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技术管理
分类号: F426.9
页数: 6
页码: 146-151
摘要: 本文概述了宁海县水利局的技术管理情况,包括人员配置、检查观测、控制运用、维修加固和白蚁防治等方面。水利局有44名在职人员,其中26名为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技术管理。多个水库建有报汛站,进行水位和降水量观测,并向相关部门报汛。胡陈港、车岙港等水库进行了渗漏观测,并记录了数据。中型和小(一)型水库制定了控制运用计划,以确保工程安全和发挥水资源效益。从1975年到1987年,有15座小(二)型以上水库、10处千亩以上海塘和闸门进行了除险加固和维修保养。杨梅岭水库等重点工程进行了详细的维修加固工作。此外,宁海县还开展了水库土坝白蚁防治工作,对蚁患严重的水库进行了防治,但蚁害并未完全消灭。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 技术管理

内容

宁海县水利局1987年底在职人员44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6名。国营水库管理人员中有工程技术人员9名。区、乡配有水利员49名。集体所有水库、海塘、机电排灌等设施,配有专和兼职管理人员1800余名。以县、区、乡(镇)各级专业人员为主的管理队伍,从事水利工程技术管理。
  检查观测
  胡陈港、车岙港、杨梅岭、黄坛、力洋、洞口庙、蟹钳口、一市、建设、毛屿港水库,都建有报汛站,每年4月15日到10月15日,观测记录水位和降水量,向省、地、县“三防”指挥部报汛,做好“防汛防旱”工作。
  1975年10月洞口庙水库土坝修复后,第二年开始钻孔,埋设6只测压管,检查观测大坝渗漏,记录了1979年4月至1987年12月资料。选录如下:
  第一排一号管,1979年4月1日钻孔,管口高程34.7米。5月1日,库水位24.80米,管水位23.73米。
  第二排一号管,1979年3月1日钻孔,管口高程34.6米。4月17日,库水位23.95米,管水位23.36米。
  第二排二号管,1979年4月18日钻孔:管口高程33.78米,5月13日始测,5月15日库水位27.54米,管水位25.65米。
  第三排一号管,5月12日钻孔,管口高程34.5米。5月21日库水位26.73米,管水位25.93米。第三排二号管,5月17日钻孔,管口高程32.9米。5月23日库水位26.43米,管水位22.4米。第三排三号管,5月24日钻孔,管口高程28.38米,6月3日库水位22.80米,管水位19.10米。
  (渗漏系数尚未分析)
  力洋水库土坝施工质量差,1982年6月埋设了11只测压管,进行渗漏观测,记录了1982年7月至1987年12月的资料,选录如下:
  第一排一号管,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42.057米。8月1日库水位33.53米,管水位24.01米。
  第一排二号管B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42.095米。7月31日库水位33.5米,管水位23.04米,雨量159毫米。
  第一排三号管,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38.395米。8月2日库水位32.20米,库水位24.15米,雨量4毫米。
  第二排一号管,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42.104米。7月30日库水位30.18米,管水位24.98米。
  第二排二号管,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42.087米。8月3日库水位31.03米,管水位24.10米,雨量0.8毫米。
  第二排第三号管,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38.843米。7月29日库水位29.56米,管水位19.91米°
  第二排第四号管,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38.401米。8月4日库水位30.40米,管水位18.07米。
  第三排第一号管,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42.073米。8月5日库水位29.9米,管水位25.25米,雨量29毫米。
  第三排二号管,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42.114米。8月6日库水位29.59米,管水位22.98米。
  第三排第三号管,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41.096米。8月7日库水位29.36米,管水位20.95米。
  第三排第四号管,1982年7月19日始测,管口高程38.967米。8月8日库水位29.13米,管水位20.20米,雨量0.8毫米。
  (渗漏资料尚未分析)
  胡陈港堵口工程竣工后,对土堤的沉降进行观测,记录了1984年至1986年底资料,累计沉降量最大地段,0+300为0.971米。
  控制运用
  每年4月15日至10月15日为汛期,中型、小(一)型水库都要编制控制运用计划,在保证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加强用水管理,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中型危险水库的汛期控制运用计划由浙江省水利厅审批下达,小(一)型危险水库控制运用计划由宁波市水利局审批下达。1987年省水利厅浙水管34号文件批复了杨梅岭水库控制运用计划如下:
  水位:梅汛期(4月15日~7月15日)为21.86米,相应库容为833万立方米;台汛期(7月16日~8月15日)为21.86米,相应库容833万立方米,(8月16日~10月15日)为21米,相应库容692万立方米,当滞洪水位超过22.5米时,应蔽开泄洪闸和所有活动闸门。
  杨梅岭水库管理处在执行控制运用计划中,定了四条原则:一、确保工程安全渡汛前提下发挥工程效益;二、发电用水必须服从灌溉用水;三、少弃水,多发电;四、积极开展综合利用。20多年来,水库安全运行无人为事故,发电量从1968年的17.6万千瓦时,提高到137.5万千瓦时。其他中型、小(一)型水库控制运用计划如下:
  维修加固
  从1975年到1987年有15座小(二)型以上水库,10处千亩以上海塘和松岙、园山等闸门,进行除险加固和维修保养,选择重点工程,简述如下:
  在1972年水利大检查中,杨梅岭水库被定为全省中型危险水库之一,报水利部备案。工程除险加固设计方案,吸取河南省板桥水库垮坝失事教训,经省水利厅批准,按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定坝高为26.5米,加防浪墙1米。从1975年12月到1981年底,第一期、第二期工程完成了2014米副坝的粘土斜墙、斜铺盖、短铺盖、防浪墙和断面加固。第三期加做坝后贴坡反滤导水沟、排水沟等项目。1983年兴建输水隧洞(竖井')进水闸工程,闸底高7.05米,孔口宽2米,高2.5米,最大流量每秒21.81立方米。1984年主坝从26米加高到26.5米,左坝端渗水坝体,局部开挖处理,高程在19—22米,22米以上进行了彻底返修。1986年对过水土坝25米危险段与导墙渗漏作了处理。
  上述工程国家投资185万元,灌区群众自筹2万元,完成土方24.21万立方米,石方3.83万立方米,混凝土3200立方米,经过1987年汛期运行,未发现异常情况。但工程尚未验收。
  西林水库集雨面积21.2平方公里,溢洪道宽10米,泄洪能力低,1979年省“三防”指挥部6号文指出是一座危险小(一)型水库,威胁着下游1000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当年国家补助5万元,进行抢修,计划拓宽溢洪道10米,土坝从62.5米高程加到66米。1980年12月12日,省“三防”指挥部又通报了西林水库除险加固施工进度缓慢,县水利局派了一位工程技术干部到工地,协助指挥部抓好施工,到1982年完工脱险,共移动石方9300方,土方5700方,国家补助资金10.3万元。
  毛屿港998米长主、副坝,原坝顶高程只有4.7—5米。1974年天文潮遇上13号台风,外海潮水位4.63米,加上风浪爬高,坝顶进水,威胁着水库的安全,经宁波市(地区)水利局批准,决定全线加高加固主、副坝。到1987年国家补助资金17.5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主、副坝加高至6.5米,加防浪墙1米,墙顶高程7.5米。同时,维修了闸门、机房,拓宽了机房外道路,共完成土方2.08万立方米,石方3014立方米,混凝土54立方米。
  蟹钳口水库土坝施工导流小涵管发生漏水,1983年被宁波市(地区)水利局定为危险水库,决定新开隧洞一条,封堵小涵管,以排除险情。1984年1月动工,10月23日完工,隧洞长132米(不包括进口)衬砌14米,直径100厘米,安装了闸门和拦污栅。1984年7月中旬,堵了小涵管,未发生渗漏。工程共开石方900立方米,浆砌块石96立方米,混凝土40立方米,国家补助3万元。当年12月24日向市水利局写了竣工小结报告,尚未验收。
  团结塘工程闭气土体单薄,土质差,海堤全线漏水。据观测,每一潮的咸水漏入量,使内港水位提高20公分,影响塘内5000余亩农作物的生长。1983年10月,省水利厅批准堵漏防渗施工方案,下达补助经费10万元。1070米海堤背水坡分三段进行处理:第一段,桩号0+000—0+325,从坝内地面开挖深1.4到2.7米,宽3.5米至4.5米土方,回填加高至4米;第二段,桩号0+350—0+475,是个大平铺,加土宽37至53米,高0.7至1.5米并处理漏洞6处;第三段桩号0+475—1+070,漏水最严重地段,从坝内地面开挖1.4至2.8米,宽4.5至5.5米,土方回填加高4米。整个工程于1985年1月完工,共开挖土方10482立方米,回填土方27991立方米,加上返工处理、坝顶整修、道路填土,合计工程量为43840立方米,总投资为11.8万元,其中受益乡村自筹18000元。防渗加固工程达到设计要求,1985年经宁波市水利局验收竣工。
  白蚁防治
  1979年第一次进行水库土坝白蚁普查后,对蚁患严重的杨梅岭水库开展防治。
  杨梅岭水库第一副坝,在桩号1+600—1+775米坝段,挖出空腔菌圃80只,空腔13只。在内坡坝段挖出黑翅蚁巢菌圃(副巢)及空腔175只,平均每米1.1只,最大直径3厘米,高2.5厘米。有的蚁道已贯穿粘土斜墙,经开挖至21.8米,在斜墙内侧设毒土层,厚0.4—0.5米。在桩号0+000,1+620,1+775米处设封锁沟。施工时,用喷雾器喷洒浓度1%的氯丹乳剂,每立方米土喷药剂10公斤,反复3次后压实。共挖土890立方米,填土1200立方米,其中毒土层654立方米,每方土含氯丹0.093公斤。主坝在右坝头设置长28.4米,宽0.9米,深1.3米的氯丹毒土封锁沟。1980年置松木制成观察桩36根,长50厘米,入土40厘米,设柴草诱杀堆76个,见蚁施药15次。1981年6月设诱杀包81个,用毒饵激素诱杀后,二、三年内坝面没有白蚁踪影。1984年主坝开挖施工,左端向右40米,在18.5米高程以上,挖出蚁巢134只;右端向左35米,挖出蚁巢189只,最大巢腔直径110厘米,高85厘米,坝内蚁道纵横,四通八达。主巢蚁道高2.5厘米,宽2.8厘米。每个主巢有一条或几条贯穿上下游的管洞,当库水位上涨时,成为漏水通道,危及坝体安全。白蚁防治毒土层从12米做到22米高程。主坝心墙及两端设毒土封锁沟,用药90公斤,毒土595.7立方米。
  1982年县白蚁防治站对50座小(二)型以上水库的蚁患进行复查,发现43座有蚁害,占86%(附表)。1983年全面开展水库土堤白蚁防治工作,以诱杀为主,有的做了封锁沟,以后每年查,每年防治。对杨梅岭、力洋、黄坛、洞口庙、长畈岭、建设、红泉、申坎头、石视、乌龟头、上林、老鹰潭、斧头岩、桐山、虎爬岭、山坑、洋山桥、外庵等蚁害严重水库进行防治后,.没有发生因蚁患而使水库堤坝决口。但蚁害并未完全消灭,1987年对25座小(二)型水库进行了复查,仍有18座有白蚁活动,占72%。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