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洪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防洪堤
分类号: TV871
页数: 3
页码: 107-10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防洪堤的修筑历史和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某县,该县拥有330条大小溪流,其中13条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主流长度达263.5公里。在民国以前,已建有299公里的防洪堤,但多为卵石砌成,矮小且难以抵御大洪水。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 堤防工程

内容

防洪堤的修筑,是从古代沿溪垒筑鹅卵石堤坝发展起来的。全县330条大小溪流(其中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有13条,主流长度263.5公里)民国以前在大小溪流两岸已建防洪堤299公里,大多用卵石砌成,又矮又小,难以抗御较大洪水,人民深受其害。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对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洪堤的危险地段,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有计划有重点进行修建和加固,用块石砌成土石结合堤131.9公里,保护农田6.80万亩,村民7万余人。主要工程有:
  柘湖杨防洪堤
  位于白溪中游的前童镇柘湖杨村西南,从第三号挑水坝起到柘湖杨桥,堤长1086.3米,高2.7米,顶宽2米,底宽11米,是宁海县较大防洪堤之一。
  明朝方正学曾为柘湖杨村写过“春荫桑榆连里巷,秋生禾黍匝田原”的诗句,描绘了一幅肥沃田园的美好景象。由于白溪流域洪水灾害,两岸堤坝被毁,柘湖杨村的肥沃田园,在灾后成了一片石头滩。历代以来曾多次修筑防洪堤,未成。流传着一首民谣:“柘湖杨,大水白洋洋,连急喊爹娘,脚纱氽到潭中央,纺纱纺到转五更,三碗薄粥汤肚肠,有囡难许柘湖杨。”据长者回忆,从清朝咸丰到民国近100年间,该村被洪水冲毁土地累计2000亩,倒屋30余间,淹死20余人。
  1951年7月,岔路区区长杨国宾到柘湖杨村组成柘湖杨水利委员会,发动400余人修建防洪堤,并动员各村民工1200余人支援。1952年县人民政府拨款3020万元(每万元等于现币1元)用于筑堤。当时,有的民工曾以南瓜充饥,故有“南瓜堤”之称。1956年山洪暴发,洪水进村1米多高,已修防洪堤、耕地被冲毁,倒屋5间,当年国家拨款1000元,予以修复。1958年至1959年国家再次拨款6000元,直到1963年又补助3000元,全堤竣工。并设有1号、2号、3号挑水坝,共投劳52.46万工,完成土石方4.53万立方米,此后,防洪堤未被洪水冲毁过。
  前童防洪堤
  位于前童村西南白溪左岸,从上葛头机埠起,到沙弄坦止,包括黄沙坝、三十六坦坝,沙弄坝,全长2281米,高5.7米,顶宽4.5米至6米。
  民国27年(1938)修过一次三十六坦坝,因经费不支而停。36年(1947年)宁西水利协会发动重修三十六坦坝,至8月完成,同月31日洪水猛涨,全线冲毁。建国后,1953年至1954年修建了前童防洪坝,高一米左右。1956年黄沙坝、三十六坦坝被洪水冲垮,毁地1000余亩,当年国家补助83石米,500元现金,由群众投工修复,总工程量4万立方米。1959、1960年,国家又两次拨款加固三十六坦坝、沙弄坝。1982年省水利厅在宁海召开堤塘会议,钟世杰厅长到前童检查防洪堤,亲自批准修建工程计划,当年动工,经过三年努力,用干砌块石加固加高,完成石方1.76万立方米,挖填土方4.38万立方米,国家补助18.88万元。1985年竣工后,其效益是:保护前童村1800户和3000余亩农田的安全,使500亩溪滩成为前童镇的工业基地,同时造田150亩。
  南门溪防洪堤
  位于城关镇南门外,西起崇寺山脚,南至化肥厂大桥,长2.5公里。左岸防洪堤自崇高寺至县供电局,长2035米,高3.5—4米,堤顶路面宽13米;右岸防洪堤自范家至化肥厂大桥,长2277米,高3.5—4米,顶宽4米。两岸有1000余亩农田,10余家工厂和单位,是保护城关地区工农业生产安全的堤防工程。
  南门溪(又称杨溪、大溪、黄坛溪)是白溪最大的支流。台州《赤城志》载:“大溪自草湖沿山流经马婆园,离城关镇颇远,元朝提刑罗适,为民便,改道开凿至南门外。”已有600余年,年久失修,溪床淤塞,溪道又被扩建厂矿单位侵占,行洪能力下降到每秒282立方米。1982年9月台风,上游降雨160毫米,洪水就漫过左岸防洪堤顶0.7米,冲毁堤岸240米,淹没了农田200余亩,食品厂、外贸公司等5个单位进水深尺余,沿溪民房也受淹。为保护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85年3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南门大溪领导小组,发了(85)51号文,批准南门大溪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当年4月、8月发布《关于城关南门大溪改造工程中有关问题的通告》和《南门大溪改造工程拆迁会议纪要》,至10月,在溪道上共拆各类房屋1704.22平方米,场地7782.71平方米,围墙745米,防洪工程破土动工,到1986年底,新建了自崇高寺至县供电局左岸防洪堤(堤顶路面为滨溪公路)城南排洪涵洞1座,第一期工程完工,国家投资59万元,移动土石方6.39万立方米,混凝土71立方米。第二期工程,新建右岸自范家至化肥厂大桥防洪堤;疏通和拓宽溪道2430米。其中开山拓宽河道197米,于1987年底基本完成,国家投资96万元,移动土石方45万立方米,浆砌443立方米。
  上述工程竣工后,溪床平均宽135米,泄洪能力每秒1206立方米,为2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
  凫溪防洪堤
  位于凫溪流域的凫溪村南边,起自坝头至白石塘,堤长2000米,高3米(其中有800米,高4~5米),顶宽2~4米,护坡砌石大都是重50公斤以上的山石,主要地段用浆砌块石做压脚,凫溪村旁一段坝脚,打了木桩,用了“眠牛”。1975年10月,凫溪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没向国家要钱,每个劳动力承担156个义务工,共投入1万余工,至翌年6月修建完工,保护了凫溪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附各乡、镇防洪堤调查表)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