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排灌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09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排灌工程
分类号:
S277
页数:
21
页码:
86-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农田排灌工程历史悠久,最早的人工开凿祖公河见于周显德三年。沿溪丘陵山田从宋朝开始兴建引水堰坝工程,无水可引的内陆平原则凿井搭拗栅提水灌溉,沿海地区修建水闸。堰坝工程在历代发展迅速,到新中国成立38年来已大幅增加。1955年宁海县建成第一座地方国营清泉抽水机站,机电灌溉逐渐普及。到1987年,全县已建成机电排灌站1585处。涵闸也随着围垦海涂兴起而发展。
关键词:
宁海县
水利
排灌工程
内容
第八章 排灌工程
宁海县的农田排灌工程,最早见于周显德三年(656)人工开凿祖公河,足以利农田记载。沿溪丘陵山田从宋朝开始沿溪筑坝,拦积溪水,兴建引水堰坝工程。无水可引内陆平原,则凿井搭拗栅以人力提水灌溉。沿海地区为挡潮、排涝、蓄水灌溉则修建水闸。健阳塘“斗门柱石刻云端平年间(1234—1236)重建”,可见在南宋以前就有水闸,但为数甚少。
堰坝工程占地少,化钱省,不淹村,技术简单,见效快,历代发展较快。从南宋到清朝光绪年间,建成55处;民国时期已有堰坝192处;新中国成立38年来,比建国前增加8.2倍。新建堰坝工程在沿溪丘陵山区深甽、黄坛、岔路等地占76%,跨越河沟的引水,从技术上发展了倒虹吸管和渡槽等建筑物。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1955年本县建成第一座地方国营清泉抽水机站,机电灌溉逐渐代替笨重人力提水,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在国家扶持和国营抽水机站示范下,全县机电排灌工程迅速发展,到1987年已建成机电排灌站1585处,成为全县农田排灌的现代化工具,可灌溉、排涝农田面积达12万余亩,占全县耕地面积32%。涵闸随着围垦海涂兴起而发展。光绪《宁海县志》记有黄墩闸、桥头胡闸。民国时期有涵闸58座。建国后新建了涵、闸128座,其中流量每秒100立方米以上中型水闸7座。
第一节 引水堰坝
古时壅水为埭曰堰,俗称砩,又叫拦水坝,用以拦积溪水,引水灌溉。宋朝咸淳年间(1266—1274),进士范帮惠在溪南(现属城关镇),沿溪筑坝(日大溪砩),又分筑小砩,灌田3700亩。堰坝引水灌溉在封建社会开始发展,民国23年,县政府派技士金行模到凤潭乡组成修筑穆家砩水利工程委员会,筑坝长80米,宽10米,高2.3米,坡比1∶4,砩渠分南北2支,长2833米,可灌桥头胡、梅林、建设、竹口等乡、镇之农田,现上游旧砩尚存。
建国后,整治旧堰,又建新堰,到1987年,全县引水灌溉堰坝工程发展到1771处(包括民国以前192处),旱年总引水量614万立方米,可灌农田4.66万亩。其中灌溉千亩以上有塔下砩,浙江湖砩,白溪渠道等,灌溉面积500亩以上7处,300至500亩9处,100至300亩堰坝48处,100亩以下1704余处。
浙江湖砩
位于岔路前后娄村,相传建于明朝,因闻名浙江而得名。原是古代灌溉面积最大的一条堰坝,因多次被洪水冲毁,1984年将坝址位置上移300米,在村南白溪溪床上新筑一条拦水坝,重新建成。坝长97米,高1米,顶宽2米。在坝之首端,建有宽25米,高1.3米进水闸1座。闸下分支渠两条:一条经岔路至大溪王村,长3400米,高2.4米,宽2米;另一条经上湖至隔潭村,长600米,高1.2米,宽2米,共可灌溉岔路乡7个村1960亩农田。
白溪渠道
位于岔路兆岸村,拦水坝建在白溪溪床上,坝长115米,高1.5米,顶宽3米,是全县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1966年动工,1968年竣工。引水渠道,从兆岸村西起到梁皇溪渡槽止,长9公里。渠道附属建筑物,在上金村西凿通一条长250米,直径2.5米的圆形山洞,建成五座单孔闸门,2条长60米的倒虹管,在长桶坑、叶家山、梁皇溪兴建三处U型渡槽,共长79米。1978年在白坑口建55千瓦的翻水站一座,翻水入白溪渠道,国家共投资48万元。工程效益,可灌溉岔路、前童等乡镇3000亩农田。(注:梁王溪渡槽已被洪水冲毁)
第二节 排灌河道
从古代到民国,人工开凿、疏浚的河道,有玉带河(现为城关镇地下排水沟)、桃源河(现为南北桃源路地下水道)、颜公河、祖公河、护城河(现为环城公路)等,原是为县城排积水,开辟水路航道和防御倭寇而建的。
建国初,宁海县可耕地48万余亩,沿海地区受潮汛、洪涝灾害面积达23万亩,长街区积水难排的低洼烂塘田就有4万余亩,群众说这些田是“两尺秧田尺八稻,有收无收望天讨”,只能种植单季中汛稻。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兴建了车岙港、长亭港、毛屿港、一市港、胡陈港堵港工程后,在群众性兴修农田水利中,开挖、疏浚大小河道,改善了10余万亩低洼田排灌系统,旱时蓄水灌溉,涝时排水。沿海地区的“烂塘田”种上“双季稻”,变成丰产田。但仍有部分农田的涝灾未根治,主要分布在颜公河、白沙塘、百丈塘、白桥片、力洋田交朱、长街第三干线、梅林九顷洋、庆丰塘等地。1974年13号台风,三天降雨190毫米,田交朱畈的1300亩农田受淹五天五夜;1977年8月23日、9月26日两次洪水,颜公河水位超过桐山闸顶1米以上,下洋葛、下柘洋、后畈王等20个村庄进水,淹没稻田3万余亩,当年减产粮食300余万斤;1982年9号台风,降雨150毫米,长街区青珠、山头、长街三个乡(镇)17个农村的21000亩农田淹了4天4夜。为了改造易涝低产田,县人民政府决定疏浚河道,兴建农田排涝工程,到1987年相继建成颜公河、白沙塘、田交朱、庆丰塘、长街第三干线等重点工程。建国38年来,全县共疏浚、新开河道84条,总长24.62万余米,水面面积5004万平方米,总容积1198.16万立方米,改善了排灌条件。
颜公河工程
河口起自县城大北门颜公祠(已改建民房),流经城关镇、回浦、竹口等乡(镇)至桥头胡镇出海,主河道全长13.83公里,流域面积为95.83平方公里。是城关镇、黄坛区、桥头胡区五个乡、镇主要排涝河道。
颜公河排灌工程,经宋、明直至民国几代疏浚都未建成。1977年冬,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治理,国家拨款25.31万元,群众投工95万工,整治河道完成土石方62万立方米,但规划未全部实现,停工,主河道仍然淤塞,排不出水。1984年7月15日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续建颜公河治理工程的通告》,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当年11月动工续建,1986年6月完成主河道拓宽与疏通,平均面宽37.6米,底宽32米,深2.8米,共开挖土方36.57万立方米,回填土方2.13万立方米,比设计增加1.2万立方米。护岸砌石4011米,动用石方13384立方米。并对城北、尤家、广慈的1170米护岸墙,用混凝土压顶,共50.4立方米。在主河道上,改建东畈闸、城北闸,修建洞口闸、大桥庵及太平桥,加固永宁桥,扩建下洋顾、尤家和新建华山拦水坝,改造桥下潘、杏蒋、后畈王、张家溪等机埠8处,倒虹管1处。并在主河道两岸营造防护林96652株。其中果木10400株,防护面积212.5亩,由有关乡、镇与承包户签订承包管理合同67份,建工程管理房2处,平房4间。
工程经竣工验收,总投资84.97万元。其中国家拨款83.77万元,群众自筹1.2万元。工程效益,使城北平原一镇两区、五个乡镇的7.4万亩农田提高了排涝和抗旱能力,可保护沿河两岸村庄人蓄安全,美化了环境。
第三千线工程
地点在长街区。
1983年3月,经省水利厅批准,按照十年一遇暴雨不受涝的标准兴建,工程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整治天地人和片排涝工程,当年11月竣工,新开挖了2条排涝深港:一条起自九号桥至文革塘,长1200米,港宽6—7米,底宽1.5—2米,深2米;另一条起自13号桥边至青珠乡团结村,长2560米,港面宽10—15米,底宽4—5米,深2—3米。这期工程共完成土方3万立方米,拆迁20间民房,建控制闸2座,桥梁7座,共投资11万元。其中群众自筹6万元,国家补助5万元。使山头、青珠两乡公和塘的6600亩低洼田提高了排涝能力,粮食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棉花亩产从48公斤提高到95公斤。群众说:“改造低产田,解决了‘水袋塘’。”
第二期工程,主河道(自车岙港坝脚至胡陈港)拓宽、清淤11390米,面宽20—30米,河道底拓宽到8—10米,深从2.5米挖至3.5米,新建改建桥梁20座,新建闸门一座。1984年动工到1987年,主体工程已完成土方12.21万立方米,石方0.3万立方米,混凝土769.34立方米,建桥3座,投资33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2万元,国家补助21万元,工程在继续施工。
田交朱工程
地点在力洋镇田交朱畈。集雨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2400亩,属力洋镇10个村。由于地势低洼,上游无河道排水,1974年、1977年、1981年、1982年4次暴雨受淹,成了力洋镇著名易涝低产畈。
1983年,国家补助3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投工2万工,在田交朱畈上游新开了排涝河道(自砖瓦厂机耕路至洞港)1000米,河面宽6米,底宽1米,深2米,底高程0米,共完成土方7000方,两岸护砌石方1570方,建造闸门1座,当年年底工程竣工,根除了内涝,粮食亩产已连续四年超过500公斤。从1984年开始,田交朱村自力更生对下游1730米老河道进行改造,河宽从6米拓到10米,底宽从0.5米拓到5米,深1米。1987年工程尚未全部结束。
白沙塘工程
地点在薛岙乡。集雨面积8.6平方米,耕地1800米,由于地势低洼,有1300亩农田受内涝,其中500亩常年积水不能耕种。
经县水利局设计,1978年国家投资2.86万元,建2孔净宽6米排涝闸1座。1984年国家拨款36.5万元,群众集资5.5万元,新撬了一条排涝河道,长1900米,面宽15—25米,深1.5米,共完成土方69810方,石方20680方,碎石填层6160方,混凝土176方。根除了1300亩农田内涝,500亩水面恢复了耕种,全塘粮食亩产从2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
前横内河工程
位于宁海县东部前横乡。乡人民政府距县城20.5公里,东濒胡陈港水库,南向三门湾,西临力洋港,全乡面积65.7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41.69平方公里。有8800余亩耕地是海涂淤积围垦而成,易旱易涝。1977年冬,乡人民政府决定自力更生投放劳动工,开挖排灌河道,按受益田亩负担,将挖河劳动工日落实到队(村)到人后动工,到1979年春,1.37万米长河道开挖工程竣工。主河为十字型,直河北起张家塘,南至吊鱼礁闸,长4983.5米,面宽18米,底宽6米,深6米,投工119600工,开挖土方179406立方米;横河西起外海竹屿闸,东止胡陈港居屿水闸,长3120米,面宽18米,底宽6米,深6米,投工74880工,开挖土方112320立方米。在十字主河道两侧,挖了支河6条,列表如下:
内河工程,挖土面积310.5亩,压土面积669.6亩,建桥21座,排涝闸2座,翻水站1座,控制闸2座(石碾、峧下),使前横16个村、古渡4个村、力洋镇7个村的1万余亩耕地,连续下雨200毫米不成灾,棉花亩产稳定,比挖河前翻了一番,成为宁海县第一个实现排灌河网化的乡。
上述工程共投工23.86万工(不包括桥闸工程量),完成土方37.95万立方米,全部由群众投工完成。桥与闸的兴建,由国家补助技工费、材料费。
第三节 机电排灌
民国以前,全县无机电排灌设施。民国35年12月浙江救济总署拨下一台八马力柴油机,放在凤潭乡下河村未用。农田遇旱,主要靠人工提水灌溉,工具是木制戽斗、吊桶(俗称拗棚)、水车(俗称龙骨车),有手摇的、脚踏的、牛拉的,也有风力水车、人力水车,现在仍有少数农户在使用。
建国后,机电排灌逐步代替了人力提水。动力设备从煤气机,发展到柴油机、电动机(附表二)。到1987年,全县机电排灌动力设备装机1585台,有电动机644台,容量8905千瓦,柴油机921台,容量4719马力,水泵2058台,并投资234.63万元,建成岔路、长街等变电所(已移交供电局管),架设了35KV线路58余公里,3—10KV线路894公里,380V线路835公里,可排灌农田12.38万亩(注:1987年实际数)。建成的主要工程有:
清泉抽水机站
座落在县城西门外的崇教寺前,距城约四里许,因背靠清泉山(俗称崇教寺)而得名,是本县建成的第一座地方国营抽水机站。1954年11月24日破土动工,1955年4月底竣工,有机埠2处。清泉机埠原装机60马力,煤气机二台,1963年改成4105型60马力柴油机,1972年又改装成40KW、55KW电动机各一台,拖动14英寸离心水泵2台。水泵采用落井式安装,吸水扬程2.5米,总扬程10米,提水能力每秒0.57米,引水渠长400米,从大溪引水至机埠前,输水渠长3650米。从机埠静水池起,沿山由南到北直通回浦上桥村。1962年在檀树头新村边民修渡槽一条,把总渠延伸1500米,总长5000米。附属工程有引水涵一处,分水闸4座,倒虹吸管2个,放水闸门10余处。西门外石家庵下机埠,配八马力煤气机1台,拖6×6水泵1台,扬程7米。该机埠作用是将清泉机埠内流量翻高,灌溉桃家湾山脚的200亩农田(1960年转为民办,由城关五星村管理)。跃龙山机埠,1962年兴建,配B?-300马力柴油机1台,拖2台14寸水泵,总扬程17米,1972年安装了75KW电动机2台,其中1台分装在大溪下游距机埠300米处。总渠长6000米,沿塔山开凿,在将军庙坑修筑了一条30米长的坝型渡槽,使将军坑成为人工湖,经应家山,出东门直达竹口唐家。支渠两条,长3000米。
三座机埠国家总投资19.8万元,可从大溪抽水灌溉城关镇、城郊、竹口、回浦四个乡镇的一万亩农田,抗旱能力从20天提高到60天以上。1967年黄坛水库开始受益,机埠作用逐年减知,1973年抽水170小时,1975年抽水110小时,灌溉面积1600亩。1985年县农委5号文通少,在不改变所有制的前提下,清泉、跃龙山机埠划归城关镇人民政府管理使用。
王爱翻水机埠
位于王爱乡,是本县规模最大,扬程最高的一座三级翻水机埠,总扬程为283米。1979年3月20日动工,当年12月25日竣工。
一级翻水机埠,建于白溪村庄下游东南500米下的龙潭边,扬程95.56米;二级机埠扬程94.42米;三级机埠扬程93.04米,建于王爱乡西山村后坑半山间,抽白溪水上王爱山岗,出水池建在后坑山头。三座机埠主机装有100千瓦电动机3台,各拖动200S-95型水泵一台。三级各设135千伏变压器一台,10千伏输电线路2965米,通讯线路950米。三座机埠泵房总面积261平方米,进水池4个,总容积572立方米,干渠300米,可灌溉西山、黄泥塘、外柴、旁山、上屋基、夏孔、吕家7个村的800亩农田。
工程总投资13.8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万元。支渠尚未完成,效益未充分发挥。
全县已建成装机容量90千瓦以上机电排灌机埠16处,装机50台,容量3235千瓦,可灌农田11.0万亩,排涝2.7万余亩,列表如下:
喷灌
1980年开始推广节水型灌溉——喷灌新技术,用于桔园,到1987年全县已建成桔园固定、半固定喷灌12处(附表一),移动喷灌295处(附表二),有移动喷灌机456台,1966马力。共可喷灌各种作物2.86万亩,主要工程有:
大佳何乡叶家村桔园喷灌,1982年3月开工,1982年5月建成,7月验收,投资5.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万元。配40千瓦电动机1台,50千伏变压器1台,4寸水泵1台,喷头1只,受益80亩。
紫溪外沙地桔园喷灌,1983年6月建成,投资2.0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万元。配17千瓦电动机1台,30千伏安变压器1台,3寸水泵1台,喷头32只,受益56亩。
胡陈港东、西坝桔园喷灌,1983年9月建成,投资15万元。配电动机2台,容量57千瓦;变压器2台,80千伏安,3寸、4寸水泵各一台,喷头32只,受益300亩。
西店镇王家村桔园喷灌,1984年7月建成,投资5.3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85万元。配40千瓦电动机1台,50千伏安变压器1台,4寸水泵1台,喷头42只,受益83亩。
紫溪乡集义村桔园喷灌,1985年8月建成,投资4万元,其中群众集资3.7万元。配17千瓦电动机1台,30千伏安变压器1台,3寸水泵1只,喷头38只,受益80亩。
机井
机井有深井、普通井、塘井三种。深井一般是围垦海涂后为解决淡水而钻(也有为工业用水),深度100米左右,用网状铁管套入井内,井底垫沙,保卫塘、青珠塘工程都钻了深井,普通井用冲抓钻打成,一般深10—20米,用水泥筒套入井内,井底装滤水管。
在沿溪丘陵山区挖塘打井,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称塘井。从古代到民国,只有民井,没有机井。建国后,随着排灌机械发展,才出现机井。东仓乡岔路大队(村)于1963年投工三千余工日,在中堡溪边挖了一口长60米,阔10米,深6米的马安山塘井。在塘井外的中堡溪底3.4米深处,横挖了一条长45米、阔3米的溪底暗沟引水,使这口井形成自流积水与人工暗引相结合,在井边装上八马力抽水机提水灌溉,使全村300余亩“靠天田”变成保收田,1964年粮食平均亩产达411.5公斤,提高一倍,村民夸它为“队(村)里的活粮仓”。(附图在后页)
1987年,全县已建有各类机井65处,可蓄水183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19万余亩。
第四节 水闸
水闸作用是御咸潮,调蓄内河水位,为农田灌溉、排涝服务。明朝正德年间知县戴显曾修过万年塘,方志撰《修筑万年塘斗门碑记》,是古代较早兴建的一座水闸(古称斗门)。黄墩闸、桥头胡闸,兴建年月无从查考。
随着围垦海涂的发展,水闸亦相应增加,民国时期已有涵闸58座,计98孔。民国36年为截堵车岙港,建了斗牛山闸,3孔净宽9米,是建国前最大水闸,因引河未通,是座旱闸。
建国后,共建各类水闸128处,其中过水流量每秒100立方米以上7处,10立方米以上35处,涵闸86处,共可排灌25万余亩农田。分述如下:
过水流量每秒100立方米以上水闸7处,共可排涝面积133000亩,灌溉面积3300亩。
毛屿港闸
地点在毛屿村下山咀,毛屿港水库排蓄闸,1960年4月建成。6孔净宽18米,最大过水能力200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6000亩,灌溉面积500亩。闸门型式,钢筋混凝土平板。
松岙闸
地点在伍山乡的岳井洋,车岙港工程排蓄闸,1965年12月建成。3孔净宽9米,最大过水能力10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4万亩。闸门型式,钢筋混凝土平板。
胡陈港大闸
地点在胡陈港团屿山,胡陈港工程排蓄闸,1976年5月建成。10孔净宽60米,最大过水能力945立方米/秒,排涝7.4万亩,灌溉2.8万亩。闸门型式,钢筋混凝土平板。
胡陈港副闸
为了提高胡陈港工程泄洪能力,1980年1月扩建了5孔净宽18米副闸1座,其中船闸1孔净宽6米,最大过水能力250立方米/秒。闸门型式,钢筋混凝土波形板。
竹屿闸
地点在前横乡,胡陈港排涝配套工程,1978年5月建成。3孔净宽7.5米,最大过水能力107立方米/秒,排涝农田0.4万亩。闸门型式,钢筋混凝土平板。
园山闸
地点在车岙港下游,车岙港水库排涝闸,1979年3月建成。4孔净宽12米,最大过水能力100立方米/秒,排涝2.0万亩。闸门型式,钢筋混凝土平板。
旗门港闸
地点在旗门乡旗门塘,1975年8月建成。4孔净宽12米,最大过水能力100立方米/秒,排涝5000亩。闸门型式,混凝土平板。
过水流量每秒10立方米以上水闸,共可排涝82200亩,灌溉4400亩。分布如下:
车岙港闸,3孔净宽9米,在伍山乡外塘。
一市港闸,3孔净宽9米,在官岭乡庙前岩。
店前王闸,5孔净宽9米,在黄墩乡大溪口。
红旗塘闸,1孔净宽2.7米,在越溪乡。
黄墩闸,2孔净宽5.2米,在桥头胡镇黄墩桥头(建国后改建)
新海塘闸,3孔净宽5.4米,在张家溪。
外塘闸,1孔净宽3米,在七市乡外塘埠。
青山脚闸,2孔净宽5米,在七市乡青山脚。
高湖塘闸,2孔净宽6米,在大佳何乡高湖山。
高湖塘闸,2孔净宽6米,在大佳何乡。
白沙塘闸,2孔净宽6米,在薛岙乡。
庆丰塘门闸,2孔净宽6米,在紫溪乡庆丰塘。
团结塘闸,3孔净宽9米,在峡山镇。
团结塘闸,1孔净宽4米,在峡山镇。
联丰闸,2孔净宽6米,在白桥外埠头。
群英塘闸,3孔净宽9米,在越溪乡北沥头。
牛栏塘闸,2孔净宽6米,在七市乡箬屿。
朝西洋闸,1孔净宽3米,在青珠乡。
吊鱼礁闸,2孔净宽6米,在前横乡。
王家渡闸,2孔净宽6米,在岳井乡王家道头(尚未运行)。
盘屿闸,1孔净宽3米,在越溪乡。
礁咀闸,2孔净宽5米,在毛屿乡。
越溪塘闸,2孔净宽5米,在越溪乡。
以上23处为外海闸。
洞山闸,5孔净宽7.5米,在山水乡。
峡山闸,3孔净宽9米,在峡山乡。
玉屿闸,1孔净宽3米,在龙浦乡。
沥头闸,2孔净宽5.3米,在龙浦乡。
焦港闸,2孔净宽4.7米,在山头乡。
张家山闸,2孔净宽6.4米,在古渡乡。
梅山闸,2孔净宽4.4米,在胡陈乡。
越溪闸,3孔净宽4.5米,在越溪乡。
内河闸,3孔净宽5.4米,在城郊乡。
长亭港闸,1孔净宽5米,在龙浦乡。
大桥庵闸,1孔净宽3米,在城关颜公河。
鸭嘴闸,1孔净宽1米,在越溪乡。
以上12处为内河闸。
涵闸分布(包括民国时期58座在内)如下表。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