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三门湾资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56
颗粒名称: 附录二:三门湾资料
分类号: K925.5
页数: 16
页码: 211-2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门湾的地理、历史及开发情况。三门湾位于浙江海岸中部,是一个宽浅、呈束状的海湾,具有淤泥质海岸特色,土地资源丰富。文章回顾了三门湾地区的海岸发育过程,包括地质基础、断裂构造对海岸的影响以及冰期海面升降对海湾形成的作用。历史上,三门湾地区海涂围垦活动较早,但围塘发展较迟,围塘水平逐渐提高。三门湾地区曾是海防重地,历经多次禁令与开禁,开发计划多次提出但未完全实现。文章还详细描述了三门湾的境界范围、地方气候、海岸地形等地理环境,包括沙嘴、滨、陆系岛、显礁等地貌特征,以及地质与地形区的相关信息。该资料为三门湾的综合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宁海县 三门湾 海岸

内容

三门湾港湾淤泥质海岸发育过程
  前言
  三门湾位于浙江海岸的中部。湾口的宽度在三门岛约22公里,往里不远大甲岛附近束窄为10公里,再往里又展宽,湾内腹地很大,从湾口到湾头纵深约40公里,为一呈束状的宽浅海湾。
  三门湾为强潮海湾,潮差大,潮流强,海湾诸动力因子中潮流作用占优势。群山环抱的三门湾以基岩海岸为边界条件,湾中发育着淤质海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土地资源,整个三门湾地区土地资源约130万亩。我们在考虑海涂围垦的同时要兼顾港口、潮汐发电、水产养殖和滩涂种桔等问题,总之对三门湾的综合开发将对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海湾的自然条件极为复杂,即过去资料很少,近乎空白。根据国家科委下达的任务,受浙江省农垦局的委托,上海师大于1977年对三门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资料计算和分析,提出以下初步看法,为三门湾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海岸发育的边界条件和历史过程
  三门湾地区海岸非常曲折,为山体构成的基岩海岸,水下发育着深厚的淤泥滩,具有港湾淤泥质海岸的特色。按“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划分,三门湾地区的地质基础为“华夏台背斜”的北部。在中生代前,它是一个隆起地带,燕山运动波及本区,使坚硬古老的基底明显破碎解体,以多次性的规模巨大的火山喷溢活动为特征,火山碎屑岩覆盖全区。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沿着NNE向断裂带发生了基性玄武岩的喷溢活动。
  区内发育着几组断裂构造。对海岸的影响是深刻的,首先是NNE的一组断裂,它制约着浙江、福建整个海岸的走向。象山港也是发育在这组断裂的基础上的很典型的例子。其次有一组NNW方向的断层。NNE和NNW两组断层互相交叉,构成X型断裂构造。沿岸岛屿也常有菱形的外型,港湾曲折多变,也深受其影响。此外,在东西向的构造基础上,形成东西向的海湾和盆地,诸如三门湾和临海盆地等。这些断裂构造都构成了现在海岸的基本轮廓。
  众所周知,世界洋面在第四纪随着冰期变化有多次升降运动,最后一次冰期(大理期、武木期)海面曾下降130米左右。其后,气候转暖,海面回升,海水侵入,岸线向内推移,形成溺谷式海湾,沉积了深厚的淤泥层。由于原来地表起伏,淤泥层的厚度各地不相一致,以浙东地区为例,镇海附近淤泥层厚度达100米左右,总趋势往南厚度逐渐减少。但三门湾青珠农场淤泥层厚度达72米,包括疏松层,总厚度也达120米左右。
  距今6000年前,海平面基本上达到或接近现在的高程,海岸发育进入新阶段。三门湾的滨海平原即是那时以来逐渐淤涨而成的。人类历史有记载以来,三门湾地区有关海湾发育和滩涂利用资料甚少。兹将有志书记载可查,历代兴建的海塘列表于下:
   从上表中,我们认为三门湾地区在历史上的海涂围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开垦历史比较早。三门县健跳所城外健阳塘就是唐代僧人怀玉所筑。是本地最早开垦海塘之一。可见本区在公元十世纪左右沿海和港湾里滩地已具备开垦的条件。第二,围塘发展比较迟。本地区在明末清初随着生产的需要筑塘进入发展时期。台州府志记载:“明张苍水抗节时,潜纵北山颇久集中有修山头塘碑记即此塘(山头门前塘),塘内新田垦殖已久”。还有象山县于明成化十八、十九两年县令凌傅修陈晁塘和岳头塘。临海县的咸塘等。明以前建塘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水平低下,没有必要和可能开垦海塘。沿海地区所筑堤不足抵御大风潮,例如象山县岳头塘,多年以来筑而复圮,相传该塘为晋人陶凯所修,但不久即圮,浙江海塘通志指出:“洪武时曾修而筑,寻圮”。到明凌傅修建已经第三次,在弘治间便被浪击圮,所以沿海地区往往围塘成田,一旦塘废,又咸海涂,废而又筑,筑而又废不知凡几。此外明初防海备倭,遣徒沿海居民入内,原来塘禊废弃,直到明代中期才有所恢复。第三,围塘水平不断提高,以岳头塘为例修得既高且厚,所谓:“高二丈,其广六尺”。为着使海塘持久于堤上植柳,希望经历多年以后根入塘土深处,便可更加坚固,所谓“力不及石,而坚致殆不减石"。这样坚固海塘还抗不住风潮袭击。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清代筑塘水平又有提高,例如象山县的大泥塘,南田岛的龙泉塘,都是围地万亩以上,施工长达几年之久,工程难度是相当高的。第四,从海塘分布位置看来,主要分布在三门湾北侧岳井洋、车岙港、胡陈港和力洋港等几条港叉之间,这段岸线向外淤涨显著。当时车岙港和胡陈港之间有一条通道,就在长街镇南,在这条通道之南都是一些塘田,老的岸线可能就在长街附近。胡陈港以西,按塘田分布,老的岸线可能在石碾山北的外湾门和里湾门附近。而现在岸线已经推移到明江山,相距近10里左右。至于这条老岸线的时代尚难以确定,以建塘年代推测在明末清初,尚有待考证。
  三门湾西部湾头围塘不多,海游港口有涛头塘、正峙塘等,与北部相比较,围塘数量就很少。
  坡坝港牛头门内有沿江塘、柯沃塘、海山塘、湾头花桥港有关头塘、芝沃塘等,白带门附近洞港南北有长春塘“以御朱门之潮”。但这些塘堤规模不大。
  椒江口北岸,有大海塘自海门北岸起向东延伸50余里。民国台州府志:“……上盘、连盘一带俱为鱼鳖所居,康熙时洪如皋修志,有轻盈山在海上之说,二百年间变为桑田,光绪时测绘地图,八里涂涨至达道山,今则沿海一带加涨一、二里不等,数百年后不知何如耳”。叙述了椒江口北岸滩地淤涨的速度。
  历史文献指出,三门湾地区滩涂开垦历史比较早,但围塘的发展比较迟。老海塘分布也不平衡,以三门湾为例,海湾西南侧围塘不多,而北侧围塘较多岸线外移,这些都反映当时滩地淤涨情况。
  三门湾调查简报
  民国二十六年浙江省建设厅土壤研究所稿
  历史背景
  旧传三门尾闾,为东海注水处,即指此湾也。宋洪迈夷坚志曰:台州宁海县东,涉海有岛曰三山镇,镇屯巡检六百人。明洪武年间,沿湾港口,曾建城堡,置烽火台,设守备游击,各城均驻军四五百人,今健跳所、昌国街、巡检司之石头城堞犹存旧观。清初张苍水举义抗满,壮志未成,乃涉海避难于南田之花屿,后受清廷诳骗,遂遭于难,自此以后,三门湾口之南田,永为禁区,荒废垂三百年。故三门湾乃倭寇内侵,盗匪出没之海防区域,人民既视为畏途,政府后悬为厉禁,三门湾渔、盐、农垦之至今犹处幼稚时代者,事非偶然,历史背景实有以致之也。清光绪元年,浙江巡抚杨昌浚奏请开辟三门湾一带岛屿,奉谕旨即行开禁,听民耕作;四年浙抚派兵一营至南田驻扎,并于樊岙设立垦务保甲局,是为开放禁令之始。二十四年,意大利曾商租是地未成。宣统二年,改垦务保甲局为抚民厅。民国肇兴,始于南田设县;民国五年,侨商拟辟商埠;九年,浙督划该地为侨胞农垦自治区,并设筹备处于杭垣与石浦,归国侨胞,一时云集,政府派新宝,超武二艘视察湾内各港岸,拟以五千万元投资健跳港至旗门港一带之建设事业,其步骤为筑塘养淡,植棉种蔗,化海涂为桑园,以为发展农业之基础,其次开掘矿藏,据云是区有矿苗四十二处,包括煤矿、锑矿、砩石矿及紫铜矿,有开采价值者可四五处,然后辟为自主商埠,由侨胞全权自理,对政府除纳税外别无义务,以是官民意见扦格,而侨胞意见亦复未能统一,事遂停顿;越年,江浙战云弥漫,资本家均遁避不前,而三门湾开辟呼声,亦随之绝响:原定计划未免过大,以致不易实现,民国十五年,乃有建议单独发展三门湾之渔业者,曾向日本华商银行接洽借款六十万元,用以制造新式渔轮,事垂成而中止,此种含有经济侵略色彩之借款不成,亦属幸事;同时壮松甫氏,曾另订计划,废南田设三门县,以健跳为县治,谋借县治区域之改革,而促进三门湾之繁荣,嗣以人事困难,未偿所愿;十八年,上海总商会呈请中央,复议开为自主商埠,并擘划由巡检司至猫头山一带为商埠区域,尖塘坑为市政区域,规模至为宏大,沪上豪富,闻声来此巡礼者,络绎道中,并争购土地建造码头,颇形踊跃,一时遣居于巡检司山者多达百户,而益利轮船,复一度展其航线至该处,旋因不明地理与谋事不藏,投资者始而徘徊观望,继而则掩囊裹足,益利轮船遇盗被劫,一切建设工作再度陷于掩旗息鼓之状态中;蹉跎至今,三门湾开辟问题始又唤起社会人士与政府机关之注意。本所奉命调查该地土壤、农村,并附带考察湾内外之地理环境,我人欣逢良机,参加此项工作,由暮春至孟夏,逾二阅月,所得资料盈囊充筐,此项资料再经系统之研究,从地理环境之分析,与土质农村之观察,考虑开辟前途之展望,则三门湾之真相,或可籍此大白于社会矣。
  境界范围
  南田与象南半岛之间,有港曰箸渔洋,其西口入湾处,二山并峙,中流划水道为三,故有三门湾之名。其境界范围,言之者类多广泛其辞,抽象其意,初无确说,搜寻方志典籍,亦鲜详细记载足供参考。今根据两个月之考察,从地形学说立论,兹划该湾地理区域之范围如下:三门湾居浙东海岸中部,而略略偏北,包含南田三岛、象南半岛及宁海东南乡之叠障山岭,前二者屏蔽湾之东侧,与外海相隔,后者环绕湾之北岸,与西南半壁相连,形成一巨湾,是湾西迄海游镇,东迄石浦之铜瓦门,距约六十公里,居东经121°23′12〃—121。54′30″之间,南迄健跳江南岸之中山嘴,北迄岳井洋上游之泗洲头,距约四十公里,居北纬29°1'30〃—29°23′33〃之间,海陆方圆可二千四百余平方公里,其中海陆面积殆各占半数。
  地方气候
  三门湾属温带,而与副热带相近,据张宝壑氏中国四季之分配论,瓯江以南无冬季也,又准竺可桢氏中国气候区域图之划分,三门湾属于华中区,与长江流域之气候相仿佛,该湾气候之变化,悉受大陆季风与海洋季风之影响,而来自西北鞑靼海峡之寒流,与来自东南赤道附近之暖流,交替流经是湾,亦年复一次,故四季分明,春夏多雨,此其季节气候之概观也。
  民国二十五年
  月平均°C气温 最高 最低 平均
  1 月 8 -1 3.5
  2 月 12 1 6.5
  3 月 17 1 9
  4 月 21 10 15.5
  5 月 23.5 15.5 19.5
  6 月 30 20 25
  7 月 30 25.5 27.8
  8 月 30 26.5 28.3
  9 月 29 22 25.5
  10月 22 17 19.5
  11月 25.5 9 17.3
  12月 9 5.5 7.3
  年平均℃最高21.4最低12.6平均17
  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
  降水量1月2月3月4月5月6月
  47.1 88.6 142.9 148.1 152.9 204.7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17.9 100.0 377.1 93.9 60.1 43.9
  年总计1550.20mm
  (以上气温雨量表格系根据南田县政府测候记载)
  三门湾年平均温度为17°C,与永嘉相较低二度,与鄞县相较高半度,,月季中以六月至九月四个月温度为最高,十二月至三月四个月为最低,其余四个月则属温和气候。又全年无霜期,作物生长期由四月初旬至十一月中旬,合计约二百四十余日,此种情形,约适双季稻之栽培。雨量年约千五百余厘,其月季之雨量分配,与作物生育之相关亦颇适合,以此雨量供小麦蕃薯等旱作物之生育,绰有余裕,但水稻之栽培,则犹需灌溉也。该处冬季多西北风与北风,严寒干燥,使植物入休眠状态。风速每秒平均居五公尺以上,夏季多东南风与东风,温暖湿润,促进植物旺盛之生长,风速每秒平均不及五公尺,其余三、四、九、十各月,适值'海陆季风交替之期,故东北风与北风盛行,而暴雨亦多于此时挟海潮俱来,堤岸崩溃,舟楫溺覆,为害至巨。三门湾之雨,有地形雨、雷雨、暴风雨,黄霉时节家家雨,对于地方农业均有密切关系,如霉雨宜于春耕播种插秧,雷雨补给夏季作物之水分,地形雨增加溪流河渠之水量以利灌溉,与天暴风雨之摧折禾苗,利害均彰彰显著也。
  海岸地形
  杭州湾以北曰沙岸,平直无垠,杭州湾以南曰岩岸,折曲多岛,此我国海岸地形之大概也。三门湾地形属于岩岸是无疑义,但该湾之局部海岸地形,自有其特殊之景观,兹申述之:三门湾依地形分类,属于不规则海岸中之高峡海岸,与里亚斯海岸式相似,依地壳运动分类,则属于沉水海岸,其沉水期在地史上必在第三纪以后,盖自白垩纪以至第三纪时代阿尔伯斯山期之造山运动,在我国南部似占甚大之势力,当沉水之初,高山变为岛屿,南田、三岛、五屿、田湾、蛇蟠、大狗诸山,均为明显之例,凹谷则沉而为港,诸如溺谷、健跳、海游、旗门、一市、白桥、胡陈、车岙、岳井、答渔诸港均是,至如白礁、蛇蟠、猫头、满山诸洋,则以为向大洋开展陷落之浅海盆地。山以上地形观察,可知沉降之倾向,系由西北而东南,三门沉水以后,其海岸地形之演进,迄今犹处幼年时代,兹以事实证之,则严壁峻峭,港湾分岐,岛屿罗列,沙涂成群,均幼年期沉水海岸之现象也。若细分缕析,则由沉水而成长之种种小地形,其足资考证者有如下述:
  沙嘴:俗名泥涂,一端连系崖岬海岸,一端突出深水中,为该海挟带之泥浆,经沿岸水流迥环搬运殿积而成,其初成涨甚速,渐入深水,需要堆积之泥量渐增,而成长速度亦骤减,此后沙嘴尖头乃渐向内侧湾转,状若鹤嘴,缘此事实,沙嘴因成长年龄之老幼,遂有种种形态之发生:(1)单纯沙嘴,凡孤屿尚未与大陆连系者,多属此种幼年期之沙嘴,如东门岛西南部与巡检司北涛头山东侧之泥涂等。(2)湾曲沙嘴,由单纯沙嘴演进而来,如小湾之打鼓屿、涂正屿、旗门港中之鹤嘴涂等。(3)结合沙嘴,乃由许多简单与湾曲之沙嘴互相连接而成之沙涂群,若蛇蟠涂、白节涂、五屿涂、涛头正屿涂等均属之。
  滨:其中又分为二种,一曰湾头滨,一曰湾侧滨,湾头滨之类为南田涂、杨柳坑涂、健跳东南之猫头洋涂、下洋涂等,至如湾内诸港两岸之沙涂,均属湾侧滨之类。
  陆系岛:系指双岛间或陆岛间相连之沙涂而言,如南田之龙泉塘,宁海之尖坑塘,均其代表也。
  显礁:如岳井洋中之浮礁,箬渔洋中之土地礁、牛乌礁、黄胖礁、白礁及蛇蟠洋中诸礁均属之。
  接近海水之海崖,峭峻险拔,崖之下部,因浪波冲激,每成匚形刻划,作弓弧状,在南田坦塘东部崖岬处甚为显著,其崖基之前地,并有崩落之岩块堆积。地质与地形区
  三门湾沿岸山岭,乃天台系之余脉,其一支经宁海东北乡入象山境。折向南入南田境,而陷没于东海,一支经宁海之南乡向东南延展,至健跳之牛山嘴而沉溺,牛山嘴与花岙之大佛头,隔海相望,东西拱扼,诚海湾向大洋开展之天然港口也。本区山岭地质,以白垩纪凝灰岩分布最广,如蛇蟠山、澜头山及道士岩之石矿,均属斑状凝灰岩,与绍兴东湖绕门山之石矿相似,此外有中白垩纪之流纹岩,分布于南田县境,如石门岭,大佛头等均属之,余如石浦黄埠岭南之大金山,则为第三纪之黑色玄武岩,石浦之天后宫沿岸一带,则为中生代白垩纪之花冈岩,宁海古渡谢家一带之小山,与东岙东北部之蟠龙山,均为第三纪以后殿积之细质红砂岩,此外在旗门港小湖塘口,有小区采岩露出,在健跳江小高龙之山坡,有火山弹之凝积层存在,至于沿湾山凹之开阔谷口地带,均属第四纪以后崖锥与溪谷冲积而成之梯丘。据以上地质考察,三门湾可分为三大地形区:曰山岭丘陵区,日溪谷冲积区,曰海积平野区,前者属剥蚀地形,后二者属建筑地形。山岭丘陵区,以其地质构造不同,又可分为:(1)幼年期山岭区,凡凝灰岩、流纹岩等所成之山岭多属之。(2)準平原状丘陵区,本区又分为低平原与高平原二种,前者如古渡谢家一头,拔海略超一百公尺之小山,后者如东岙东北,拔海四百公尺以上之蟠龙山,均为细质红砂岩所成。溪谷冲积区,可细分为扇状地与河谷梯丘。以上各地形区之人口,以溪谷冲积区最为稠密,石浦、泗洲头、长街、茶院、东岙、海游诸大市镇,均建于是区,海积半野区次之,盖耕稼垦殖之历史尚浅,且土壤多处盐渍状态之中,故农村未能全臻繁荣境界,至于山区中,除準平原丘陵区有村落散布外,余则岩壑嶙峋,山松疏落,泉瀑汩汩,白云依依,一带野色,但供樵夫欣赏耳。
  水系
  三门湾水系,大都源流短促,长均不逾五十里,此乃受环湾山岭地形限制使然。该湾西岸由南而北之水系,计有健跳、海游、旗门、一市、白桥、茶院、力洋及胡陈诸港,其东岸由北而南,计有车岙、岳井及箬渔诸水。以上每一水系,都可分四段说明:(1)水源与上流,均瀑布与急流,为航运之终点。(2)中流为溺谷领域,小轮尚可待潮畅行。(3)下流为蛇行沙涂群中之延长川,小轮亦可航行。(4)尾间则为诸水汇归之洋面。湾西诸港,除琴江之水入猫头洋外,余均以蛇蟠洋为汇归之地,湾东诸水,则以白礁洋为浅水处,蛇蟠、白礁及猫头三洋之水,复合流入满山洋,出湾口与东海之水相接。湾中诸水之航运价筐,以石浦港及箬渔、白礁、满山、蛇蟠诸洋为最佳,次为岳井洋胡陈、海游二港,与白桥、健跳二江,其余诸港,大部泥涂淤塞,无船楫之利。该湾与东海相联之港口凡六:其在象山境者,曰铜瓦门,曰东门,其在南田境者,曰下湾门,曰林门港,曰大佛头港,以上五港,均昔日大陆沉水时所生之狭窄溺谷,初视之,港口两侧之岛屿各孤立,实则港口水面之下,均暗有礁脉相连,惟吾人不易见耳,其在健跳之牛山嘴与花岙之大佛头间,水面辽阔,中无列岛,成一念余里宽度之海口,为该湾由东南向大洋开展,故三门湾实以此口为其东南边界,设吾人由长街镇出发向正南巡视,则烟墩山、青珠山、猫山、黄珠山及五屿却成直线,为沙涂中之溺岛,更向南进,则为大柴、水蛇、长屿、灶窝、青门、田湾、小狗、大狗、吼门诸岛,至下洋山而登陆,为满山、猫头二洋之中界,海陆岛屿南北继续相连,成一列岛,诚区划该湾为东西两部之天然分野,西部可曰三门内湾,有猫头、蛇蟠二洋及健跳、海游、旗门、白桥、胡陈诸港,悉属宁海县境,西与天台内陆连接,东部可曰三门湾外,有岳井、白礁、箬渔、满山诸洋,由宁海、象山、南田三县分辖,东与外海相通,内湾水浅涂多,外湾水深涂少,此其大较也。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