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堤防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1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堤防工程
分类号: TV871
页数: 9
页码: 107-115
摘要: 本文描述了宁海县防洪堤和标准海塘的建设历史与现状。防洪堤方面,宁海县因溪流众多且易受洪水袭击,历史上曾多次修筑防洪堤。建国后,政府加强了防洪堤的修建和加固工作,主要工程包括柘湖杨防洪堤、前童防洪堤、南门溪防洪堤和凫溪防洪堤等,这些堤坝有效保护了农田和村民的安全。标准海塘方面,为了提高抗台风和抗暴潮的能力,宁海县按照省水利厅的规定,建设沿海第一线的标准海塘。主要工程有伍山标准塘、前横标准塘、古渡标准塘和毛屿标准塘等,这些海塘的建设有效保护了沿海地区的耕地和人口安全。此外,宁海县还开展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和防范。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 堤防工程

内容

全县各大溪流两岸,常受洪水袭击,山区的水土流失,形成了溪床淤积,加剧山洪暴发,历来以筑堤防护,曰防洪堤(俗称防洪坝);在沿海滩涂筑土遏水谓之塘,捍海(潮汐)曰堤,称海塘(堤)。宁海县依山临海,溪流纵横,滩涂广阔,历代以来,修筑了一批防洪、防潮堤防工程。并开展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分述如下:
  第一节 防洪堤
  防洪堤的修筑,是从古代沿溪垒筑鹅卵石堤坝发展起来的。全县330条大小溪流(其中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有13条,主流长度263.5公里)民国以前在大小溪流两岸已建防洪堤299公里,大多用卵石砌成,又矮又小,难以抗御较大洪水,人民深受其害。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对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洪堤的危险地段,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有计划有重点进行修建和加固,用块石砌成土石结合堤131.9公里,保护农田6.80万亩,村民7万余人。主要工程有:
  柘湖杨防洪堤
  位于白溪中游的前童镇柘湖杨村西南,从第三号挑水坝起到柘湖杨桥,堤长1086.3米,高2.7米,顶宽2米,底宽11米,是宁海县较大防洪堤之一。
  明朝方正学曾为柘湖杨村写过“春荫桑榆连里巷,秋生禾黍匝田原”的诗句,描绘了一幅肥沃田园的美好景象。由于白溪流域洪水灾害,两岸堤坝被毁,柘湖杨村的肥沃田园,在灾后成了一片石头滩。历代以来曾多次修筑防洪堤,未成。流传着一首民谣:“柘湖杨,大水白洋洋,连急喊爹娘,脚纱氽到潭中央,纺纱纺到转五更,三碗薄粥汤肚肠,有囡难许柘湖杨。”据长者回忆,从清朝咸丰到民国近100年间,该村被洪水冲毁土地累计2000亩,倒屋30余间,淹死20余人。
  1951年7月,岔路区区长杨国宾到柘湖杨村组成柘湖杨水利委员会,发动400余人修建防洪堤,并动员各村民工1200余人支援。1952年县人民政府拨款3020万元(每万元等于现币1元)用于筑堤。当时,有的民工曾以南瓜充饥,故有“南瓜堤”之称。1956年山洪暴发,洪水进村1米多高,已修防洪堤、耕地被冲毁,倒屋5间,当年国家拨款1000元,予以修复。1958年至1959年国家再次拨款6000元,直到1963年又补助3000元,全堤竣工。并设有1号、2号、3号挑水坝,共投劳52.46万工,完成土石方4.53万立方米,此后,防洪堤未被洪水冲毁过。
  前童防洪堤
  位于前童村西南白溪左岸,从上葛头机埠起,到沙弄坦止,包括黄沙坝、三十六坦坝,沙弄坝,全长2281米,高5.7米,顶宽4.5米至6米。
  民国27年(1938)修过一次三十六坦坝,因经费不支而停。36年(1947年)宁西水利协会发动重修三十六坦坝,至8月完成,同月31日洪水猛涨,全线冲毁。建国后,1953年至1954年修建了前童防洪坝,高一米左右。1956年黄沙坝、三十六坦坝被洪水冲垮,毁地1000余亩,当年国家补助83石米,500元现金,由群众投工修复,总工程量4万立方米。1959、1960年,国家又两次拨款加固三十六坦坝、沙弄坝。1982年省水利厅在宁海召开堤塘会议,钟世杰厅长到前童检查防洪堤,亲自批准修建工程计划,当年动工,经过三年努力,用干砌块石加固加高,完成石方1.76万立方米,挖填土方4.38万立方米,国家补助18.88万元。1985年竣工后,其效益是:保护前童村1800户和3000余亩农田的安全,使500亩溪滩成为前童镇的工业基地,同时造田150亩。
  南门溪防洪堤
  位于城关镇南门外,西起崇寺山脚,南至化肥厂大桥,长2.5公里。左岸防洪堤自崇高寺至县供电局,长2035米,高3.5—4米,堤顶路面宽13米;右岸防洪堤自范家至化肥厂大桥,长2277米,高3.5—4米,顶宽4米。两岸有1000余亩农田,10余家工厂和单位,是保护城关地区工农业生产安全的堤防工程。
  南门溪(又称杨溪、大溪、黄坛溪)是白溪最大的支流。台州《赤城志》载:“大溪自草湖沿山流经马婆园,离城关镇颇远,元朝提刑罗适,为民便,改道开凿至南门外。”已有600余年,年久失修,溪床淤塞,溪道又被扩建厂矿单位侵占,行洪能力下降到每秒282立方米。1982年9月台风,上游降雨160毫米,洪水就漫过左岸防洪堤顶0.7米,冲毁堤岸240米,淹没了农田200余亩,食品厂、外贸公司等5个单位进水深尺余,沿溪民房也受淹。为保护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85年3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南门大溪领导小组,发了(85)51号文,批准南门大溪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当年4月、8月发布《关于城关南门大溪改造工程中有关问题的通告》和《南门大溪改造工程拆迁会议纪要》,至10月,在溪道上共拆各类房屋1704.22平方米,场地7782.71平方米,围墙745米,防洪工程破土动工,到1986年底,新建了自崇高寺至县供电局左岸防洪堤(堤顶路面为滨溪公路)城南排洪涵洞1座,第一期工程完工,国家投资59万元,移动土石方6.39万立方米,混凝土71立方米。第二期工程,新建右岸自范家至化肥厂大桥防洪堤;疏通和拓宽溪道2430米。其中开山拓宽河道197米,于1987年底基本完成,国家投资96万元,移动土石方45万立方米,浆砌443立方米。
  上述工程竣工后,溪床平均宽135米,泄洪能力每秒1206立方米,为2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
  凫溪防洪堤
  位于凫溪流域的凫溪村南边,起自坝头至白石塘,堤长2000米,高3米(其中有800米,高4~5米),顶宽2~4米,护坡砌石大都是重50公斤以上的山石,主要地段用浆砌块石做压脚,凫溪村旁一段坝脚,打了木桩,用了“眠牛”。1975年10月,凫溪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没向国家要钱,每个劳动力承担156个义务工,共投入1万余工,至翌年6月修建完工,保护了凫溪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附各乡、镇防洪堤调查表)
  第二节 标准海塘
  标准海塘(堤)是由普通海塘加固加高建成的。海塘堤岸,自古以来,都用木制流板传递海涂泥堆筑而成。宁海县沿海海塘(堤)原来都是群众性围筑而成,又矮又小,经不起台风暴潮的袭击(附表一)。为了提高抗台(风)暴雨,抗暴潮的能力,1980年浙江省水利厅颁布了《海塘工程技术规定》,按保护范围大小及重要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建设沿海第一线的“标准海塘”。凡建成海塘堤,符合规定级别之一的,称“标准海塘”。达不到级别为一般海塘,全县163.8公里的第一线海塘堤岸,从1978年至1987年,已建成标准塘堤25.5公里(在建26.6公里),主要工程简述如下:
  伍山标准塘
  位于伍山乡,面临岳井洋,南起园山闸,北至伍山乡与岳井乡交界处,堤长5200米,土堤高程6米,顶宽3米,加防浪墙1米,墙顶高程7米,是宁海县建成的第一条Ⅱ级标准塘。
  “伍山塘,伍山塘,一场风水白汪汪,住在海边常受苦,提心吊胆怕倒塘。”伍山乡由群众围成海塘堤岸单薄矮小,高程为4.5米。1974年8月18日遇天文潮,最高潮水位4.63米,遭13号台风袭击,老塘岸全线冲毁,向阳村190户村民住房被海水淹了6天6夜,国家、集体和群众财物损失160余万元。在上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支持下,国家拨款20.8万元,经过四年努力,投劳20余万工,至1978年,才建成了标准海塘。土堤迎海面用块石干砌护岸,块石防浪墙顶全线用10公分厚混凝土封顶,移动了土石方13.5万立方米,直接保护9个村9200亩耕地,7600人,间接保护长街区8万余亩耕地。
  前横标准塘
  位于前横乡,面临三门湾内力洋港,南起钓渔礁闸,北与古渡塘堤衔接,堤长9400米,土堤高程6米,顶宽3米,加防浪墙1米,墙顶高程7米,是宁海县最长、浙江省著名的一条Ⅱ级标准塘堤。
  民国17、18年农历7月,前横乡两遭台风暴雨暴潮袭击,潮水位超过海堤顶1米以上,海塘倒塌,村民外出逃荒讨饭。经上海中国济生会的资助,修复了海塘,堤顶宽1米,高4.5米。建国后,住在海塘附近平岩、塘厂、小青等村民,听到台风警报,都纷纷上山躲避怕塘倒。1979年,在前横乡政府组织领导下,对塘堤全线进行加高加固,工程分三期施工:第一期1981年11月完工;第二期1982年竣工。由于工程进展快、质量好,省水利厅在宁海县召开了全省堤塘会议。1983年停止加荷一年,1984年底工程全面竣工。土堤迎海面用块石干砌护堤,内垫石渣厚30公分,堤顶加块石防浪墙,全线混凝土封顶,厚10公分,总投资11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1.6万元,投劳21万工,移动土石方158855方,完成混凝土560立方米。配套工程建管理房300平方米,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1公里,通讯线路2.8公里,生活用水管道1.34公里。
  1985年竣工验收后,省水利厅增拨经费2万元,第二年完成1800米防汛公路的修建和塘堤绿化,发展柑桔等项目。
  前横标准塘,是力洋、长街两区14万亩农田闭塞区西边线,直接保护着前横等乡镇16个村的1.36万亩农田,一万余人口。
  古渡标准塘
  位于古渡乡,面临三门湾内力洋港,东与前横标准塘连接,西到毛屿港东坝头,堤长2.136.7米,设计土堤顶高程6米,实做5.5米(局部地段不到5.5),顶宽3米,加防浪墙0.5米,墙顶高程6米,是一条尚未达到Ⅱ级标准塘堤。(设计防浪墙顶高6.5米)
  1980年工程动工,1982年土堤、石坝都加高到5米高程,局部地段沉陷,储家塘50米,下沉0.7~0.8米;田洋前、王家塘80米下沉0.6米;下塘35米下沉1米。后又多次沉陷,共长430米。1983年沉陷地段暂停加荷,1984年继续施工,至1987年初基本竣工。土堤迎海面用块石干砌陡墙,内垫石渣厚30公分,堤顶防浪墙全线混凝土封顶,厚5~8公分,共投劳4.89万工,完成石方36689立方米,沙石15588立方米,土方73385立方米,投资3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7.5万元。塘堤原设计长3900米,截弯取直后,缩短堤岸1000米,增加耕地80亩,保护耕地9600亩,人口8000余。
  毛屿标准塘
  位于毛屿乡,面临三门湾内力洋港,西起竖岩塘,东至毛屿港水库西坝头,设计堤长8015米。1981年修改设计,采取截弯取直,缩短堤线3317米,实长4720米,顶宽3米。
  毛屿标准塘工程由竖岩塘、鸡笼塘、南洋港、继承塘、卫东塘、门前塘连接而成,原堤高度4.5米,顶宽0.8~1米。1974年8月,天文潮、13号台风暴雨,潮水冲毁毛屿海塘。抢修后,开始Ⅱ级标准塘建设。1977年国家补助经费10.5万元。1979年宁波市(地区)水利局在象山县石浦召开堤塘会议,批评毛屿标准塘工程进展慢,质量差。会后,进行全面返工。从1980年到1987年已完成竖岩塘999米,堤顶高程5.5米(距设计要求高差0.5米),顶宽3米;鸡笼塘800米,堤顶高程6米,顶宽3米;南洋港两岸原堤长3888米,截弯取直后,实做1043米,1987年在继续施工;继承塘1750米,门前塘270米尚未做到设计高程,需要继续加高;卫东塘400米,堤顶高程6米,顶宽3米,已达设计标准。
  该工程从1977年到1987年国家共补助了经费74.45万元,完成土方54800立方米,石方63838立方米,石渣27657立方米。竣工后,可增涂面600余亩,保护耕地9000余亩、人口9400余。使前横、古渡塘,毛屿港水库大坝和毛屿标准海塘连成一线,成为力洋区抗御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附宁海县标准海塘简况表)
  第三节 水土保持
  全县173.1万亩山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4.16万亩,主要分布在白溪、凫溪、中堡溪等流域。
  民国以前,山丘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之一是修梯田。梯田在山丘区有悠久历史,史书上记载,首见于12世纪南宋范大成《骖鸾集》:“袁州仰山岭阪之间皆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曰梯田。”宁海县从哪个朝代开始修梯田,无从考查。全县坡度在25度以上山丘地53万亩,已修成梯田8万余亩(大多是民国以前修筑)。类型有石坎梯田、土坎梯田、茶园、桔园、桑园等。山坡地修成梯田,可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三保田。
  建国38年来,在各大溪流上游开展植树造林,累计达100余万亩,占林业用地150.89万亩的64%,立木积累量达154.37万立方米。“寸树斗水丈地湿”,森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控制与减轻水旱灾害发生,保持生态平衡都起了重要作用。在兴修堤防工程中,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开展了中堡溪流域综合治理。中堡溪发源于茶山东麓的牛料岗,海拔756米,主河道长12.6公里,上中游有6米宽支流6条,1米以上沟壑41条,流域面积78.7平方公里,流经东仓、胡陈两乡入胡陈港。
  1969年统一规划过中堡溪的改溪工程,计划分年实施,至1978年完成上游段大国叶到岔路横溪桥下改溪工程,修建防洪堤,高2米以上。但张韩村前溪道,未按设计改道。1982年7月18日9号台风,3小时降雨172毫米,山洪暴发,冲毁防洪堤2596米,使东仓乡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干部群众说:“东仓穷在山里,苦在水里。”1983年1月,为了贯彻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会议和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会议精神,县水利局的调查组到东仓乡对中堡溪流域水土流失进行一个多月调查,制定综合治理五年规划,并帮助乡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经过四年实施,已取得的成果,分述如下:
  停垦还林,绿化荒山
  中堡溪上游的山坡,坡度在25度以上的开荒地和荒山,到1987年,有1220亩收归集体统一管理,种了杉、松、青梅等树苗;被滥砍滥伐5500亩山林,进行封山育林;沿溪18个村庄的2850亩荒山,采取集体与分户相结合,落实责任制,包干完成了绿化造林任务。
  改直溪道,加固防洪堤
  主溪道从发源地王家至张韩村为上游段,溪床平均宽度15米,长4700米;自张韩村仁济庙下至东胡为中游段,溪床平均宽50米,长4500米。上中游溪道共长9200米,中游地段溪床,原从白岩潭至内内坑,从山脚弯向张韩村前。在综合治理中,将弯曲溪道移至张韩村对面山脚,截弯取直650米,使溪道垂直(附图)。在两岸上中游修建高2.5米,顶宽4米防洪大堤7050米(其中岔路地段新建防洪堤1000米,修复水毁地段500米,完成0+000—0+600张韩地段的续建工程)。并对1050米的大坝压了3~4米宽的脚,清除溪床中淤积沙石4500立方米,新建减缓水流冲击的斜坡消力池1处。
  修建塘坝和拦砂谷坊
  在东王坑、王家坑、岙里王等主要支流上,修建了既可滞洪,又可灌溉的红岩、长山嘴等7处塘坝。在岙里王支流较陡的溪道上,兴建沙嘴石谷坊7处。
  新建沿山渠道
  位于胡陈港西岸内围海塘山脚。起自桐子山,到海头杨家溪出口,长850米,深1米,宽2.5米。中堡溪上游开荒地停垦还林后,为使粮食总产不减,对胡陈港内围3000亩海涂低洼地进行改造,沿山脚开了排水渠道。用土方加固沿港5500米海塘堤岸,(其中1500米外坡砌了块石)还在塘内开挖引水渠430米,排水渠2050米,交通桥1座,机耕桥7座,使内围耕地排除内涝,扩种一季春粮,达到旱涝保丰收,提高了粮食产量。
  上述工程共完成土石方22.6万立方米,投工30.8万工,总投资66.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6.8万元。
  综合治理工程在防洪等方面已发挥了作用。1983年10月3日,1小时降雨95毫米,1984年6月24日一次较大洪水都未出险,使沿溪14个村2200亩耕地和一千余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得到保障。群众说:“人民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我们再也不要提心吊胆怕洪水。”上游山坡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涵养了水量。塘坝修复,增加蓄水量20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1400亩;内围3000亩低洼地排涝问题解决了,1100亩棉花亩产从1983年19.5公斤,提高到1985年49公斤,1986年达到71公斤。当年增收春粮25万公斤;溪床截弯取直后,在乱石滩上改溪造地350余亩,已全部种上了黄桃。
  中堡溪下游地段治理工程正在继续施工。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