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五章 水利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41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水利科技
分类号:
F426.9
页数:
8
页码:
176-183
摘要:
本文概述了宁海县水利科技的发展状况,包括科技队伍的建设、职称评定、水工技术的进步、科技成果奖的获得、科技档案的建立以及水利学会的发展。从民国前无专业水利人员到建国后科技队伍的壮大,再到现代水利技术的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认可,宁海县水利科技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同时,水利学会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学术组织,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
水利科技
内容
历代以来水利科技的发展状况分述如下:
第一节 科技队伍
民国以前,宁海县无水利专业科技人员,兴建各种水利设施,都启用民间水工。公元956年,祖令孝杰曾用水工黄尹德在县城以北八里凿祖公河。
民国19年(1930),县政府建设科掌管水利建设,配水利技士、技佐二名专业科技人员。
33年7月24日县政府成立建设工程测量队,县长方引之委令应乃宣为队长。队员如下表:
民国35年10月,县水利委员会举办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短训班,时间半个月,为各乡镇培训技术人员30名,至38年6月县政府第四科配有水利技正2名,技士、技佐2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利事业发展,水利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来自四个方面:民国政府留用;学校毕业生分配;外单位调入;向社会招聘。建国初期,只有民国时期留用的一名工程师,一名助理工程师(当时没有职称)。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兴修水利开展,陆续接收专业学校分配毕业生充实技术力量,并从外地调入技术人员。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又向社会吸收了15名水利专业人员。同时,从施工中选拔人才,送专业学校或训练班进行培训,充实科技人员队伍。七十、八十年代在区、乡招聘了水利员,到1987年底,全县水利系统共有水利科技人员43名(不包括经济系列),其中工程师10名,助理工程师24名,技术员9名,区、乡镇水利员49名。
第二节 职称评定
民国19年,县政府建设科的张建浩、虞念功已有水利技士(佐)专业职称。民国37年至38年6月第四科的干霖、金行模有水利技正职称。任政治、苏尔骥、王志中有技士(佐)职称。
1956年由宁波专员公署统一组织技术级别评定,徐澄衷参加评定工作,干霖定为技术9级,工资95元。1963年又被定为技术8级,工资109元。1980年12月18日,县人民政府人事科第6号通知,干霖套改为工程师。1981年9月21日,县府第117号通知,建立宁海县水利、电力、建筑、公路技术职称评定小组,田福玉为组长,季正洪任副组长,进行技术职称评定。工程师以上职称由县报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由县人民政府批准。1987年10月水利系统事业单位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到年底止,经批准的专业技术职称(务)人员如下表:
宁海县水利系统评定技术职称人员简表
第三节 水工技术
软粘土地基处理
海湾堵港工程软粘土地基处理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比较复杂,难度大。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天童寺和尚主办过一市港堵港工程失败,遗迹尚存。民国以前,对海湾堵港工程淤泥质软粘土地基处理,传统方法,采用木桩和柴排护底法。1952年兴建车岙港堵港工程,省工程队采用柴排护底法处理软粘土地基,4月9日开始沉放第一座沉排,沉排重叠五排,每排柴厚一米,抛石厚0.30米,压实净高1米,底宽32米。以上每排收缩3米,至第五排顶宽20米,顶高13米。五排以上用块石挑堵,中间留50米缺口,用木桩搭便桥,柱间用麻袋填实,柱外抛石,全部工程共用条柴49.5万担,块石20578立方米,大坝于8月12日合拢,14日夜受高潮水推力,340余米长坝身似一艘军舰在海上游动30至60余米,折成五段而垮坝。后经两次重建都受挫折。总结教训后,改用块石挤淤法两边包土取得成功。事后,工程技术人员肯定了“块石堆坝,两边包土堵港是可行的”经验。
随着科技发展,堵港工程技术的进步,1976年胡陈港堵港,是浙江省规模最大截咸蓄淡工程,口宽1135米,港底高程-10.5米,水深7—14.5米。软粘土地基处理方案,由宁波市水利局孔万生、石湘淼设计,用沙垫层排水固结法,水底抛沙平均厚1.76米,抛石渣厚0.54米。海港截流,大坝填筑,水下0高程以下,采用平堵;0高程以上,采取立堵的施工方法,用土石结合筑坝堵口取得一次性成功,在堵港工程史上创造了宝贵经验(详见附录十《胡陈港工程利用沙垫层处理软基的设计与施工》)。水库拦水大坝填筑
民国以前,宁海县无水库。以山塘蓄水为主,兴建技术比较简单。
建国后,最早兴建的是海湾堵港蓄水工程。1955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兴建第一座中型水库——车岙港水库。经宁波专署水利局规划设计,坝型是均质土坝。此后,陆续建成的小(二)型以上水库拦水大坝坝型有粘土心墙坝,粘土心墙砂壳坝(砂卵石壳坝)土石混合坝、粘土斜墙砂砾壳坝(粘土斜墙坝),“照谷社”坝,到七十年代后期发展到浆砌块石及拱坝等,都取得了成功。
中型、小(一)型水库兴建拦水大坝的施工导流,有三种形式:黄坛水库采用分边导流;力洋水库采用隧洞导流;小(一)型水库多数采取底孔导流。
土坝填筑施工工具,五十年代用畚箕挑土、人力夯土;六十年代改用压土机压土,独轮车、手拉车运土;到七十年代以后使用拖拉机、汽车运土,工效不断提高。
围涂筑塘
在海涂上围堤造田,始于唐朝。历史上民间都用铅丝制成弯弓取土,用木制流板运土,分层叠土筑堤而成,称土塘。塘堤比较矮小,受海潮风浪冲刷,容易决堤,每年都要进行二、三次加固维修。1952年以后,逐步向土石混合坝发展,采用海泥分层叠筑、块石护坡,形式有直立式、斜坡式两种(如图)。为了提高海塘抗御台风海潮能力,1980年省水利厅颁布了《浙江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开展了标准海塘建设,对保护面积在万亩以上海塘塘顶从原来4—4.5米高程提高到5.5—6米,顶宽从1—1.5米,加宽到3米,加防浪墙0.5—1米高。并在土堤和护坡石中间,加做石渣反滤层30—50公分,保护加固土堤。到1987年,全县已建标准海塘堤26.4公里(包括在建的),保护面积千亩以上海塘20处。
闸门兴建
古代闸门是用条石砌筑,用瓦片密排处理软土地基,用糯米、桐油、蜊灰捣糊拌和作为粘接材料,用木板挡水,木制横轴卷动绳索人工启闭。民国时期,车岙港斗牛闸已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但无机械启闭设备。建国后,闸门设计施工技术提高很快。软土地基处理采用黄泥垫层、沙垫层、桩基等,并做混凝土盖板。1976年建成的10孔60米宽的胡陈港大闸,除用钢筋混凝土砌筑闸身、闸门板外,采用液压启闭机电力启闭,基础建在岩基上。
隧洞开凿
建国后,水利工程泄水需要开山岩、凿隧洞,传统方法是人工使用炸药开凿,以后逐步发展到使用小型机械——风钻机。1986年杨梅岭水库在闸井施工中,采用《微差、预裂爆破新技术》取得成功。
倒虹吸管渡槽工程
民国以前,民间都用毛竹挖空竹节跨越空间引水。建国后,为了扩大灌溉效益,洞口庙、杨梅岭、黄坛、力洋水库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了倒虹吸管和渡槽作为配套工程。1966年兴建的黄坛水库后岩渡槽,长32米,过水流量每秒32立方米,结构钢丝网薄壳U型。
提水工具改革
古代以来,农田灌溉提水工具都是木制的,如龙骨水车、拗桶等,靠人力(或牛力)笨重劳动提水。水车未发明前,用瓦罐。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发明了“跳竿子”浇水(后称拗棚),到了东汉末年,毕岚发明水车。三国时马钧,对毕岚水车进行改革,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明朝的时候,萧山县农民单俊良发明牛翻车——即力牛水车。本县从哪个朝代开始使用木制水车、牛车、拗桶已无法查考。
建国初期,仍然采用传统提水工具。农业合作化后(1953—1956年)逐步从木制水车、拗桶等工具,向机械抽水发展,开始兴建抽水机埠,高扬程翻水站。动力从煤气机、柴油机发展到电动机翻水。
各类水利工程在土石方开挖与填筑,混凝土拌和浇捣等方面,民国以前,主要靠人力为主。建国后,兴建一些重点工程,已使用压土机、拌和机等机械设备。乡、镇办的小型工程,仍以传统人力施工为主。
第四节 科技成果奖
项目成果奖
《水资源调查和水利区划报告》获1984年宁波市水利局优秀水利科技成果二等奖。该成果由宁海县水利局水资源调查组完成。参加调查有季正洪、谢恒邦、陈万炉等22人,调查组组长季正洪,编写人谢恒邦,审核人季正洪、何逸杰。
《胡陈港渔具渔法改革》获1984年县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该项目由县水利局工程管理所承担,在省水利厅李一凡工程师指导下,由吴光耀完成。
《全县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规划》获1984年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该项目由宁海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宁海县水产资源调查组编写。吴光耀参加调查组工作。
《微差爆破技术在杨梅岭水库闸井开挖中的应用》获省水利厅1984年首次科技成果三等奖。该项目由省水电三处承担设计施工,实施参加者邢耀忠、凌良栋、徐志平、李仁佐。
《下洋涂地形测量》获1984年县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该项目由下洋涂工程领导小组承担,李祖兴、蒋裕忠、谢远富完成。
《搞好科技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获1984年科技成果三等奖。该成果是县水利局秘书股科技档案室总结。
《东仓中堡溪综合治理设计》获1984年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该项目由宁海县水利局调查组调查,农水排灌站潘家让设计。
《宁海县胡陈港堵坝工程》,1985年4月8日省水利厅浙水计第12号通知,授予厅级优秀设计。该项目由宁波市水利局勘测设计室承担设计,作者孔凡生,参加人石湘淼、苏德元、林孝逵。
《水库配套大规格鱼种综合高产技术》获1985年县科协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该项目由县水产局与胡陈港工程管理处合作试验。实施人高承江、蒋国振、裴兼正、杜建法。
优秀论文奖
《土坝土方量计算公式的推导》获1985年县科技优秀论文奖——作者周国平。
《贝灰渣在农田水利渠道防渗工程中的应用》获1987年宁波市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作者杨玉龙。
谢恒邦在《浙江水资源评价,利用研究》成果中作出了贡献。省水利厅于1987年5月授予二等奖,颁发了《获奖证书》。
第五节 科技档案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水利科技没有形成档案,有的因管理不善而散失。1976年车岙港水库搞了保坝处理,原设计和施工材料散失,至今无档案可以查阅,坝身漏水原因不明,影响工程维修加固。
1980年县水利局建立科技档案室,配备一名专职干部,并抽调4座中型水库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清理整顿补充工作。从胡陈港、杨梅岭、黄坛、车岙港水库现存档案中,收集补充了文字材料140件,蓝图54张,底图23张。然后,组织15人次,携带目录,3次上浙江省、宁波地(市)区水利厅(局)核对散失文件材料,抄录文字档案371份,透明图纸16张。补抄车岙港堵港工程全部档案,补填了空白。经过三年努力,到1983年,共收集补充科技档案文字材料1205件,透明底图759张,原图254张,蓝图1173张,完善和充实县水利局的科技档案。
在清理、收集、补充的基础上,县水利局组织设计、秘书、工程管理、海涂围垦等股、所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人员对全县中型、小(一)型水库档案材料进行逐份鉴定,写了工程大事记,已装订成99册,170袋。其他工程科技档案整理、补充、鉴定的任务有待进一步完成。
第六节 水利、学会
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组织。
1979年7月,宁海县水利电力学会成立。理事7人,理事长梁占浩,副理事长袁国元、李祖兴。分水利、电力、农垦三个学组。会员30名。
1980年4月25日,省水利学会批准季正洪、干霖、袁国元、何逸杰、李祖兴为会员。第二年12月11日省水利学会批准蒋宝寿、杨传贤、谢恒帮、周国平为会员。
1982年4月8日,水利电力学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选举梁占浩为理事长,周国平、袁国元、李祖兴为副理事长,张伟金为秘书长。分水利(一)、(二)、(三),电力、农垦5个学组,会员88名。
1984年1月10日水利学会召开第三届理事会,选举周国平为理事长,袁国元、杨惠龙为副理事长,高文博为秘书长。分水利、水管、机电、农垦四个学组,会员72人(电力公司分开)。
1986年1月8日水利学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选举王文成为理事长(后去杭大读书),由何逸杰任理事长,袁国元为副理事长,高文博为秘书长,会员70名。分六个学组:设计组9名,组长杨传贤;农水组10名,组长石瑞荪、蒋宝寿;工管组11名,组长凌良栋、马时民;综合组12名,组长杨惠龙、徐永华;水库水文组13名,组长高文郢、葛诗贤;水管组16名,组长胡学顺、张子和。
水利学会成立以来,会员从30名发展到70名,每年通过年会进行学术交流。1981年区、乡50名水利员招聘后,学会协助行政举办了二个月上岗技术培训。并在1984年利用文化馆橱窗,宣传建国三十多年来水利建设成就。1986年6月至7月13日,在举办水利员第二期培训班时,由学会组织会员讲课,指导水利员学习了《水利工程测量》、《水利工程制图》、《水利工程管理》、《水工建筑物》、《农田水利》、《工程力学与结构计算》等12本书,提高了水利员业务技术水平。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