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1988年7月30日特大暴雨资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57
颗粒名称: 附录三:1988年7月30日特大暴雨资料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21
页码: 227-247
摘要: 本文为1988年7月30日宁波地区特大暴雨的详细资料摘要。暴雨成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赤道辐合带活跃,加之前期晴热高温导致大气中积聚大量潜热,与海上潮湿空气触发后释放大量不稳定能量,加之地形影响,造成罕见暴雨。暴雨特点是量大面广,西部山区比东部沿海大,暴雨中心位于宁波市多个地点,降雨强度大且集中。暴雨频率分析显示,不同历时暴雨量的重现期从10年至500年一遇不等。水情方面,凫溪、黄坛溪和白溪三大溪流同时产生特大洪水,导致多处水文站设施被毁,无法直接获取完整洪水资料。洪水调查显示,各流域洪水重现期为200年至250年一遇不等。杨梅岭水库和黄坛水库等中型危险水库经受了考验,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宁海城关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巨大损失。文章最后强调了党和政府在抗灾救灾中的领导作用。
关键词: 宁海县 暴雨 雨情

内容

一、雨情
  暴雨成因
  据宁波气象站分析,7月29日晚到30日凌晨在东海洋面上一些飘忽不定,结构松散的热带云团由东向西悄悄地逼近浙江沿海,而且强度越来越大,出现了特大暴雨。
  这次暴雨是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脊线位置偏北,副高南侧东风急流较盛,赤道辐合带活跃,赤道辐合带内不断孳生热带扰动性云团,在东风急流引导下的大环流背景下产生的,这种热带云团具有夜间发展,白天减弱的特点,它不同于盛夏雷阵雨云,也有别于台风,用一般的常规方法是不大容易预报出来的。至于为何出现这样大的暴雨,根据目前分析,主要是由于前期本省晴热、高温连续达20多天。大气中聚积了大量的潜热(能量)。当携带了海上的大量潮湿空气向我省沿海输送并与冷空气触发,使大气中积聚的不稳定能量大量释放。加之东风气流与象山港、天台山、四明山等山脉走向成正交。具备了暖空气被迫抬升的条件,使有利于强降水的最佳因子有机的组合在一起,造成了这场罕见的暴雨。
  (注:以上摘自一九八八年八月五日宁波日报刊登的吴兆民的文章:“七月三十日特大暴雨成因”)
  暴雨特点和分布
  这次暴雨的特点是量大面广,西部山区比东部沿海大。暴雨轴线在宁波市呈南北向分布,暴雨中心在本县凫溪、黄坛溪和白溪中上游的马岙、榧坑、西溪、里岙、深甽、大蔡、岔路、黄坛、洪家塔等这一片范围内,一次降雨总量450毫米以上,超过500毫米的有马岙站(524.4毫米),榧坑站(510.9毫米),李家坑站(526毫米),黄坛站(514.0毫米),雨量向东部滨海地区递减,最小为51.2毫米(车岙港站)。本县各雨量站的次雨量及短历时最大雨量见附表一。
  暴雨的次雨量与笼罩面积(见表1)
  这次暴雨强度大而集中,大部分雨量站从7月29日16时(注北京标准时间,下同)开始,至30日23时雨止。从各站的降雨过程来看大部份站有两个雨峰,前一个雨峰的最大强度为30~60毫米/小时;后一个雨峰的最大强度为60~95毫米/小时。降雨主要集中在29日20时至30日8时的12小时内,占一次降雨总量的79.4~92.1%。24小时雨量占次雨量的91.6~99.9%(详见表2)。
  降雨强度超过50毫米/小时的有17个雨量站,其中最大达91.8~95.0毫米/小时(见表3)。“7·30”暴雨主要站不同历时最大雨量重现期(见表4),不同历时、不同频率雨量与杨梅岭水库设计暴雨对比(见表5)。
  暴雨频率与杨梅岭水库设甘暴雨比较
  根据省水文总站《浙江省1988年“7·30”暴雨洪水初步分析报告》(1988年9月)得出:“7·30”暴雨中不同历时暴雨量的重现期为:
  一小时最大雨量重现期为10~30年一遇;
  三小时最大雨量重现期为20~200年一遇;
  六小时最大雨量重现期为50~500年一遇;
  十二小时最大雨量重现明为100~500年一遇:
  二十四小时最大雨量重现期为5~150年一遇。
  详见表四。
  省水文总站求得洪家塔与李家坑两站不同历时的频率为0.5%及1%的雨量见表5,并与杨梅岭水库24小时设计暴雨比较,与洪家塔的雨量很接近。
  二、水情
  这次特大暴雨使凫溪、黄坛溪和白溪三大溪流都同时产生特大洪水。凫溪设有洪家塔水文站,洪水漫槽并冲毁测站的引桥,致使最大洪峰流量只能由调查确定。白溪设有白溪水文站(站址在兆岸村)。洪水冲毁防洪堤和测站的测流设施,没有取得洪水资料。洪水过后,省水文总站和市水文站共同组成了洪水调查组调查了这三条溪流的洪水。
  凫溪流域的洪水
  凫溪发源于马岙乡第一尖东麓,全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主流长28公里,流入象山港。
  1、洪家塔水文站的洪水过程
  7月29日20时开始涨水,水位1.56米(假设高程),流量0.14立米/秒,30日0时54分出现第一次洪峰,流量474立米/秒;6时18分出现第二次洪峰,流量2280立米/秒,这与两个雨峰是相应的,直到8月3日8时退到水位1.93米,流量6.10立米/秒。洪水过程(见表6)。
  洪家塔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积151平方公里,洪水总量6400万立米,流域平均雨量472.4毫米(里岙、李家坑、大蔡、深甽、洪家塔五站的算术平均值),总降水量7133万立方米,径流系数为0.877。
  洪家塔站历年最大流量见附表二。
  2、杨梅岭水库的入库与出库洪水过程
  杨梅岭水库大坝以上集水面积176平方公里。7月29日23时30分水库开始蓄水,水位16.25米(假定高程);30日0时30分水位17.40米,放水洞出水,下泄流量0.74立米/秒;2时30分水位20.5米,超过溢洪道活动闸门底槛高程0.5米,下泄流量40.3立方米/秒;7时30分最高水位24.45米,最大下泄流量2433立方米/秒;7月31日20时水位下降到20.23米,下泄流量45.4立方米/秒,总共下泄水量6046万立方米,(洪家塔站入库洪水总量6400万立方米。加库区集水面积25平方公里来水,偏小。)水库拦蓄水量367万立米。水库泄流过程(见表7)。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次洪水来洪前,水库过水土坝上的35扇活动闸门是敞开的,中间与东边各21扇活动闸门是关闭的。由于洪水上涨很快,开闸前又要通知下游村庄,故来不及打开。
  被洪水冲开11扇,东边21扇活动闸门用炸药只炸开6扇。
  根据水库下泄洪水过程反求水库入库洪水过程(见表8)求得入库平均洪峰流量为2638立米/秒(用时段平均求得,故流量偏小),削减洪峰7.8%。
  杨梅岭水库历年最高水位及最大下泄流量见附表三。
  杨梅岭水库是一座中型危险水库,近几年来,在省、市水利部门的支持下,除险加固基本结束,但尚未验收。在这次特大洪水中,主体工程经受了考验。第一副坝未加固段,0+193至0+223地段发生严重管涌,出现险情;77扇活动闸门全部冲段,其中43扇折断,34扇扭曲,不能使用,对蓄水灌溉有了影响。
  3、洪家塔水文站与杨梅岭水库“7·30”洪水洪峰流量的重现期
  根据省水文总站计算分析,“7·30”洪水洪家塔站的最大流量2280立方米/秒,为200~250年一遇:杨梅岭水库入库最大平均流量2638立方米/秒,为250年一遇(见表9)。
  4、凫溪流域的洪水调查
  根据省水文总站洪水调查成果见表10。
  黄坛溪流域的洪水
  黄坛溪(又称杨溪,大溪),是白溪的最大一条支流,发源于马番乡第一尖南麓,经宁海城美,在水车乡马婆园村流入白溪,流域面积201平方公里。流域内设有马希、西溪、黄坛、宁海四个雨量站。
  1、黄坛水库的入库与出库流量过程
  黄坛水库大坝以上流域面积114平方公里,“7.30”暴雨流域平均雨量519.0毫米(马岙、黄坛两站的平均值),总降水量5917万立方米。
  水库在洪水前由于抗旱放水,水位已降至死水位76.0米(7月29日17时),洪水入库后,至30日1时30分水位90.0米,溢流坝开始出水。从1时45分至2时50分的65分钟内,库水位从90.4米涨至95.5米,上升5.1米,上涨迅速。至4时50分水位96.20米时,打信号枪报警,通知下游群众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至6时达到最高水位97.60米,下泄流量达1902立方米/秒,至7时正水位97.20米,其中溢流坝泄水深5米以上延续了5小时10分钟;7米以上延续了1小时,而后水位下降,至31日15时,水位退到90.10米,总下泄水量4981万立方米,水位拦蓄水量480万立方米,(见表11)。
  用下泄流量过程反求入库流量过程(见表12),求得入库最大平均流量1986立方米/秒(时段平均值,偏小),削减洪峰流量4.2%,入库洪水总量5420万立方米,径流系数0.916。
  黄坛水库是一座中型危险水库,关系到下游乡村和宁海城关数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是防汛的重点。今年“7.30”特大洪水时,县“三防”指挥副县长项建中,副指挥,水利局局长季正洪,办公室主任,水利局副局长潘家让都先后赶到黄坛水库现场指挥。水库的干部和职工都尽职尽责,责任心强,警惕性高,一面及时把雨情和水情报告县“三防”办公室,水库副主任潘志亮连夜冒雨通知下游黄坛镇,组织群众疏散,所以在这次大水中黄坛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黄坛水库经受了这次特大洪水考验,溢流坝左岸冲开了一个长12米,平均深3.17米的缺口,渠系遭到严重破坏。
  2、宁海城关的洪水调查
  为了解决城关的防洪问题,国家投资142万元,于1985~1987年修建了北起范家桥,南至化肥厂大桥长3350米的两岸防洪大堤。北岸结合防洪堤修建了滨溪路。
  “7.30”特大洪水水位超过堤顶3.09~3.86米(见表13),淹没了沿溪两岸的工厂、住宅和村庄。受淹面积仅北岸城关范围为1.1平方公里,造成巨大损失。
  3、黄坛溪流域的洪水调查
  根据省水文总站调查,黄坛溪流域的洪峰流量为200年一遇。屠岙胡的洪峰流量为2540立方米/秒,调查成果(见表14)。按洪峰模数推算,出口马婆园的洪峰流量为2593立方米/秒。
  白溪流域的洪水
  白溪发源于天台县华顶山,在天台县境内流域面积111.18平方公里,在庙下坑进入我县,至马婆园村有黄坛溪注入,经水车村入白嶙港,流入三门湾,全流域面积627平方公里(包括黄坛溪流域面积201平方公里)。
  流域内设有白溪水文站及下坑、王家染、榧坑、白溪(在兆岸村)、上金、前童等六个雨量站。
  “7.30”暴雨流域平均雨量423.5毫米(六个雨量站的算术平均值),总降水量1.804亿立米(不包括黄坛溪流域的降水量)。
  1、白溪水文站的洪水过程
  白溪站(测站在兆岸村)以上流域面积266平方公里,流域平均雨量418.6毫米(前四站的算术平均值),总降水量1.113亿立米。
  白溪站从7月29022时12分开始涨水,水位10.63米(假定高程),洪水来势很凶,水位猛涨。22时48分冲毁水尺,30日3时水位14.55米,到3时10分洪水冲开上游大娄桥两端的引桥,同时冲毁左岸防洪堤,淹没了兆岸村的民房,冲毁农田及测站的缆道。测站人员王小良、周衍友被洪水围困在观测房内达7~8个小时。3时45分水位14.81米(决堤后水位)。没有取得这次特大洪水资料。不完整的洪水过程(见表15)。
  白溪站历年最高水位及最大流量见附表五。
  2、白溪流域的洪水调查
  省水文总站在白溪调查了里王和江家两个断面,江家洪峰流量为3640立方米/秒。调查成果(见表16)。
  按黄坛溪流域的洪峰模数12.9立方米/秒/平方公里,估算白溪在马婆园村的淇峰流量为5495立方米/秒。
  3、水车村的洪水
  水车村位于白溪和黄坛溪会合后的下游约2.5公里处。两大溪流洪峰流量8088立方米秒(黄坛溪2593立方米/秒;白溪5495立方米/秒),汹勇而下直冲水车村。
  据调查,水车村的最高洪水位12.73米,防洪堤顶高程11.39米,超过1.34米。但防洪堤的公路缺口处高程9.76米,过水深2.99米。洪水先从缺口冲入村庄,而后漫过堤顶冲毁防洪堤长270米,水车村成为一片汪洋,水深达6~7米,冲毁房屋和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夫。
  青溪流域的洪水
  青溪发源于天台县苍山北麓,在天台县境内流域面积79.38平方公里,在木坑头流入我县,流入旗门港,入三门湾,全流域面积164平方公里。
  流域内设有桑洲雨量站,天台县境内设有华顶、龙皇堂雨量站,三门县设有三门雨量站。“7.30”暴雨流域平均雨量362.0毫米(四站的算术平均值),总降水量5937万立方米。
  根据省水文总站的洪水调查,“7.30”洪水在辽车的洪峰流量947立方米/秒。8日9日洪水的洪峰流量1570立方米/秒(见表17)。
  三、灾情
  灾情概况
  “7·30”特大洪水给我县造成惨重损失。全县七区一镇(城关镇)中除长街区外,都遭到不同程度损失,其中水车乡、越溪乡、城郊乡等13个乡(镇)为严重受灾。902个村庄中受淹的有656个,其中被洪水围困的有195个;受淹6万多户,计24.3万人,其中严重受淹36891户12万人;死亡167人(不包括外县9人),伤418人;无家可归2351户计9904人;房屋受淹19.4万间,损坏11万间,严重淹损楼房30597间、平房10615间,全毁楼房2470间,平房1500间;淹死牛133头,猪、羊2652头。家俱财产损失无法统计。断粮靠救济度日有8020户计32150人。责任田被毁,要吃国家救济粮5122户计2万余人。农作物、公路、桥梁、电力、电讯、广播线路,工商业、学校设备等损失达4.2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2.293亿元。
  水利设施损失
  冲毁山塘水库146只,合计蓄水量99万立米。凫溪、黄坛溪、白溪、青溪两岸的防洪堤儿乎全线冲毁,计长176公里;冲毁渠道1590米,计长74公里;冲毁海堤87处,计长20公里;冲毁抽水机埠146处,计928千瓦,小水电站7座,计172千瓦;冲毁海塘的大小闸门6处计宽32.5米。
  抢险救灾
  7月30日凌晨4点多钟,特大洪水突然袭击本县,县委和县府领导立即部署抗洪抢险。县委书记徐涨厚、县长陈启宏坐镇指挥;县“三防”总指挥、常务副县长项建中、副指挥水利局长季正洪、副局长潘家让到抗洪关键的黄坛水库(危险水库)现场指挥抢险;县委常委、农经委主任陈小兆,,县水利局巡视员周国平和工程管理所副所长凌良栋到杨梅岭水库现场组织抢险抗洪。县、区、乡1100多名干部始终坚持在抢险抗洪斗争的第一线,组织指挥抗灾抢险,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置受灾群众。
  7月30日晚,县委召开抗灾救灾紧急会议,会议确定由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府、县政协的13位领导带领200多名机关干部,分为13个工作组,深入受灾严重的区乡镇组织抗灾救灾。随后,又成立抗灾救灾物资供应、抗灾救灾宣传等八个办公室,以加强对抗灾救灾工作的领导。
  灾后第二天,县府立即拨出23万元救济款和20万斤救济粮,并组织一批糕点米品,克服交通中断的困难,火速送往灾区。随后,又陆续将救济粮和募捐来的衣物及时送到灾民手里。到9月15日止,全县已下拨救济粮42.05万斤,新旧衣服6万多件。
  与此同时,紧急动员各级政府认真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经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灾民的共同努力,采取利用公房、邻舍互助、投亲靠友、临时搭棚等措施,使全县2351户无家可归的灾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安置,断粮灾民32520人吃上了饭。许多老人说:“民国18年(即1929年)的那场大水没有这次大。灾民自尽、逃荒者不计其数。要是没有共产党领导,没有人民政府撑腰,这次大水不知要饿死多少人,不知多少人又要背井离乡逃荒讨饭”。事实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还是共产党亲,人民政府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从而使广大群众精神振奋,树立抗灾救灾的信心。
  7月30日晚上,省“三防”副指挥、水利厅厅长陈绍沂和副市长应中甬、市政协副主席,水利局长孔凡生赶到宁海了解灾情,指导抗灾。7月31日耿典华市长、陈同海副市长,8月1日省长沈祖伦,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孙家贤、副市长陈文宪、陈哲良、叶信虎等到我县灾区了解灾情,指导抗灾救灾工作。8月中旬国家防汛指挥部办公室顾问李健生,省人大副主任杨彬,市委副书记叶承垣,市人大副主任宋瑞甫,市政协主席叶季午,还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经理王宪章,民政部救灾处处长李志江等专程到宁海了解灾情,部署有关部门救灾工作。联合国官员黄斌先生两次到宁海调查灾情。省、市有关部门和各兄弟县(市、区)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我县大力支持。省级机关和全市各地,特别是市区人民为灾区踊跃捐款捐衣,在杭州工作的宁海籍同乡也都捐款捐衣和粮票,真是一方受灾,八方支援,使灾区人民永志不忘。许多干部和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受灾我们有两个意想不到:一是意想不到洪水会有那么大,灾害有那么重;二是意想不到中央、省、市,特别是市委、市府和市属各县(市、区)对宁海的抗灾救灾那么重视,支持那么具体,措施那么有力”。从这次抗灾救灾斗争中,深深体会到只有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最大的困难也能战胜。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