、墓志铭20余方。
  清乾隆柏屏黄寿屏10片(残)。
  (四)宗谱善本(部分):
  1.剡溪徐氏宗谱、宁海长街山前,康熙辛丑年写本1册
  2.宁海吴氏宗谱、宁海城关,康熙五十一年写本1册
  3.浙东王氏宗谱、宁海回浦石柱,乾隆六年写本1册
  4.山头王氏宗谱、宁海长街山头,乾隆四十三年写本1册
  5.缑城柘浦徐氏宗谱、宁海柘浦,乾隆五十年活字本1册
  6.平阳柴氏宗谱、宁海西乡,乾隆七年写本1册
  7.王爱山柴氏宗谱、宁海王爱,嘉庆五年写本2册
  8.缑城吴氏宗谱、宁海城关,光绪五年写本1册
  9.王爱山柴氏宗谱、宁海王爱,民国七年写本
  10.缑城吴氏宗谱、宁海城关,民国八年写本
  (五)图书善本
  1.彙雅前集二十卷(类别尔雅)明张萱编,明万历三十六年刻本,4册。2.十三经注疏三百四十三卷(类别群经),魏王弼等注,唐孔颖达等疏,明崇祯十二年汲古阁刻本,112册。
  3.清代善本34部,民国1部。
  部别:史部
  1.史记七十卷(类别正史),汉司马迁撰,明万历二十四年钱塘钟人杰刻本,48册。
  2.月令广义二十四卷(卷首、统记、附录,类别时令),明冯应京纂辑,明万历三十年刻本,12册。
  3.博物典二十卷(类别正书通制),明黄道周撰,明崇祯八年刻本,8册。
  4.左传分国纪事二十二卷(类别纪事本末),明双范辑,明崇祯十一年刻本,4册。
  5.清代善本23部,民国二部。
  部别:子部(善1)
  1.武备志二百四十卷(类别兵家),明元仪辑,明天启元年刻本,80册。
  2.登坛必究四十卷(类别兵家),明王鸣鹤辑,袁世忠校正,明刻本,40册。
  3.南村辍耕录三十卷(类别小说家),元陶宗仪辑,明玉兰堂刻本,5册。
  4.山海经十八卷(类别杂家),晋郭骥撰,明闾光袁订,明崇祯刻本,3册。
  5.清代善本15部,民国3部。
  部别:集部(善1)
  1.六臣注文选六十卷(类别总集)梁萧统撰,唐李善等注,明崔孔昕等校,明万历六年冰零堂刻本,40册。
  2.明诗选十二卷(类别总集断代)明李攀龙编选,明末刻本,15册。
  3.堧呓集(类别元别集),元宋子虚著,明汲古阁刻本,3册。
  4.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类别别集)宋真德秀撰、明万历二十六年景贤堂刻本,11册。
  5.读史管见二十八卷(类别史评类)宋胡寅撰,明张溥阅,明崇祯刻本,15册。
  文物普查
  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1951年4月)
  当时,成立了台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宁海分会,主任为邬昂夫。相隔一个月,又在县文物重点地区力洋成立了支会。李子、柴时道、方贤才、杨国照、崔前程、陈玲芝等人组成工作队下乡征集文物。至年底,普查征集工作告一段落,征得文物力洋区2322件,长街区1606件,黄坛区1950件,连同前一年征得的48箱古书,全部馆藏。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1983年9月—1986年9月)
  当时,宁海文管会成立了2个普查组。由王艾村全面负责,组员徐水、滕延振、吴继辉、应才运、王菊如、杨启肯、王志华、周丽丽、王凡、潘彩仙等人组成。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足迹踏遍全县800多个村庄,普查了有价值的文物点500余处,从中筛选出比较重要的有150余处。征集文物300余件,其中有2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另有一个3人普查小组,由屠绍国、滕延振及外聘人员应可军组成。一年时间内,共普查到古建筑200余处、古桥梁155座、摩崖石刻10处、古墓葬37座、古遗址34处(其中烽火台和巡检司城25处)、历史文化地段3处、石牌坊2处、古井20口。近现代文物13处以及石刻石雕(包括碑刻)90余处(件)、木刻木雕29处(件)、銮驾(金属仪仗)2套68件、古籍2部(其中宋代金字谱1本、明版《华严经》82册,残缺4册。)其中发现的古戏台三连贯藻井精美雕刻文物价值很高。原汁原味的宋代桥梁弥足珍贵,长街的老街区、老字号,明代的石简墓都是首次发现。
  据省政府关于文物普查精神,在宁海县范围内展开文物普查(2001年12月—2002年12月)。
  古遗址
  1.古窑址
  (1)平窑窑址:宋代,位于茶院乡平窑村西边小山上,面积约2000平方米。
  (2)何家窑址:宋代,位于梅林街道何家村西250米田畈中。
  (3)杨梅岭窑址:宋代,位于梅林街道杨梅岭山上。
  (4)茶山窑址:北宋,位于岔路镇虎头山北向约200米的茶山山坡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
  2.海防遗址
  (1)长亭巡检司城遗址:明代,位于长街镇北1公里狮子山南端。
  (2)越溪巡检司城遗址:位于县东二十里越溪乡越溪村,城筑在村偏东25度约150米处小山岗上。
  (3)烽火台遗址:烽火台作为一个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筑物,它是一种古代的军事设施,是沿海戍兵用烽燧报警,以土、石建造的高土台,多建在能够远眺之山巅。一旦发现敌情即刻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亦即升烟,台台相继,依次传告全线戍兵,做好战斗准备。
  宁海于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共查到烽火台遗址19处:
  一市镇:牛台村庙山庄台、前岙村竹洋山台、山上方台、
  缆头村阴龙山台。
  桑洲镇:桑洲岭头台。
  七市村:王干山台(或王见山台)。
  越溪乡:山头应台、石墙头台。
  跃龙街道:坑龙王狮子山台。
  前横村:烟螺山台。
  茶院村:柘浦山台、道士桥台。
  山头村:旗山台。
  大佳何镇:井栏台。
  梅林镇:皂浦台。
  紫溪村:集义堡金马山台。
  桥头胡村:涨家溪台、西吕台。
  长街镇:车岙村天灯盏山台。
  古民居
  中国古民居,从周秦以来就形成一种向心式庭院——四合院,大规模的住宅群有几个乃至十几个院落串联的。宁海古民居特点多为三合院接畏式,即院落形成“凹”字形,标准的楼房三合院共十三间。宁海四合院俗称“四檐齐”,数量较少。
  根据几次的普查资料显示,宁海的古建筑明代的有3处,一座是前童大宗祠正厅,明洪武十八年(1385)建造;一座是城关环城西路8弄内的王凤华住宅,俗称“王家大道地”;另一座是位于城关一善巷8号于明崇祯六年(1633)建造的王国章住宅。这三座明代建筑中,后二座是古民居。他们特点是用料粗大,柱子用卷杀,经久耐用、结构严密,呈旋转形花草纹,线条柔和简洁,以注重使用效果为主,二处建筑已在近年旧城改造中被拆除或改建。
  清初住宅的整体布局、梁柱结构、内外装修以及建筑面积上可以看到明代住宅的发展脉络。一是布局上多为三合院,由台门、两厢及正厅构成。明代的正厅多为高大的平屋,而清初则向重檐楼屋演变。二是结构上增加了装饰。明代梁枋以素面为主,雀替斗拱亦以简单朴素花纹为多,而清初则趋向华丽,花纹渐趋复杂。如位于城关镇中大街42弄内(旧称钱家巷)乾隆武官广东提督钱梦虎的住宅。位于城关的司马第,是清乾隆江苏松江青浦知州黄映庚的住宅;建于明末清初前童书院巷内的上堂屋等,都是清初时期的古民居典型之作。
  到了清中后期,民居建筑风格增加了许多建筑特色。首先它的结构完整、宏大,各种附属建筑配套齐全。如黄坛下溪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克绍堂就是由上中下三座完整的院落所组成,另建有客堂、花园等。建于清后期的力洋上大份民居,由前后左右七个院落组成,并建有小花园和宅前通道上左右两个炮楼。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的黄坛贡生严瀛住宅厚诒堂,它的装饰就尽善尽美,特别是门楼,以砖、木、石雕相结合,刻意求工、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充分证明了宁海民宅建筑至清中期也已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更有建于清中期的桑州镇麻山片的陈家“九宫豪宅”,共由九个院落组成,由两个通道呈十字形隔开,并建有别业书院,为封闭式建筑群。这些例子在前童更能找到引证,从现存的40多个民居院落中,到处都能找到清中后期宁海民居的特色。
  民国时期,宁海民居住宅形式上大多沿袭古代的三合院、四合院以及一字形砖木结构建筑为主,少有外地传入的砖混结构洋式建筑。独特的一字形住宅在民国时期有所变化,古代多以平屋为主,至民国多为楼屋甚至有三层者,坐落在城关后街21弄的赵宅为此典型形式。中西式结构住宅在民国中期已开始出现,以城关解放南路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顾宅为首创者。顾姓宅主系南洋华侨,归国后吸收外国建筑式样并结合中国传统形式建成了这座中西式三合院,并配套有花园、鱼池、凉亭。
  此时的四合院以长街谢家道地为典型,布局大气、合理,并有包厢。房屋的梁架雕刻也精美,正厅每个青石柱础都雕刻着夔龙等纹饰。除此,靠近山区的民区,此时有石片或块石叠筑的石屋民居,如许家山特别是近石宕的村庄,一市缆头、长街伍山均是此类石屋。
  宁海古桥
  下列16座古桥于2008年3月入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宁波百桥》画册。简介如下: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2007年10月9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发出26号文件,《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标志着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启动。组长:尤玲娟;副组长:林仙菊、严荣祥、卢华强;成员:仇贤林等17人。24日,普查动员大会在县府小会堂举行,由县府办副主任林仙菊主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王友棉,副主任张建国、徐培良。历时3年,已于9月全部完成对18个乡镇(街道)、389个行政村及社区、826个自然村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工作。
  此次文物普查共复查54处各级文保单位与文保点,登记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583处,各级古村镇3处,消失文物点5处。另外,专题调查宁海特色文物点,共登记古戏台78处,烽火台19处。文物普查面积为1843平方公里,是有史以来对全县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最细致的一次调查。为宁海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与依据。
  其中五处消失文物为:抗建书店、陈长官墓、方正学故里坊、义井亭、明恩寺。除抗建书店外,其余四处皆毁于“文化大革命”。三处古村镇分别为前童镇、清潭村和许家山村。新发现比较有代表性文物有岳井石碾、许家山石碾、镇东庙古戏台、五松坑古戏台、柘浦街烽火台等。
  2009年12月,由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省考古所副所长李小宁等组成的省级验收组,对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县此次文物普查工作组织管理到位,普查覆盖面与数据采集录入符合国家文物局标准,古戏台、烽火台、石碾等专题调查有特色,现场验收与文本登记完全相符。验收组宣布: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正式通过省级验收。
  登记新发现各级古村镇3处: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前童
  (一)古老的村落和独特的水文化
  前童镇地处宁海县西乡,距县城30华里,现居住着2000来户人家,设五个行政村,建村至今已有760余年。它是一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化积淀较浓厚的古镇,其主要特点是:
  前童镇政府所在地前童村,始建于宋末年间,坐落在白溪与梁皇溪交汇处西南的一片平坡上,坐北向南。村的东西两面有塔山、鹿山相望,塔山高耸且郁郁葱葱,而鹿山小巧玲珑。村内多数为解放前各朝代所建的古民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老街的南北。村内大小巷道的路面大都以卵石铺弹,连片都是粉壁黛瓦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高耸的马头墙钩心斗角,一座座雕砌精致的门楼相向呼应。这一切,衬托出这座古村安谧悠闲、清幽宜人的古色古香的村景。这个村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原始风貌。
  村中水渠网布全村,几乎每户人家门口都有清流流经,一迈出家门就可以使用清澈的碧水,每家又在道路与家门口架上小石桥,但见一派户户门口架石桥,家家屋前流碧水,小桥流水、清流映带的景象,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水文化现象。这些水网,是明正德四年(1509)由童氏的先人在离村2公里外的白溪筑坝修渠把水引入村,运用阴阳八卦的原理在全村修筑水渠成网。村中户户门前架石桥,潺潺流水过家门,形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古街道、古弄堂,使人和自然协调共存。一进前童村,人们可以看到古宅的墙上塑有“小桥流水”、“清流映带”等词句,它与这里的环境相映成趣,更衬托出水文化的氛围。
  (二)古建筑群
  前童村基本保留着以古建筑为主体的格局。除了民居,这里有亭(廊)3座、庵3处、书院12处、祠堂31座、庙13座。这些古建民居,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风格。它们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砌雕精细。那堆塑的高大门楼,高耸的马头墙,精细的门窗雕刻,寓静于动的卵石图案,不雷同的石窗雕刻,高大粗壮的庭柱,梁柱间的精雕细刻,以及墙头、台门、门窗、屏风、匾额上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家训,一句句祝福或祈盼吉祥的文字等等,无不反映了浙东民居的特征、深邃的文化底蕴以及耕读世家的昔日风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前童自古以来以“五匠”之乡著称的能工巧匠手艺的精湛。主要的代表有:
  1.童氏宗祠
  建于明洪武十八年。总平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两厢及正厅,是封闭的四合院,门口设两组旗杆架,正厅仍保留了明代的风格,正厅通面宽13.50米,通进深8.4米,共三间二弄。木架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明间为抬梁式,其余为穿斗式。梁架为月染,次间梁下都有随梁枋。梁与枋素面。前后梁柱之间交结点用丁头拱连接承托。平身科斗拱均使用垫拱板,雀替为卧蚕形。六架橼屋前后双步梁用四柱,从上而下有收分,柱头有卷杀,均施有座斗,中柱高5.6米,檐柱2.6米,柱础为圆鼓形,磉盘为覆盆式。据有关专家讲,像童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始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因这里较偏僻,所以明时还保留这种建筑风格,在全国所不多见,十分珍贵。明代名儒方孝孺曾参与设计。西厢曾辟为方孝孺祠。
  2.大夫第
  建于清乾隆晚期,门楼高耸壮观,有夸雕和堆塑装饰,门顶塑“欣所居”三字,门顶脊梁上塑有福禄寿三星。两只马头墙上分别塑以“瑞兆鹿鸣”、“花簪宾兴”的词句。中堂上悬清左宗棠题写的匾额。门窗均为拷格、雕板,牛腿为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鸣鹿,正厅过梁上雕有龙形梅花,这座民居面对鹿山,建筑的修饰处处反映出与鹿相关,人们称其为鹿文化的集萃。这是一座工艺精细、保存完好的清中期四合院民宅。
  3.“群峰簪笏”
  清嘉庆年间建,重檐,计16间。台门两侧墙上嵌青花五蝠捧寿瓷盆。两侧马头墙上各塑有“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的阳文,墙头上泥塑的鱼化龙,活灵活现,院内门窗上雕有朱子家训的治家格言,门窗花板上浅浮雕刻田园蔬果,给人以素雅之美,极有儒家的文化氛围。
  4.明经堂变称“狮子明堂”
  清同治年间建。大门是清浙江省学政藏奉旨题赠的“明经”匾额,中堂悬“敦伦凝道”的堂匾,堂匾下有鸡腿罩,在过梁等木构件上均施精细的雕刻,屋脊上中间塑以太极双鱼,两边塑有吻兽。道地中有黑白卵石铺成的狮子滚绣球图案,古朴又不失典雅,是一个典型的浙东民居。
  5.职思其居
  建于清嘉庆末年。台门用红石石条构筑,门顶上嵌刻有“职思其居”的石坊门匾,门顶石条刻有“告往知来,一隅可发;未雨绸缪,诎义通达;量入为出,礼言周匝;廑俭成家,〓魏足法;山西坭闾,今昔气甲”的家训。天井用双色卵石铺弹一鹿的图案,此处曾设过书院。
  6.致思亭
  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位于孝女湖畔。四条石柱呈八字分开,柱上刻有“云亭暂迟长者步,湖光时映孝娥心”的亭联。亭脊塑有吻兽,四角瓦檐、屋面为青瓦。当地人称为“着衣亭”,因凡在外做官的前童子弟衣锦还乡时到此亭必须下马落轿,更便衣进村,以示不在养育他们的父老乡亲面前显尊炫贵。
  (三)浓厚的文化积淀
  前童的先人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文化教育,讲求诗书礼义,耕读家风一脉相承。历史上曾建造过多座书院,其中尤以南岙的“石镜精舍”为代表。该书院创办于明初洪武年间,一代名儒方孝孺曾两次在书院授教。在方孝孺的品学的熏陶下,使前童人形成耕读并重的传统,子弟们知书达理,学识兼长,因此,该村人才辈出。建村后至清代,该村有202人获取科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专学历以上的就有660多人,其中拥有硕士、博士等高学位佼佼者。
  1.人文景观独特
  前童素称“诗礼名宗”。方孝孺执教“石镜精舍”时,不但当地子弟,而且浙东各地的名家子弟也纷至求学,如义乌的王徐、浦江的郑叔度、宁海的郑好义等《明史》上可见的人物,多曾聚于此。方孝孺《逊志斋集》中相当部分的诗文亦写作于此。方孝孺罹难后,也是这里的学子冒死保存了遗文,使《逊志斋集》得以传世。至今在南岙还有“石镜精舍”的遗址和方孝孺的手植柏。前童也是辛亥革命时浙江独立起义临时总指挥、起义胜利后的临时都督、蒋介石的保定军校同届同学童保暄的故乡,村内尚有他的故居。解放前,前童一带是我县共产党地下革命的中心之一,1938年8月就成立了中共前童支部,该村解放前入党的党员就有70余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台属工委创立并领导的“铁流”支队等台属武装曾在前童地区会师和战斗。当时的浙东行署第七办事处就设在南岙。1987年,前童被省批准为革命老区。
  2.传统的群众文化活跃
  前童元宵灯会主要是纪念为村里农耕作出贡献的先人,具有悠久的历史。灯会保持了古代文化特色,五音阶的古时音乐伴奏,18台自清代以来不同时期制作的鼓亭抬阁,造型各异,工艺精细,别具一格,气势较大,是群众文化中值得群文工作者挖掘提高、推陈出新的一朵奇葩。2010年11月,中国第一鼓亭馆仪式在宁海前童古镇举行。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在现场颁发“世界最大鼓亭馆证书”。
  3.木雕工艺精湛,流传较广
  前童一带是五匠之乡,尤以木匠和雕刻为代表,目前民间还珍藏着极有收藏价值的“千工床”、红橱、鼓亭等制作精良、工艺精巧的清代木雕制品。县文物办收藏的“千工床”就来自于前童。如今,这一传统工艺在当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以童小海为代表的艺人的木雕制品行销国内外,其木雕龙舟被选入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陈列。
  4.民间文物古玩收藏丰富
  前童人非常珍惜自己的历史,文物保护意识较浓,重视文物古玩的收藏。目前,当地民间收藏有清代的鼓亭、圣旨、左宗棠题写的堂匾、朱金花床、字画、古籍及工艺品等,较为丰富且弥足珍贵。古建筑中的各类匾额、门窗花格花板、月梁、雀替、牛腿、阊门和马头墙上的各类雕刻、堆塑,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受国内外收藏家青睐。
  5.古树名木分布于全镇
  竹林的樟树王,已有1300多年,胸围13米,有“浙江第一樟”之称;南宫庙的古柏也有800多年了,还有600年前方孝孺手植柏5棵,数百年的沈坑岙古梓树2棵等,均绿意葱茏,生长良好。
  6.名胜古迹众多
  梁皇山是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开卷第一篇描述的山川景物,山中更有寺庙、摩崖石刻等历史古迹;前童古道上留有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和宋代时日本佛教大师耷然和尚带去的台州木雕佛像,已列为国宝;福泉寺、莲头山都在前童境内,其冷泉以对风湿诸症疗效显著,而闻名遐迩。
  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2月18日公布第二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前童名列“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省府(通知)〔2000〕27号)。
  2007年7月,前童镇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见省建设厅、文物局、建规发〔2007〕67号文件,“关于转发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许家山石头村
  许家山石头村位于宁海县茶院乡西南,海拔200米,属丘陵地带。
  许家山的地貌为下侏罗纪的盆地沉积,属北西向的断裂带。因炽热的岩浆从地壳下斜状喷出,地貌形成特殊,红壤浅层下布满了大小不等的玄武岩。因此类石块硬度高,断面如青铜,当地人称之为“铜板石”。是许家山建筑的主要材料。
  许家山石屋分独立单体,连排“一字形”、“U”字院落、四合院等,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无严格的规范,却以“U”字形院子为多。
  许家山村的石板叫做“铜板石”,大小厚薄不等,呈不规则形,因材质坚硬,便于采集,早在宋代,村民就用来建造房子。大小不等的石块组合成下宽上窄的石墙,有的为整体石墙,有的上部用土砖筑砌。高高的石墙保留着古人技艺的信息,在没有水泥石灰等黏合物的情况下,靠的是一双灵巧的双手,将石料层层相叠,形成了高墙石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鲜活的生命。有的天井地面用自然的铜板岩平铺,好似欧亚大陆的版图;许家山石头村核心区体现的是石头文化,而石头文化的精华所在是石屋,石屋的点睛之笔却在石墙。
  石屋为石墙青瓦,内部用木构架,用材并不粗壮,也无精美的半拱和雕刻。走进这里,屋顶的式样和柱头雕刻,已不是很重要,最有价值的要数铜板石石墙。
  许家山是宁波市内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也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堪称石头王国。该村不仅保存着完整的石屋、石院、石墙、石巷、石桥、石路、石登等组合资源,同时还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牛耕田、制番薯粉、做番薯烧酒、捣年糕、做竹编等。
  2003年,许家山村在浙江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和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中相继被发现,引起重视。
  2004年,陈逸飞的电影《理发师》在此拍摄。
  2008年,开始制订《许家山石头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策划》。
  2009年1月,县人民政府牵头召开许家山石头村保护与开发专家论证会。
  2009年2月,茶院乡成立“许家山石头村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公布《许家山古村保护办法》。
  2009年5月,全国山地自行车野外挑战赛在许家山村举行,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第五频道相继介绍许家山石头村的情况。
  2009年7月,《许家山古村保护暂行办法(村规民约)》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2009年8月,宁海县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参与的许家山石头村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许家山大道地、石碾、仙人屋被公布为县文保点,并挂牌;茶院乡政府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许家山古村保护规划》编制。
  4月24日,2010中华(许家山)石头古村文化节在许家山村隆重举行。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于2010年12月13日在京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名单,共有99个镇、村入选,许家山村名列其中,成为宁波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宁波市继慈城、石浦、前童之后第四个“名镇名村”。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清潭
  清潭村位于距宁海县城西北约25公里之天灯盏山的东南麓山岙中,清溪流经村东南,四面有九峰环抱,溪中有岩,上建紫金岩塔。古称清潭为“九龙抢珠”之地,有“里岙八景”之胜,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古村具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村民多姓张,族人奉西汉留侯张良为先祖,世代袭有耕读之风,历代科举入仕者有五六十人。村里重要的文物与传统建筑院落有: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枝庙、县文物保护点紫金岩塔、村北有明代张祜殉难处——尽忠潭、当代著名学者张明养故居“三鉴堂”和王锡桐夫人避难处“长道地”等。村里飞凤祠内戏台还完整保留了光绪时的民间彩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村中旧有方孝孺讲学处。另外,宋元之际的大学者胡三省(1230-1302)还是该村进士张渭的女婿。千年的文化滋养使清潭古村极具深厚的历史底蕴,2006年被评选为宁波市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新发现代表性文物:
  宁海石碾子
  1977年,在裴李岗文化中发现了最早的石碾,终于揭开了原始先民的粮食加工问题。距今7000年的裴李岗石碾不但成了这个文化的代表器物,也将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我国由于南北的主粮不同,石碾的形状也显著不同。南方以加工稻谷为主,北方以加工小麦、苞谷为主,因碾轧面不同,所以造型也不同。南方碾盘象大车轮,下用碾槽,用畜力推动,大多为牛力;北方却是圆柱状的碾子,又称碌碡,下部架设齐腰高的碾槽,用畜力,也可用人力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宁海通过四次全县文物普查,发现石碾约50余座(只),年代约在明——民国期间,有的碾盘有纪年铭文,并刻有族内当手人的名字。但存世的多数只剩下了碾盘,有的虽然碾盘、碾槽俱在,但碾杆均已无存。另外,散落在县境各村中的石碾,大多只以单体存在,很难反映当年农村粮食脱粒的全貌。故选择4处相对集中、配套完整、造型独特、意义深刻的碾子群和单碾,以实物形式展示人类生存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并申请国家的保护。
  这些石碾分别坐落在宁海四个村子里,即长街镇西岙村、岳井村,茶院乡许家山村,深甽镇岭下村。西岙村位于长街镇东北部,距县城约33公里。在南宋理宗朝,有四姓朝廷命官生同乎里,仕同乎朝,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岳井村位于三门湾畔,为宁海东境最远地区,距县城约33公里。蒋姓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迁此,为当地最早所建之村庄;岭下村位于深圳上湖西南,距县城约19公里。胡姓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迁来,为村内最早姓氏;许家山村位于宁海县茶院乡西南,距县城约19公里。叶姓于南宋末年迁入,为村内最早姓氏。四村历史悠久,各有文化传承,并以农耕为主,使用石碾时间久远。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保单位:宁海古戏台(10个)
  明清以降,宁海地方戏“平调”长期活跃于县境内,京剧、越剧、乱弹、话剧(文明戏)等演出频繁。目前,宁海县是国内古戏台保存数量多、质量精、最完好的地方之一,现存122余座,其中街台1座、庙台16座,其余都是各村各姓宗祠内的戏台。2006年5月25日,10座宁海古戏台以联保方式,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座古戏台分别简述于下:
  (1)崇兴庙古戏台:地处宁海县城北,距宁海县城约23公里,坐落在香山的石家村与后溪村之间,为二村共有。
  (2)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约5公里。
  上世纪20年代,改造戏台和勾连廊(俗称工字屋),并增设三连贯藻井,后时有修缮。胡氏宗祠坐落在村中部,三面皆为民居,北面为空旷之地。
  (3)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坐落在后舟、下洋两村之间,村民都姓魏,宗祠为二村共有。后,二村合称为下浦。下浦位于宁海县城北,距县城18.4公里。宗祠坐西朝东。
  (4)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宋宝庆、绍兴年间,宁海深圳独山潘姓迁至文岙(后称潘家岙)。清代乾隆甲辰(1784),由潘家兴、家思、家瑜等倡议下建祠。建享堂三间、戏台一所。民国十一年(1922),宗长潘达品偕首事将前楼戏台及两庑大加修缮。
  (5)双枝庙古戏台:原名灵隐庙。明景德年间始建。屡有兴废,后易名为“双枝庙”。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清潭等六个自然村的张、竺、孔三姓集资重建,规模为宁海出北门之最。
  (6)城隍庙古戏台:宁海城隍庙始建于唐永昌元年(690),南宋隆兴初(1163)改建。1903年10月,北乡大里村秀才王锡桐率众近万,发动反教灭洋起义,攻入县城,以城隍庙为起义指挥部。
  (7)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明正统十三年(1448)改称龙溪为龙宫溪,村亦改名为龙宫。陈氏宗祠堂名为“崇德堂”,建于清初。民国后期改建成“育英书院”,后在原有基础上扩建陈氏宗祠。
  (8)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马岙原为马姓居住。后周显德四年(957),新昌县五峰德俞仁厚(905—973)迁居于此。于明万历八年(1580)创建宗祠“永思堂”。民国元年(1911)族人推俞民承为经理,筹款重建,民国五年(1916)竣工,戏台藻井亦建于同时。
  (9)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该祠为清晚期所建,戏台藻井亦同时建造。
  (10)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林氏宗祠约建于清代晚期。
  上述10个古戏台以联保方式名列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完成十处“宁海古戏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的安放任务,启动了宁海古戏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2010年5月,宁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这是至今全国唯一的称号。
  省级文保单位:
  (1)王锡桐起义遗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农历八月十二日,北乡大里村秀才王锡桐发动反洋教农民起义,以宁海城隍庙为起义军指挥部。
  1962年4月,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城隍庙为“王锡桐起义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文广局向中央文物局争取来4万元经费,文物办通过多种经营自筹1.5万元(尚欠部分经费),共投资7万元,修葺了王锡桐起义遗址内的庙台、后宫等古建筑,并于1990年国庆节对外开放。
  (2)柔石故居:2000年为了扩建柔石故居,动员了周边的11户人家拆迁,扩充了305.36平方米,如此柔石故居占地面积达493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14.4平方米。2001年9月28日,开展纪念柔石烈士诞辰100周年活动,举行柔石纪念馆揭牌仪式。2002年10月,故居内柔石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10月,柔石故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7月中旬,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首批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宁海县柔石故居纪念馆荣获国家三级博物馆称号。
  (3)黄坛三堂(厚诒堂、益善堂、克绍堂):位于黄坛镇下溪村。2000年6月5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厚诒堂:清中后期建造,组成形式为一座四合院,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包括门楼、正房、南北厢房三大部分。除门楼为平屋外,其余都是楼屋。
  照壁呈八字形,高4米,宽6米,由青砖筑构。壁覆以小青瓦,有勾头滴水,正脊中为火焰宝珠,两翼角各塑以吻兽,檐下为砖雕。
  台门为牌科门楼,高达6米,正脊两头为吻兽,正脊下有四翼角,以筒瓦覆盖。字碑上为砖雕“福禄寿”三字,字镶边上有草叶形雕塑刻。
  下枋中为五狮抢球,两旁为是否砖雕塑飞凤。外门框由红石构筑,两旁立颊上刻有楹联:“座满高朋同北海,门迎爽气挹西山”。上部雕塑有铺兽衔环,下部刻有“鹤鹿同春”图。两颊顶的雀替为青石镂空雕刻的石狮。内门框为木结构,门簪上挂有一“贡元”匾,为清道光四年(1824)制作
  正房三间二弄,明间正厅面阔4.43米,通进深5.2米,梁架结构为抬梁式。后壁复以八扇屏风,上雕天台山风光木刻。次间面阔3.4米,通进深5.57米。结构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明间两柱间悬挂“厚诒堂”匾额一块。
  南北厢房连耳房分别为六开间,通面宽18米,通进深9.28米,槛墙、窗板上均有雕刻,有亭台楼阁、人物花卉等,造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厚诒堂是严廷于乾隆四十四年(1799)动土建筑,因年老体衰,由其次子严奕步接替,于嘉庆十年(1805)完工,即今规模。为“金、石、丝、竹”中的“金”。并奉为小四房的“祖堂”。
  (4)石拱桥(惠德桥、祠前桥、寺前桥):位于长街镇西岙村。系南宋时建筑。2001年4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保单位
  1.1962年4月,宁海县人委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柔石故居:柔石,原名赵平福(复),现代小说家,“左联”五烈士之一。故居位于城西柔石路1号,系旧式三合院,西厢二层楼房3间,宽11.25米,深6.23米。1960年,宁海县人民政府整修了柔石故居,台门由许广平题额“柔石故居”四字。1962年、1982年二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抗建书店:位于城关东大街,坐北朝南,木结构平房1间。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中共宁海城区党组织为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抗日,经销进步书刊而设立,同时也是党组织主要联络点之一。次年初,遭国民党当局干涉而关闭。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于1962年、1982年两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在扩建东大街时被拆除。
  (3)陈长官墓:位于县城西郊清泉山东麓,有墓园,内有守坟屋三间,门口立石坊,横坊上书“陈父神道”。中横立墓碑一块,石碑上书“履亩铭恩”四字。此墓历代均有修建。1962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8月全毁。
  (4)方正学故里坊:位于县城中大街,今柴家巷口,横跨大街。木质,四柱方形。坊总高约7.5米,宽约6.5米。三层飞檐翚展,歇山顶。上盖以筒瓦,镂空屋脊,两端泥塑以吻兽。顶层正中奉“圣旨”龙头牌位。中层横匾书“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九个镏金大字。整座牌坊髹以红漆,错彩描金,极为雄伟工丽。东西两面正柱和侧柱都刻有名人撰写的对联(略)。此坊为明初忠臣名儒方孝孺所立,方正学称正学先生,故名。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闰七月,后几经倾圮修复。民国三年(1914)12月,知事江恢阅协同邑绅蔡裔麟、徐乃斌等重新整修。1962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行简单修葺。1966年8月被拆毁。
  (5)义井亭:位于县城水角凌路南巷,中大街北面。遗址在县城原供销社西起第二间,亭建于方家井上。此地原系方姓聚居之处,明儒方孝孺被灭十族,县城株连者多杀于此地,义士马子同收拾骸骨,悉投此井。后案平反昭雪。明万历二十年(1592),知县吴莱在此井上建亭,立碑“方氏义井”。1962年4月,此亭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8月拆毁。
  (6)梦园:位于县城八角楼巷,占地约十亩,是宁海清代最精美的一所私人花园。
  此园为清代道光年间候选布政司经历,例晋奉大夫龚文峰所建造。咸丰八年(1858),林大广农民起义军攻占县城,梦园亭台楼阁焚毁不少,此后就坍毁不堪。1971年假山全部拆毁,遗址不在,已全部拆迁。
  (7)城隍庙:位于县城桃源南路西侧,占地约5亩,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初建于唐广德间(763—764),清嘉庆廿四年(1819)由知县邓廷彩募捐重修,即此规模。
  (8)梅花村会议遗址:位于岔路镇白岭根村,系木结构楼房4间,又平房2间,披房一间。1947年一月,中共浙东临时工委在此召开台属地区工委扩大会议,当时村边正值梅花盛开,故名为梅花村会议。县人民政府于1962年,1982年两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明恩寺:位于西店镇香岩山之北。建于唐乾元中(758—760),“文革”中拆毁大殿,仅存部分附属建筑和山门,及乾隆五十九年修寺碑。1962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10)妙香寺铜钟:铸于元大德四年(1300)三月,钟体高1.5米,钮高0.22米,最大直径1.14米,肩围2.73米,重约2500公斤。原挂妙香寺钟楼。1960年移挂县委大院树上,用作报警之用。1966年“文革”破“四旧”中,凿去梵文致裂,裂痕长0.45米。现存城隍庙内。
  (11)瑞麦颂碑: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县令周维鲲到任,正遇连续两年旱灾,民不聊生。周乃致力抗旱,竟获丰收。翌年“瑞麦生畦,同茎歧穗”,如此数年。万历四十年(1612),邑人怀念周县令之德,树《瑞麦颂》碑。存文化馆,后佚。
  2.1982年12月,宁海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南宋古墓:原名郑霖墓。位于长街镇西岙村后500米处。郑霖为南宋绍兴三年(1229)进士,曾任淮浙发运使。其墓现存神道坊、墓道、文武翁仲、石马等。198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杨景思墓前石刻:位于黄坛镇黄泥丘村白沙山。杨景思系宋绍兴元年(1131)进士,入朝监三省枢密使,积阶朝议大夫等职,其墓已湮没,墓前尚存半陷入土的石马和已残的翁仲各二,武翁仲一,颇具历史研究价值。
  (3)方孝孺读书处:位于跃龙山之“百步岭”顶。清乾隆十七年(1752),邑人龚正席为纪念方孝孺少年时代曾在此读书而建。原为木结构平房三间,悬有楹联:“真读书种子,是名教完人”,“正气充天地,学行炳古今”。民国十年(1921)重修。建国后,北面的“乾坤正气坊”毁于“文革”中。
  (4)文峰塔:矗立于跃龙山顶。明万历十年(1582)县令黄醇所建。为六面九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22.6米,底对角线5米。每层有空龛,底层西有拱门。该塔于同治元年(1862)顶部遭雷击致毁。同治十三年修葺,并在塔内勒石以记。民国初又遭雷损顶。
  (5)梅花村会议遗址(见前)
  3.1993年10月15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天寿故居
  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故居位于宁海县城北冠庄建设村,俗称“楼下道地”。它是一座晚清建造的浙东传统风格的四合院民居楼房,坐北向南,分为门楼、倒座、正厅和两厢及附属屋。1897年3月14日,潘天寿就出生在正厅的“东大房”里。
  至1915年潘天寿考入浙一师读书前的少年时期都在这里度过。1918年寒假回家,在此结婚。1962年潘天寿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宁海视察,曾一度于此与乡亲叙旧。他最后一次来这里是在“文革”期间的1969年。
  故居内至今还保存着他早年亲手制作和使用过的部分实物,如一只当年手制的毛竹笔筒,上刻水仙花和题词。还有他在家经常使用的一口橱,橱门上有“种莳粟于砚田收成有日,怀奇珍于文席待聘以时”的对联,也是他当年亲手题刻,至今清晰可见。
  1985年宁海县人民政府对潘天寿故居进行了修缮。1986年9月5日正式开放,供人瞻仰、参观。为了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县人民政府于1996年再次拨款,搬迁了住户,进行全面修复,使故居恢复了原貌。1993年宁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97年,3月14日,宁海举行“潘天寿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全国各地领导、贵宾和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云集在潘天寿故居,瞻仰大师的作品。199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2000年3月14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1)前童大祠堂:位于前童镇前童村东北,为童姓大宗祠,建于明洪武八年,规制布局由方孝孺设计,故此宗祠有代表性。
  (2)万年桥:位于黄坛镇双峰榧坑村之东首,为单孔拱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5)。全长24米,宽5米,高14米,单跨20米。全部用山涧中岩石及卵石砌成。至今已历200余年。经多次山洪之冲击,仍稳固如常。
  (3)孔庙泮池:泮池位于儒学(孔庙)内,为半月形。因学宫曾名泮宫,故名。县令钱浚建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池直径为22.5米。明正统十三年(1448)学谕朱绍宋又在池中建三孔拱桥,此桥又称圜桥,长14.7米,宽1.75米,西北走向,各有台阶十二级。
  (4)厚诒堂:为清代四合院民居,正厅坐东朝西北,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台门、天井、正厅,总占地面积568平方米(参省级文保单位介绍)。
  (5)惠德桥(山前桥),位于长街镇西岙村,南宋造。桥全长11.5米,宽4.5米,矢高3.6米,跨度7.5米,拱券由7条弧形石条分主辅券并列纵联构筑。其中,四条用卯榫法多铰连接,起筋骨作用,每块长0.53米,高0.4米。拱券共分五段,下起第一块至第二块之间用券脸石,其上,左右各用石块筑以龙门石(天盘石)狮头四个,古称狻猊,前伸0.5米,当地人称“石吼”。北向正中券面石上镌有“惠德桥”三字。
  特别引起注意的是,狮头的刻作,刀法简洁,额头与鼻梁有方折感,眼珠外突,狮毛后掠,此造型与宋代陵墓石狮造型相同。券顶石上的圭角素纹,与村内宋代大墓地栿的脚线纹完全一致。
  5.2003年2月24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点。
  (1)戊己桥:位于县城东北胡陈乡西张村南,大麦塘口,即中堡溪入胡陈港处。距登台桥遗址约1500米。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次年己酉(1849)竣工,前后两年,故名。桥全长150米,宽15米,高2.47米,桥墩47座,桥洞48个。故俗称“四十八洞桥”。
  (2)宏济桥:位于前童镇妙山村南宫庙前,建于清嘉庆十七年。该桥造型独特,为肋拱系梁单孔拱桥,在宁波市内尚属首次发现。桥的中间两跟横梁两头各有2个石雕龙首伸出,工艺精美。该桥为我县古桥梁史提供了一个特殊桥梁建筑实例。
  (3)育英书院:位于深甽镇龙宫村。平面布局有台门、天井、倒座、正殿及两厢,植有桂树。建于清末,是培育村内学子的书院。
  (4)双枝庙:位于深甽镇清潭村东侧,始建于明。坐南朝北,前有溪流,架以双拱石桥,名双枝桥。现存之庙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附近居民合资修建,共占地约1.13亩。
  (5)邬氏宗祠:位于西店镇义门村西首,坐西朝东,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47),建成于道光十七年(1837),占地约2.2亩,内部建筑齐全,布局独具一格,充分体现了清代宗祠的建造特点。2003年2月24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21日上午,被大火焚毁。
  (6)皇封庙石雕龙柱:位于西店镇海口村,面临铁江,背靠宁奉公路,始建年份待考。现存庙宇是紫溪詹、吴、邬、徐四姓合资重建于道光年间,祀奉宋代大将曹彬。特点是檐廊的四根青石石刻龙柱,玲珑空透,栩栩如生,若有降临之势,为古代建筑工匠上乘之作。
  (7)镇宁神祠:位于一市镇箬岙村口。祠坐北朝南,前为围垦塘田。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该祠建筑小巧玲珑,结构紧凑,为古建中佳品。祠前有照壁,与正门相距4米。门上书“镇宁神祠”四字。门旁楹联“俯蹴海为田,高凭山作案”。该祠为当地褚姓族中所建,祀奉何神无考,据建庙前旧传,为使渔民出海平安而回,奉立的为大海保护神。
  (8)井山庙:位于跃龙街道水车村东南0.8公里之井山南麓,西为下明桥。有山门、倒座、大殿,大殿内正中有一井,井上设一龛,奉祀神明。庙侧立乾隆年间修葺碑。
  博物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宁海就出现民间收藏,人员众多,至今不衰。由收藏者升格为民营博物馆者有6人,藏品共计19330件。
  宁海县委、县政府根据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资金丰盈充足的特点,出台了《关于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探索完善我县“公助民办”文化建设体制,助推民营文化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鼓励、促进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建造博物馆,规定民办博物馆所需土地优先供给,土地价格按行政划拨价执行,对民办博物馆场馆建设给予一定补助,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投资额度在每平方米3000元以上的(指建筑造价,不包括内部布置设施、展品)民办博物馆县财政给予400元每个方米的一次性补助,最高补助额度500万元。建成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后,再按国家博物馆等级标准,给予相应的配套奖励,对其三产经营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此项政策的出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目前,十里红妆博物馆、东方造像博物馆、江南民间艺术馆、宁海民俗博物馆、宁海古船馆等项目正有序启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国家三级博物馆有两个:柔石纪念馆、“十里红妆”博物馆。
  柔石纪念馆
  在柔石故居里。纪念馆用大量实物、照片、书画,展示柔石光辉的一生。展厅分四个部分陈列:青少年时期、走上革命道路的上海时期、被捕牺牲和深切怀念。
  序厅中陈列着柔石创作的诗篇《战》的手迹。接着依时间顺序展示:
  1917年柔石毕业于宁海正学高等小学堂,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曾在杭州、慈溪、镇海教书,业余从事文学创作。1927年秋,应邀到宁海中学教书。1928年春,担任宁海县教育局长,同年5月离乡去上海,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8年,经鲁迅的学生王方仁、崔真吾的引见,柔石在上海景云里23号拜访了鲁迅。1930年5月,柔石由冯雪峰、黄理文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不久,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后又任常务委员和编辑部主任。出席党中央和全国总工会发起的、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931年1月17日,柔石参加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召开的秘密会议,旨在抵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问题。会议进行时,不料冲进一群特务,把所有与会者都逮捕。
  1931年2月7日晚,柔石等23位同志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
  展厅第四部分是深切怀念。展示内容有:鲁迅手迹《为了忘却纪念》(节选)和鲁迅选了柯勒惠支的木刻画,刊登在“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创刊号上;有1934年春,张恺帆等同志在龙华狱中为纪念柔石等烈士而集体创作的诗,即《龙华狱中诗》:“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烈士们忠骸挖出,移葬江湾大场公墓,并建立纪念碑;后“龙华烈士陵园”专门营建,忠骸复迁龙华,树立镶嵌烈士瓷像的墓碑和高大壮丽的烈士纪念塔,作为永久纪念。
  柔石生前的译注约有140万字,曾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中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先后被推上银幕和舞台。
  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柔石纪念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十里红妆”博物馆
  “十里红妆”博物馆坐落在宁海徐霞客大道东侧,这是一座民办公助的博物馆,馆内收集着珍品1450件。博物馆馆长何晓道。
  馆藏家具、漆具的制作年代多为清代,少数延至民国,它们集雕刻、堆塑、绘画、贴金、泥金、罩漆等技艺。其中的“中国红”朱砂漆工艺可称中华工艺之瑰宝。
  旧时的新娘出嫁,气势非常壮观,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浩浩荡荡、流光溢彩,如一条吉祥喜庆的金龙,从女家延伸到夫家,这就是“十里红妆”的由来。它炫耀着家产的富足。
  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十里红妆”博物馆是由县政府提供馆舍并装修,宁海江南民间艺术馆提供文物系统,组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2003年初从大佳何江南民俗艺术馆迁到徐霞客大道,并进一步完善了展示系统和文化内涵。展厅面积30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1260余件套,系统地展示了浙东地区嫁女时的婚俗及浙东独特的工艺美术。
  十里红妆博物馆早期用江南民俗艺术馆十里红妆展命名,后来批准为宁海县“十里红妆博物馆”馆名。
  十里红妆博物馆在接待一般参观者的同时,也接待了国家副委员长3名,政协副主席3名,省部级领导百余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田青教授,全国文联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占魁先生,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一直关注并参与十里红妆文化研究的思路和十里红妆博物馆的成长。三年来也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周刊、浙江卫视、宁波日报等媒体的多次报导。
  2005年十里红妆博物馆参加了由毛光烈市长带队的香港“甬港经济论坛”图片展,2005年由卓祥来部长带队的台湾传统艺术中心的根雕展,2006年县委宣传部长顾卫卫带队赴台湾的宁海十里红妆闺阁肚兜展,影响很大,十余种媒体作了报道。三年期间,多次参加了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旅游文化活动,也为宁波市机关事务局和宁海县四套班子以及经济文化界接待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宣传了宁波,宣传了宁海,已成为宁海的一张名片,宁波市的八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十里红妆博物馆建馆三年来,在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馆长何晓道2004年出版《红妆》一书,2005年出版《江南明清门窗格子》和《江南民间椅子》原创著作。2005年下半年又立项著作《木雕》系列丛书,由县市立项支持。何晓道被省、市政府评为“五个一优秀人才奖”。
  2006年十里红妆博物馆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公助民办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8年,作为民俗的《宁海十里红妆婚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09年12月22日,县新“十里红妆”博物馆工程在徐霞客公园举行隆重的开工建馆仪式。工程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由“十里红妆”主体博物馆和古建筑文化街两部分组成。预计到2011年7月份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2年5月正式开馆。
  峡山古船博物馆
  峡山古船博物馆是强蛟镇峡山村渔民尤子元于2003年开始筹建,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古船博物馆是尤子元自家平房改造的,有500多平方米,展示着78艘形形色色按1:10比例微缩的古船模型,并全部由手工制作,是尤子元花3年时间从全国各地收集或定制来的,投资达上百万元。这些船模形象地再现了我国东北、东南沿海一带地区造船技术的发展历程。除此,当中还有5000年前的古独木舟,有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康熙南巡楼船、清代宁海当地的海盗船……不同的船有着不同的时代烙印,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是一条从古到今的时间链。古船及近现代船舶,都有一段说明,系统、形象地再现了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历程。
  有关专家认为,虽然这只是一个私人博物馆,但其馆藏价值不可小视,它为中国船舶工业和海运发展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同时,这些古船本身也是张扬渔家风情的一个载体,是海洋文化的一种延伸。
  在这个古船馆内,有号称“天下第一”的大舵轮。这个直径4.1米的大舵轮如果应用到实际中,使用它的船将达到10万吨级。
  尤子元一直生活在这个海边的渔村,他17岁就开始下海捕鱼,后又从事海上运输。2003年的时候,老尤的一个朋友从日本归来,带来了一些被日本博物馆收藏的我国唐代以来的古船照片。“中国的古船图案流落海外,中国人要到国外才能见到这些本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是尤子元看到这些照片后的想法。几天后,尤子元做了一个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创办一个古船馆,收藏古船模型,决不让古船制造术流失!
  前童民俗博物馆
  2003年冬,在小桥流水萦绕的江南文化名镇——前童,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村办博物馆——前童民俗博物馆。
  博物馆设在一座庞大的三合院内,高耸的石台门、宽阔的天井,就给人一种舒心的感觉。金字石碑上,书写着现代书法家童衍方“前童民俗博物馆”的隽逸大字。天井中摆放着北宋时期龟状缠龙石香炉,一个布满花纹的荷花缸,系明天启北京军府前卫经历所用的遗物。
  从2008年开始,经过近一年的整修,前童民俗博物馆在2009年国庆节起以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新馆以旧时前童人从出生到婚嫁,而后成家立业为线索,从说媒、办嫁妆到拜堂入洞房及回门,展现古镇前童人家独有的生活劳作和生儿育女风俗,展现前童古镇村落的青山秀水、世代生息的民俗文化内涵。博物馆从传统古村里采集设计元素,引入了情景体验和休闲互动设计,为景区增添了新亮点。
  宁海东方艺术造像博物馆
  2006年5月16日,筹备将近一年的东方艺术造像博物馆在城隍庙隆重开馆,这是继“十里红妆”之后的又一个民营博物馆。馆长黄才良。
  博物馆分造像精品馆、历代珍藏馆、观音宝相馆。三个分馆内陈列的数百尊造像,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并详细介绍了木质工艺流程,使观众进一步认识了造像艺术的魅力,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佛教、雕刻、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一个平台。
  江南民间艺术馆
  即江南民俗博物馆,位于宁海大佳何镇,创办于2001年,这是“十里红妆”博物馆的原创地。馆长何晓道。
  展馆内展示着1200多件馆藏珍品,都是馆长何晓道20余年收藏的大量精美艺术品。该艺术馆占地8亩,建筑面积3590平方米,设有“门窗格子”、“婚床艺术”、“乡村椅子”、“古代木刻”等四大展区。它也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民间民俗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展示古代女子生活的博物馆。
  本馆的镇馆之宝——“万工轿”作为中国“非遗”代表项目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在台湾巡回展览。此次展览由国家文化部组织。宁海展出的“万工轿”造于清末民初,它高3米,长1.5米,宽0.95米,重200公斤。该轿在制作上采用了浮雕、贴金、涂银、朱漆等装饰手法,将“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和“金龙彩凤”、“喜上眉梢”等喜庆吉祥的题材附于轿上,绚丽华美,风格独特。
  宁海杰友升灯具博物馆
  馆址坐落在杰友升电气有限公司内,2007年5月,宁波杰友升灯具博物馆开馆,由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屠伟勤兼任馆长。
  该博物馆展出了西汉到民国时期的各种灯具近200盏,从钻木取火到现代灯饰均有收藏。这些灯具是杰友升公司用10余年的时间从国内外市场收购的,是宁海具有特色的博物馆之一。目前有藏品230件。
  宁海县文物资源在全市比例
  宁波市十大名桥评选:宁海万年桥、戊己桥入选。
  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故居评选:潘天寿故居、柔石故居名列榜首入选。
  宁波市十大名塔评比:宁海文峰塔、镇东塔入选。
  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评比:宁海深圳清潭村入选。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前童古镇,全市3处。
  国家级文保单位:宁海古戏台,全市22处。
  文博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处:潘天寿故居、柔石故居。全市共11处。
  国家三级博物馆:柔石纪念馆(在柔石故居内),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全市10处。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