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电排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机电排灌
分类号: S277
页数: 11
页码: 93-1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海县从民国以前到1987年的农田灌溉设施的发展历程。民国以前,全县无机电排灌设施,农田遇旱主要靠人工提水灌溉。建国后,机电排灌逐步代替了人力提水,到1987年全县已建成多座机电排灌机埠和喷灌设施,以及机井,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和抗旱能力。其中,清泉抽水机站、王爱翻水机埠是机电排灌的重要工程,喷灌技术也逐步得到推广,主要用于桔园灌溉。此外,机井的建设也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新的水源。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 机电排灌

内容

民国以前,全县无机电排灌设施。民国35年12月浙江救济总署拨下一台八马力柴油机,放在凤潭乡下河村未用。农田遇旱,主要靠人工提水灌溉,工具是木制戽斗、吊桶(俗称拗棚)、水车(俗称龙骨车),有手摇的、脚踏的、牛拉的,也有风力水车、人力水车,现在仍有少数农户在使用。
  建国后,机电排灌逐步代替了人力提水。动力设备从煤气机,发展到柴油机、电动机(附表二)。到1987年,全县机电排灌动力设备装机1585台,有电动机644台,容量8905千瓦,柴油机921台,容量4719马力,水泵2058台,并投资234.63万元,建成岔路、长街等变电所(已移交供电局管),架设了35KV线路58余公里,3—10KV线路894公里,380V线路835公里,可排灌农田12.38万亩(注:1987年实际数)。建成的主要工程有:
  清泉抽水机站
  座落在县城西门外的崇教寺前,距城约四里许,因背靠清泉山(俗称崇教寺)而得名,是本县建成的第一座地方国营抽水机站。1954年11月24日破土动工,1955年4月底竣工,有机埠2处。清泉机埠原装机60马力,煤气机二台,1963年改成4105型60马力柴油机,1972年又改装成40KW、55KW电动机各一台,拖动14英寸离心水泵2台。水泵采用落井式安装,吸水扬程2.5米,总扬程10米,提水能力每秒0.57米,引水渠长400米,从大溪引水至机埠前,输水渠长3650米。从机埠静水池起,沿山由南到北直通回浦上桥村。1962年在檀树头新村边民修渡槽一条,把总渠延伸1500米,总长5000米。附属工程有引水涵一处,分水闸4座,倒虹吸管2个,放水闸门10余处。西门外石家庵下机埠,配八马力煤气机1台,拖6×6水泵1台,扬程7米。该机埠作用是将清泉机埠内流量翻高,灌溉桃家湾山脚的200亩农田(1960年转为民办,由城关五星村管理)。跃龙山机埠,1962年兴建,配B?-300马力柴油机1台,拖2台14寸水泵,总扬程17米,1972年安装了75KW电动机2台,其中1台分装在大溪下游距机埠300米处。总渠长6000米,沿塔山开凿,在将军庙坑修筑了一条30米长的坝型渡槽,使将军坑成为人工湖,经应家山,出东门直达竹口唐家。支渠两条,长3000米。
  三座机埠国家总投资19.8万元,可从大溪抽水灌溉城关镇、城郊、竹口、回浦四个乡镇的一万亩农田,抗旱能力从20天提高到60天以上。1967年黄坛水库开始受益,机埠作用逐年减知,1973年抽水170小时,1975年抽水110小时,灌溉面积1600亩。1985年县农委5号文通少,在不改变所有制的前提下,清泉、跃龙山机埠划归城关镇人民政府管理使用。
  王爱翻水机埠
  位于王爱乡,是本县规模最大,扬程最高的一座三级翻水机埠,总扬程为283米。1979年3月20日动工,当年12月25日竣工。
  一级翻水机埠,建于白溪村庄下游东南500米下的龙潭边,扬程95.56米;二级机埠扬程94.42米;三级机埠扬程93.04米,建于王爱乡西山村后坑半山间,抽白溪水上王爱山岗,出水池建在后坑山头。三座机埠主机装有100千瓦电动机3台,各拖动200S-95型水泵一台。三级各设135千伏变压器一台,10千伏输电线路2965米,通讯线路950米。三座机埠泵房总面积261平方米,进水池4个,总容积572立方米,干渠300米,可灌溉西山、黄泥塘、外柴、旁山、上屋基、夏孔、吕家7个村的800亩农田。
  工程总投资13.8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万元。支渠尚未完成,效益未充分发挥。
  全县已建成装机容量90千瓦以上机电排灌机埠16处,装机50台,容量3235千瓦,可灌农田11.0万亩,排涝2.7万余亩,列表如下:
  喷灌
  1980年开始推广节水型灌溉——喷灌新技术,用于桔园,到1987年全县已建成桔园固定、半固定喷灌12处(附表一),移动喷灌295处(附表二),有移动喷灌机456台,1966马力。共可喷灌各种作物2.86万亩,主要工程有:
  大佳何乡叶家村桔园喷灌,1982年3月开工,1982年5月建成,7月验收,投资5.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万元。配40千瓦电动机1台,50千伏变压器1台,4寸水泵1台,喷头1只,受益80亩。
  紫溪外沙地桔园喷灌,1983年6月建成,投资2.0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万元。配17千瓦电动机1台,30千伏安变压器1台,3寸水泵1台,喷头32只,受益56亩。
  胡陈港东、西坝桔园喷灌,1983年9月建成,投资15万元。配电动机2台,容量57千瓦;变压器2台,80千伏安,3寸、4寸水泵各一台,喷头32只,受益300亩。
  西店镇王家村桔园喷灌,1984年7月建成,投资5.3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85万元。配40千瓦电动机1台,50千伏安变压器1台,4寸水泵1台,喷头42只,受益83亩。
  紫溪乡集义村桔园喷灌,1985年8月建成,投资4万元,其中群众集资3.7万元。配17千瓦电动机1台,30千伏安变压器1台,3寸水泵1只,喷头38只,受益80亩。
  机井
  机井有深井、普通井、塘井三种。深井一般是围垦海涂后为解决淡水而钻(也有为工业用水),深度100米左右,用网状铁管套入井内,井底垫沙,保卫塘、青珠塘工程都钻了深井,普通井用冲抓钻打成,一般深10—20米,用水泥筒套入井内,井底装滤水管。
  在沿溪丘陵山区挖塘打井,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称塘井。从古代到民国,只有民井,没有机井。建国后,随着排灌机械发展,才出现机井。东仓乡岔路大队(村)于1963年投工三千余工日,在中堡溪边挖了一口长60米,阔10米,深6米的马安山塘井。在塘井外的中堡溪底3.4米深处,横挖了一条长45米、阔3米的溪底暗沟引水,使这口井形成自流积水与人工暗引相结合,在井边装上八马力抽水机提水灌溉,使全村300余亩“靠天田”变成保收田,1964年粮食平均亩产达411.5公斤,提高一倍,村民夸它为“队(村)里的活粮仓”。(附图在后页)
  1987年,全县已建有各类机井65处,可蓄水183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19万余亩。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