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围垦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22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围垦工程
分类号: S277.4
页数: 16
页码: 127-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自古在三门湾内围垦造田,历经唐至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围涂筑塘逐渐发展。三门湾和象山港淤泥质海岸为围垦提供了资源。宁海县海域总面积276.144平方公里,可围垦滩涂约21万亩。至1987年,全县共围成海塘99处,围区面积11.80余万亩。其中,5000亩以上海塘5处,包括车岙港海涂、青珠农场海涂、团结塘、群英塘和胡陈港海涂。此外,还列举了毛屿港海涂、乌岩头塘、红卫盐场增、文革塘、后门港塘、文卫塘、卫东塘、红旗塘和青珠塘等千亩以上海塘的围垦情况,包括地点、围垦时间、面积、投资及垦种状况等信息。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 围垦工程

内容

从古以来,宁海县在滨海滩涂中,围垦造田,重点是在三门湾内。
  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三门湾海岸变迁,大约在1万2千年前,海平面位于50—60米等深线一带,9千年前,大约位于30米等深线附近,8千年前位于15—20米等深线一带,7千年前后的海平面和目前接近,海岸发育进入新阶段。三门湾的滨海平原即是那时以来逐渐淤涨而成的。
  公元10世纪左右,三门湾滩地已具备开垦条件,有关三门湾海湾发育和滩涂利用资料,旧志记载的是历代兴建海塘。宁海县围涂筑塘,始于唐至宋,元、明已有涂田、盐田记载。但发展比较迟。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筑塘进入发展时期,宁海县在三门湾内围成海塘,主要分布在岳井洋、车岙港、胡陈港一带。当时,在车岙港和胡陈港之间(长街镇南)有一条通道,老岸线约在长街附近,胡陈港以西,石碾山以北的外湾门和里湾门附近,而现在岸线已经移到明江山,相距5公里左右,长街平原的八万余亩耕地,有4万余亩是新中国成立后,38年中围成海塘。
  根据不同时期的图件对比,下洋涂滩尖0米线,1914年至1973年的59年间,共向外涨5000米,平均每年外涨84.7米。在西侧,从1930年至1964年向外涨了500米,30余年间,平均每年外涨17米。据青珠农场测量下洋涂滩地资料,1973年至1977年淤高30厘米,每年平均涨高7至8厘米。目前青珠农场淤泥层厚度达72米,包括疏松层总厚度已达120米左右。可见,这个地区淤泥层发育已有悠久的历史。
  象山港海水补给量少,涨潮慢,退潮快,海涂淤积较慢,平均每年淤高1公分,历代围成的海塘不多,成了浅海养殖基地。
  三门湾和象山港淤泥质海岸发育,为宁海县围垦海塘工程提供了广阔的资源。
  第一节 海涂资源
  三门湾、象山港延伸至县境内陆诸港湾两岸的海域总面积276.144平方公里,计40余万亩,尚可围垦滩涂面积21万亩左右,分布在县境东北、东南沿海的西店、紫溪、薛岙、峡山、桥头胡、大佳何、建设、岳井、长街、青珠、伍山、古渡、前横、毛屿、城郊(并入城关镇)、七市、旗门、官岭(一市镇)、越溪等乡镇。
  据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队调查,宁海县海岸带沿岸分片海涂面积(岸线至理论基面)如下:
  三门湾内海涂:
  下洋涂 51.6680平方公里
  毛屿涂 7.0224平方公里
  旗门港至正峙港 1.6170平方公里
  梅枝东南涂 51.5993平方公里(双盘涂)
  旗门港北涂 21.9612平方公里(蛇盘涂)
  象山港内海涂:
  县界至下月岙 27.0348平方公里(狮子口至魏家屿涂)
  下月岙至峡山 3.3816平方公里(洋屿涂)
  黄墩港 14.6875平方公里(黄墩涂)
  铁江(港) 45.5525平方公里(铁狮涂)
  上述滩涂面积,不包括1987年前已围垦面积。
  第二节 围涂筑塘
  宁海县在沿海滩涂上围涂筑土兴建海塘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见光绪县志载唐僧怀玉筑健阳塘堤500余丈(今在三门县)。
  《中国海塘工程史》对古代海塘记载:“台属宁海县,北临象山港,南东有三门湾,岸线曲折,有铁江、黄墩、岳井、车岙、胡陈、茶院(毛屿)白桥、一市、沙柳、海游诸港,沿港滩涂之地都有海塘。在铁江称永年塘;黄墩港为白沙塘、西城塘;岳井港西岸有岳井塘,南部有下岙塘;车岙港有三角塘,南为下洋塘,二港间有松岙山,山南有道士岩官塘,车岙港西有大湖、大兴、下岙、大林等塘;白桥港有白桥塘;一市港有官塘;沙柳港口东有潺岙、窦岙塘,皆历代兴修。”明朝崇祯《宁海县志》载;白桥塘系明朝正统11年(1446)县尉雷震创筑。明朝大臣张煌言(字苍水)曾率余部在长街山头筑塘,山头庙里有《张苍水山头重建海塘碑记》石碑一块。(现叫门前塘,在长青公路山头段南侧约200米处,当地群众称“张王爷”筑的)石碑已被挖掉做机脚。从明朝至清朝光绪年间,筑成海塘还有方家塘、与子大塘、财赋塘、玄明塘、黄门塘、九顷塘等10处。宣统三年(1911)杨桂钦筹资筑毛屿塘。
  民国时期筑成海塘38处,面积3万余亩。其中5000亩以上有长街飞机塘(1927年丹麦王子飞机,因缺油降落在塘内,得名)。1000亩以上有官岭小湾塘、白歧塘、黄晋塘,七市乡的外塘、小林外塘、大陈塘等6处。500亩以上有辜湖塘、新福塘、高坎洋塘、草湖塘、眠牛山塘、门前塘、天打塘等7处。(飞机塘,原名南关塘,现属永宁、茅洋、南关、团结四村。)
  建国后,贯彻执行“宜围则围,宜养则养”方针,三门湾内海涂以围垦为主,象山港内的海涂以养殖为主,至1987年全县共围成海塘99处,围区面积11.80余万亩。其中水面2.18万余亩。在“文革”时期动工的朱行桥工程中途停建。已围海塘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海湾港口筑坝截咸蓄淡,蓄淡水位以上海涂开垦种植;二是在海涂上筑土围塘造田。
  围区面积5000亩以上海塘(涂)5处,合计52970亩,垦种面积3.10万亩,分布如下:
  车岙港海涂
  分布在车岙港、长亭港两岸,是建国后最早围成的一片海涂,围区总面积9270亩,除去长亭港、车岙港水面面积和1956年兴建车岙港水库淹没面积外,蓄水位以上的6270亩海涂,垦种状况如下:
  青珠农场海涂
  地点在胡陈港东岸,围垦总面积6400亩。塘堤东起黄珠山,西至胡陈港大坝脚,全长3100米,堤顶高程5.5米,顶宽3米。总投资150万元。
  1956年建立农场时,把3800亩荒芜海涂开垦种植,1962年中共宁海县委书记冯书法写了《从青珠农场看开发海涂的巨大潜力》(刊浙江日报1961年1月19日)总结了开发海涂,大有可为经验。1967年又新围朝阳塘、至1968年竣工,围区总面积1100亩(种植822亩,投资19万元。1973年至1975年又围了四胜塘,围区面积1500亩(海涂1450亩,水面50亩),投工25万工,国家投资67万元,完成工程量30.4万立方米,堤长1900米,与建场时垦种海涂、朝阳塘连成一片。四胜塘由朝阳村垦种1400余亩。
  团结塘
  地点在峡山镇,是桥头胡区围成的海塘工程,围区总面积7000亩(海涂5186亩,水面1814亩)。工程于1969年9月动工,1975年1月竣工,塘堤长1190米,堤顶高程5.5米,顶宽3米,加防浪墙1米。堤型:土石混合结构。内坡比1∶3,外坡比1:0.5—1:3。共投劳150万工,投资25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9万元,移动土方17万立方米,石方52万立方米。
  工程竣工后,塘堤全线渗漏危及安全。省水利厅于1983年拨款10万,对渗漏进行全线加土方镇压处理,内坡镇压层加上宽15米,高2米。1985年由宁波市水利局对堵漏工程进行峻工验收,同意转入运行管理。垦种状况如下:
  群英塘
  地点在白桥港南岸、越溪乡白吉。由黄坛区的西溪、城郊、水车,一市区越溪、七市,桥头胡区山水乡的32个村联合围垦,围区总面积6000亩(涂面5737亩,水面263亩),工程于1967年动工,1976年基本围成。塘堤分南北二条,共长5190米,堤顶高程5.3米,堤高4米,顶宽3.0米。堤型:直立式土石结合坝。内坡比1:2,外坡比1:0.3。工程共投劳33万工,国家投资76万元,移动土方19万立方米,石方4.42万立方米。堤顶防浪墙尚未全线完工。工程质量也未达到设计要求,正在继续维修加固。垦种状况如下:
  胡陈港海涂
  分布在胡陈港两岸,是建国后围成的最大的一片海涂,围区总面积2.48万亩(海涂1.25万亩,水面1.23万亩)。1979年10月胡陈港工程堵口后,力洋、东仓、胡陈三乡镇开始内围海涂,到1983年竣工,共围涂8700亩。其中力洋镇2200亩,胡陈乡2800亩,东仓乡3700亩,堤长25890米(力洋镇6500米,胡陈乡7890米,东仓乡11500米),堤顶高2.5米。总投劳94万工,投资135万元,由国家补助78.95万元,移动土石方66.41万立方米,内围垦种状况如下:
  千亩以上海塘15处,围区总面积34680亩,水面4210亩。已垦种(包括养植)22400余宙。
  分布如下:
  毛屿港海涂
  地点毛屿村。1959年12月动工,1963年12月毛屿港水库堵口后围成,围区总面积4500亩(涂面3000亩,水面面积1500亩)。国家补助65万元,群众投劳260万工,塘堤长1036米,堤顶高程6.5米,加防浪墙1米,垦种面积如下:
  乌岩头塘
  地点在龙浦乡。1965年7月开始围垦,到1967年10月围成,围区总面积1780亩(涂面1700亩,水面80亩)。投工7万工,投资7.775万元(国家补助0.5万元),完成工程量5.1万立方米,塘堤长度2500米,塘顶高程5米。垦种面积如下:
  红卫盐场增
  地点在伍山乡。1965年8月动工,到1967年12月围成,围区总面积1500亩(涂面1430亩,水面70亩)。投劳18万工,投资14.0万(国家补助2.5万元),完成工程15.0万立方米,堤塘长2000米,堤顶高程5.3米,加防浪墙1米。垦种面积如下:
  文革塘
  地点在山头乡下洋涂。1968年12月围成,围区总面积1800亩(涂面1740亩,水面60亩)。投工9.21万工,投资11.225万元,完成工程量8.41万立米,塘堤长2400米,堤顶高程5米,垦种面积如下:
  后门港塘
  地点在青珠乡。1958年围成,围区总面积1000亩(涂面700亩,水面300亩)。群众投工20万工,自筹投资3万元,塘堤长800米,堤顶高程5米。由青珠乡青珠村种植600亩。
  文卫塘
  地点在青珠乡下洋涂。1969年围成,投工80.0万工,投资95.56万元,(国家补助1.25万元),完成工程量80.07万立米。围区总面积1600亩,其中涂面1550亩,水面50亩。塘堤长度2800米,堤顶高程5.1米,文卫村垦种1400亩。
  卫东塘
  地点在毛屿乡。1970年2月围成,围区总面积1300亩(涂面1100亩,水面200亩)。投117.16万工,投资20.95万元,(国家补助8000元),完成土石方8.581万立方米。塘堤长2771米,堤顶高程4.8~6米,垦种面积如下:
  红旗塘
  地点在亭头港。1972年围成,围区总面积2300亩(涂面2100亩水面200亩)投工12万工,投资5.25万元(国家补助2.25万元),完成总工程量7.3万立米。塘堤长3200米,堤顶高程5米。垦种状况如下:
  青珠塘
  地点在青珠乡。1974年围成,围区总面积3500亩(海涂3400亩,水面100亩)。投工31万工,投资80万元,(国家补助25.0万元),完成总工程量32.3万立米。塘堤长4960米,堤顶高程5.6米。垦种面袂如下:
  中心塘
  地点在若屿港。1978年围成,围区总面积1000亩(涂面940亩,水面60亩)。投劳4.3万工,国高湖塘
  地点在双港。1978年12月完成,围区总面积2400亩(涂面面积1950亩,水面45。亩)。投劳65万工,投资111.37万(国家补助359万元),完成工程量30万立米。堤长3062米,堤烦高程5.5~6米。垦种状况,除60亩挖了鱼塘,30亩种了黄桃外,1987年开始养对虾,面积1240亩。分村如下:
  一市港海涂
  地点在鳖山港。1979年一市港堵口后围成,围区总面积4600亩(涂面3000亩,水面1600亩)。投劳11万工,投资25.1万元(国家补助11.8万元,县地方财力补4万元)。完成工程量7.66万立方米,堤长1370米,堤顶高程6米,塘堤渗漏,尚未维修好。垦种面积2144亩如下:
  东沙友谊塘
  地点在焦头山咀。1980年围成,围区总面积1000亩(涂面880亩,水面120亩)。投工7.3万工,投资37万元(国家补助3.3万元,县补助5万元),完成工程量20.3万立米。堤长450米,堤顶高程5.5米。垦种面积如下:
  保卫塘
  地点在山头乡。1983年12月围成,围区总面积3400亩,(涂面3280亩水面120亩)。投劳30.0万工,投资106万元(国家补助49万元,县补助2万元)完成工程量30万立方米。堤塘长3400米,堤顶高程5.3米。垦种面积如下:
  旗门塘
  地点在旗门港。1983年堵口成功,围区总面积4000亩(涂面3700亩,水面300亩)。投劳98.1万工,投资127万元(国家补助100.4万元),完成工程量60.6万立米。堤长2670米,堤顶高程5.5米,加防浪墙1米,因海堤漏水需闭气加固,扩闸配套工程未完成,未垦种。
  千亩以下海塘79处(其中500亩至1000亩21处),围成面积29434亩。列表如下:
  第三节 工程效益
  建国38年来,全县围成海涂的围区面积,占1987年耕地总面积的29.6%。1983年对文卫塘、青珠塘、青珠农场的朝阳塘、四胜塘的围垦投入和产出进行了调查,列表如下:
  围垦工程效益,主要是:
  一,增加了耕地,改善了人民生活。
  据青珠乡调查,围垦海涂前,这个乡平均每人只有耕地一点六亩,人均年收入为162元,住的是茅草屋。从1966年至1975年围垦了海涂7300亩,人口从5010增加到7100人,而每人平均占有耕地二点二亩,增加了零点六亩。新围涂地生产了棉花(商品棉)213.5万公斤,柑桔250万公斤,增加了收入532万元。1985年该乡人均收入已达500元以上,新建了瓦房4160间,90%以上农户住上了新瓦房。干部群众说:“青珠乡富起来,靠二条:一是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方针政策好;二是靠围垦海涂,扩大了生产,发展了经济”。1987年全县49万农业人口,围垦海涂给每人平均增加了耕地一分四厘多;
  二,发展了生产,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据1987年统计,全县建国后新围海涂,有七万亩种上了棉花,近万亩种上了柑桔,年产商品棉达520万公斤,商品桔一千万公斤,年总产值达三千万元左右。二万余亩水面,养了淡水色,年产鱼也达50万公斤以上。有的还造了盐田,养了对虾,种上了粮食。国营青年农场从1956年以来,在海涂上垦种了棉花4200亩,柑桔614亩,种了水稻413亩,到1982年为止,已为国家提供了商品棉932.5万公斤,生产了粮食1173万公斤,还利用围垦海涂办了农机厂,砖厂、棉油加工厂等企业,经济总收入2307万元,上缴国家税收351万元。
  三,缩短了海岸线,保护了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车岙港(港长10公里)、长亭港(港长10.25公里)、毛屿港(港长12公里)、一市港(港长5.5公里)、胡陈港(港长14公里)堵港工程竣工后,共缩短港湾海岸线50余公里,新增海涂耕地二万七千余亩,水面一万七千余亩,蓄淡水1亿立方米以上,便沿港两岸农田,改变了咸不能御、淡不能蓄、“一年三灾”的面貌。保护了农业丰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附宁海县保护农田万亩以上海塘情况表)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