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蓄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705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蓄水工程
分类号: TV61
页数: 24
页码: 62-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蓄水工程历史悠久,起始于元朝。古代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潭、湖蓄水灌溉。民国时期,水塘蓄水开始发展,但蓄水量少,有效灌溉面积有限。1950年至1987年,宁海县新建多座水库和塘坝,总库容达1.73亿立方米,可灌溉农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2.4%。其中,11座蓄水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大多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兴建,但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和后续加固任务。尽管受到干扰,广大干部群众仍建成一些水利工程。
关键词: 宁海县 蓄水工程 水塘

内容

宁海县蓄水工程起始于元朝挖水塘。舒岳祥撰《七星塘记》记述了梅林上应村人挖水塘,蓄水以防火,遇旱以救灾。但古代的农田灌溉,主要是利用溪流中及溪旁自然形成一些潭、湖蓄水。清朝光绪《宁海县志》记有水潭40处,湖1处,水塘4处。到了民国时期,水塘蓄水开始发展。1949年6月,全县有水塘、山塘582处,但蓄水量少,有效灌溉面积仅5万余亩,只占耕地总面积11%左右。(注:包括其他工程灌溉面积在内)
  从1950年到1987年新建蓄水1000万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库5座(2座未达到设计标准);00万立方米以上小(一)型水库9座;10万立方米以上小(二)型水库44座;10万立方米以下塘坝1132座。总库容为1.73亿立方米,可灌农田28.62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72.4%。
  全县14座蓄水100万立方以上水库,有11座是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兴建的。“大跃进”推动了水利建设,但也留下了工程质量差,半拉子工程多等后遗症。11座水库中,有10座需续建配套,除险加固,给工程管理增加了繁重任务。“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水利建设,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也建成一些工程。在已建工程中,有利用沿海港湾进行截咸蓄淡的,也有在溪谷狭口处筑坝建水库的。分述如下:
  第一节 堵港
  车岙港工程
  位于长街区东部、三门湾内岳井洋西侧。内陆港长10公里,平均宽120米,上游淡水源出白岩山,主流长30公里,流至山前渡分二支:东流名车舂港,注入白礁水道;西流名长亭港,会胡陈港水,注入蛇盘洋。
  车岙港堵港工程是宁海县、也是浙江省建成第一座截咸蓄淡工程,集雨面积81.57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636.7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69.66万立方米,死库容230.34万立方米,是一座以提水灌溉为主,结合围垦海涂、排涝工程。
  工程由浙江省水利局设计,经华东报水利部批准,于1951年3月22日动工,1952年10月31日堵口成功。坝址在朱头渡下370米处,大坝长341米,坝高19米,加防浪墙1米,顶宽5~8米。外坡1∶3,11.0米以上用干砌块石护坡,有3米宽马道;内坡1∶5,下坡1∶6。坝身为土石混合结构。
  堵港工程施工,经历一次失败两次挫折。承担第一次施工任务省水利局第一工程队队长李善言工程师,采用沉排护底法处理坝基软粘土地基,1951年8月12日大坝堵口合拢,8月13日(农历七月十一日)潮水位16.7米,坝内水位14.5米,14日夜上下游水位差3.2米,大坝受大潮冲击,坝身移动30余米,毁折成五段,损失13万元。11月15日《浙江日报》刊登车岙港堵坝工程失败的消息,发表了评论。省、台州专署、宁海县有关领导在报上作了公开检讨,李善言等受撤职、记过处分。1952年初,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省水利局、宁波专署建设科派专家到工地检查,分析总结失败原因,“柴排石方重量不够”(设计用条柴49628担,块石20578.7方,实际抛石10306方)。研究重建方案,又遭两次挫折。7月20日,省水利局副局长吴又新、设计院陈昌龄总工程师等到工地,决定将坝身向上移124米,避开沉排。根据华东指示:“小潮突击,大潮加固,土石并进,一气呵成”原则。降低坝顶高度2米,缩小坝顶宽度,派工程科长卢秀袒、陈昌龄常驻工地指导施工。宁海县刘广汉副县长吃住在工地统一领导,动员了二万余民工(其中象山县来了500名民工),上百条船,用竹筏、木笼装石堵坝,从港底平堵到14.5米后,采取立堵至18米,成功。事后,专家们总结了《沉排坝与土石坝的得失》,感慨定论:“块石堆坝,两边包土,堵港是可行的。”
  长亭港(现称第一干线)港长10.25公里,平均宽12.0米,深11米,堵港工程于1952年9月开工,由卢秀袒、巴洪施工,历时2个月,堵口一次竣工。坝址择在洞下渡附近。坝长66米,坝顶高19米,顶宽5米,加防浪墙1米,蓄水62.59万立方米,坝型土石混合结构。
  车岙港排涝,修建了一座3孔净宽9米斗牛山闸,沿用至1964年报废。1965年新建松岙闸,3孔净宽9米,底高程-1.5米,过水流量每秒105立方米,引河一条,长33米,平均宽25米,深1.5米。1979年兴建胡陈港配套工程中,扩建了园山闸,4孔净宽12米,底高程-1.5米,过水流量每秒100立方米。闸门型式,钢筋混凝土平板,引河长5500米,平均宽30米,深1.5米。长亭港维修了沥头闸(已淤涨不通)。
  上述工程共投工391800工,用了石方57600立方米,土方218000立方米,总投资为88.5亿元,其中国家贷款72亿元(折现币72万元)。
  1954年6月10日省水利局、宁波专员公署、宁海县人民政府对车岙港筑坝工程进行验收。结论是:坝顶高程沉陷1米左右,坝身无移动裂缝,惟渠系尚未开挖,只能抽水灌溉5000余亩。
  根据验收意见,1954年至1956年又开挖了二条灌溉干渠(称第二干线,第三干线)。第二干线起自车岙港进口东关闸,从东向西至翁家村礁港翻水机埠(属胡陈港),全长6.5公里,深3米,平均宽18米,建有1孔净宽3米浦东控制闸1座;第三干线从车岙港口老养闸,向西至青珠后门港闸,长11.39公里,深3米,宽15—20米,建有1孔净宽3米东关控制闸1座。
  工程效益,使八万亩咸不能御、淡不能蓄的农田获得蓄水灌溉,不再遭咸渍之苦,新增海涂面积6270余亩,水面3000亩。
  胡陈港工程
  位于力洋、长街两区之间,三门湾北侧。内陆港长14公里,平均宽800米,上游淡水源出茶山,主流长29公里,由胡陈西溪、东仓中堡溪、西仓海头溪合流至明江洋注入三门湾内蛇盘洋、五屿门(山)。
  堵港工程是宁海县、也是浙江省建成最大堵港蓄淡工程。集雨面积196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817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67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300万立方米,死库容2400万立方米。
  工程由宁波市水利局孔万生为主设计,用沙垫层新技术处理大坝软粘土地基。坝址选在前横乡团屿山附近,徐涨厚任工程指挥部指挥,1973年10月集中长街、力洋区二千余民工动工兴建,施工有拖驳船17艘,漏底船50余条,手拉车2000余辆,至1977年1月9日有一万二千余民工参加突击堵口(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长街海军部队也来支援),连续奋战54小时,在11日夜胜利合拢,取得了一次性堵口成功。大坝长1138米,东起青珠农场塘角,西至团屿堍,与第一副坝衔接。坝高16.5米,坝顶高程6米(沉降后5.88米),加防浪墙1.0米,顶宽8米,底宽130米,副坝二条,长1176米。
  泄洪兴建了10孔净宽60米主闸1座,闸门采取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电动油压泵启闭机,闸底高程-2米,流量每秒945立方米。泄洪闸引河长1247米,底宽115米,河底高程-2米,边坡1:4—1:5,面宽160米。还建有净宽2米、长126米鱼道一座。1977年扩建副闸1座,5孔净宽18米(其中船闸1孔6米),4孔为排涝闸,闸底高程-2米,泄水流量每秒250立方米。船闸最大过船能力40吨位,启闭机为QPO—2X25卷扬机,闸门为钢筋混凝土钢丝网波形门,支引河长490米。
  配套工程,建成沥头、礁港、桔屿三座翻水机埠,装机15台,825千瓦;建成沥头、连浦、新城、梅岙、车家、涨家山、船湾七座排涝机埠,装机21台,1355千瓦;建成竹屿、钓鱼礁二座排涝闸,总净宽13.5米,流量每秒143立方米;修建沿山排涝渠道5条,列表:
  胡陈港工程兴建,共动用土石方356.5万立方米,总投资1984.5万元。其中国家基建投资1026万元,民工投工639万工,折合劳资958.5万元。1979年10月工程竣工验收的结论是:“质量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同意转入运行管理。”运行中,发现大坝漏水、沉降、内坡受风浪影响、土方冲刷等问题。省、市、县从1982年至1987年下拨经费63.5万元,进行维修加固,共完成土方16.3万立方米,石方4.5万立方米。
  工程效益,可排灌九个乡镇和青珠农场11.2万亩农田,抗旱能力达100天以上;新增海涂面积1.25万亩,已垦种8000余亩,水面1.23万亩(0高程1.4万亩),已养淡水鱼8640亩,1987年总产鱼46.5万公斤。但实灌农田面积每年为二、三万亩左右,效益未充分发挥。
  毛屿港工程
  位于毛屿乡毛屿村。内港长12公里,港口宽570米,上游有力洋水库、西林水库,汇力洋溪、茶院溪之水注入三门湾内力洋港。
  堵港工程由宁波专署水利局规划设计,坝址选在毛屿村渡口,1959年12月动工,1962年底竣工,是一座以排涝为主,结合灌溉、围垦海涂的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93平方公里,总库容为6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1.68万立方米,死库容71.70万立方米。主体工程建有主坝一条,副坝一条,泄水闸1座。主副坝坝型:土石混合坝。主坝顶长550米,坝高10.5米,坝顶高程6.5米,加混凝土空块防浪墙1米,坝底高程-4.0米;副坝长448米,坝顶高程6.5米,加混凝土实肚预制方块防浪墙1米。泄水闸6孔净宽18米,闸底高程-2米,泄流量每秒200立方米。结构:钢筋混凝土闸门,采用20吨螺杆启闭机。
  堵港工程施工,1960年4月23日、8月7日曾两次出险,损失5万余元。一次因内外水位差达到2.85—3.53米,大坝被潮水冲开缺口120米;另一次在桩号0+120—0+240地段,坝身沉陷1.56米,至1961年12月27日重新堵口成功。但主、副坝高度不足,1974年天文潮,潮水位4.63米,坝顶过水,1981年水利工程“三查三定”时被定为危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总投资19.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7.5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到1987年已完成主副坝加高等4个工程项目,尚有闸外清淤未完成。
  配套工程:干渠两条,长7000米,分水闸2座,翻水机埠3处,排涝机埠8处。
  上述工程国家总投资65万元(不包括除险加固),群众投劳60万工,完成土石方33万立方米。
  工程效益,可排涝农田1.6万亩,使毛屿、茶院、古渡、前横4个乡21个村3000亩易旱耕地抗旱能力提高到40天以上,新增海涂面积3000亩。主、副坝与前横、古渡、毛屿标准海塘连成一个闭塞区,保护着长街、力洋两区10余万亩农田安全渡汛,成了一个重要枢纽工程。
  一市港工程
  位于一市区官岭乡牛腿村。内港长5.5公里,港面平均宽95米,港口上游有象山、鳖山横于中,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注入旗门港、蛇盘洋。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天童寺和尚曾在此堵港失败,现遗迹尚存,于废闸底挖出铜质记载牌一只。
  民国32年亦作过测量,写过围垦概要,但未实施。
  1967年9月官岭乡的11个村,在工程未经正式设计的情况下,联合动工兴建。1969年派干霖负责堵港工程,采用“潜水宽顶堰”的原理,进行施工,大坝堵口顺利完成。是一座以围垦造田为主,结合灌溉小(一)型水库。总库容1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0万立方米,死库容14万立方米。坝址选在牛腿村与黄晋塘之间,三条土石混合坝于1971年10月竣工,共长961米。主坝从黄晋塘至鳖山长373米,坝顶高程6.14米,加防浪墙1米,坝底高程-6.0米;副坝一条从鳖山至象山长98米;另一条从象山新闸门至庵前岩山咀长490米,坝高12.14米。
  堵港工程建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施工无设计质量要求,竣工后第二年鳖山段大坝即出现漏洞。1974年8月19日庵前塘副坝又被台风海潮冲开缺口,虽经抢险维修,但工程隐患(漏水)至今尚未彻底处理。1980年12月干霖写了《一市港堵港蓄淡与围垦海涂技术资料》。
  配套工程:泄水闸1座,3孔净宽9米,闸底高程-2.0米,泄流量每秒100立方米。结构钢筋混凝土闸门,采用电动20吨螺杆启闭机。引河长636米,底宽14米,面宽35米。
  上述工程共投资18.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万元,投劳28.76万工,完成土方13.24万立方米,石方6.37万立方米,混凝土1200立方米。
  工程效益,新增海涂耕地3000亩,使沿港两岸2000亩农田免受咸潮为害,还可提水灌溉,提高了抗旱能力。港道淤积后,效益减退。
  第二节 水库
  车番港水库
  位于车岙港上游、长街镇九江村与岳井乡戴舂洞村之间,是宁海县最早建成以灌溉为主的一座中型水库。集雨面积13万平方公里,引水1.0平方公里,总库容12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65万立方米,死库容155万立方米。
  1955年宁海县人民政府决定兴建水库,经宁波专署水利局规划设计,赵庆禄任工程指挥部指挥,于当年年底动工兴建,至1956年10月竣工。大坝长1547米,坝高4.5米,加防浪墙1.0米,坝顶高程5.8米,顶宽4米,底宽29米。内坡块石护坡,坡比1:3,外坡草皮护坡1∶2.5。坝型:均质土坝。输水设备,放水闸一座,2孔净宽5米,闸底高程。米,最大流量每秒73.4立方米。隧洞1处,长50米,宽1.5米,高2.25米,进口2孔放水闸门,底高程1.8米,最大流量每秒2.37立方米。
  车舂港水库库容大,集雨面积小,上游天然径流蓄不满,1963年国家拨款30万元,建成国营翻水站一座,柴油机三台,240马力,翻九江塘水补充水源。1969年开凿了一条从狮子山至长山咀的引水渠道,长2500米,引水入库1.5平方公里,减少翻水站翻水时间。
  上述工程共投劳41.35万工,技工1.35万工,总投资93.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1.9万元,完成土方68万立方米,石方1340立方米。移民103户,淹没耕地1676亩,鱼塘450亩,按当时政策作了处理。
  工程施工质量没有达到设计标准,竣工后,1963年大坝西段背水坡脚渗漏,高程3.3米以上,局部有冒沙现象。1968年采用斜卧式贴坡反滤处理700米,消除了冒沙现象,1978年结合保坝作加固处理,大坝由原来均质坝改为心墙坝,坝顶加宽到4米,迎水坡由1:5改为1∶3。并对460—815米渗漏段,开挖至1.8米高程,回填翻修到坝顶。1984年对200米渗漏地段进行灌浆处理,因经费不足,实灌153米。3.8米高程以上,尚有300米渗漏未处理,汛期控制水位3.6—3.8米。
  工程效益,与堵港工程连成上下水库,总库容量达到1836.25万立方米,使长街区六个乡镇6.3万余亩耕地,灌溉抗旱能力从15天提高到45天以上。(附图)
  杨梅岭水库
  位于凫溪下游杨梅岭脚梅林陈村边,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的中型水库。集雨面积176平方公里,总库容1814.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64.5万立方米,死库容168.7万立方米。
  工程由宁波专署水利局进行初步规划设计,台州专署水利局补充设计。冯兆生任工程指挥部指挥,1958年2月动工,1960年12月主、副坝竣工。主坝长110米,坝身呈S形,顶高程26.3米(假设),坝高22.3米,顶宽4.5米,加防浪墙高1.2米。内外坡用块石干砌护坡,迎水坡比1∶2—1∶2.5;外坡比1:1.5-1∶2。坝型:心墙坝。副坝三条共长2120米,顶高程26.5米,坝高4—9米,加防浪墙高1米。迎水坡比1:2.5米,背水坡比1:2。坝型:粘土斜墙坝。公路边的245米副坝外坡建有挡土墙,高1—2.35米,坝脚开有排水沟900米。公路边至梅陈村的外坡,做有990米的反滤层。
  杨梅岭水库特点,集雨面积大,库容小,主坝短,副坝长。泄洪设施由三部分组成:浆砌块石实用堰溢洪道,宽83米,堰顶高程20米;过水土坝,宽70米,顶高程20米;排洪闸3孔净宽7.5米,顶高程18.5米。共宽160.5米,最大流量每秒2309.6立方米。为增加蓄水量,在实用堰顶装钢丝网水泥活动门42扇,每扇宽2米,高1.8米。过水土坝连在实用堰左侧,坝顶装35扇活动门,门顶高程21.86米。77扇活动门,增蓄水量288万立方米。
  放水设施,南灌区拱涵一座,洞径2米,洞长25米,用浆砌条石砌成,涵底高程14米,进口设闸门控制;北灌区利用导流涵洞放水。
  配套工程:干渠长3公里,支渠3条,长33公里,支沟7条,长18.7公里,农渠115条,长108公里。渠系建筑物有分水闸3座,控制闸39座,渡槽3座,倒虹管3座,隧道1处,长80米,涵洞500米。
  在主坝下游管理房后面建有水电站一座,装机三台,480千瓦。1963年架设高压线长13.7公里,电通宁海县城,是县境内首建万伏高压输电线路,1972年并入大电网。
  上述工程共投劳155万工(非灌区民工29余万工),投资131.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5.2万元,完成土石方87.73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8400立方米。
  1973年水利大检查,被列为危险水库。从1975年到1987年国家又拨款185万元,对主坝、副坝、过水土坝、隧洞、控制闸进行维修加固,新建竖井工程,防治土坝白蚁,消除了工程隐患,但未正式验收。
  工程效益,可灌溉梅林、桥头胡、回浦、竹口四个乡镇37个村25000亩农田,抗旱40天以上。平均年发电量100万千瓦时以上。
  黄坛水库
  位于黄坛村西北1.5公里的燥枝山脚,是一座尚未达到设计规模、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中型”水库。集雨面积114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062.96万立方米,现有兴利库容384万立方米,死库容26.01万立方米。
  工程由宁波专署水利局规划设计,1958年7月动工兴建,1960年停建。1965年7月报省水利局批准缩小设计规模续建,由省补助经费20万元。当年底调整缩小规模,土坝断面继续加高到97米高程,1969年又扩建,到1972年暂时停建,对土坝进行灌浆等施工质量处理,至1979年完成上游坝壳砂卵石填筑和干砌块石护坡。目前实际大坝长110米,坝高27米,坝顶高程78.25米,浆砌块石溢流坝高17米,溢洪坝顶高程68.25米。坝型:粘土心墙砂壳坝。输水兼发电隧洞两处,洞径2米—2.8米,长28米—186米,最大流量每秒6立方米。电站三级,装机7台,容量960千瓦。灌溉渠道配套,干渠10.9公里(北8.7公里,南2.2公里),渠道大小建筑物120余座。到1981年底,上述工程共投劳253.1万工,国家投资274.12万元,完成土方71.8万立方米,石方14.8万立方米,浆砌、干砌块石5.69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0.74万立方米,施工质量未达到设计标准。
  工程效益,可灌溉黄坛、辛岭、城关镇、回浦、竹口等乡镇农田2.5万亩。平均年发电量170万千瓦时,效益未充分发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列入省、市第七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之一,地质钻探已完成。
  力洋水库
  位于力洋镇北面原金堂庙上边,茶山脚下,是一座尚未达到设计规模,以灌溉为主“中型"水库。集雨面积16.1平方公里,第一期工程总库容6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20.24万立方米,死库容39.74万立方米。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后,总库容1340万立方米。
  工程由宁波专署水利局规划设计,1958年冬动工兴建,1960年停建。1971年1月续建至1980年堵口。大坝长250.5米,现有坝高24.5米(设计31.5米),坝顶高程33.5米,坝顶宽32米。
  坝型:粘土心墙砂石壳坝。溢洪道为宽线式实用堰,进口底宽40米,泄流量每秒270立方米。输水隧洞长214米,洞径3米,进水口底高程28.0米,设钢闸门一扇,尺寸为2.2米×I.7米,用双吊式2×16吨卷扬机QPQ启闭,卷扬机平台高程49.02米。排洪渠1条,长300米,宽5米,高1.9米;东干渠长1650米(中间有隧洞2处,130米),底宽2.5米,高1.4米;西干渠全长309米,底宽1米,高1米。(南干渠未建成)
  上述工程共投劳183万工,国家投资216.6万元,完成土石方40.4万立方米。
  工程效益,目前只能灌溉力洋镇的3000余亩农田。
  建设水库
  位于建设乡桐岭山脚,是宁海县最早兴建的,以灌溉为主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1.7平方公里,引水入库1.5平方公里,总库容19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1万立方米,死库容0。
  工程经测量规划,但未正式设计,凭草图于1957年12月由桥头胡镇、建设乡11个村联合动工兴建,1960年大坝高13米,开始蓄水受益,以后逐年加高,至1979年竣工。主坝长85米,顶高程31.2米,宽4米,底高程10米;副坝长120米,顶高程30.5米,底高程19.0米,(假设高程)顶宽2.8米。坝型:心墙坝。溢洪道为宽线式,进口宽15米,底高程25.4米,浆砌块石护岸,底山岩,流量每秒37立方米。米输水兼发电,放水涵洞3处,其中主坝2处,副坝1处。主副坝启闭机型式,斜拉式抨板闸门。灌溉渠系配套,支渠2条,长6000米,其中倒虹管1处,长65米,分水闸4处,引水渠道长2800米,电站二级装机3台,容量111千瓦。
  上述工程共投劳12万工,投资14.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9万元,完成土石方7.1万立方米,混凝土150立方米。
  工程效益,使建设乡汶溪洋的3100亩靠天田抗旱能力提高到60天以上。
  洞口庙水库
  位于紫溪乡西北,离大路车站400米左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的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库容26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45.9万立方米,死库容15万立方米。
  工程由县水电局规划设计,1958年由紫溪乡(属奉化县)筹建。1960年停工,翌年划宁海县,1962年10月县府决定续建,至1969年筑土石混合坝一条,长340米(其中副坝200米),坝高21.5米,相应顶高程34.5米,坝顶宽4米。坝型:土石混合心墙坝。溢洪道为实用堰,结构浆砌块石滚坝,堰宽60米,堰顶高程30.5米,泄洪量每秒244立方米,溢洪道右端开有5.8米宽溢洪槽,低于堰顶2.5米。为增加蓄水量,1970年冬,在溢洪道上装活动闸门,高1.7米。1971年5月31日至6月1日,降雨51.5毫米,6月2日早晨5时50分左右,水库溃坝成灾,冲毁下游村庄、农田,伤31人,死188人,房屋倒塌1943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国务院李先念副总理作了“雨不大,就失事。水利部要立即采取坚决措施,检查水库……”批示。经水电部、省、市派工程技术人员检查垮坝原因,“认为是坝坡较陡,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以致经受不住库容压力,造成局部滑坡,缺口过水”。1975年10月大坝修复,1979年埋设测压管,进行漏渗观察。输水兼发电建有隧洞长91米,钢筋混凝土拱涵长90米,洞径2.2米,流量每秒2立方米,启闭型式,10吨斜拉螺杆启闭机。上、下电站机组2台,装机容量285千瓦。灌溉渠系配套,干渠6条,长14.74公里,分水闸13座,倒虹管2座,渡槽3座,排水沟7处,翻水机埠12处。
  上述工程总投劳80万工,投资23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3.5万元。大坝修复完成土方11.29万立方米,石方2.71万立方米。
  工程效益,可灌溉紫溪乡8000亩农田,占该乡水稻田总面积90%。
  (注:据高文郢回忆,1971年6月2日洞口庙水库垮坝后,水电部派了减国英女工程师来检查垮坝原因)
  申坎头水库
  位于七市隔坑村上游300米处,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1.5平方公里,总库容121立方米,兴利库容87.0万立方米,死库容3.0万立方米。
  工程未经正式设计,凭一张坝址横断面草图和大坝地型图,由七市乡(原人民公社)于1965年11月动工兴建,停停建建,施工期长达15年之久,主体工程到1980年9月才竣工。大坝长170米,1981年10月宁波地区水利局同意最终规模为坝高23米,相应顶高程23米,坝顶宽4米。坝型:粘土心墙坝。施工质量差,透水性强。渠式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底高程18米,进口底宽16米,泄流量每秒84.9立方米,已达500年一遇标准。输水洞长80米,为钢筋混凝土压力管,原建有40千瓦电站1座,1981年11月因压力管涵洞漏水,另开隧洞,电站被拆除。灌溉渠系配套,干渠6400米,翻水机埠7座,控制闸2座,咸淡闸1座,倒虹管1座。移民2户,拆迁房屋9间,征用土地14亩。
  上述工程共投劳48.61万工,投资14.6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17万元(不包括隧洞工程),完成土方21.93万立方米,石方3069立方米,混凝土993立方米。
  工程效益,可灌溉七市乡梅枝田、小林片的3000亩农田。
  申坎头水库水位库容关系表
  西林水库
  位于茶院乡上游西林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的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21.2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21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8万立方米,死库容10万立方米。
  1967年12月工程凭一张草图放样,边设计边施工,至1981年9月主体工程尚未扫尾,省防讯防旱指挥部两次通报是座危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拓宽侧流堰,消除了隐患。大坝长]90米,坝高17米,加防浪墙1米。坝顶高程67米,顶宽5米。坝型:粘土斜墙砂砾壳坝。溢洪道为侧流堰,宽27米,底高程58米,泄流量每秒484立方米,水深5.32米。谕水兼发电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长97米,进口底高50,出口49.1,直径60公分,用5吨人电两用启闭机启闭。电站装机一台,容量75千瓦。
  上述工程除防浪墙、侧流堰、护岸等外,共投劳175.88万工,投资49.1万元(其中群众自筹4.56万元)完成土方16.4万立方米,石方7.2万立方米,混凝土8600立方米。渠系工程尚未配套,目前利用老溪道灌溉茶院乡下王、张家、上徐、后坑李等12个村的2850余亩农田,效益未充分发挥。
  蟹钳口水库
  位于花山村里岙涨,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小(一)型水庠。集雨面积5.25平方公里,总库容150.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3.59万立方米,死库容9.41万立方米。
  1969年12月工程按草图施工,1971年4月主体工程竣工,大坝长95米,高16.3米(假设),加防浪墙1米。坝型:粘土心墙砂砾壳坝。1973年因坝底导流小涵管破裂,大坝漏水,被宁波市水利局定为危险水库。经过多次维修,1982年加宽侧堰式溢洪道8.6米,堰宽23米。翌年堵塞涵洞,另开隧洞,长132米,洞径1.8米×1.8米,1984年7月完成除险加固工程,但未验收。溢洪道为宽顶圳,长38米,宽26.6米,底高程13米。结构浆砌块石,流量每秒114立方米。输水为铸铁插板闸门,2.5吨斜拉螺杆启闭机。新开隧洞闸门为螺杆15吨启闭机。灌溉利用原有溪坑,建有大小水闸13处,渡槽1处,翻水机埠2处,原建18千瓦水电站一座已拆除未复建。
  上述工程共投劳10万余工,投资1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1.1万元(未包括溢洪道拓宽工程),完成土石方4.2万立方米。
  工程效益,因渠系尚未配套,只能灌溉农田3000余亩,效益未充分发挥。
  红泉水库
  位于香山乡西部岭口村上游,是一座灌溉结合发电的小型(一)水库。库址处于山丘顶,集雨面积0.9平方公里,引水面积0.4平方公里,放水隧洞长215米。总库容10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4.0万立方米,死库容2万立方米。
  1971年工程由香山乡干部群众自发兴建,翌年10月心墙高9米,施工遇到困难,经县水利局设计后继续施工,至1976年主体工程完工。主坝长102米,高27.5米,坝顶高程127米顶宽4.2米,副坝长35米,坝高5米。坝型:心墙坝。溢洪道为宽线式,溢流堰长18米,泄流量每秒78.2立方米。输水隧洞长70米,启闭型式10吨斜拉插板。发电站装机2台,容量105
  千瓦。灌溉配套工程,支渠2条,长5300米,渡槽4座。按1981年补充设计,渠系配套尚需完成土石方8000余方。
  上述已完成工程,国家共补助经费12.49万元,动用土方12.04万立方米,石方2.6万立方米,混凝土695立方米。
  工程效益,可灌溉岭口等4个村2500亩水稻田,抗旱能力达到50天以上。发电解决7个村1200户的照明和农产品加工。
  长坂岭水库
  位于薛岙乡长坂岭下,是一座引水入库的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1.03平方公里,引水1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24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82.6万立方米,死库容25.4万立方米。
  工程经县水利局设计,薛岙乡(人民公社)组织民工于1973年9月动工,1978年蓄水受益,1983年基本建成。主坝长340米,高11.5米,坝顶高程17.5米,顶宽5.5米,副坝长246米。坝型:粘土斜墙坝。溢洪道为宽浅式,底高程15米,泄流量每秒15.2立方米。输水结构为混凝土管,直径70公分,流量每秒1.07立方米。库内建有电动升降机埠1处,装5吨螺杆启闭机。配套工程,自流灌溉干渠1条长7800米,支渠1237米,渡槽3处,长824米,涵洞11处,1.5米宽闸门4座。
  上述工程共投劳41.53万工,投资37.28万元,完成土方48.2万立方米,石方10.8万立方米。
  工程效益,使薛岙乡“十年九旱”的3600亩农田,抗旱能力达到50天以上,有效灌溉面积4700亩。
  小(二)型水库
  指总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上,100万立方米以下蓄水工程。
  建国后,在“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方针指导下,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指引下,各乡镇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精神,新建、扩建成44座。城关镇和尚塘、岔路乡九顷塘于1956年最早完工。官岭乡庵前塘是一座海涂围成畜淡工程,马岙乡罗丝潭、双湖大雪潭是发电工程,峡山镇陈西岙是饮水工程。上述工程总蓄水量866.6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46万立方米,受益农田22420亩。工程简况列表如下:
  第三节 塘坝
  蓄水1万至10万立方米的俗称小(三)型水库,蓄水1万立方米以下称山塘,统称塘坝。
  塘坝工程规模小,投资省,结构简单,易于群众性自办的特点。历代以来,有一定发展,全县共有塘坝1714处。建国以后,塘坝工程在丘陵山区发展很快,到1987年止,建成了蓄水量1—10万立方米塘坝256处,蓄水量653.53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5392亩。1万方以下塘坝876处,蓄水量309.07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31322亩。工程简况列表如下:

知识出处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水利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水利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