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水堰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引水堰坝
分类号: S277
页数: 3
页码: 87-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引水堰坝的历史和发展。古时堰坝用于拦积溪水灌溉农田。宋朝时,范帮惠在溪南筑坝灌溉3700亩农田。民国时期,政府修筑穆家砩水利工程。建国后,旧堰得到整治,新堰不断建设,到1987年全县已有1771处引水灌溉堰坝工程。其中,浙江湖砩和白溪渠道是灌溉面积较大的工程。浙江湖砩建于明朝,1984年重新建成,灌溉岔路乡7个村1960亩农田。白溪渠道是全县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1966年动工,1968年竣工,可灌溉岔路、前童等乡镇3000亩农田。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 堰坝

内容

古时壅水为埭曰堰,俗称砩,又叫拦水坝,用以拦积溪水,引水灌溉。宋朝咸淳年间(1266—1274),进士范帮惠在溪南(现属城关镇),沿溪筑坝(日大溪砩),又分筑小砩,灌田3700亩。堰坝引水灌溉在封建社会开始发展,民国23年,县政府派技士金行模到凤潭乡组成修筑穆家砩水利工程委员会,筑坝长80米,宽10米,高2.3米,坡比1∶4,砩渠分南北2支,长2833米,可灌桥头胡、梅林、建设、竹口等乡、镇之农田,现上游旧砩尚存。
  建国后,整治旧堰,又建新堰,到1987年,全县引水灌溉堰坝工程发展到1771处(包括民国以前192处),旱年总引水量614万立方米,可灌农田4.66万亩。其中灌溉千亩以上有塔下砩,浙江湖砩,白溪渠道等,灌溉面积500亩以上7处,300至500亩9处,100至300亩堰坝48处,100亩以下1704余处。
  浙江湖砩
  位于岔路前后娄村,相传建于明朝,因闻名浙江而得名。原是古代灌溉面积最大的一条堰坝,因多次被洪水冲毁,1984年将坝址位置上移300米,在村南白溪溪床上新筑一条拦水坝,重新建成。坝长97米,高1米,顶宽2米。在坝之首端,建有宽25米,高1.3米进水闸1座。闸下分支渠两条:一条经岔路至大溪王村,长3400米,高2.4米,宽2米;另一条经上湖至隔潭村,长600米,高1.2米,宽2米,共可灌溉岔路乡7个村1960亩农田。
  白溪渠道
  位于岔路兆岸村,拦水坝建在白溪溪床上,坝长115米,高1.5米,顶宽3米,是全县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1966年动工,1968年竣工。引水渠道,从兆岸村西起到梁皇溪渡槽止,长9公里。渠道附属建筑物,在上金村西凿通一条长250米,直径2.5米的圆形山洞,建成五座单孔闸门,2条长60米的倒虹管,在长桶坑、叶家山、梁皇溪兴建三处U型渡槽,共长79米。1978年在白坑口建55千瓦的翻水站一座,翻水入白溪渠道,国家共投资48万元。工程效益,可灌溉岔路、前童等乡镇3000亩农田。(注:梁王溪渡槽已被洪水冲毁)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