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8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6
页码: 001-0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是宁波市属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具有1730年的历史,被誉为“文献之乡”、“多士之地”。自宋至清,全县有进士176人,现代则有文学家柔石、国画大师潘天寿等名人。改革开放以来,宁海经济飞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多项促进和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举措,包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等。新世纪以来,宁海县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县财政投入文化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同时建立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全县已建成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12个,文化阵地普及率达到100%。宁海县还成功举办了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等大型文化活动,民间也举办了各类文化艺术节,如长街蛏子节、胡陈桃花节等。同时,宁海县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县财政每年拨出文艺创作资金,全县出版文艺书籍200余部,有200多件(项)文艺作品获奖。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化 概述

内容

宁海是宁波市属县,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自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迄今,已有1730年的历史。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历代贤哲辈出,被誉为“文献之乡”、“多士之地”。自宋至清,全县有进士176人。在众多名人学士中,有北宋“理学先声”、“浙东先河”之称的罗适,南宋枢密院编修郑霖,南宋咸淳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叶梦鼎,宋代文学家舒岳祥,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明文学博士方孝孺、翰林院编修卢原质、参与裁定《永乐大典》的礼部尚书李至刚等。现代则更多,如“左联”常委、文学家柔石,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家胡登跳,科学家柴振明,国际问题专家张明养,以及大学校长金儒霖、王其高、潘公凯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全县有正教授、专家、学者近120人。
  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依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宁海的经济迈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崭新时代,这为宁海文化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自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和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多项举措。200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定》;2005年,县委县府领导就“文化强县”工作分头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县委读书会,并在县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出“建设文化强县,打造人文宁海”的决策部署;2006年以来先后颁发了《宁海县关于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宁海县“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镇乡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宫建设若干意见》等文件。2010年,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推动宁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提出了努力创建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宁海地方人文内涵相融合的,集生态美城、文明立城、艺术靓城于一体的省文化先进县,增强文化软实力,力求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新世纪以来,宁海县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逐步形成既考虑实际需要又适当超前,既具备基本功能又相对有所拓展的科学布署。
  几年来,中共宁海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经费的保障,从2006年开始,县财政投入文化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同时专门建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文化设施建设正常性经费的落实。“十五”期间,先后投入2亿多元,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广电大楼、县越剧(平调)团新团部、“十里红妆”博物馆、潘天寿艺术中心等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中心广场、5·19广场、正学公园、柔石公园、徐霞客公园等能容纳约三千人以上的大型文化公园和文化广场。2008年,着手建设县图书馆新馆,面积5000平方米。2009年,着手兴建“十里红妆”博物馆,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目前全县已建成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12个。全县所有乡镇、街道的行政村和社区的文化阵地普及率达到100%。近三年来,县财政单是安排的文物专项经费就有255万元,王锡桐起义遗址维修经费124万元,潘天寿书画馆建设经费410万元,前童古镇三个文保点维修经费150万元,文物普查专项经费85万元,三年累计投入的文物专项经费高达千万元。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品牌特色鲜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让广大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宁海县文化工作的热点和亮点。几年来,全县加强文化服务建设,举办文化活动,实行城乡联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享受”的文化活动机制,促进和谐新宁海建设,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纪念柔石诞辰100周年、第九届中国根艺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提升了宁海的知名度。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民间举办了各类文化艺术节,如:太平洋商贸公司文化艺术节,以及前童元宵节、长街蛏子节、胡陈桃花节、桑洲望海早茶节、一市枇杷节、越溪跳鱼节、深甽十月半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规模渐大,层次渐高。其中“千场电影百场戏进农村”活动受到广泛欢迎。着力培育农村文化“一乡一品”工程和“一村一品”工程,在宁波市“一乡一品”评选中,宁海县的舞龙、舞狮、古亭抬阁等广受好评,其中,长街西岙的抬龙表演还参加了2008年上海民俗博览会的开幕式。
  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化队伍人才辈出。县财政每年拨出30万的文艺创作资金,举办两年一度的“潘天寿艺术奖”、“柔石文学奖”评选活动。五年来,全县出版文艺书籍200余部,有200多件(项)文艺作品在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中获奖;6件作品获市“五个一工程”奖,其中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等单位联合拍摄的21集电视连续剧《战友》,在央视8套黄金时段播出,还拍摄了电影《十里红妆》;诗人阿门创作的组诗《中年心迹》获人民文学奖;青年作家张忌创作的长篇小说《二人世界》和《无从纪念》,引起文学界的关注,他本人获“2007年度浙江省文学之星”称号,成为浙江省文学之星评奖十年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营造人才辈出环境。宁海耍牙传人薛巧萍将耍牙艺术带进央视春晚,青年演员吕娅娜连续两届入围“越女争锋”决赛,并荣获全国第7名。青年歌手童海军、蔡亚娇、赵时娟以及京剧戏迷票友章妙妙等走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这些优秀艺术人才犹如含苞绽放的花蕾,在艺术的殿堂里吐露芬芳,让世人了解宁海的艺术,让宁海的艺术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和巩固。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业余文艺团队300多支,其中200支为农村文艺队伍。在200支农村文艺队伍中,有120支广场舞蹈队,40支民间艺术表演队,20支戏曲演唱队,10支器乐表演队,10支书画摄影队。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马岙銮驾队、回浦船灯队、梅林陈舞狮队、桥头胡舞龙队、胡陈同乐社、长洋排舞队、跃龙巾帼威风锣鼓队、前童鼓亭抬阁队等,他们曾多次参加县内外重大文化活动并广受欢迎,参加各类比赛展演屡屡获奖。
  在文化队伍建设中,县文化部门着力加强组织、培训,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鼓励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目前,县文化馆、县图书馆、文物办等公益性事业单位,专业人员比例达到80%,在岗职工90%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全县18个乡镇、街道有专兼职文化干部30人,每年都要参加专门培训,文化管理人员素质日益提高。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非遗”工作成果喜人。“宁海古戏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县还被列为“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前童古镇被授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许家山石头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十里红妆”博物馆、柔石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柔石故居与潘天寿故居被列入宁波市十大历史名人故居,同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海平调、十里红妆婚俗、泥金彩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宁海舞狮、前童行会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共收入18个类别近9万条信息,并出版了内含1486个项目的《甬上风物·宁海卷》。
  近年来,宁海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协调一致,努力打造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以“十里红妆”为龙头,发展民俗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的现代文化创意投资公司,打造一批市场化经营、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分工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实体,同时整合政府在土地、政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在实物、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形成多元、多渠道的投入产出机制,不断增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以十里红妆博物馆、东方造像艺术馆等为龙头的民俗文化产业群正在逐步形成,并开始产生经济效益。二是充分利用生态人文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充分挖掘利用我县的森林、峡谷、温泉、海湾和古镇、古村、文化名人故居等生态人文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项目。加大前童古镇、森林温泉、宁海湾等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三是依托地方工业基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企业品牌经营、服务平台搭建、创建人才培养、企业文化方面注入“文化创意基因”,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努力推动我县重点产业的发展。四是发挥名人效应,挖掘民间书画艺术资源,大力发展以“三雕”书画为重点的艺术品经营业,着力打造中国根艺之乡、书画之乡和江南民间艺术品集散中心。五是积极扶持文艺演出、体育服务业、信息传媒业、广泛资讯业等传统服务产业发展,培养发展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经营项目。
  自2001年11月,全县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文化大县”的工作目标,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文化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了2009年9月1日,我县终于召开迎接创建省文化先进县验收大会。县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了大会,就下一步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为此,我县还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并设立迎接创建验收办公室。通过全县上下几个月的齐心努力,到10月下旬,省检查验收组对我县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对我县几年来的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检查验收组认为,宁海县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建设扎实有效,文化工作拓展面广,创建工作群众参与度高,群众文化亮点纷呈,开创了文化工作新局面。2010年1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宁海县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
  鲁迅先生说得好:“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宁海自古及今的文化史实,记载着宁海人的智慧和文明,也预兆着未来的美好前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感悟到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县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加大文化资金的投入,加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全面推进宁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